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倫敦大學學院

增加 4,06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倫敦大學學院'''({{lang-en|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縮寫]]:{{lang|en|UCL}})為一所坐落於[[英國]][[倫敦]]的[[公立學校|公立]][[研究型大學]]。學院最初於1826年,由[[湯瑪斯·坎貝爾(詩人)|湯瑪斯·坎貝爾]]及{{link-en|亨利·布魯厄姆|Henry Brougham, 1st Baron Brougham and Vaux}}以“倫敦大學”(London University)之名創立,是倫敦市第一所高等學府,且為全英首間不拘學生性別及宗教背景的[[世俗]]高校。雖沒有直接介入學校的建設,但[[哲學家]][[傑里米·邊沁]]對教育的理念啟發了創辦者,故獲譽為“倫大教父”。1836年,以[[書院聯邦制]]正式成立[[倫敦大學]](The University of London),學校改名為“倫敦大學學院”,與[[倫敦國王學院|-{zh:倫敦國王學院 ;zh-cn:伦敦国王学院; zh-sg:伦敦国王学院; zh-tw:倫敦國王學院; zh-hk:倫敦英皇學院; zh-mo:倫敦英皇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成為了此大學的兩位始創成員學院。學校隨後迅速發展並與多所專科院校合併,也在[[英格蘭]]開創了不少高校學系。
倫敦大學學院共設11所學術學院,擁有超過100個學術科系與研究中心。其本部位於[[倫敦市中心]]的[[布盧姆茨伯里]]區,另設兩所分別坐落於[[澳大利亚]]及[[卡塔爾]]的衛星校園。<ref>{{cite web|url=http://www.ucl.ac.uk/maps|title=UNIVERSITY MAPS|date=2013|accessdate=2015-05-13|publisher=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ref>雖隸屬倫敦大學聯邦,但學院本身擁有包括獨立頒授學位的高度自治權,故性質與一般大學無異。,亦是{{link-en| 英格蘭國民醫療服務系統|National (英語:National Health Service (England)}} 建立的11所生物醫學研究基地及多個科技聯盟的始創者之一。
倫敦大學學院為[[英國]]最難入讀的學府之一,亦在多個[[世界大學排行榜]]上位居全球前二十,全英四強之列。校內現有17間圖書館、9所博物館及收藏區,館藏涵蓋不同學術範疇。此校的師生、校友及研究人员包括了[[各大學諾貝爾獎得主列表|33名諾貝爾獎得主]]、[[各大学菲尔兹奖得主列表|3位菲爾茲獲獎者]]、多名政治要員與組織領袖及數位著名文藝人。
==校史==
===19世紀===
[[File:The London University by Thomas Hosmer Shepherd 1827-28.JPG|thumb|left|250px|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末的倫大本部大樓繪圖。]]
{{multiple image
| direction = horizontal
| width1 = 200
| width2 = 112
| align = right
| footer = 亨利·唐克斯筆下的“倫大四大始創人”壁畫(位於斐拉克曼畫廊的拱頂)。
| image1 = UCL Flaxman Gallery and Jeremy Bentham.jpg
| image2 = Four founders of UCL.JPG}}
[[File:Jeremy Bentham Auto-Icon.jpg|right|thumb|200px|存放於學院本部大樓的[[傑里米·邊沁]]遺體。]]
倫敦大學學院於1826年2月11日,由詩人[[湯瑪斯·坎貝爾(詩人)|湯瑪斯·坎貝爾]]及律師{{link-en|亨利·布魯厄姆|Henry Brougham, 1st Baron Brougham and Vaux}}兩位蘇格蘭人創辦。1825年,坎貝爾到訪了現在德國的[[波恩大學]]。與時下的[[牛津大學|牛津]]、[[劍橋大學|劍橋]]兩所高校不同,波恩大學的[[宗教自由]]獲得了坎貝爾的讚賞。回國後,他致函深受哲學家[[傑里米·邊沁]]影響的布魯厄姆,表示有意於倫敦建立一所這類型的學府。該信件亦在同年2月刊登於《[[泰晤士報]]》,成為最早有關創立倫大學院的公開草議。在倫敦[[猶太人]]社團的領袖——以撒·里昂的撮合下,兩人著手規劃興建項目。學校最終於1826年以“倫敦大學”(London University)之名面世,成為當地唯一不論學生性別、宗教背景的[[世俗]]高校。其理事會委員沒有一位是宗教領袖<ref name=Harte_2004>{{cite book |first1=Negley |last1=Harte |first2=John |last2=North |title=The World of UCL 1828–2004 |edition=3rd |publisher=UCL Press |place=London |year=2004 |isbn=1-84472-068-3 }}</ref>,教育家[[湯瑪斯·阿諾德]]因而稱其為“高爾街的無神學府”。<ref>{{cite book
| last = Crilly
| isbn = 0-8018-8011-4}}</ref>學校最初採用了蘇格蘭大學(尤其是[[愛丁堡大學|愛丁堡]])的模式辦學。開創多元學科、重整講堂機制、取消宗教考核、管治民主化等均為其最刻意模仿的制度。<ref>{{cite book|last1=Bellot|first1=H. Hale|title=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1826-1926|date=1929|publisher=University of London Press|location=London|accessdate=2015-05-13}}</ref>1827年,{{link-en|倫納德·霍納|Leonard Horner}}(現在[[赫瑞瓦特大學]]的創辦者)獲委任為校長,惟在4年後因管理層的內部反對而離職。<ref name=Harte_2004/>
1826前,早已成立的學校理事會曾在國家[[議會]]上提議頒憲,以確立倫大作為獨立高等學府的地位。可這惹來了不少反對聲音。除了國內英格蘭教廷、[[牛橋]]兩校及醫學界的反對外,[[奧地利]]外交官[[克萊門斯·梅特涅]]亦要求他的驻英大使轉述他對此計劃“可能有損英格蘭發展”的看法。<ref name=Harte_2004/> 直到1831年,由[[輝格黨 (英國)|輝格黨]]帶領的政府才成功為該校爭取到[[皇家憲章]],賦予其頒授[[學位]]的權力。不過,由於當時已有了[[倫敦國王學院|-{zh:倫敦國王學院 ;zh-cn:伦敦国王学院; zh-sg:伦敦国王学院; zh-tw:倫敦國王學院; zh-hk:倫敦英皇學院; zh-mo:倫敦英皇學院;}-]],故兩校合併為倫敦大學(The University of London),原本的這所“倫敦大學” (London University)則改名為“倫敦大學學院”。<ref name=Harte_2004/>
不少人均以為[[哲學家]]傑里米·邊沁是倫大的其中一位創辦者,其實不然。此誤解源於倫大學院本部大樓(斐拉克曼畫廊)拱頂上的一幅壁畫。這幅由{{link-en|亨利·唐克斯| Henry Tonks}}所繪製的壁畫展示了尚在興建的本部大樓和幾位重要人物:圖中負責設計大樓的建築師{{link-en|威廉·威爾金斯|William Wilkins (architect)}}正向邊沁展示規劃圖,以獲得他的贊同。可是此情景乃杜撰,因為當時的邊沁應已年邁八十,亦沒有證據顯示他曾直接參與大學的興建計劃。不過,他對普及教育的思想確深深影響了兩位創辦者,成為了學校的辦學理念,故他獲譽為“倫大教父”。<ref>{{cite web|title=Who was Jeremy Bentham?|url=http://www.ucl.ac.uk/Bentham-Project/who|date=2015|accessdate=2015-05-13|publisher=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414181122/http://www.ucl.ac.uk/Bentham-Project/who|archive-date=2015-04-14|dead-url=yes}}</ref>邊沁希望他能永遠成為大學的一部分,故他的屍體一直被存放在本部大樓的一個木櫃裡,供公眾參觀。可不幸地,屍體的頭部沒有被保存好以致腐爛,故校方換上了一個由[[蠟]]製的仿造頭。<ref>{{cite web|title=Jeremy Bentham auto-icon |url=http://www.ucl.ac.uk/museums/jeremy-bentham |accessdate=2015-05-13 |publisher=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006125103/http://www.ucl.ac.uk/museums/jeremy-bentham |archivedate=2014-10-06 }}</ref>
倫大學院亦在19世紀開創了不少先河。其為第一所提供[[地理]]、[[英文]]、[[德文]]、[[意大利文]]、[[化學]]和[[土木工程學]]教育的英格蘭高校。1893年,英格蘭第一個學生會亦在倫大學院成立。
 
==校園地點==
===主校區===
倫敦大學學院的本部校園坐落於[[倫敦市中心]]的[[布盧姆茨伯里]]區,接近[[倫敦高爾街|高爾街]]。這裡包括了學校大部分的院系設置、主圖書館、倫大學院劇院及{{link-en|倫大學院附屬醫院|University College Hospital}}。著名校園建築主要有本部大樓,多部電影曾在此取景。大樓中央部分稱之為“威爾金斯樓”或“八角大樓”,是主圖書館、弗拉克斯曼藝術廊、八角圓頂及[[迴廊]]的所在地,亦是大樓最古老的部分。至於以“{{lang|en|U}}”字形包圍著方庭院的延伸部分則在1985年({{link-en|威廉·威爾金斯|William Wilkins (architect)}}逝世後)才落成。故準確來講,“威爾金斯樓”專指本部大樓的中央部分而非整座建築物。方庭院面向高爾街,內有草地、過道、大量的長凳及兩個已棄用的[[天文學|天文]]觀測台。<ref>{{cite web|url=http://www.ucl.ac.uk/prospective-students/access-ucl/self-guided-tour |title=Self Guided Tour|publisher=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accessdate=04-05-2015}}</ref><ref name=map>{{cite web|url=http://www.ucl.ac.uk/maps/|title=Campus location maps,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publisher=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accessdate=2015-05-13|date=2013}}</ref>
 
===其他===
其他倫大學院機構遍布倫敦市中心的其他角落。倫大學院的眼科醫學研究院、骨科及骨骼肌學院、溫得依研究院、氣象物理學系分別位於[[克拉肯威爾]]、[[史丹莫爾]]、[[費茲羅維亞]]及霍姆伯里。{{link-en|皇家自由醫院|Royal Free Hospital}}、惠廷頓醫院兩所教學醫院則分別在[[漢普斯特得]]及[[伊斯靈頓]]。<ref name=map/>
 
倫大學院的能源學院及考古與博物館學院分別坐落於[[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及[[卡塔尔]][[多哈]]。前者由學院、南澳州政府及[[桑托斯]]汽油公司共同合辦,是該國最具規模的英國教育機構。<ref>{{cite web|url=http://www.ucl.ac.uk/news/news-articles/0805/08052901|title=UCL School of Energy & Resources, Australia, to be established'|date=2008-05-29|publisher=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accessdate=2015-05-13}}</ref>
 
===圖書與博物館===
倫敦大學學院共設17間圖書館,由名為“探索({{lang|en|Explore}})”的中央系統連接,館藏量合計二百萬冊。<ref >{{cite web|url=http://www.ucl.ac.uk/library/sites.shtml|title=Sites & opening hours|accessdate=2015-05-13|date=2015|publisher=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ref><ref>{{cite web|url=http://ucl-primo.hosted.exlibrisgroup.com/primo_library/libweb/action/search.do?dscnt=1&dstmp=1393975596438&vid=UCL_VU1&fromLogin=true|title=Explore library catalogue|accessdate=2015-05-13|publisher=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date=2015}}</ref>最大的主館位於學院的本部大樓內。所有倫大學院的師生亦可自由進出倫敦大學的中央圖書館——[[議會大樓 (倫敦大學)|議會大樓圖書館]]。
 
倫大學院以收藏歷史及文化稀有品(尤其是[[手抄本]]、[[善本]]及[[檔案]])聞名。學院共有九大博物館及收藏區,館藏種類繁多。它們為:藝術博物館、格蘭特動物與比較解剖學博物館、皮特里埃及考古博物館、地質學收藏區、考古學研究院收藏區、人種學收藏區、高爾頓收藏區(專門收藏[[法蘭西斯·高爾頓]]的個人收藏品)、科學收藏區(內藏一切由倫大學院自製的科學品)。前五者開放給觀眾自由參觀,其餘的則需預約。<ref>{{cite web|url=http://www.ucl.ac.uk/museums/ |title=UCL Museums & Collections &#124; Home |publisher=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accessdate=2015-05-13|date=2015}}</ref>
 
===排名聲譽===
倫敦大學學院在多個國內、外綜合排名裡,均位居世界前二十,全國十強之列。根據[[路透社]]所做的調查,倫大學院論文在全球的引用率於1999至2009年期間為歐洲高校之首,世界第十三。<ref>{{cite web|url=http://sciencewatch.com/inter/ins/09/09Top20Overall/|title=The Most-Cited Institutions Overall, 1999–2009|publisher=Sciencewatch|accessdate=2015-05-13|date=2009}}</ref>《[[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的《全球大學就業排名》(2014年)顯示,倫大學院畢業生的就業率位列全球十四、全英第三<ref>{{cite web|url=http://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uk/news/global-employability-university-ranking-2014-results/2017406.article|title=Global Employability University Ranking 2014 top 100|publisher= ''Times Higher Education''|date=2014|accessdate=2015-05-13}}</ref>;《[[紐約時報]]》2011年的調查則指,倫大學院畢業生的平均工資金額為全球十二,亦是全英第三<ref>{{cite web|url=http://www.nytimes.com/imagepages/2011/10/20/education/20iht-SReducEmploy20-graphic.html?ref=education|title=What Business Leaders Say|publisher= ''The New York Times''|date=2011|accessdate=2015-05-13}}</ref>。
 
 
== 參考文獻 ==
{{Reflist}}
22,0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