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乔治·佩雷克

增加 14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乔治·佩雷克'''(Georges Perec,1936-1982),法国当代著名的 [[ 先锋小说家 ]] ,他的小说以任意交叉错结的情节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见长,一九七八年出版的《生活的使用指南》是法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之一,被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誉为"超越性小说"的代表作。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乔治·佩雷克 (著名的先锋小说家)
| 圖像 =[[File:PpeiQiaoz.jpg|缩略图]]|缩略图|center|[http://imagep3.so.qhmsg.com/v?q bdr/_240_/t0103978e438cae0f18.jpg 原图链接][https://album.aufeminin.com/album/658069/chats-des-celebrites-0.html#p38 来自Forums]]]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936
}}
== ''' 目录 ''' ==
1经历
 
2成就
 
3作品
== ''' 经历 ''' ==
乔治·佩雷克(Georges Perec,1936-1982)是波兰犹太人后裔,在二战中失去双亲。作为当代最具世界声誉的法语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集敏锐的观察、睿智的分析、悠远的情感和非凡的形式感于一身。除小说《物》以外,其代表作还包括自传《W或童年的记忆》、小说《消失》、《生活使用说明》等。<ref>[https://www.douban.com/event/11977575/ 豆瓣:讲座:关于乔治· 佩雷克 ]</ref>
== ''' 成就 ''' ==
乔治· 佩雷克的第一本小说《物》(1965)获得了[[诺多文学奖]]。1967年,他加入"潜在文学工场"并成为主要代表人物。他尝试各种文学和数学形式的限制:《消失》(1969)是一部没有字母e的小说,《生活说明书》(1978年获[[梅迪西斯]]文学奖)则按照拼图的方式将一系列故事组合起来。在他的作品 中,这样的游戏无处不在,就像对身份的追寻和对消失的焦虑。
乔治·佩雷克这位祖籍波兰的法国小说家的作品是很难译成中文的,譬如他采取的缺字写作、回文写作以及他个人发明的据说至今还有待破译的文字游戏之谜,都会是翻译中不可克服的障碍。这是一种小术吗?绝对不是。 [[ 乔治·佩雷克 ]] 的个人遭遇使他成为一个绝不会"为游戏而游戏"的人。他在以个人化的方式表达着某种难以表达--甚至是不可表达的情感。佩雷克的父母是侨居巴黎的波兰犹太人,1940年父亲死于战场,1943年母亲死于集中营。这样的隐痛是难以消除的,但为了活下去,又是必须消除的。于是佩雷克开始了写作--这种多少可能缓解隐痛和驱逐噩梦的存在方式。在一篇名为《消失》的作品中,通篇没有字母 e --这个法语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字母,这部作品据说是一次对母亲的死于集中营的悼念。母音 e 的缺失暗示母亲的失踪。
佩雷克的小说《物》早在八十年代初就翻译发表在《[[当代外国文学]]》上。这是佩雷克耗时近十年的一部巨著,是一部野心勃勃的作品。包罗万象的内容,百科全书的企图,欲纳世界于一滴水中的手法都说明这一点。作者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展开叙述,语言上基本是无个性的、机械说明式的,但由于作者超人的才智,小说读起来趣味盎然。小说以巴黎一家公寓为中心,逐户逐人地讲述他们的现在、过去和未来等等,于是,初看之下平静的一潭止水随着平静的叙述不知不觉地变得不可思议地喧哗与骚动起来。虽然小说叙述的是一幢静止大楼的居民的故事,但其中的人是活的,所以故事并不仅仅发生在巴黎,而是发生在全世界。其中点题人物巴特尔布思要在全世界五百个港口画五百幅海景画的故事最能说明这一点。我们不时会看见一条条线索从这幢公寓射向世界各地,回旋、纠结、融合、分叉、断裂、续接,我们会感到作者不断由对疯狂的叙述逆转向叙述的疯狂。但这种疯狂是冷静的、自觉的,它是佩雷克的一种写作策略,他以主体的自觉疯狂克制着世界的不可预测的疯狂,这就像他在作品中大量无尽地陈列物品名单,不是为了陈列而陈列,他是以此种方式驱逐、控诉、反对、克服物对人的奴役。这部书中大量奇异的故事仿佛是《[[一千零一夜]]》的现代回响;再造一个世界的雄心,让人想到[[巴尔扎克]]、[[乔伊斯]]与[[普鲁斯特]]。
乔治·佩雷克是"潜在文学工场"(oulipo)的重要成员,这个实验文学团体一九六零年成立于[[巴黎]]。它的写作原则是挖掘语言的潜力,按照事先设定的形式,结构和限制,将字母,词语或句子进行拆解重组,试图探索一种语言的炼金术。参加者有十几个作家和数学家。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成员还有[[雅克·本斯]],[[克洛德·贝尔]]热等,在国外的通讯员中,最著名的就是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他的《寒冬夜行人》和《命运交叉的城堡》在结构上所进行的创新显然是对oulipo写作观念的实践。
== ''' 作品 ''' ==
不过由佩雷克的作品改编成的电影却少之又少,一九七四年,法国青年导演Bernard Queysanne改编自佩雷克小说的处女作《沉睡的人》应该算其中最著名的一部了,影片获得了当年的法国让维果奖。这部散文式结构的黑白电影讲述一个普通的年青学生打算在喧闹的城市中与世隔绝以体验一种最极简化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生活越来越单调,行为也越来越机械,然而他的内心却愈加能更清晰地观察这个世界,他每天不断的沉思和冥想自己就好像行走在巴黎的大街小巷中,与各式各样的人群交流,同样在思考自己以前的生活状态。
《Je Me Souviens》是他一个人自导自演的独角戏,全部在舞台上完成,其实整整七十分钟只有一个场景就是西装革履的Sami Frey骑着一辆自行车在黑夜中前行,然后口里叽哩呱啦地念叨着一段段又长又难懂的话语,也没细听不知道讲个啥,反正是越讲越激动,车也是越蹬越快,然后就看到自行车后面的舞台布景和灯光随着他的话在不停地变,时而升高时而落下时而加道具时而减,其实那自行车根本就没动,整体感觉就像看Sami Frey在骑健身脚踏车一样,比较荒诞。不懂法语的还是算了吧。
== ''' 参考资料 ''' : ==
12,77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