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優養化

增加 388 位元組, 3 年前
增加內容
[[File:優養化.jpg|230px|thumb|有框|右|優養化。[https://e-info.org.tw/node/101979 原圖鏈接]]]
'''優養化'''(英語:Eutrophication),又稱 富營養化,是指湖泊、河流、水庫等水體中氮、磷等植物營養物質含量過多所引起的水質污染現象。由於水體中氮、磷營養物質的富集,引起藻類及其他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使水體溶解氧含量下降,造成植物、水生物和魚類衰亡甚至絕跡的污染現象。
==概述==
===藻華===
水體出現富營養化時 主要表現為 浮游生物 大量繁殖, 因占優勢的浮游生物的不同而 水面往往呈現出藍色、紅色、棕色和乳白色等。在江河、湖泊和水庫中稱為「藻華」,在海洋中稱為「赤潮」 。氣候變化和多變的氣候模式是影響藻類蔓延的關鍵。 藻華在淡水和海水中均有可能發生。海水中爆發的有害藻華(HABs)能夠影響整個食物鏈。腰鞭毛藻和芬地灣亞歷山大藻等有毒單細胞藻類或浮游植物會被一些較小的生物攝入。魚類、鳥類和海洋哺乳動物在攝食這些較小生物後,吸收了留存在這些較小生物中的有毒物質,導致自身死亡。人類食用受到污染的貝類後也會導致癱瘓和死亡;牡蠣、貽貝等濾食性動物能夠更快地吸收有毒物質。 在一次有害藻華(HABs)後,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海草受到有毒物質的污染,導致276隻海牛在食用後死亡<ref>[https://e-info.org.tw/node/101979 慣行農業×暴雨×暖化 各地藻華暴發]環境資訊中心</ref>
一般水體中藻類的含量較低,同時藻華也是一種自然現象。但是,由於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藻類的數量、尺寸及潛在的毒性都在不斷地增加。其中,氣候變化和多變的氣候模式是影響藻類尺寸及蔓延的關鍵因素。
藻華在淡水和海水中均有可能發生。雖然有時藻華並未產生有毒物質,但仍會帶來重大危害。隨著藻類不斷繁殖,覆蓋區域逐漸增大,會形成若干「死亡區域」,遮擋住陽光並不斷地吸收水中的氧氣,從而使得水下生物無法存活。而藻類大量死亡、腐爛、並在細菌作用下開始分解的過程也會消耗水中更多的氧氣。
==死亡區域==
雖然死亡區也有可能自然形成,但 科學家認為 人類活動 是產生死亡區的主因 ,而且還不斷使現況惡化 。農場和下水道排放的廢水含有豐富的氮和磷,這兩種營養物質隨地表逕流進入水域,引發「藻華」(algal bloom)現象,藻類及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遮蓋海底植物需要的陽光。藻類和浮游生物死亡後下沉、被細菌分解,消耗大量的水中氧氣,造成其他生物死亡  ===過度使用化肥磷元素===由於化肥中的磷元素會殘留在土壤中,這也就意味著任何限制化肥使用的措施對解決藻華問題都不會立竿見影。即使禁用化肥,藻華對這些地區造成的影響也會持續好幾年
解決化肥流失問題 死亡區(dead zone)是氧氣稀缺 方法包括:確保牲畜遠離 道;定期進行游牧 域,形成主因是人類活動造成的營養鹽汙染(nutrient pollution) 防止牧場發 大多數水生 土壤流失; 農業用地周圍植樹造林 死亡區中無法生存。根據發表於美國《科學》(Science)期刊的報告,全世界的死亡區多達405處 用以吸收養分 涵蓋24萬5000平方公里的面積 防止水 比英國國 流失 還要大
2017年夏天,位於墨西哥灣(Gulf of Mexico)的死亡區大規模擴張,面積超過2萬700平方公里,而波羅的 水中爆發 (Baltic Sea) 死亡區,則在過去115年間擴張超過10倍,近幾年已達到6萬平方公里。雖然 藻華 (HABs)能夠影響整個食物鏈。腰鞭毛藻和芬地灣亞歷山大藻等 並未產生 有毒 單細胞藻類或浮游植 質,但仍 被一些較小的生物攝入 帶來重大危害 隨著藻 、鳥類和海洋哺乳動物在攝食這些較小生物後 不斷繁殖,覆蓋區域逐漸增大,會形成若干「死亡區域」 遮擋住陽光並不斷地 吸收 了留存在這些較小生物 中的 有毒 氧氣,從而使得水下生 質,導致自身 無法存活。而藻類大量 死亡 。人類食 、腐爛、並在細菌作 受到污染 下開始分解 貝類後 過程 也會 導致癱瘓和死亡;牡蠣、貽貝等濾食性動物能夠 消耗水中 快地吸收有毒物質 多的氧氣 次有害 般水體中 華(HABs)後 類的含量較低,但由於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美國佛羅里達州 藻類的數量、尺寸及潛在 海草受到有 物質的污染,導致276隻海牛 性都 食用後死亡不斷地增加<ref>[https://e-infowww.orgstorm.twmg/nodearticle/101979 310575 慣行農業×暴雨× 全球 暖化 、嚴重汙染 海洋缺氧「死亡區」急速擴張 各地藻華暴發總面積超過英國!] 環境資訊中心風傳媒</ref>
==危害==
為解決多座水庫水質優養化的問題,台灣環保署引進日本新興發展水質淨化新法寶─多層複合濾料(MSL, Multi-soil Layering)水質淨化系統,此系統不僅可削減污染物,讓水體清澈,還可有效去除優養化的關鍵因子─磷。目前在澎湖縣成功水庫已有模場試驗中,另高雄市阿公店水庫與桃園市龍潭大池也有實場在施工中。
 
化肥中的磷元素會殘留在土壤中,即使禁用化肥,藻華對這些地區造成的影響也會持續好幾年。解決化肥流失問題的方法包括:確保牲畜遠離水道;定期進行游牧,防止牧場發生土壤流失;在農業用地周圍植樹造林,用以吸收養分,防止水土流失。
河川中的磷來自於人類的各類活動,如使用各類之清潔劑與農藥,及人體排泄物或食物殘渣等,經降雨之逕流帶入河川。當磷濃度累積,會導致藻類大量生長,致使水質逐漸變差,水體進行優養化,在優養化現象發生的過程中,水中氮與磷的濃度極為重要,尤其限制磷濃度,可有效控制藻類之生長。
12,1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