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優養化

移除 2,866 位元組, 3 年前
水質淨化
===生物網膜曝氣過濾槽===
環保署已在澎湖縣成功水庫設置利用生物網膜(Bionet)曝氣過濾槽及多層複合濾料(MSL)試驗模場處理湖庫水質,目前試驗結果均能將總磷濃度削減至0.01 mg/L<ref>[https://water.epa.gov.tw/news.aspx?id=1647 水庫優養化剋星─多層複合濾料(MSL)]水質保護網/台灣環保署</ref>。
 
除了引進新興現地處理技術處理受污染水體水質,環保署也與政府相關單位共同推動點源污染及非點源污染之防治,包括提高污水下水道接管率,設置合併式淨化槽、低衝擊開發(LID, Low impact development)等建設,並強化水土保持宣導、合理化施肥,鼓勵水庫集水區民眾使用無磷清潔劑等,以降低源頭污染排放,希望藉此有效改善水庫水質,讓供應自來水之水庫原水均符合環保署飲用水水源水質標準,淨水處理後之自來水亦均符合飲用水水質標準。
 
==水質淨化==
===新興水質處理技術===
水庫優養化剋星─多層複合濾料(MSL)
 
為解決多座水庫水質優養化的問題,台灣環保署引進日本新興發展水質淨化新法寶─多層複合濾料(MSL, Multi-soil Layering)水質淨化系統,此系統不僅可削減污染物,讓水體清澈,還可有效去除優養化的關鍵因子─磷。目前在澎湖縣成功水庫已有模場試驗中,另高雄市阿公店水庫與桃園市龍潭大池也有實場在施工中。
 
化肥中的磷元素會殘留在土壤中,即使禁用化肥,藻華對這些地區造成的影響也會持續好幾年。解決化肥流失問題的方法包括:確保牲畜遠離水道;定期進行游牧,防止牧場發生土壤流失;在農業用地周圍植樹造林,用以吸收養分,防止水土流失。
 
河川中的磷來自於人類的各類活動,如使用各類之清潔劑與農藥,及人體排泄物或食物殘渣等,經降雨之逕流帶入河川。當磷濃度累積,會導致藻類大量生長,致使水質逐漸變差,水體進行優養化,在優養化現象發生的過程中,水中氮與磷的濃度極為重要,尤其限制磷濃度,可有效控制藻類之生長。
===多層複合濾料===
多層複合濾料(MSL)處理技術為發展自日本的一種新興現地水質處理技術,具有使用材料天然無污染、用地小及維護成本低等優點。該處理系統主要由混合土塊層(SML, Soil mixture layer)和透水層(PL, permeable layer)組成,搭配導流水管及通氣管。混合土塊層內含土壤及添加材料,如木炭、有機纖維、鐵粒、不織布等,而透水層則由直徑粗顆粒組成,材料主要為礫石和沸石等,混合土塊層中的鐵粒經化學反應後可削減總磷濃度,改善優養化問題,而透水層的礫石可將水中懸浮固體物攔阻,即透過土塊層鐵離子化學反應而達到沉降效果,提升水體透明程度,達成污染物削減及水體清澈的目的。
 
===生物網膜曝氣過濾槽===
環保署已在澎湖縣成功水庫設置利用生物網膜(Bionet)曝氣過濾槽及多層複合濾料(MSL)試驗模場處理湖庫水質,目前試驗結果均能將總磷濃度削減至0.01 mg/L。
除了引進新興現地處理技術處理受污染水體水質,環保署也與政府相關單位共同推動點源污染及非點源污染之防治,包括提高污水下水道接管率,設置合併式淨化槽、低衝擊開發(LID, Low impact development)等建設,並強化水土保持宣導、合理化施肥,鼓勵水庫集水區民眾使用無磷清潔劑等,以降低源頭污染排放,希望藉此有效改善水庫水質,讓供應自來水之水庫原水均符合環保署飲用水水源水質標準,淨水處理後之自來水亦均符合飲用水水質標準。
12,1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