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太尉

增加 45 位元組, 3 年前
历代职能
== 历代职能 ==
[[ 秦朝]]
太尉始于秦朝时期。秦王嬴政登基后,改设三公九卿。最高官职即为丞相和太尉,分别为辅政及治军领兵。但秦朝并没有人担任太尉,也就是形同虚设。原因在于秦当时为中央集权制,军政经合为始皇帝一体,所以若将兵权拱手送于他人之手,秦王政的统治会受到严重威胁。
[[ 西汉]]
到西汉时期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的名称基本沿用了秦朝的制度。但与秦朝不同的是,在皇帝之下设立了三套平行的官僚体系,分别为丞相率领的外朝官、大将军率领的内朝官、以及处理皇帝与皇族私人事务的宫廷官。其中。其中外朝官为西汉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权力由丞相和太尉分掌,其下分设九卿、列卿等。但由于官制名目甚多也有一定的分权目的,所以太尉的实权性时时不定。
[[ 东汉]]
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工程,三公各自行使所负责事项的监察权 ,分别开府,置僚佐。但东汉实权已转移到尚书台,太尉实为丞相﹐与西汉早期掌武事的太尉名同而实异。可见于古代,带兵打仗的任务并不好当,或立或废并不取决于军事修养水平的高低,而是政治决策与改革的出头鸟,治国则先治军。
太尉作为最高武职,除了评定全国武官的功绩高下、以为升降的依据外,就是作为皇帝的最高军事顾问。汉朝军队由各将军、校尉统领,太尉不能直接指挥军队。例如周勃平定诸吕之乱时,身为太尉,却不能进入上将军吕产所指挥的北军,只得诈称帝命方进入北军营地并取得指挥权。
[[ 魏晋南北朝]]
按魏武帝 [[ 曹操 ]] 废三公制,自任丞相。其子 [[ 曹丕 ]] 即位时短暂恢复,拜 [[ 贾诩 ]] 为太尉。后又撤销。 [[ 曹睿 ]] 时,青龙三年(235年)大将军司马懿转任太尉,驻兵雍凉。
[[ 隋唐 ]] [[ 元朝]]
隋唐以来,决策权转移至中书门下,而行政权在尚书六部手中。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品级虽高,无实际职事,一般只是作为加官,尤以唐后期各种检校官为甚。
明清以后以原三师为三公,不设太尉。
另外,在某些礼仪中会出现以其他官员临时充当太尉等职位的现象。如 [[ 宋真宗 ]] 天禧元年宣读天书之礼,分别以向敏中摄太尉,王曾摄司徒,张知白摄司空。诸如此类都是礼毕即罢,并非真行除拜。
== 代表人物 ==
72,7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