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侍郎

增加 32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侍郎'''
[[File:T01a695805c6abb8878.jpg|缩略图|右|[https://image.so.com/view?q=%E4%BE%8D%E9%83%8E&src=tab_baike&correct=%E4%BE%8D%E9%83%8E&ancestor=list&cmsid=4ac33c0d0b4da12fcaa1528182b6640e&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65#id=cae6e815fbdb65f687d7534975e49c7f&currsn=0&ps=57&pc=57 原图链接]]]
侍郎,官名。 [[ 东汉 ]] 以后, [[ 尚书 ]] 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 汉代 ]] 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部长级别。 
== 基本信息 ==
{| class="wikitable"
== 引证解释 ==
[[ 古代 ]] 官名。 秦 汉郎中令的属官之一。《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 秦 官,掌官殿掖门户,有丞。 [[ 武帝 ]] 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属官有大夫、郎、谒者……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无员,多至千人。"《后汉书·百官志二》:"五官侍郎,比四百石。本注曰:无员……凡郎官皆主更直执戟,宿卫诸殿门,出充车骑。"清赵翼《馀丛考·侍郎郎中》:"葢本执兵侍卫者。侍郎之官,至 汉 始有。"
古代官名。 汉 制,郎官入台省,三年后称侍郎。 隋 唐 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至 清雍正时,递升至正二品,与尚书同为各部的堂官。《后汉书·百官志三》:"侍郎三十六人,四百石……主作文书起草。"刘昭 注蔡质《汉仪》:"尚书郎初从三署诣台试,初上台称守尚书郎,中岁满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唐韩愈《赠马侍郎》诗:"红旗照海压南荒,徵入中台作侍郎。"《宋史·胡铨传》:"近者礼部侍郎曾开等引古谊以折之, 桧 乃厉声责曰:'侍郎知故事,我独不知!'"明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上不听,旋以平莲功加(袁可立)秩兵部侍郎。"郑观应《盛世危言·书吏》:"自大学士、尚书、侍郎及百司尹,唯诺成风,皆听命於书吏。"
古代官名。 晋 制,诸王国皆置侍郎,大国四人,小国二人,专司赞相及通传教令。
隋文帝定制,以尚书省统六部,各部尚书下有侍郎数人,分掌本部下各部门,地位相当于后来的司官。门下省之给事黄门侍郎及内史省(唐改中书省)之侍郎,则为主官之副,诸曹侍郎均改称郎。
[[ ]] 沿其制。明侍郎升至正三品,与尚书同为各部堂官。 [[ ]] 亦设左右侍郎,侍郎升至从二品,清左右侍郎均为满汉人各一,也就是六部各部之间均有侍郎四名。
《后汉书.百官志》:"[尚书]侍郎三十六人,四百石。本注曰:一曹有六人,主作文书起草。"李贤注引蔡质《汉仪》:"尚书郎初从三署诣台试,初上台称守尚书郎中,岁满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新唐书.百官志二》:"[中书]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贰令之职。'又'门下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贰侍中之职。"瞿蜕园《历代职官简释》:"侍郎之名始于汉代,本是郎官之一种。郎即后来的廊字,因为在殿廊中侍立,所以有此名。各部侍郎员额是因事务繁简而定的,如吏、户、兵三部侍郎在唐代是二人,余为一人,明、清则固定每部皆设左右侍郎。清代又定左右侍郎满、汉各一人共有四人。但清代习惯,汉侍郎往往是进士翰林出身的,经常出差充任主考或学政。
* 递升至正二品,与尚书(从一品)同为各部的长官。清代的六部尚书,也沿袭明制。可是明代六部尚书的权相当大,尤其是吏兵两部。全国用人调兵,都归这两部管。皇帝上谕下颁,要经六部,全国事情上去,也要经六部,兵部尚书还有权下命令给督抚。清代的六部,权就小得多。六部尚书已经不能对下直接发命令,六部尚书已经不成其为行政之首长。清代则要满汉分开,有一个汉尚书,一定还要有一个满尚书。有两个汉侍郎,一定还要有两个满侍郎。于是一部就有了六个长官,六部长官就有三十六个。每个人都可以单独向皇帝讲话。
更不同的是六部尚书侍郎对皇帝皆得单独上奏这一点。照理讲,兵部尚书对于全国一切军事,他该负责计划,军队他可以下令调动,侍郎只是他副手,事权该由首长负责。现在兵部尚书也只能对皇帝上一个条陈而止,而且尚书可以单独上奏,侍郎也可以单独上奏,这样一来,尚书就管不着侍郎。从前的六部,每部一尚书,一侍郎,本来是正副长官。
 
== 官职简介 ==
* 古代的六部是国家管理各方面事务的机构。六部初建于隋朝,正式定制于唐初。
72,71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