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符定一

增加 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重要事迹 ==
'''1912'''
 
1912年,符定一在长沙创办了省公立高等中学并亲任校长。是年,年方19岁的毛泽东在投考了几所学校均因
[[File:毛泽东.jpg|缩略图]]
1913年,符定一被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定居北京。1918年8月,毛泽东为组织湖南青年赴法留学第一次到北京并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管理员。他经常到符定一家作客,与校长谈论时局、研究学问。为补助毛泽东的生活,符师母每月补助毛泽东5元大洋。
'''1925'''
 
1925年,毛泽东从上海返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反动军阀、省长赵恒惕对几年前毛泽东在长沙领导的行业工人大罢工仍心有余悸、骨鲠在喉。赵恒惕发誓要抓到毛泽东并要除掉他。这时正回乡探亲的符定一途经长沙,在时任省政府秘书长的亲戚家中得知这一消息后,心急如焚,再三向省政府秘书长表明自己与毛泽东情同父子不同寻常的师生关系,并保证毛泽东将来一定会有大作为,是不同凡响之人。符定一又找到时任公安局长的亲戚,情愿以命相保,请求不要加害毛泽东。符定一还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影响,以及与赵恒惕是小同乡的关系,四处疏通。与此同时,符定一派人给毛泽东送信,让他赶快离开湖南。直到毛泽东奔赴广州,符定一才放了心。
符定一先生返回北平后,广泛联络文化界、教育界人士参加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民主运动,并亲自为学生、市民讲演,揭露国民党、蒋介石反人民的本质。符先生的言行引起特务的注意。1947年初冬的一天夜里,几个特务突然闯进符先生的家,翻箱倒柜四处搜罗"罪证"而不得,最后将符先生及儿子带到警察署的一个分驻所。符先生的女儿立即将这一消息报告北平军调处的叶剑英同志。叶剑英说:不要怕,他们是怎么不了符先生的,我让李克农想办法。大约过了两个多小时,一个便衣特务头目出来对符先生说:你可以走了。 第二天,符先生余怒未消,提笔给北平市长何思源和蒋介石各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质问信。信大意是:你为大官,我为老儒,你们派人来搜家和逮捕是什么道理?听说是因为我到过延安,跟毛泽东有关系。毛泽东是我的学生,这不错。徐向前是谁的学生?是蒋介石的学生,他也培养出共产党的一个大官来。要镇压就先镇压"蒋委员长"。我要有罪,蒋介石就该杀。这封义正词严的书信,使何思源市长深感内疚。两天后,何思源亲临符先生家,又是赔礼又是鞠躬,一再解释此事确实不是他的部下所为。
'''1948'''
 
1948年,歼灭了东北国民党军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回师平津。8月,毛泽东指示华北局秘密护送符定一先生到解放区。符定一先生抵达西柏坡已是晚上,周恩来副主席亲自携灯在村口迎接,毛主席在院中等候。三人相见心情都十分激动,一直畅谈至下半夜2点。在送符先生到住所的路上,符定一对周副主席提出自己思考多时的主张:先武攻天津卫,后文取北平城。还说:这样利国利民,而且实现的可能性很大。周恩来副主席听后连连点头称"好",并说,再和主席商量一下。在平津战役中,党中央、毛主席采纳了符先生的建议,北平顺利和平解放。在等候北平和谈的日子里,毛主席两天两夜没合眼。当得知《和平协议》已经签定的消息,他兴奋地对警卫员说:"先别睡觉,咱们到李家庄看符定一先生去。"毛主席一见到符先生就忘记了几天的疲劳,兴奋地对符说:"今天一方面来看你,一方面报告您一个好消息,北平和平解放了,您回北平可以放心地睡大觉了。"当符定一先生从警卫员口中知道主席不顾多日疲倦,将北平和平解放的消息第一个告诉自己时,符定一先生激动得热泪盈眶。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筹建中央文史研究馆,安排一批全国知名的饱学博识之士从事文史研究,并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中央决定由符定一先生出任馆长,符先生不愿接受。毛主席亲自出面动员符先生。符认为,这是个闲职,无非是有文(文化)且老、贫(生活贫困)资格的人就能当了。毛主席笑着说:"不光文、老、贫,还要才(才干)、德(德高)、望(威望),这事还需要您这样有学问和德高望重的人担当啊!"并指出,有一批著名老学人没有工作,生活无着,急需有威望的人将他们组织起来,为国献计献策,同时解决他们的困难。在毛主席诚恳请求下,符先生欣然领命。从此,符定一先生积极参与文史馆的工作,带领包括前清遗老、民国贤达以及著名学者在内的馆员们修史编志、著书立说、挥毫泼墨等,各展其才,使他们老有所养,也老有所用,为新中国贡献余热。1954年,符定一先生的《联绵字典》再版,毛主席为其题写了书名。该字典是符先生耗时三十余载的巨著,1943年出版时在全国颇有影响,是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工具书。
'''1955'''
 
1955年春,符定一先生患病,毛主席派秘书田家英送符先生到医院,请医问药,关怀备至。1958年5月,符定一先生病逝。符先生在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教导子女说:"家人团结友爱,努力工作,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多做贡献。"表现了一个老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28,1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