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都鐸王朝

移除 1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都鐸王朝'''({{Lang-en|'''House of Tudor'''}}),是1485至1603年間統治[[英格蘭王國]]和其屬土的王朝。而該王朝首位君主[[亨利七世(英格蘭)|亨利·都鐸]]乃[[威爾士]]古時的[[德赫巴思公國]](Welsh principality of Deheubarth)統治者和[[英格蘭]]的[[蘭開斯特王朝|蘭開斯特王室]]的後裔。
來自德赫巴斯國(Deheubarth)的[[亨利七世(英格蘭)|亨利·都鐸]]不但得到[[蘭開斯特王朝]]的支持者的民心,更在戰爭中獲得蘭開斯特宿敵——[[約克王朝|約克王室]]的支持,在[[玫瑰戰爭]]後期漸漸得勢。之後順利登上英王大位,是為'''亨利七世'''。而他和[[約克的伊麗莎白|伊莉莎白·約克]]的聯姻,象徵著過往開戰的雙方,在新王朝的旗幟下聯合起來,進一步鞏固了[[都鐸家族]]的勝利。而都鐸王朝的權勢並不局限在英格蘭,他們在 《{{link-en|1535《1535-1542年威爾斯系列法案|Laws in Wales Acts 1535 and 1542}} 》中成功將[[威爾士]]兼併入[[英格蘭]],並確立了英格蘭對[[愛爾蘭王國]]的治權。他們亦維持了對[[法國]]王位的主張,但歷任君主都沒有在實現該主張上有任何實質進展。
歷史上總共有五位都鐸君主統治過[[英格蘭]]的屬地,超過一個世紀。而[[亨利八世]]是唯一一位活至成年的[[亨利七世]]後裔。因此王位繼承一直是都鐸年間的主要政治議題。
21,4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