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千牛备身

增加 84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千牛备身'''
[[File:5c3e895e79cb3.png|缩略图|右|[https://image.so.com/view?q=%E5%8D%83%E7%89%9B%E5%A4%87%E8%BA%AB&src=tab_baike&correct=%E5%8D%83%E7%89%9B%E5%A4%87%E8%BA%AB&ancestor=list&cmsid=918e90fa33888c311f6df597d61899cc&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65#id=17e46062cfd9158131a7cd9730aa36ce&currsn=0&ps=57&pc=57 原图链接]]]
千牛备身是一种高级禁卫武官,出现时间应该早于 [[ 北魏 ]][[ 宣武帝 ]] 初年,与北魏 [[ 鲜卑族 ]] 的军制习惯有关。《 [[ 庄子 ]] ·养生主》说:(庖丁)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千牛备身的名字是由千牛刀到千牛备身再到千牛卫,一步步演化来的。于是,有一种帝王随身携带的防身御刀,叫做"千牛刀",名字就是典出《庄子》,寓意"锐利可斩千牛"。后来,北朝北魏的时候,出现了一种高级禁卫武官,他们除了负责皇帝的安全,还掌执御刀"千牛刀",这种禁卫武官就是"千牛备身"。<ref>[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013524109920022988.html?fr=iks&word=%C7%A7%C5%A3%B1%B8%C9%ED&ie=gbk 千牛备身的介绍]</ref> 
== 名称由来 ==
[[ 千牛刀]]
关于"千牛刀"的记载,较早可见于萧子显(萧道成的孙子,约公元489至537年)《南齐书》卷一本纪第一· 高帝上:"玉夫(杨玉夫)与其党陈奉伯等二十五人同谋,于毡屋中取千牛刀杀苍梧王(南朝宋"后废帝"刘昱)"。此事同见于南朝梁元帝(公元508~554)《金楼子》卷二·箴戒篇二:"宋苍梧王昱(刘昱)尝饮酒醉于仁寿殿东阿毡幄中,时杨玉夫见昱醉无所知,乃与杨万年同入毡幄中,以千牛刀斩之"。说的是一场著名的宫廷政变:南朝宋领军将军萧道成(后为南朝齐朝高帝)与南朝宋"后废帝" [[ 刘昱 ]] 的随从杨玉夫(后为南朝齐朝尚书)、 [[ 杨万年 ]] 等人暗中勾结,欲除皇帝刘昱。南朝宋元徽五年(公元477年)七月七日半夜,杨玉夫和杨万年潜入仁寿殿,乘刘昱熟睡如泥时,抽出刘昱放在枕头边的千牛刀,砍下了他的头颅。后,萧道成权揽朝纲,拥立新帝。两年后,萧道成建立南齐。<ref>[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71382334.html?fr=iks&word=%C7%A7%C5%A3%B1%B8%C9%ED&ie=gbk 请问“东宫千牛备身之职”是什么意思]</ref>
[[ 千牛备身]]
后来,北朝 [[ 北魏 ]] 的时候,出现了一种高级禁卫武官,他们除了负责皇帝的安全,还掌执御刀"千牛刀",这种禁卫武官就是--"千牛备身"。
[[ 千牛卫]]
最初"千牛备身"出现的时候,似乎并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统领这些武官。后来,北魏孝明帝中期出现了"领左右",很可能就统领着"千牛备身"。再往后,历朝历代统领"千牛备身"的机构名称不断变化,在唐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称"左右千牛府",到了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改为"左右千牛卫"。
"千牛备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朝。
[[ 北魏]]
"千牛备身"最迟出现于北魏宣武帝初年,与"武卫将军"同为皇帝亲信,宣武帝"置之左右"、"出人禁中,无所拘忌"。在机构上,可能与"直阁将军"同隶属于"领军将军"。
北魏末期之领左右及千牛备身可能还未完全制度化,在有关的职官法令中尚未作明确的规定。尽管如此,北魏末年的领左右与千牛备身制度仍然对后代产生了重要影响,东魏北齐及隋朝皆继承了这一制度,并根据新的形势而加以调整。
[[ 东魏 ]] 北齐
到了东魏北齐,"千牛备身"为"领军府"下"领左右府"("领左右将军")所统辖,但"领左右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领军府"并不能控制"千牛备身"。
[[ 西魏 ]] 北周
西魏"千牛备身",记载仅见于《周书》和《隋书》的几处零星记载,只能说明其存在,无法获得更多的信息。
北周,禁卫分为左右宫伯和左右武伯两大系统,其中并没有"千牛备身"的位置,但是《隋书》有三处列传提到其传主在北周担任过"千牛备身",此处存疑。
[[ ]]
隋初,改革北周之制,设置十二府以统率禁卫之兵。设有"左右领左右府",统"千牛备身"。开皇十八年,设左右备身府。大业三年(607),隋炀帝将十二府增改为十二卫四府,合称十六卫府或十六府(后人习惯上也称十六卫)。 此时原"左右备身府"被改为左右骁卫,而"左右领左右府"则 被改为新"左右备身府",统"千牛备身"。
3.大业三年(607),原"左右备身府"为什么会被改为"左右骁卫"?如果它本统领着"千牛备身"、"备身",那么这些武官后来的归属又是如何?直接划拨到新"左右备身府"下不就得了?为什么要"别置备身"?]
[[ ]]
综合《唐六典》、《旧唐书》和《通典》可知:千牛备身,龙朔中,改为左右奉裕;咸亨初复旧;垂拱二年,又改为左右奉裕;神龙元年复旧。
盛唐之后,"府兵制"日趋瓦解,权力中心从"南衙"逐渐转向"北司"(北衙),"南衙十六卫"逐渐衰败,变得徒有虚名,"左右千牛卫"、"千牛备身"当然不例外。禁卫责权皆落于北衙诸军。
[[ 五代]]
详细资料暂缺。 "千牛备身"名号宋以后废;"左右千牛卫"的"大将军"、"上将军"名号一直延续到宋辽金,但也仅仅是名号而已。
无-----------------→主仗 → 备身→备身 -→备身 -→备身
[[ 东魏北齐]]
东魏北齐领左右府。
北齐一代还存在领左右大将军,详细资料暂缺。
[[ ]]
隋左右领左右府。
[注:此处的"骁果",就是隋朝历史上著名的"骁果军",本归左右备身府统领。后,隋炀帝重用虎贲郎将司马德戡,左、右备身府所辖的骁果卫士一万多人交给他统领,驻守江都东城,警卫江都宫。后来就有了后面发生的事情...]
[[ ]]
大唐 [[ 贞观 ]] 中,复为左右领左右府。
显庆五年,始置左右千牛府。
每月,主仗当上,则配其所职。若在行从,则兼骑曹之任。余同左、右卫。
 
== 参考资料 ==
<ref>[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013524109920022988.html?fr=iks&word=%C7%A7%C5%A3%B1%B8%C9%ED&ie=gbk 千牛备身的介绍]</ref><ref>[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71382334.html?fr=iks&word=%C7%A7%C5%A3%B1%B8%C9%ED&ie=gbk 请问“东宫千牛备身之职”是什么意思]</ref>
[[Category:言官]]
[[Category:史官]]
[[Category:御史]]
[[Category:570 政治學總論]]
72,74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