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郑成功

移除 1,159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返回中國 ====
[[File:Anhai Xing Ta 20120228-2.jpg|thumb|幼年的鄭成功曾在安海[[星塔]]下讀書]]
1628年年底,當時的[[福建巡撫]][[熊文燦]]再度[[招安]]鄭芝龍,成為「海防[[遊擊]]」。在鄭森六歲的時候,才被接回[[泉州府]][[晉江縣]]安平鎮(今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鎮]])居住读书,该处现为安海成功小学校址<ref>[http://www.nihaotw.com/zt1/ztfl/ypzt/mtgz/200708/t20070801_274794.htm 星塔郑成功读书处]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212172254/http://www.nihaotw.com/zt1/ztfl/ypzt/mtgz/200708/t20070801_274794.htm |date=2009-02-12 }}</ref>。
==== 廈門攻守 ====
[[File:Zheng Chenggong.JPG|thumb|在厦门市[[鼓浪屿]]的鄭成功雕刻]]
永曆四年(1650年,清順治七年),時鄭成功族叔(一說族兄{{NoteTag|《臺灣外記》、《臺灣鄭氏記事》等文獻多稱鄭彩、鄭聯為鄭成功族兄;近年泉州市鄭成功研究會根據族譜研究,發現兩人與鄭成功是叔姪關係<ref>[http://www.zhengchenggong.cn/NewsInfo.asp?id=74 郑成功族谱破译两大误传]{{Dead link|date=June 2013}}</ref>。}})[[鄭彩]]、[[鄭聯]]的軍隊領有廈門。鄭成功退回閩南之後,為了拓展實力乃藉口鄭聯在廈門橫徵暴斂、使民不聊生;採取施琅的獻策,用計圖取廈門。永曆四年中秋節,鄭成功趁著鄭彩離開廈門的時機,前往廈門拜訪鄭聯,鄭聯大意並未設防,慘遭[[刺殺]]身亡。不久,鄭彩得知鄭聯的死訊,更加不敢與鄭成功作對,回到廈門便將兵權都交了出來;鄭成功自此接收了鄭彩、鄭聯大部分的部隊,並且實際取得廈門、金門作為根據地。
==== 漳州、海澄之役 ====
[[File:Portrait_of_Zheng_Chenggong.jpg|thumb|«鄭成功像»([[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永曆五年(1651年,清順治八年)下半年,鄭軍在閩南[[小盈嶺]]、[[龙海市|海澄]](今[[龙海市]])等地戰鬥,獲得了[[磁灶戰役]]、[[钱山戰役]]和[[小盈岭戰役]]的勝利,克復[[平和]]、[[漳浦]]、[[詔安]]、[[南靖]]等地。年底,包括定西侯[[張名振]]等人皆來投靠,使鄭軍的聲勢愈形高漲。
==== 長江、南京之役 ====
{{Main|鄭成功北伐}}
 
[[File:koxinga_territory.jpg|thumb|600px|鄭成功勢力範圍圖]]
永曆十二年(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鄭成功統率水陸軍十七萬與浙東[[張煌言]]會師,大舉北伐。大軍進入長江之前,於羊山海域遭遇颶風,損失非常慘重,只得暫且退回廈門。
=== 退守臺灣 ===
==== 攻取臺灣 ====
{{main|鄭成功攻台之役}}[[File:被遺誤的福爾摩沙海戰圖.jpg|240px|thumb|揆一《被遺誤的福爾摩沙》(1675年出版)書中插圖,描繪台江內海海戰。]][[File:1652 Plockhoy「大員及其附近地區海圖」與2012google疊合地圖.jpg|thumb|1652 Plockhoy「大員及其附近地區海圖」與2012google疊合地圖]]
自從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在[[小金門]](今[[金門縣]][[烈嶼鄉]])起兵抗清后,鄭軍转战[[浙]]、[[閩]]、[[粵]]等[[行省]]东南沿海,多次帮助[[明朝]][[宗室]]与民众渡海定居台湾及[[东南亚]]各地。此外,郑成功让华商领取郑府令牌和“国姓爷”旗号,以帮助保护华人在海外经商时的安全;当时确有很多海外华商采取此法,而得以安全出海经商。然而,統領數萬人的大軍抗清,卻始終無法取得較大的根據地,郑成功被迫必須通過海外[[貿易]]筹备粮饷。当时荷兰人常劫夺郑氏和海外华人至東南亞商船,郑成功多次派出水军打击荷兰舰队,并于永曆十年(1656年)到十四年(1660年)期间两次警告[[荷兰人]],除非荷兰人停止劫夺[[华人]]的商船,郑氏将不会与荷兰贸易<ref>陳錦昌,2004,《鄭成功的台灣時代》,p.053-073。台北:向日葵文化。</ref>。
然而,雖然[[連雅堂]]先生並未特別注明〈與荷蘭守將書〉的引用來源(但有注明使者攜帶書信日期),交戰時期雙方文件記錄各說各話(為了利益或面子)的情形古今中外屢見不鮮,如明萬曆年間的「[[沈有容諭退紅毛番碑]]」。<ref>{{cite web|title=全台第一碑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url=http://www.phsea.com.tw/travel/index.php/%E5%85%A8%E5%8F%B0%E7%AC%AC%E4%B8%80%E7%A2%91%E6%B2%88%E6%9C%89%E5%AE%B9%E8%AB%AD%E9%80%80%E7%B4%85%E6%AF%9B%E7%95%AA%E9%9F%8B%E9%BA%BB%E9%83%8E%E7%AD%89|publisher=澎湖時報|accessdate=2015-01-28|language=中文|date=2006-07-19}}</ref>
[[File:Tainan Taiwan Fort-Provintia-01.jpg|thumb|240px|立於普羅民遮城址的赤崁樓]]
在取得普羅民遮城做為據點之後,鄭軍隨即由海、陸兩面圍困熱蘭遮城。由於考慮到兩萬大軍的糧餉調度不易,鄭成功並沒有做持久戰的打算,一開始即對熱蘭遮城施壓,試圖脅迫[[荷蘭軍隊]]投降。遭荷蘭[[大員長官]][[揆一]]({{lang|nl|Frederik Coyett}})拒絕其投降要求之後,鄭成功一度下令強攻熱蘭遮城,卻遭遇荷軍極頑強抵抗,鄭軍損失慘重。由於強攻不下,加之大軍糧食短缺,使得鄭成功被迫改變策略,派出大部分的軍隊至南北各地屯田、徵收錢糧,以解大軍乏糧的燃眉之急,對熱蘭遮城改採長期包圍的戰略。
永曆十五年八月中旬,荷、鄭兩軍於台江內海展開激烈海戰,鄭軍大獲全勝,擊沉一艘荷蘭軍艦,並奪取船隻數艘,自此荷軍喪失主動出擊的能力。
[[File:Zeelandia model.JPG|thumb|240px|熱蘭遮城復原模型]]
永曆十五年十二月(1662年1月),[[日耳曼人|日耳曼裔]]荷蘭士官Hans Jeuriaen Rade叛逃,鄭成功在其提供之情報的幫助下,砲轟擊毀熱蘭遮城的烏特勒支碉堡,使熱蘭遮城之破終成定局。
=== 後宮 ===
[[File:鄭成功王妃董氏.jpg|right|150px|thumb|正室董氏青年時期。]]
*正室[[董王妃 (台灣)|董王妃]](1623年10月17日—1681年7月30日<ref>见《郑氏族谱》。</ref>),福建[[惠安]][[進士]][[禮部]]侍郎[[董颺先]]侄女
*另有[[側室]]莊氏、林氏、史氏、蔡氏、曾氏、蔡氏等諸位不知名的[[夫人]]
== 墓葬及紀念 ==
=== 鄭成功墓 ===
[[File:鄭成功墓址紀念碑.JPG|thumb|[[臺南市]][[永康區]]的鄭成功墓址紀念碑。]][[File:Zheng Chenggong Mu 20120228-6.jpg|thumb|福建省南安市水头镇的[[郑成功墓]]]]
鄭成功死後原葬[[臺南]]近郊洲仔尾(今屬[[永康區]]);[[鄭克塽]]降清遷居北京後,上疏表示「念台灣遠隔溟海,祭掃維艱」,請遷內地。[[康熙]]皇帝對此下詔:「朱成功係明室之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敕遣官,護送成功及子經兩柩,歸葬南安,置守塚,建祠祀之。」並提贈輓聯:「四鎮多貳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農曆五月二十二日,鄭成功、鄭經父子遷葬[[福建省]][[南安縣]]康店鄉覆船山,附葬於七世祖鄭樂齋墳墓內。<ref>陳錦昌,2004,《鄭成功的台灣時代》,p.301-302。台北:向日葵文化。</ref>也有說法稱<ref>[http://www.szblzj.com/%E6%B0%91%E6%97%8F%E8%8B%B1%E9%9B%84%E9%83%91%E6%88%90%E5%8A%9F/ 民族英雄郑成功]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5063814/http://www.szblzj.com/%E6%B0%91%E6%97%8F%E8%8B%B1%E9%9B%84%E9%83%91%E6%88%90%E5%8A%9F/ |date=2016-03-05 }}</ref>,為免[[台灣人]]起抗清之心,鄭氏諸祖在台諸墳悉遭[[朝廷]]下令遷葬[[大陸]]。
1,17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