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林则徐

增加 5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民族英雄
| 知名作品 = 《试帖诗稿》 <br> 《使滇吟草》 <br> 《拜石山房诗草》 <br> 《黑头公集》
}}
== 人物生平 ==
<p style="text-indent:2em;"><big>'''林则徐'''</big>('''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 福建 侯官县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p><p style="text-indent:2em;">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 </p><p style="text-indent:2em;">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p><p style="text-indent:2em;"> '''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p>
== 人物生平 ==
 <p style="text-indent:2em;"> 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原名林天翰,字孟养,号旸谷,嘉庆侯官岁贡生,是当地的教书先生,于邻居罗氏的地方开设书塾。而林则徐的母亲陈帙,为闽县岁贡生陈圣灵之第五女。林宾日陈帙夫妇一共生育十一名子女:长子林鸣鹤(早夭)、次子林则徐、三子林霈霖及八名女儿。 </p><p style="text-indent:2em;"> 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 '''1785'''年生,清朝中期户籍福建侯官县, 祖出莆田九牧林。他为其父林宾日所撰的《诰封通奉大夫江宁布政使显考旸谷府君行状》载:“府君讳宾日,字孟养,号旸谷,系出九牧林氏,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祖出莆田九牧林。 他为其父林宾日所撰的《诰封通奉大夫江宁布政使显考旸谷府君行状》载:“府君讳宾日,字孟养,号旸谷,系出九牧林氏,先世由莆田 徙居福清县之杞店乡,国初再徙省治(福州)。” 据考,迁居福清杞店(今海口镇岭兜村)的莆田九牧林一支为林蔇的裔孙宋进士林高德,今 岭兜 尚存林氏祖祠联:“九牧家声远,文峰世泽长”。正因为林则徐系出九牧,所以他对祖籍地莆田深有感情,与莆田进士郭尚先、陈池养、林扬祖等都有密切交往。 </p><p style="text-indent:2em;"> 《林则徐日记》嘉庆十八年'''(1813)''' 五月初六载:“申刻,到莆阳会馆卸车,与郑象峰同住。”他在供奉有妈祖神龛的高家寨巷内老莆阳会馆一住就是半年时间,对妈祖事迹可谓了若指掌。此后,他不管在京或外派,只要有天后宫,他都要去行香祭拜。统计记载不全的《林则徐日记》,发现他明确记载到天后神前或天后宫行香的就有40多次。 </p><p style="text-indent:2em;"> 林则徐祖籍福建 莆田和福清,林则徐六世嫡孙女、中国林则徐研究委员会会长林岷一行,在林则徐研究委员会海外常任理事张飞帆陪同下,前往莆田湄洲岛寻根和朝拜妈祖。 </p><p style="text-indent:2em;"> 林岷说,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敬仰的心情,来到湄洲来朝拜妈祖。妈祖林默和林则徐都是“九牧林氏”后代, 林则徐先祖世居莆田,后迁居福州。 妈祖是林则徐的“祖姑”。妈祖作为人,扶危济困、行善济困,具有神性;作为神,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具有人性;林则徐从小深受妈祖的“立德、行善、”精神熏陶,他每到一个地方履职,第一件事便是拜当地的妈祖庙,如果遇到妈祖庙破旧必定会组织修缮。作为林氏的后裔要积极继续和发扬妈祖和林则徐身上所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 </p><p style="text-indent:2em;"> 虽然林宾日为私塾教师,中了秀才后又可领取公粮。但家里人口众多,僧多粥少,甚至三餐都无以为继。林母陈帙瞒住丈夫,偷偷以女红这项手艺帮补家计,她也将此剪纸手艺传于女儿,才能维持家庭生活。后来,林则徐在其著文《先妣事略》中忆述:“逾年,家君入学,旋食廪饩。此后馆谷虽稍充,而食指渐繁,贫如故。先妣工针凿,又善翦彩为草木之花。大者成树,其小至于一茎一叶,皆濯濯有生意。岁可易钱数十缗,遂资其值,以佐家计。不孝姊妹八人,皆以先慈之教,备传其妙。不孝幼随家君之塾,每夕归,则敝庐四壁,短几一檠,读书于斯,女红亦于斯。不孝夜分就寝,而先妣率诸姊妹勤于所事,往往漏尽鸡呜尚未假寝。其他困苦之状,类非恒情所能堪者。不孝见而愀然,请代执劳苦或推让饮食,辄正色曰:‘男儿务为大者、远者,岂以是琐琐为孝耶!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矣。’”家计虽不用代劳,但林则徐每天到书塾之前,都会先为母亲姊妹的工艺品拿到店铺寄卖,放学后,则再到店铺收钱交回母亲。贫苦的童年和严格的家教,使他日后升至高官时都保持清俭的习惯和察民疾苦的作风。 </p><p style="text-indent:2em;"> 林则徐<ref>[http://www.tiexue.net/?from=data  林则徐简介],铁血网 . [2016-9-27] </ref>童年家境寒苦,但他得到开明的父亲教导,还有一个温馨的家庭,童年是非常快乐的。邻居常常听到林家吃饭时的欢笑声,探看之下,不过是十多个人津津有味吃着豆腐。后来林家以此事来教诲子孙知足常乐的道理。
== 少年启蒙 ==
77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