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周亮工

增加 10,179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周亮工| 外文名 = Lianggong Zhou| 图像 = [[File:20160929211939793.jpg|缩略图|center|[http://imgcache.cjmx.com/star/201609/20160929211939793.jpg 原图链接] [https://star.cjmx.com/201609/1182431.shtml 来自明星网]]]| 图像说明 = 周亮工 |center| 出生日期 =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 | 出生地点 = 金陵(今江苏南京)| 逝世日期 =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 | 国籍 = 中国| 别名 = 栎园先生、栎下先生| 职业 = 文学家、篆刻家、收藏家| 知名作品 = 《赖古堂集》<br> 《读画录》 <br> 《书影》 <br> 《赖古堂集》}}'''<big> 周亮工 </big>''', (1612~1672)明末清初文学家、篆刻家、收藏家、贰臣。 字元 == 个人经历 ==工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 又有陶庵、减斋、缄斋、适园、栎园等别号 他出身书香门第,父亲周文炜 学者称栎园先生、栎下先 国子监监 ,曾任浙江诸暨县主簿。周亮工年少随父出游,广交朋友。明[[崇祯]]十三年(1640)中进士 江西省金溪 次年(1641)进入仕途,为山东潍 合市乡人 令,守城有功 原籍河南祥符(今开封)人 “举天下廉卓 后移居金陵(今江苏南 行取入 崇祯十 进士 (1644) 官至 浙江道监察御史。 李自成<ref>[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84269231496965974&wfr=spider&for=pc 李自成 ]百家号</ref破京师,投缳自杀,为家人所救。顺治二年(1645)“豫亲王多铎兵下江南,亮工诣军门降。”以御史职为 军招抚两淮, 历仕 改任两淮 运使。顺治三年(1646),擢升淮扬海防兵备 参政。顺治四年(1647)擢为福建按察使,兼摄 兵备 、督学、海防三职。参与镇压福建反清起义,并兴建建诗话楼,祀宋严沧浪其上,召邑诸生能诗者益日与倡和。顺治六年(1649),周亮工升任福建右布政使。当时两广未定,清廷拟调其前往广东,有人认为周亮工“治闽久,得闽人心;闽未大定,未可去闽”。遂留任。顺治七年(1650)七月,周亮工代理建南道,招抚农民军首领曾省,瓦解汀州反清武装。顺治八年(1651)秋,赴延平,代理延建 。为平叛乱,周亮工单骑入邵武叛兵营,招降首领耿虎;随后,又镇压建宁陈和尚 延平吴赛娘的抗清队伍。顺治九年(1652),郑成功部围攻漳州,城内绝粮,周亮工临危受命,代理漳巡道,从戈戟林中破围入漳,协助守城。漳州解围后,城厢内外尸骸狼藉,周亮工捐赀收埋遗骸十余万具,发粮煮粥供应饥民,并赎回被清军掳掠的良家子女千余人。顺治十年(1653),调署兴泉道。当时,福建总督刘清泰因兴泉沿海14寨接济郑成功,准备发兵剿灭。周亮工极力劝止,使百姓免遭涂炭。同年夏天,周亮工升为福建左 布政使 ,为清初汉人受左布政使职之第一人。上任后,即在衙堂上大书:“收银不用火耗,发银即是原封”;“批到即收银,收完即领批”。顺治十一年(1654)正月,周亮工奉调入京,任都察院 左副都御史 ;六月,升 户部 总督钱法 右侍郎 ;不久,又擢为吏部左侍郎。针对福建军事形势,周亮工奏陈6项策略,要求协调浙江、广东、福建三省对郑成功的军事部署;增设水师,驻防海口;停止招抚郑成功,斩郑芝龙 。其意见与福建总督所行政策相左 郑芝龙对之恨之入骨。顺治十二年(1655)七月,福建总督佟代上章弹劾周亮工在镇压南社、西社、兰社 生饱经宦海沉浮 案时“滥杀无辜” 并贪污4万余 银子。奏上,周亮工被解职回闽候审。对质时,所谓“贪污”皆属子虚,而福建吏民为周亮工诉冤者,“日以百千计”。顺治十三年(1656)秋,郑成功大军奇袭福州,“城中疲卒不盈千,军储无十日饷”。巡抚宜永贵急从狱中请出周亮工,命防守城防要冲射乌楼。周亮工“亲发巨炮”,拼死抵挡郑军进攻;又向宜永贵献计,抄后路夜袭郑军。结果,郑军退屯闽安,福州之围遂解。由于周亮工戴罪立功,且所参罪状皆无实据,在宜永贵默许 主审人田缉馨等6人拟为之翻案。然而,继任巡抚刘汉祚以为田缉馨等有受贿嫌疑,维持原议,报刑部复审。顺治十七年(1660),周亮工 定罪,原定“立斩籍没”,后减等改徙宁古塔,未行,又遇赦获释。康熙元年(1662)十月,以佥事起用补山东青州海防道,康熙五年(1666)调江南江安粮道,康熙六年(1667年),代理安徽布政使;不久,篆江宁粮署。康熙八年(1669)漕运总督帅颜保 亮工纵役侵扣诸款,得旨革职逮问 绞。康熙九年(1670)复遇赦得释,晚年有焚书之举。康熙十一年(1672)六月二十三日卒于南京。== 藏书功绩 ==精于鉴赏,好故图书字画,于古今之书无所不览,知名之士无不交,游宦所至,访求故籍不遗余力,福建藏书家谢在杭的旧藏,尽归于他。家有“赖古堂”、“因树屋”、“藏密庵”等,藏印篆、古书、字画极富。“赖古堂”藏书,多得自江浙闽赣。藏书印有“是书曾藏周元亮家”、“曾为大梁周氏收藏”、“响山楼”、“栎园赏鉴图书”、“缄斋藏书”、“周栎园家藏书”、“赖古堂图书记”、“周元亮抄本”等。据曹寅《楝亭书目》记载,有《栎园书目》1卷;李筠嘉《古香阁藏书志》亦记载有《赖古堂书目》,著录藏书4670余种。著述近百种 ,后 遇赦免 因牢狱,遂放火烧之,仅存《读画录》、《印人传》、《闽小记》、《印树屋书影》、《赖古堂印谱》、《赖古堂诗文集》等 == 篆学主张 ==周亮工与明末清初的许多篆刻家交往甚密,嗜印成癖,曾云:“ 生平 博极群书 嗜此 不啻南宫 好绘画 石。”其为 篆刻 家立传,保存了大量的印学资料。在《赖古堂书画跋》一书中,收有二十九则,对研究明清书画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关于印章美学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尺牍新钞》中,提出了“印章之妙,原不一趣”的观点:仆常合诸家所论而折衷之,谓斯制之妙,原不一趣。有其全 偏者亦粹;守其正,奇者也醇。故尝略近今而裁伪体,惟以秦汉为师,非以秦汉为金科玉律也,师其变动不拘已耳。——《与济叔论印章》在这段论述里,周亮 提出了印章求变的观点,对历代印人能革新者推崇有加。这种观点与晚明时期提倡个性解放的思潮有关,正如文学家李贽《焚书·杂说》所言:蓄极积久,势不可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这种观点不仅对晚明的 坛有重大的影响,对当时的书画篆刻也有冲击。周亮工认为透过印人的作品,同样可以评价印人的本色胸次。他在《又与济叔论印章》中说:绝去甜俗蹊径,是济叔本色,空夷浩渺,更可见济叔胸次。只有改革,才有生气,有生气则动人 动人则佳。“世人所以不可传者无他,坐使人无所动耳。”(《答黄济叔》)除印章美学的贡献外,其在书画研究方面也 贡献,如在 《赖古堂 书画跋 中,有“题所作八分书寒鸦歌后”:己亥重九后一日写此卖钱沽酒,缀以二绝。一 谁能隔宿对黄花,度尽重阳更忆家。欲换青钱沽雪酒,八分小字写寒鸦。二、难教去尽外来姿,老腕羞惭力不随。方叠出夸官样好,阿谁解受《阳碑》。命童子携出户,童子笑谓予:“收此冷淡生活,应惟虎林霍君。”已而果为维翰索去,携酒为予作三日醉。维翰雅好笔墨,遂为童子所知, 阳碑》即不方整,亦复为人爱,老人潦倒涂鸦,尚可易三日软饱,皆足记也。从此则题跋,可看出周亮工与人交游的一些情况,对于研究明清之际书画家的创作和生活状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值得一 == 诗作品 ==自剑津发燕江次西溪清代:周亮工双剑潆洄地,篮舆十万峰。云争桥上屋,水舞石边春。破壁蹲饥虎,残僧拜废钟。追呼亦肯到,何处劝为农?程慎先尔止侍尊人游粤明代:周亮工碧玉绕青萝,依亲好共过。帆回山尽见,鸥起水仍波。秋迥邀归甚,樯危受雨多。北来何所事,满眼足干戈。过五木呈薛岁星先生时先生薙发称米和尚明代:周亮工老鹤鸣深夜,林孤五木残。蓬蒿前太守,尘土旧衣冠。蔓草锄瓜瘦,荒村索米难。梅花堂下雪,入望水漫漫。与林铁崖明代:周亮工强项吾徒贱,群侯勿遽嗔。热官思已熟,冷灶耻相因。客泪霜前满,天心逮后真。刍尼朝有喜,一室已回春。龚半千半亩园明代:周亮工万累已全息,荒园足自怡。棋边今态好,酒外古心危。录》等 殊无意,残书若有思。屑榆亦可饱,努力莫言衰。送王长子返白门长子旧镇闽留滞十六载矣 其一明代:周亮工措足知何地,能归尚此身。花怜岭外杂,酒是故园醇。飞絮茫无者,闲云亦有邻。去时城郭改,旧侣欲谁询。送王长子返白门长子旧镇闽留滞十六载矣 其二明代:周亮工八载予三至,支离剩此身。谁怜单外客,又送故乡人。米说江南贱,烽传海上频。将军今亦厌,醉尉莫相嗔。重九同冠五对菊次韵简芝麓 其一明代:周亮工维摩方丈室,纳纳此中宽。腐鼠人同吓,甘蕉方任弹。停云怀友密,背雨坐花残。独爱陶元亮,一卮意已安。重九同冠五对菊次韵简芝麓 其二明代:周亮工服食方全好,东篱撷始英。酒难今夜醉,花识老人情。摧叶霜多力,鸣条月有声。祇应尘浊里,枮坐念无生。王石谷四十明代:周亮工几日秦淮别,闻君四十辰。吮毫如有得,泼墨不知贫。水石恬愉意,烟云供养身。黄公传大耋,久与结为邻。题梅花再送道目明代:周亮工今岁岭南不肯雪,年前花事已交残。怜公亲见寒梅落,又到黄河冷澹看。寄野鹤明代:周亮工仙霞岭外鹤飞还,著尽奇书但看山。不识尘沙何自至,劳劳客度穆陵关。靖公弟至明代:周亮工荒城兀坐对灯残,归计先愁百八滩。尔又远来余未去,高堂清泪几时干?喜蒋用韬至自闽南明代:周亮工海水群飞百丈高,同君城上拥弓刀。战瘢莫共灯前看,恐惹霜华上鬓毛 == 参考文献 ==
2,6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