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李鴻禧

增加 55 位元組, 3 年前
經歷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李鴻禧是[[李長庚]]的後代。父親曾在[[日治時期]]任職於[[臺灣銀行]]嘉義分行,頗受[[日本]]人重用。1949年,[[李鴻禧]]考進[[嘉義中學]]初中部。1955年,[[李鴻禧]]進[[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系法學組,就學期間亦涉獵日本的憲法著作,對“日本近代公法學[[宗師]]”[[美濃部達吉]]的“[[天皇機關說]]”更作更深入研究。[[李鴻禧]]欽佩美濃部達吉的憲法學養及其風骨,後決心去日本攻讀憲法。1958年,[[李鴻禧]]畢業,服[[預官]]役後回嘉義教書,不久即進入[[行政院]]任職。1964年,[[李鴻禧]]放棄[[中華民國教育部]]舉辦的[[美國]]獎學金留學考試,一心前往日本國立[[東京大學]]。1968年,[[李鴻禧]]考取[[日本政府]]獎學金,“遠離寡母、妻子和一對仍在幼稚園的兒女”,留學東京大學法政研究所,從碩士班到博士班六年期間專攻憲法。[[東京大學]]教授[[蘆部信喜]]是李鴻禧博士論文《戰後日本司法獨立之分析研究:以人權保障為基準》的指導教授,而蘆部本人是美濃部達吉的學生、憲法大儒[[宮澤俊義]]的學弟。雖已經進入[[東大赤門]],但最終李鴻禧未取得東大博士學位,僅獲得「博士課程修了」(博士班課程修畢)。</p>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1974年8月,[[李鴻禧]]回到臺大,初任講師,後升為副教授、教授。[[李鴻禧]]著有《[[憲法教室]]》等書,對於《[[中華民國憲法]]》的“怪異性”有極為激烈的批判,稱《[[中華民國憲法]]》為“龍的憲法”。</p>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1996年10月11日,[[建國黨]]公布組織架構與各委員會負責人名單, [[ 李鴻禧 ]]則 為顧問之一。1997年8月初,前《[[自由時報]]》社長[[顏文閂]]以[[ 新臺幣]] 六億至八億元購入《[[台灣日報]]》並自任[[董事長]],政治評論家[[江春男]]出任《 [[ 台灣日報 ]] 》發行人, [[ 李鴻禧 ]] 應《 [[ 台灣日報 ]] 》之邀 擔任廣告[[ 代言人]] 。</p><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1997年10月5日, [[ 李鴻禧 ]] [[ 建國黨 ]] 第一屆全國黨員代表大會中批評[[民 黨]]的「酷哥辣妹助選團」與「候選人包尿布比賽」等活動,認 [[ 民進黨 ]] 已變質;他說,最近[[ 臺灣獨立運動]] 的路很坎坷,過去被臺獨人士寄望「結束外來政權」的人(民進黨)如今已 節了 們以為:辣妹搖兩下之後,大家就會趕快入黨」;他還向民進黨內 還向[[民進黨]]內 的「清流」喊話:「如果清流不能將濁流趕出去,算什麼清流?」 [[ 民進黨 ]] 隨後在 [[ 建國黨 ]] 中央黨部門口發動抗議,批評 [[ 李鴻禧 ]] [[ 大男人主義]] 思維。</p><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1997年10月12日,李鴻禧接受《[[新新聞]]》專訪時批評:「 [[ 民進黨 ]] 如果要爭取年底選舉勝利,應該說服原有支持 [[ 民進黨 ]] 的人,讓他們瞭解[[民進黨]]在想什麼,才能擴大年底的勝利,而不是去做『辣妹』或『包尿布』這些事。 ……我 並表示自己 在日本住了很多年,也常 往來 歐美,從來沒有看過有哪個國家選舉時用『辣妹』、『包尿布』這種 東西 方式 ;這就和過去[[國民黨]]叫影歌星穿得很清涼以招來群眾,都是不健康的政治文化。」 [[ 李鴻禧 ]] 還說,民進黨是不健康的黨:「只要 [[ 民進黨 ]] 組織跟 [[ 國民黨 ]] 一樣是[[列寧式 ]] 政黨]] ,中央只要少數幾個 人合縱連橫就可以控制整個黨;公職不能掛帥的話,一點辦法都沒有。」 時任[[ 民進黨 ]] 文宣部主任[[陳文茜]]反批:「 我們要用 為了吸引 年輕 人熟悉的語言 族群 ,所以取了『辣妹』; 為了 要凸顯 我們的 托育政策,所以我 們用『包尿布』。而 [[ 民進黨 ]]尚 有許多的文宣主題,為 什麼 就只有這二項被拿出來批評?這代表了他們認為『有關女人的事是很低俗的』,其中顯示的意義就是『莊嚴的男人政治是否該處理女性的問 題』,這跟民進黨的轉型根本就沒有關係。」 [[ 陳文茜 ]]亦 不認為 [[ 民進黨 ]] 不健康,「我實在很難想像:一個民主政黨,在它的造勢活動上還有人放砲的。學習民主教養及[[ 團隊精神]] ,這中間是不衝 突的。 [[ 民進黨 ]] 有多少人是比我更[[ 個人主義]] 、更個人風格的,但是我絕不會去破壞大局,我相信自己是團隊的一員,但是 [[ 民進黨 ]] 內有太多人只為了個人的利益。」</p><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1997年10月19日, [[ 李鴻禧 ]] 接受《[[今周刊]]》專訪時批評, [[ 民進黨 ]] 中央有[[ 反智]] 情形, [[ 民進黨 ]] 中央現在對待學者的態度比 [[ 國民黨 ]] 還不如: 「學者批評 [[ 國民黨 ]] [[ 國民黨 ]] 甚至還會想請你當[[大法官]];但批評 [[ 民進黨 ]] ,卻會被扣上『歷史罪人』」;他同時批評, [[ 民進黨 ]] 的各種「轉型」作法「是變質、不是轉型」,而且把 [[ 臺灣 ]] 帶進更危難 的路, 將難以實現兩黨輪替的政黨責任政治目標;他也說:「我不是 [[ 國民黨 ]] 員,也不是 [[ 民進黨 ]] 員。我不會加入任何政黨,過去是、現在是,未來也一樣,因為:保持清楚與冷靜的觀點,是一個 憲法學者的基本立場。我一直期待並協助 [[ 民進黨 ]] 能壯大。等國、民兩黨差不多了,[[政黨輪替]]就有實現的可能。」他抨擊:「如果民進黨把[[ 台獨黨綱]] 拿掉,那就真正轉型了;可是 [[ 民進黨 ]] 願放棄黨綱,卻用很多的作法來擺脫臺獨。例如[[許信良]]說『 [[ 民進黨 ]] 獲得政權不會宣布獨立』,並主張『政經分離』,又說『現在不能要求中共承認臺灣是一個政治實體』,這些與過去包括我 在內的熱烈支持 [[ 民進黨 ]] 者的認知有所不同,這是轉型嗎?恐怕是變質吧。」</p><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陳水扁 ]] 政府]] 執政後, [[ 李鴻禧 ]] 被聘為「新憲法小組」召集人,並制定「制憲時程表」:原預計2006年完成新憲法架構,2007年5月20日付諸[[公民投票]],2008年5月20日正式實施新憲法,唯並未實現。</p><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2003年10月19日,[[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舉辦「如何催生台灣新憲法」座談會, [[ 李鴻禧 ]] 在會中首度提出完整的「制憲時程表」,並明確 使用「制憲」二字。 [[ 李鴻禧 ]] 在會中強調,所謂的[[法國第五共和]]模式已沒人在用,臺灣除了制憲以外「已無其他路可走」;至於國旗、國號、領土、新憲法名稱、新憲法內容等問題,將交由未 來的「制憲小組」草擬決定;一旦公民投票決定新憲法,「《 [[ 中華民國憲法 ]] 》就自然消失了。」</p><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2003年12月15日至2004年, [[ 李鴻禧 ]] 主持[[民間全民電視公司]](民視)對話型[[政論節目]]《天佑台灣:與國師對話》,於[[臺灣時間]]每 日21:00首播,取代原時段已製播6年的民視元老級政論節目《[[頭家來開講]]》。</p><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2004年3月8日, [[ 李鴻禧 ]] 在參 加[[228 加228 百萬人手牽手護臺灣]] 相關感恩茶會時建議,每年2月28日都應舉辦牽手活動,「一直舉行到國家改名, 然後用二二八當做[[ 臺灣國]] 國慶日。」2004年4月10日, [[ 民進黨 ]] 在[[臺北市]][[中泰賓館]]舉行臨時全國黨員代表大會, [[ 李鴻禧 ]] 在會後餐會中以「賭輸了卻[[氣喘]],選贏的不敢偷喝啤酒慶祝 」形容 [[ 民進黨 ]] 勝選之後的心情。</p><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2004年5月13日,[[凱達格蘭學校]]召開校務會議,宣布原校長[[陳師孟]]請辭, [[ 李鴻禧 ]] 接任校長。2004年5月14日, [[ 李鴻禧 ]] 正式接任凱達格 蘭學校校長,宣稱2000年 [[ 陳水扁 ]] 首次就任總統時有不得已的理由而提出「[[ 四不一沒有]] 」,然而現在「四不一沒有」的條件已不存在,因此他期待 [[ 陳水扁 ]] 總統就職演說不要再提「四不一沒有」 。</p><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2004年7月1日,手護台灣大聯盟在臺北市[[圓山大飯店]]舉辦「台灣制憲運動誓師大會」, [[ 李鴻禧 ]] 與[[考試院長]][[姚嘉文]]、前總統[[李 登輝]]、[[台灣北社]]社長 [[ 吳樹民 ]] 、[[李登輝之友會]]總會長 [[ 黃崑虎 ]] 、前[[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等人共同連署〈台灣制憲運動誓師大會聲明〉; [[ 李鴻禧 ]] 會中強調,「不管是制憲或修憲,目標都一樣。未來新憲法第一章有關國號、國體、國名、領土等,都會留給各政黨政治協商」,他相信4年內極可能會完成制憲、提出一部讓全世界眼睛一亮的
新憲法。</p>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2004年10月29日,《台灣日報》刊登李鴻禧的投書〈台灣當然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其中諷刺部分[[臺獨]]人士:「同時,令人匪夷所思的 ,竟然也有部分以『臺灣獨立』、『推翻[[國民黨]]政權』為厥志的臺灣人士,竟也隨[[鮑爾]]、中國人及[[泛藍]][[統派媒體]]及政客,異口同聲否認『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強調臺灣目前
仍然不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有的人甚至荒腔走板,為固執己見而不惜將臺灣自我降格成為[[國際公法]]上之『叛亂團體』,而不顧及此種說法做法正授中國以侵略臺灣——平定內亂——之口實。至於
有人表示『中華民國』是殖民國家、臺灣是[[殖民地]]不是國家,以此來否定『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那就走火入魔、不可救藥了。用類此荒誕之說法來激勵臺灣人『臺灣尚未獨立,國人仍
34,62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