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六四事件

增加 4 位元組, 5 年前
文本替换 - 替换“zh-tw”为“zh-hant”
== 傷亡 ==
=== 死傷人數 ===
1989年6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官員召開新聞發表會,發言人[[袁木]]表示「初步統計」包括部隊士兵、大學學生、非法份子和誤殺群眾在內,有近300人死亡<ref name = "Michel Oksenberg 364">{{Cite book | author = Michel Oksenberg、Lawrence R. Sullivan和Marc Lambert | title = Beijing Spring, 1989: Confrontation and Conflict : the Basic Documents | location = 美國阿蒙克 | publisher = {{Link-en|M. E. Sharpe|M. E. Sharpe}} | date = 1990年 | pages = 第364頁 | ISBN = 978-0765640574 | accessdate = 2013年12月28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jilcH_Zaqk4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en | quote = }}</ref><ref>{{Cite web |url= http://www.temadnya.ru/spravka/03jun2004/3997.html |title= Кровопролитие |author= |date= |publisher= {{Link-en|NEWSru|NEWSru}} |language= ru |accessdate= 2014年1月21日 |quote= }}</ref>。袁木還提到有5,000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士官和士兵受傷,而包括違法暴徒和圍觀群眾在內、有2,000名平民受傷<ref name = "Michel Oksenberg 364"/><ref name = "北京愛國民主運動日誌">{{Cite web |url= http://www.angelfire.com/tv/bloody64/doc3.html |title= 袁木口中的「真相」 |author= |date= |publisher= 北京愛國民主運動日誌 |language= zh-hant |accessdate= 2013年12月28日 |quote= }}</ref>。根據北京市警方的調查,在北京市遭到殺害的平民「包括大學教授、技術人員、政府官員、工廠工人、小型私營企業擁有人、退休工人、高中學生和小學學生等,其中最年輕的僅有9歲」<ref>{{Cite book | author = [[張良 (作家)|張良]]、[[黎安友]]和[[林培瑞]] | title = 《天安門文件》|url=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DV3yfm6oblA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trans-title=The Tiananmen Papers | location = 美國芝加哥 | publisher = {{Link-en|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 date = 2002年6月4日 | pages = 第437頁 | ISBN = 978-1586481223 | accessdate = 2013年12月28日 | language = en | quote = }}</ref>。而自中國政府於6月6日召開新聞發表會後,六四事件的實際死亡人數和天安門廣場傷亡問題便不斷出現爭論,有“死者都在天安门广场外”<ref>{{cite news|title=港悼六四|url=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783281|accessdate=2016-12-14|publisher=自由时报|date=2014-05-3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1012232029/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783281|archivedate=2016-10-12|language=zh-twhant}}</ref>的说法。原因在於中國政府展開軍事鎮壓後,便不斷控制任何資訊的發布;之後則嚴格禁止在中國境內研究相關主題,使得今日對於實際死亡和受傷人數仍然不清楚。各方來源提供的傷亡估計亦有很大的出入,聲稱人數從數人喪生至數千人喪生的說法都有<ref name = "世界社會主義者網站"/>。海外报道的死亡人数一般显著多于大陆报道。2014年美国白宫解密文件显示约有10454人死亡、40000人受伤(白宫的报告引述自戒严部队的消息人士提供的中南海内部文件)。2017年底,英国国家档案馆解密的文件显示,有中国国务院的成员称1989年天安门事件至少造成10000名平民死亡。<ref name="voa10k">{{cite news|title=英国解密六四外交档案:约1万平民死亡|url=https://www.voachinese.com/a/declassified-documents-china-june-4th-20171221/4174528.html|accessdate=2017-12-24|publisher=美国之音中文网||date=2017-12-22}}</ref>
6月21日,[[紀思道]]在《紐約時報》專欄提到因為缺乏實物證據,而很難確認傷亡的實際人數,但也提到「合理數字應該是大約有50名士兵或警察死亡,以及400名至800名平民喪生」<ref name = "紀思道"/>。[[美國駐華大使]][[李潔明]]則表示[[美國國務院]]外交官看見軍隊向未持有武器的群眾開火,走訪北京附近醫院後認為至少有數百人遭到槍殺<ref>{{Cite book | author = James R. Lilley和Jeffrey Lilley | title = China Hands: Nine Decades of Adventure, Espionage, and Diplomacy in Asia | location = 美國芝加哥 | publisher = {{Link-en|公共議題|PublicAffairs}} | date = 2005年7月5日 | pages = 第322頁 | ISBN = 978-1586483432 | accessdate = 2013年12月28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OS9k16FyksY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en | quote = }}</ref>,而[[美國駐華大使館]]的員工也曾前往現場蒐集部隊殺害民眾的證據<ref>{{Cite book | author = 林博文 | title = 《關鍵民國: 聆聽民國史的馬蹄聲》 | location = 臺灣臺北 | publisher = 大塊文化 | date = 2013年6月1日 | pages = 第219頁 | ISBN = 978-9862134412 | accessdate = 2015年10月3日 | language = zh-hant | quote = |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Rh3yBgAAQBAJ&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ref>。子女因為這次事件喪生的[[丁子霖]]、[[張先玲]]等人則共同成立[[天安門母親運動]]後,在中國政府阻止下持續嘗試調查死者家屬,並記錄死者相關資訊<ref name="真相與記憶" />;天安門母親運動確認的死者清單從1999年提出的155人、2005年提出的187人、2010年提出的195人<ref name = "真相與記憶"/>,在2011年8月共有202人獲得確認<ref name = "真相與記憶"/>。在天安門母親運動所蒐集的死者資料中,除了因事件而直接喪生的民眾外,還包括4名自殺人士、以及6月4日後因抗議活動而遭殺害者<ref name = "真相與記憶"/><ref>{{Cite web |url= http://www.89-64.org/html/victims155.htm |title= 六四死難者名單 |author= [[丁子霖]] |date= 2006年6月 |publisher= 六四档案 |language= zh-Hans |accessdate= 2013年12月28日 |quote= }}{{dead link|date=2018年5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
然而對於許多西方國家來說,中國政府對於天安門廣場上的抗議活動的處理方式破壞了自身的國際聲譽。許多西方國家新聞媒體從原本计划採訪5月舉行的中蘇首腦會議而轉向報導有關早期戒嚴行動的情況,示威群眾抓住這個機會並且開始為國際電視臺的觀眾製作標誌和旗幟,而這也使得西方社會對於中國學生的抗議活動多表示同情。而在中國政府對於如何處理媒體報導示威活動而猶豫不決時,也意味著為中國和海外記者報導抗議活動時提供了一個相對寬鬆的環境。抗議活動的影像紀錄在事件之後20年強烈影响了西方對於中國的看法和相关政策<ref>{{Cite book | author = Lachlan Strahan | title = Australia's China: Changing Perceptions from the 1930s to the 1990s | location = 英國劍橋 | publisher = [[劍橋大學出版社]] | date = 1998年1月13日 | pages = 第302頁 | ISBN = 978-0521484978 | accessdate = 2013年12月28日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P6UFAYXYXoI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en | quote = }}</ref>。其中阻擋坦克行進的[[王維林]]圖像變成该事件重要的標誌,被称为“坦克人”,且長期在西方社會成為公民反抗專制政權的象徵<ref>{{Cite web |url= 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4313282.stm |title= Picture power: Tiananmen stand-off |author= [[英國廣播公司]] |date= 2005年10月7日 |publisher= [[BBC新聞]] |language= en |accessdate= 2013年12月28日 |quote= }}</ref>。《[[時代 (雜誌)|時代]]》雜誌更是以「無名的反抗者」將其列入[[時代100人:本世紀最重要的人物|20世紀100位最重要的人物]]之一<ref>{{Cite web |url= http://content.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988169,00.html |title= The Unknown Rebel |author= {{Link-en|皮科·艾爾|Pico Iyer}} |date= 1998年4月13日 |publisher= 《[[時代 (雜誌)|時代]]》 |language= en |accessdate= 2013年12月28日 |quote= }}</ref>。
另外一方面對於当时仍然是英國殖民地的[[香港]]來說,六四事件的發生使得社會大眾恐懼在1997年主權移交後,中國是否會違背[[一國兩制]]的承諾<ref>{{Cite web |url= http://www.la-presse-anarchiste.net/spip.php?article2331 |title= Heurs et malheurs du mouvement étudiant chinois en France |author= Peyraube |date= 2009年6月4日 |publisher= La Presse Anarchiste |language= fr |accessdate= 2013年12月28日 |quote= }}</ref>。對此香港總督[[彭定康]]試圖針對[[香港立法會|立法局]][[新九組|展開政治改革]],但這讓香港政府和中國政府間發生摩擦。而對於許多香港民眾來說,天安門廣場上的抗議遭到鎮壓成為了一个轉捩點,許多民眾因此對中國政府失去了信任<ref>{{Cite web |url= http://iiro.nccu.edu.tw/attachments/journal/add/1/48-1-5.pdf |title= 中國對香港民主權利論述分析 |author= 許文英 |date= |publisher= [[國立政治大學]] |language= zh-hant |accessdate= 2013年12月28日 |quote= }}</ref>;再加上當時香港市民普遍對香港主權移交後的地位感到不確定,使得1997年前出現了大規模的[[香港移民潮|移民潮]],許多人前往加拿大或澳洲等西方國家生活。英國政府為了阻止人才隨著移民潮而外流,同意讓香港政府施行[[居英權計劃]],授予部分香港民眾正式的英國公民身份<ref>{{Cite web |url= http://www.cbg88.co.uk/ywdd/2012/08-30/554.shtml |title= 数十香港华人以“居英权”获英籍 退休在港诈骗英退休金 |author= |date= 2012年8月30日 |publisher= 《英國華商報》 |language= zh-Hans |accessdate= 2013年12月28日 |quote=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5034830/http://www.cbg88.co.uk/ywdd/2012/08-30/554.shtml|archivedate=2016-03-05}}</ref>。而自1990年後,香港每年都有數萬名民眾參與由[[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主辦的大型「[[維園六四燭光晚會]]」活動。香港在1997年主權轉移給中國後,相關的紀念活動仍在持續進行<!-- <ref>{{Cite web |url=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8720542.shtml |title= 香港發聲:25年 人民沒忘過六四 |author= 李春 |date= 2014年6月5日 |publisher= [[聯合新聞網]] |language= zh-hant |accessdate= 2013年12月28日 |quote= }}{{dead link|date=December 2016}}</ref> --><ref>{{cite news|author1=李春|title=香港發聲:25年 人民沒忘過六四|url=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1/259735/web/#10L-4866712L|accessdate=2016-12-14|publisher=联合电子报|archiveurl=https://archive.is/20161214102813/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1/259735/web/%2310L-4866712L#10L-4866712L|archivedate=2016-12-14|language=zh-twhant|deadurl=yes}}</ref>。
=== 制裁行動 ===
行政員使用者查核員拒收員巡檢員管理員、water、waterc、waterh、waterm、waterp、waters、watert、waterv、waterw、waterz
10,3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