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霍雷肖·纳尔逊

增加 11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杨再兴霍雷肖·纳尔逊
| 图像 =
[[File:Yzx2霍雷肖·纳尔逊1.jpg|缩略图| 杨再兴霍雷肖·纳尔逊]][[File:霍雷肖·纳尔逊1.jpg|缩略图|霍雷肖·纳尔逊|center|[https://picp1.baikessl.sosoqhmsg.com/ugc/baikepic2/15377/20170824070708-1431975499_jpg_268_255_9145t01638be7a6ea306db6.jpg/0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gouso.com/v137978doc/5617261-5829876.htm?fromTitle=%E6%9D%A8%E5%86%8D%E5%85%B4 搜狗百科html 360图片]]] | 出生日期 = 1104年 1758年9月29日 | 逝世日期 = 1140年 1805年10月21日 | 国籍 = 国| 职业 = 海军 将领及军事家
}}
''' 霍雷肖·纳尔逊 编辑'''
同义词 霍拉肖·纳尔逊一般指霍雷肖·纳尔逊
霍雷肖·纳尔逊(Horatio Nelson,1758年9月29日-1805年10月21日),英国风帆战列舰时代最著名海军将领及军事家,在1798年尼罗河口海战及1801 年哥本哈根战役等重大战役中率领皇家海军获胜,他在1805年的特拉法尔加战役击溃法国及西班牙组成的联合舰队,迫使拿破仑彻底放弃海上进攻英国本土的计划,但自己却在战事进行期间中弹阵亡。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纳尔逊位列第9位。值得一提的是,纳尔逊并不是英国皇家海军中最能干的,至少他没有必需的外交手腕,但他是最无畏的。
 == 人物经历== === 折叠 早年生涯=== 
霍雷肖·纳尔逊是英国帆船时代最著名的海军将领,军事家。1758年9月29日,他出生在英国诺福克郡伯纳姆索埔村的堂区牧师寓所,也正是在这一年,英国政府批准建造胜利号战列舰。父亲埃德蒙·纳尔逊牧师(1722年-1802年)为当地的堂区牧师,母亲为凯瑟琳·索克令(1725年-1767年),是西敏荣誉领俸牧师莫里斯·索克令博士(Reverend Dr Maurice Suckling)之女。凯瑟琳·索克令本身为已故英国首相罗伯特·沃波尔爵士的其中一位侄外孙女,亦是辉格党政治家第二代奥福德勋爵(1723年-1809年,后晋为第一代奥福德伯爵)的表妹。第二代奥福德勋爵同时是纳尔逊的教父,因此父母为纳尔逊起名时,取用其教父的教名"霍雷肖"(Horatio)。纳尔逊的父母在1749年5月11日结婚,共生有11位孩子,纳尔逊排行第六,但十一名孩子中仅有八位存活下来,当中纳尔逊是家中第三位没有夭折的孩子。纳尔逊9岁丧母,故家中大小皆要由父亲一力承担。纳尔逊幼年时入读位于诺维奇的英皇爱德华六世文法学校,后来再转到北沃尔沙姆的约翰·帕斯顿爵士学校继续学业,可是他在12岁那年中途辍学。12岁那年,他作为一名海军军校学生加入了英国皇家海军,并到了他舅父沙克林任舰长的舰上当实习生。 他随舰一起远航,获得了很多船 驾驶和海上生活的经验。沙克林利用他的影响使纳尔逊来到Carcass号上,随它参加了北极探险,使年仅14岁的纳尔逊获得了在冰海航行的经验。
沙克林升任皇家海军审计官,他的影响更加速了纳尔逊在海军中的晋升,纳尔逊勤奋好学,他很快掌握了很多海上技能,成为了一名经验丰富而又能干的年轻军官。
=== 折叠 投身海军=== 
在1770年秋天,福克兰危机爆发,皇家海军受命动员防范与西班牙爆发海战,纳尔逊任职海军的舅父,海军上校莫里斯·索克令(1726年-1778年)遂获奉命指挥停泊于查塔姆港,拥有64门炮的三等战舰HMS合理号,以准备随时奉召出征。自少便希望出海的纳尔逊于是趁此机会加入皇家海军,在1771年1月1日,年仅12岁的他正式以普通海员及艇长身份到舅父麾下的合理号服役,登舰后不久又获委为海军候补少尉,接受正式训练。
纳尔逊于1777年4月在海军办公室参加海军上尉试,在任职海军管制官的舅父担任主考官之情况下,他顺利通过考试,并在考试翌日获委任为海军少尉,发到海军上校威廉·洛克尔麾下的巡防舰HMS洛斯托夫特号,前往牙买加。洛克尔早年曾师从于爱德华·霍克爵士,并素仰霍克以大胆及进取著称的海军战术。纳尔逊本身也相当钦佩洛克尔的军事才能,两人在日后成为好友之余,纳尔逊更在后来的回忆中称赞洛克尔是他的启蒙老师。
=== 折叠 美国独立战争=== 
纳尔逊最初随洛斯托夫特号出发前往西印度群岛的牙买加,当时时值美国独立战争,故该舰的主要任务是从海路堵截革命份子,但在1778年2月法国加入对英国宣战后,新任牙买加总司令彼得·帕克爵士将他收归旗下,并在旗舰上供职,至于他原本在洛斯托夫特号的职务则由海军上尉库斯伯特·柯灵乌接替。在1778年10月,纳尔逊获悉舅父的死讯,虽然这位舅父生前对他提携有加,但这时的纳尔逊已可凭借自身的才华,引来上司的赏识。在同年12月,他获派往双桅横帆船HMS獾号任职中校,巡戈蚊子海岸一带,及至1779年6月获擢升为海军上校,并获委任巡防舰HMS欣钦布鲁克号的船长,当时时年仅21岁。
尽管如此,纳尔逊仍然在诉讼期间到访尼维斯岛,并在1785年春天于该岛邂逅守寡少妇法兰西斯·"芬尼"·尼斯贝,两人相识一段时间后决定订婚。及至1786年11月,纳尔逊的好友威廉·亨利王子到访背风群岛,这时已成为巡防舰海军上校的威廉·亨利坚持指定要纳尔逊带他在群岛一带游历,同时法院裁定他罪名不成立,这才打破他在群岛的孤立地位。在1787年3月11日,纳尔逊及法兰西斯在威廉·亨利王子的见证下,于尼维斯岛结婚,未几,纳尔逊在西印度群岛任满离开,遂于同年6月乘北风神号回国,至于法兰西斯则在稍后时间乘一艘商船跟随。在此后大约五年的时间中,纳尔逊与妻子主要在英格兰定居,靠领半薪过活,主要时间都待在诺福克郡和父亲一起,由于他在诉讼其间的讼费要由政府承担,令海军部对他有所保留,加上承平时期较少舰只服役,使他一直也找不到服役的机会。
=== 折叠 地中海生涯=== 
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欧洲局势日益不稳,才使得纳尔逊获重新起用。1793年1月,海军部委派纳尔逊指挥停泊于查塔姆港、拥有64门炮的HMS阿伽门农号。到2月1日,法国正式向英国宣战,英国加入第一次反法同盟。在同年5月,他的阿伽门农号加入由塞缪尔·胡德爵士(后为胡德勋爵)统领的地中海舰队,开赴土伦拦截法国海军。在8月,土伦人民因反对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于是开城迎接英军,要求英军守城防卫土伦。由于胡德军员有限,纳尔逊被委派前往那不勒斯,向国王费迪南四世求援。纳尔逊在10月返回土伦后,获调到由海军准将罗伯特·林茨任指挥的分遣舰队,至10月22日驶至萨丁尼亚对开海域时,遇上一支由法国巡防舰组成的分遣舰队。[3]纳尔逊的阿伽门农号一度与拥有40门炮的法舰墨尔波墨涅号互相开火,但纳尔逊一方寡不敌众,最后在其他英舰协助下逃出。此后,纳尔逊与林茨转到突尼斯,试图拉拢当地统治者的支持,但却发现法国已早到一步,无功而返。步入12月,英方主将胡德因不敌法军而决定撤离土伦,标志着英军在土伦战役中败退,而当年圣诞节身在来亨(今利佛诺)的纳尔逊,则负责收容由土伦逃来的大批难民。
尽管英军在圣文生角战役胜出,应归功于整体团队合作无间,但纳尔逊在战事中当机立断,配合总司令的谋略,离队往敌军直冲、以及身先士卒,先后登上两艘未投降的敌舰进行埋身肉搏,实属英国史无前例。纳尔逊在战事的贡献对英军胜出发挥一定影响,其表现更令众人留下深刻印象,当中,艾略特爵士全程在另一艘巡防舰上目睹了纳尔逊整个作战过程,而其部将陆军上校约翰·德林沃特事后更被派往访问纳尔逊,对战事过程作详细纪录;另一方面,纳尔逊自己也对圣文生角战役的作战过程加以笔录,并寄给身在英国的故友洛克尔上校。这些著述很快就在英国相继出版,以及经传媒大肆报道后,引起社会极大回响,一时之间,纳尔逊成为了全国上下热烈追捧的英雄人物,深受国民爱戴。查维斯一行人凯旋返国后,随即获得英廷封赏,其中总司令查维斯获封世袭伯爵,成为圣文生伯爵,不少将领也因军功获封世袭从男爵。纳尔逊曾经公开表示希望获勋从男爵,由于他膝下犹虚,加上从男爵爵位并不附带星章和绶带,他再获勋KB勋衔。
=== 折叠 失去右臂=== 
自圣文生战役后,西班牙舰队撤退到加的斯,圣文生伯爵(即之前的查尔斯爵士)遂拟定计划封锁加的斯,以及迫使西班牙无敌舰队出海。为加大封锁力度,他又特命驻防近岸的纳尔逊率舰在加的斯口岸处驻扎。可是在1797年5月及6月,皇家海军位于英国斯皮特黑德及诺尔的舰队发生叛变,一度使本土海域的海军陷于瘫痪。事变平息后,由于圣文生的地中海舰队军纪严明,士气高昂,因此不少未受影响的舰只随即被调往其麾下服役。其中一艘叫HMS忒修斯号的战舰加入时,军纪尤其弛废,该舰舰长即被撤换,改由纳尔逊任该舰指挥。纳尔逊就任时,只带同他的旗舰舰长拉尔夫·维莱特·米勒及数名随员,但不出两星期后,纳尔逊等即赢得舰上军心,士气大振,使军纪恢复。虽然如此,不少新近调来的舰只,军心仍然不稳,对整支舰队构成不稳定因素。在7月3日至7月4日间的晚黑时份,圣文生派出一艘炮舰,由几艘小船护卫下炮轰加的斯,但在数天以前的一次同类型军事行动中,就发生过小舰拒绝服从命令驶近西班牙的炮艇,所以在今次行动中,纳尔逊亲自乘坐一艘驳船带领炮舰前进,而且再与敌军进行埋身血斗,期间他两度险遭敌军以短弯刀劈头,但都被一位名叫约翰·西克斯的艇长营救,伸出手臂为他挡了两刀,才得以逃过大难。事后纳尔逊传令褒扬西克斯的英勇行为,而且将他擢升,一时使军心为之一振。
身心俱疲的纳尔逊在战事后回到英格兰休养,不过失去右臂的他仍然是民众心目中的英雄,他在圣克鲁斯的军事失误则被认为是其他人的过失。纳尔逊所到之处,无不受普通百姓和其他战友热烈欢迎,使他很快就重新振作起来,但他失去右臂后余下的痛楚,却一直至同年11月拆去结扎线后才舒缓下来。纳尔逊当年在伦敦过冬及游览,继续受到热情款待,与此同时,他非常渴望重返前线服役,于是在1798年4月10日获准出发往加的斯海域与圣文生会合。
=== 折叠 尼罗河战役=== 
这时地中海舰队的局势比之前严峻不少,英军收到情报指法军正在土伦准备大规模远征,而且目的地不明;同时间,奥地利又在1797年10月签署《坎波福尔米奥条约》(Treaty of Campo Formio),退出第一次反法同盟,使英国形势进一步受孤立。而要令奥地利重新加入战场,则有必要在地中海海域部署英国舰队,以确保其南部领土及保护国双西西里王国的安全。有鉴于此,圣文生接到上级指示,要派出一小队舰队往地中海进行侦察,而刚刚在1798年4月底重返其旗舰的纳尔逊遂立即受命出发,带领三艘战列舰及四艘巡防舰开赴土伦。另一方面,英政府内部又决定要重新在地中海派驻一定规模的海军,于是将本土剩余的战舰都发往地中海,使本土海域再无多余战舰应付未来可能发生的入侵行动。在5月24日,圣文生从本土接收八艘战列舰后,同日即派十艘去加入纳尔逊一行。
为追寻法军去向,纳尔逊最初在意大利海域巡察,其后获悉情报指法军在西西里对开,于是下令舰队向南驶去。在6月17日,纳尔逊又派特罗布里奇往那不勒斯进行会谈,获当地表态支持,但态度颇为含糊,同时特罗布里奇在当地取得确实情报,指法军正前往马耳他。未几,在6月22日,纳尔逊在西西里以南,从一艘中立的商船获得另一线报,指法舰从圣约翰骑士团手上夺得马耳他后,已在6月16日启程出发往不明目的地。有鉴于法舰并没有如想像般前往西西里,再加上当时西风极盛,纳尔逊遂认定法舰正前往埃及,于是他下令所有正追击零星法国巡防舰只的战列舰返回大队,以便集结力量,全速向亚历山大港进发。但纳尔逊下这个命令时,却不知道他的情报有一个错误,就是法舰并非在6月16日,而是在三日后的6月19日才启程出发。因此,事实上纳尔逊部下所追击的零星法国舰只,已差不多是法国主舰队的外沿,两军旗舰相距,仅仅只有60英里。在6月28日,纳尔逊麾下一支分遣舰队率先观测到亚历山大港,但却发觉港内没有法舰,也没有法舰的消息。纳尔逊以为自己估计错误,遂在6月30日驶离亚历山大港,毫无头绪地在海上打探法军消息。但碰巧在纳尔逊离开后翌日,法国大军却缓缓驶至亚历山大港对出,准备让军队登陆。原来,当纳尔逊正以全速赶往亚历山大港的时候,法舰却以缓慢的速度前进,而且偏北航行,变相令航程延长,这样导致纳尔逊比法军先到,结果找不到法军踪影。在7月20日,纳尔逊回到西西里的锡拉库萨补给,却仍然没有任何新消息。在7月24日,纳尔逊再度启程出发,这时他仍认定法军必在地中海东部某处,并计划往爱琴海搜索。终于在7月28日,他获得确实情报指法军正在埃及,纳尔逊这才再次前往亚历山大港,在8月1日正午时份驶至亚历山大港对出,观察得港内泊满法国运输船,但却没有法舰踪迹。这次纳尔逊肯定如果法舰没有泊在亚历山大港,就应该停靠在亚历山大港以北10英里的阿布吉尔湾(Abu Qir Bay)。到下午时份,英舰在阿布吉尔湾发现一直追寻的法国舰队,当时正以一字排开下锚,靠着湾岸停泊。
=== 折叠 那不勒斯生涯=== 
自尼罗河战役后,法国海军对那不勒斯及西西里的严峻威胁得以缓解。在1798年9月22日,纳尔逊乘坐破损不堪的先锋号安全返回那不勒斯,受到当地民众及皇室的热烈欢迎,其中英国驻双西西里使臣威廉·汉弥尔顿爵士(Sir William Hamilton)及其夫人艾玛(Emma, Lady Hamilton)更是为此欢喜若狂。在汉弥尔顿爵士伉俪的悉心照料下,纳尔逊得以专心休养,慢慢治理身上伤口。不过,纳尔逊对那不勒斯的喧闹环境始终感到不胜其烦,于是在10月15日出海,视察英军对法占马耳他岛上法军军营之封锁行动,在此以前,马耳他岛民因不满法军强行统治而起来反抗,将岛上法军迫退至一处碉堡。视察一番后,纳尔逊于11月5日返到那不勒斯。
=== 折叠 哥本哈根战役=== 
这时英国因为派舰对法国海岸进行封锁,阻止法国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结果引来维持中立的俄罗斯、普鲁士、丹麦及瑞典相当不满。他们为此组成武装中立联盟(League of Armed Neutrality),企图打破英国封锁,威胁停止向皇家海军供应建造战舰所需的木材。为瓦解中立联盟,帕克与纳尔逊奉命在3月12日率舰队前往波罗的海,而在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详细的谋划对舰队行动相当重要,可是帕克出发前未有与纳尔逊商讨战略,也没有咨询过随队的波罗的海专家。另一方面,舰队向波罗的海出发时,英政府尚未对联盟国宣战,各方仍在谈判当中,所以一旦开战,帕克要立即决定向哪国进攻,以及选定进攻的方法。纳尔逊起初建议舰队无需理会实力有限的丹麦海军,而应趁俄军部份舰队困于冰封的喀琅施塔得时,直捣俄国位于日瓦尔(今塔林)的主力舰队。这个方案虽然比较大胆,却被认为是最安全的策略,能够一举击破中立联盟的核心军力。但帕克认为纳尔逊的建议过于冒进,经过一番考虑后,帕克以丹麦和瑞典为目标,且率军驶入两国之间的厄勒海峡。英舰队驶至时,丹麦守军只有微弱反抗,对英舰毫无杀伤力,而瑞典更是一炮不发,任由英舰驶至,到3月30日,英舰群到达丹麦哥本哈根,在哥本哈根对开海域下锚驻扎。
由于英舰队当初的出征日期受到延误,故此英舰到抵哥本哈根时,丹麦已做好布防工作,令英舰进攻时更易暴露于敌方守军炮火射程以内;但幸好英舰群驶进哥本哈根时像尼罗河战役一样,没有横列前进,从而避免整支舰队同时受敌方守军炮火袭击的风险。除此之外,哥本哈根海岸由北至南对出是一条长形的中部沙洲(Middle Ground),沙洲与哥本哈根之间的海港叫国王海(King's Deep),而隔着沙洲另一边则是一条叫荷兰海(Holland's Deep)的海港;纳尔逊视察当地布防时,发现哥本哈根在国王海的港口一带布防最严密,由北至南排列大量战舰,至于国王海口岸最北端的另一敌军要塞三冠堡(Tre Kroner Fort)是国王海及荷兰海的交汇点,而南端交汇点守备则较弱。他于是得出结论,推测由南方进攻哥本哈根较为可取,因此建议舰队可由北经荷兰海至南方的交汇点,然后沿中部沙洲自南方折回国王海北上。这样英舰便可避过国王海的敌方主力,同时又让英舰自南口按步逐只歼灭自北至南整齐排列的敌舰,然后再派炮舰补上,使哥本哈根市中心落入炮舰射程之内,从而迫使丹麦议和。
=== 折叠 英勇殉职=== 
1805年10月19日,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驶离西班牙加的斯港,企图通过直布罗陀海峡前往地中海,配合拿破仑在意大利的军事行动。得知消息的纳尔逊早已指挥英国舰队守候在加的斯以西的特拉法尔加海域。1805年10月21日,双方打响了特拉法尔加海战。参战英国舰队有27艘战舰,法、西联合舰队有33艘战舰。
此时,躺在"胜利"号船舱内血流满地的纳尔逊已经奄奄一息,那颗击中他的子弹穿透了他的左肺,射入了脊椎。当得知自己赢得了这场伟大海战的胜利时,他终于闭上了双眼。临终前,他要求剪下一缕自己的头发,和订婚戒指一起送给未婚妻艾玛。"胜利"号上所有火炮随即进行了一次齐射,以缅怀这位英国最伟大的海军将领。
=== 折叠 归葬英国=== 
桅杆破损的胜利号在1805年10月28日被拖回直布罗陀,而船上则安放著纳尔逊的遗体。由于舰上没有棺材,加上防腐需要,纳尔逊的遗体最初要安放在一个烈酒酒箱内,并由专人看守。抵达直布罗陀后,他的遗体改放入一个边线镶上铅的棺木,棺内注入烈酒。胜利号修复以后,纳尔逊的灵柩随舰运回英国,并在诺尔托运上岸。他的遗体在英国被放到另一个木做的棺木,木材则来自当年于尼罗河口海战中焚毁的法军旗舰东方号。随后,他的灵柩被安放到皇家海军辖下的格林威治医院大画厅,停灵三日,期间大批民众到场悼念,场面几乎失控。到1806年1月8日,在胡德勋爵、彼得·帕克爵士及威尔士亲王的看守下,纳尔逊的灵柩经泰晤士河运往伦敦白厅,晚上运抵海军部安放一晚,当晚由纳尔逊的随舰牧师斯科特守夜。
纳尔逊死时并无留下子嗣,因此他的子爵爵位及在1798年册封的男爵爵位在他死后即告断绝,不过他在1801年另一个获封的男爵爵位、以及双西西里的勃朗特公爵爵位,则由他的胞兄威廉·纳尔逊牧师(1757年-1835年)继承,是为第二代纳尔逊勋爵及第二代勃朗特公爵。在纳尔逊身后不久,英廷为答谢其生前贡献,再于1805年11月25日向其胞兄奖授子爵及伯爵爵位,使他进而成为第一代纳尔逊伯爵。
=== 折叠 战争简史=== 
1778年,沙克林去世,次年,纳尔逊被任命为Hinchingbroke号舰长。胡德海军上将又在纳尔逊的军事生涯上帮了他一把,他任命纳尔逊为Alemarle号舰长并带年轻的威廉王子(后来的威廉四世国王)前往西印度群岛。
作为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不列颠民族英雄,他与威灵顿,丘吉尔齐名,是英国历史上的三大英雄之一。
== 折叠编辑本段 人物精神== 
尽管失去了纳尔逊这位领袖,但英国皇家海军却一代代地传承着"纳尔逊精神"。1811年3月13日,在利萨海战中,霍斯特上校率领一支4艘战舰的英国分遣舰队被数量两倍于己的法国、意大利联合舰队包围。危急关头,霍斯特在旗舰上打出旗语"记住纳尔逊",让英舰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打垮了联合舰队。
在特拉法尔加之战后的100年,1905年,崇拜纳尔逊的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命令他的旗舰三笠号战列舰升起当年纳尔逊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曾经升起的Z字旗,指挥拥有4艘战列舰的舰队一举摧毁了拥有7艘战列舰的俄国太平洋第二舰队。这在当年的日本海军曾经传为佳话。
== 折叠编辑本段 人物影响===== 英雄色彩===
纳尔逊被认为是杰出的海军军人及军事家,在英国军事史上与马尔伯勒公爵及威灵顿公爵齐名。他与属下建立深厚友谊、战略大胆得宜、屡次带领英国胜出重要海战,化解危机,并为此先后失去右眼、右臂、甚至赔上自己的性命,因而被不少人视为英雄人物。他的英雄色彩更启发后世的德意志帝国及日本帝国,藉以唤起爱国情绪。不过,受到他与艾玛的婚外情影响,纳尔逊的英雄色彩其实在19世纪初年一度遭人淡忘,但随着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学者慢慢隐去这段历史,他的英雄主义色彩和爱国精神在19世纪中叶开始被发扬光大,其中,为纪念1805年特拉法加战役而建的伦敦特拉法加广场,就要到1843年方告竣工。[3]此后,纳尔逊成为了大英帝国及其海上霸权的其中一个重要象征,并一直持续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当中,英国1894年成立的海军联盟就大力鼓吹纳尔逊的英雄色彩,并自1896年起定10月1日为特拉法尔特加日,以纪念纳尔逊。英联邦不少地区至今仍庆祝这个节日。
=== 敬重和爱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不少英国人曾期望英国将诞生第二位纳尔逊,带领英国重演特拉法加战役一幕,但是这个希望落空了,而英国在战后也开始失去长久以来的海上霸权。虽然如此,纳尔逊仍然受到英国人的敬重和爱戴,他在特拉法加战役中的旗舰HMS胜利号在1920年代获得重修和永久安置,他与艾玛的风流韵事更在1941年被亚历山大·柯达爵士拍成电影,而BBC于2002年举办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投票中,纳尔逊位列第九,反映出他在英国人心目中仍享崇高地位。但有意见认为,纳尔逊本身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军事天才,他虽然精于海战战术,但是航海经验不算特别突出,而从他在那不勒斯的经历,亦反映出他欠缺政治手腕,再加上他的风流韵事,使他不单止被舆论赞美过,也曾被责备过和嘲弄过,各种评论的差异使他具一定的争议性。总体而言,纳尔逊就像丘吉尔和戴安娜王妃的结合版,一边是深受人民尊敬的领袖,救国于水火之中;一边是私生活略有瑕疵的全民偶像,相同的是民众所流露的悲戚和不舍。
=== 铜像===
如今,伦敦特拉法尔加广场上还矗立着纳尔逊的铜像,他在特拉法尔加战役中的旗舰胜利号也在为保护船体不被压坏而将主炮更换为木质模型之后,永久停泊在朴次茅斯,以供后人参观。
== 折叠编辑本段 个人生活== === 失败的感情===
纳尔逊早年有过两次失败的感情关系。在1782年9月,纳尔逊于魁北克执行任务时,与一名陆军军官的女儿堕入爱河,但两人的感情关系相当短促,双方未有再进一步的发展。在1783年年尾,纳尔逊曾与友人到法国圣奥默尔计划学习法文,但法文没有学成,时间却主要花在追求一名叫伊莉莎伯·安德鲁斯(Elizabeth Andrews)的女子。伊莉莎伯的父亲在英国任职教会事工,当时正在圣奥默尔工干,不过纳尔逊没有钱,伊莉莎伯也不愿嫁给他,故这段关系也是无疾而终。
纳尔逊在1800年回到英国后,他与艾玛的婚外情无可避免地导致他与发妻法兰西斯的感情破裂。法兰西斯虽然没有与纳尔逊正式离婚,并多次提出希望复合,但纳尔逊都不为所动。至于纳尔逊的亲戚大多也支持他与艾玛的关系,众人之中就只有纳尔逊的老父仍然支持法兰西斯。可是当纳尔逊的老父在1802年过身以后,法兰西斯的地位就显得更形孤立。此外,艾玛在1801年1月29日成功为纳尔逊诞下一对双胞胎,但最后只有其中一名女婴活下来,这名私生女叫霍雷西娅·纳尔逊(1801年1月29日-1881年3月6日)。艾玛为纳尔逊诞下私生女一事显得极为隐秘,为免引人更多话柄,他们亦没有公开此事。后来大约在1803年尾与1804年之交,她再为纳尔逊诞下一名私生女,取名"小艾玛",但女婴出生后不久便告夭折。
=== 感情生活===
纳尔逊在1801年哥本哈根战役的表现,为他一扫早前与汉弥尔顿爵士夫人的绯闻而招来的流言蜚语。但海军部的圣文生伯爵及托马斯·特罗布里奇爵士等人担心纳尔逊再度过份沉迷于她,唯有急忙安排他任务出海。艾玛与纳尔逊也明白海军部的用意,这最终使到纳尔逊与圣文生的关系决裂,而他与特罗布里奇的友谊也因而告终。在1802年9月,艾玛为纳尔逊买入位于萨里郡的默顿坊,供她、纳尔逊与丈夫汉弥尔顿爵士同住。尽管艾玛与纳尔逊情同夫妻,但同住的汉弥尔顿爵士却始终没有过问,也未有严辞谴责艾玛与纳尔逊的婚外情。汉弥尔顿最后在1803年4月6日以72岁之龄卒于伦敦府中时,艾玛与纳尔逊皆在场陪伴。虽说纳尔逊自哥本哈根战役以后恢复名声,但纳尔逊与艾玛的感情生活、纳尔逊如何被艾玛迷倒、以及纳尔逊、艾玛及汉弥尔顿爵士之间的复杂关系等等,依旧成为大众闲话家常的焦点。而对于汉弥尔顿爵士对好友与发妻搞婚外情,却仍摆出视而不见的态度,更遭讽刺漫画加以嘲弄。
== 折叠编辑本段 获得荣誉===== 头衔===
霍雷肖·纳尔逊 (1758年9月29日-1771年)
白旗海军中将纳尔逊子爵阁下,KB (1804年4月23日-1805年10月21日)
=== 殊勋===
K.B. (1797年5月27日[21])
1,8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