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曾思玉

增加 8,613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曾思玉 | 圖像 = [[File:Res05 attpic brief.jpg|缩略图|居中|250px|[http://szb.dlxww.com/dlwb/res/2013-12/31/C04/res05_attpic_brief.jpg 原圖鏈接]]]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911年2月2日 | 國籍 = 中國| 别名 = 曾世裕| 職業 = 原武汉军区、济南军区司令员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八年抗战》</br>《烽火岁月》 </br>《血铸丰碑》 </br> </br> }} ''' 曾思玉 ''' ,(1911年2月2日-2012年12月31日),江西省信丰县人,1928年参加革命,1930年参加红军,1932年加入 [[ 中国共产党 ]] ,1934年参加长征,1935年入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第343旅股长、冀鲁豫军区分区司令员等职;解放战争时任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四纵司令员、第十九兵团六十四军军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参加 [[ 抗美援朝 ]]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后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武汉军区司令员、湖北省委书记、革委会主任、济南军区司令员等职;2012年12月31日逝世,享年102岁。 == 人物简介 == 曾思玉(1911—2012),江西信丰人,1927年参加革命,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副班长、连政治委员、团代理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师司令部通信主任、参谋、科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东渡黄河、东征山西等战役战斗,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股长、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鲁西军区政治部主任、支队政治委员、旅政治委员、分区司令员等职,参加了平型关、薛公岭、午城、清丰、南乐、封丘、延津、汤阴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纵队副司令员、冀察军区副司令员、冀热察军区司令员、纵队司令员、军长等职,参加了邯郸、正太、石家庄、遵化、平津、太原等战役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军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沈阳]]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武汉军区司令员、湖北省委第一书记、湖北省革命委员会主任、长江葛洲坝工程指挥长等职,参加了抗美援朝,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曾思玉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 人物生平 == 曾思玉(1911年2月2日—2012年12月31日),汉族,江西省信丰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 1928年参加信丰县农民起义;1930年加入江西信丰游击队,任小队长;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二军六十四师,历任通讯班副班长、青年学校学员、宣传队分队长、中队长;1932年春入瑞金红军学校学习,同年秋起任红十二军三十六师一○八团二连政治委员;1933年春起任红十二军三十六师一○七团代政治委员、一○九团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二师六团、五团俱乐部主任;1934年秋起任第二师政治训练队队长兼政治指导员、第二师司令部通信主任;参加了长征;1935年夏起为红军大学一期二科一队学员;1935年冬起任红一军团司令部侦察参谋;1936年夏起任军委警卫第三团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二师第四团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秋起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政治处民运股股长,六八六团政治处主任;1938年春起任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九团政治委员;1939年冬起任鲁西军区政治部主任;1940年冬起兼任运河支队政治委员;1941年春起任三四三旅政治委员;1942年冬起任冀鲁豫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1944年10月至1945年10月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八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起任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1945年冬起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副司令员;1946年秋起任冀察军区副司令员、冀热察军区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第四纵队副司令员、司令员;1947年6月起任晋察冀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1949年4月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第六十四军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陆军第六十四军军长;1951年至1955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第六十四军军长,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率部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积极防御作战和反击马良山、高旺山等战斗。 1955年至1957年7月在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1958年1月至1959年10月任沈阳军区参谋长、军区党委常委;1959年10月至1967年7月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至1960年5月),其间:1960年3月起任军区党委副书记、第四书记;1966年1月至1967年8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1967年7月至1973年12月任武汉军区司令员,历任军区临时党委书记、党委第一书记、书记;1968年2月至1973年12月任湖北省革委会主任,其间:1970年3月至1971年3月任省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1年3月至1973年12月任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1973年12月至1980年1月任济南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第一书记(1974年起);1969年4月至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80年1月至1982年8月任南京军区顾问;1983年离休。 曾思玉同志是中共第九届、十届、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相继任中央军委委员。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 2012年12月31日上午9时20分,曾思玉同志病逝于辽宁省大连市,享年102岁。 == 人物年表 == 1911年2月2日生于江西省信丰县。 1927年2月参加本区农民的请愿斗争。 1928年3月参加本县农民暴动。 1929年春,参加乡和县[[苏维埃]][[赤卫军]]。 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1年11月转[[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12军第36师第106团宣传分队长、师政治部宣传队中队长、第108团第2连政治委员。 1933年春进红军大学第四期上千队学习,同年夏任红36师第107团代理政治委员,同年秋任第109团政治委员。 1934年夏任红1军第2师第5团俱乐部主任,8月任第2师司令部通信主任。1935年冬任军委警卫第3团、第1团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二、三、四、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及东渡黄河。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秋任八路军第343旅第685团政治处民运股长,同年冬任第686团政治处主任。 1938年冬任第344旅第689团政治委员。 1939年冬任鲁西军区政治部主任。 1940年夏任鲁西军区运河支队政治委员。 1941年7月任第115师教3旅政治委员。 1942年冬任冀鲁豫军区第8分区(后改2分区)司令员。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后转战吕梁山地区,继而参加了强攻清丰、南乐、东平、阳谷、封丘、延津、滑县、汤阴等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任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副司令员。 1946年任冀热察军区司令员。 1947年任晋察冀军区第4纵队副司令员、司令员。 1949年任第64军军长,率部参加了邯郸、保南、保北、正大、大清河北、青沧、清风店、石家庄战役,进军察南,转战冀东,后参加平津、太原、宁夏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任第64军军长。 1951年率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1952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先后参加了第5次战役、积极防御作战和反击马良山、高旺山等战役。 1954年入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先后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1957年任沈阳军区参谋长。 1959年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 1967年起历任武汉军区司令员、湖北省委第一书记、湖北省革命委员会主任、长江葛洲坝工程第一任指挥长。 1973年任济南军区司令员。 1980年任南京军区顾问。 1983年离职休养。 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12年12月31日病逝于辽宁大连,享年102岁。 == 参考资料 ==
61,18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