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噍吧哖社

移除 79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center>'''1915噍吧哖事件人犯出庭受審'''<br><img src="https://www.gjtaiwan.com/new/wp-content/uploads/2020/05/000_2020-05-06_044816009293.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gjtaiwan.com/new/?p=59154 圖片來自據珍台灣]</small>
|}
'''噍吧哖社'''([[ 大武壠語]] :Tamani、Tapani;{{lang-nan-tw|Ta臺灣話:Ta-pa-nî}} )又名'''礁吧哞社''',為一[[大武壠族]]部落,是[[大武壠社]]的從屬部落之一。該社族人原居於今[[臺南市]][[新化區]]那拔里,後遷至[[玉井區]]玉井-{里}-、沙田-{里}-、竹圍里,再移居竹圍里之「番仔厝」,最後遷至臺南市[[楠西區]]龜丹。<ref name=":0">許晉彰(2015)。《南瀛平埔族夜祭暨相關活動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ref>乾隆初年,噍吧哖社與大武壠頭社、大武壠二社組成大武壠社,共同遷徙至楠梓仙溪流域之[[甲仙]]一帶。<ref name=":0" />
== 文獻記載 ==
''Tamani'' 首次於 1650 年代以後出現在荷語文獻,於荷蘭東印度公司長官[[揆一]](Frederick Coyet)呈[[巴達維亞]]總督之信函提到「噍吧哖番人,亦為下山(居住)大武壠人的一部份(zijnde ook een deel der afgecomene Tevorangers)」,可確證與大武壠族為同一族群。日本學者[[中村孝志]]及[[翁佳音]]認為[[荷治時期]]記載之大武壠族部落 ''Tamani'' 即為噍吧哖社,由族語音譯為漢字的「噍吧哖({{lang-nan-tw|Ta臺灣話:Ta-pa-nî}})」,[[日治時期]]以日文漢字改寫為「玉井(Tama-i )」。<ref name=":1">{{Cite web|title=初次噍吧哖事件──文獻再解析的必要|url=https://ihc.apc.gov.tw/Journals.php?pid=629&id=877|accessdate=2020-05-10|author=翁佳音|date=2015-08-22|format=|publisher=原住民族委員會|language=中文|archive-date=2019-06-2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623033325/https://ihc.apc.gov.tw/Journals.php?pid=629&id=877|dead-url=no}}</ref>
1650 年代末,部分大武壠社族人分別被勸令下山,遷居至臺南[[白河區|白河]]、[[東山區 (臺南市)|東山]]一帶的[[哆囉嘓社]](Dorcko),後來成為清代登錄於志冊上的「大武壠派社」,包括噍吧哖與[[茅匏]]兩社族人亦奉命遷居至目加溜灣社,但下山居住的大武壠族人多少有適應不良的問題 —— 1661 年 2 月發生地震,一位噍吧哖社的頭人 Dapare(噍吧烈)趁機躲入山內,不願再下山回目加溜灣社居住,接受荷蘭的基督教教育與法律,並往北逃至嘉義阿里山境內的[[大龜佛]](Tackka Poulangh),或往南與[[大路關]](Terroquan)族人逃到山上,並得到[[卡那卡那富族]]人的相助。<ref name=":1" />
9,0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