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三七叶

增加 109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 滇藏 三七 下珠</big> '''
|-
|}
三七叶,中药名。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F. H. Chne exC. Chow的叶。分布于江西、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常用于吐血,衄血,便血,外伤出血,跌打肿痛,痈肿疮毒。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三七叶 * 田七叶、山漆叶、 [[ 金不换叶 ]]* 植物界 * 被子 [[ 植物门 ]]* 双子叶植物纲 * 伞形目 * 五加科 * 人参属 * 三七 * 分布区域江西、 [[ 湖北 ]] 、广东、广西、 [[ 四川 ]] 、云南 * 采收时间 夏、秋季采收 == 目录==
1 入药部位
 
2 性味
 
3 归经
 
4 功效
 
5 主治
 
6 相关配伍
 
7 用法用量
 
8 炮制
 
▪ 一、采集加工
 
▪ 二、炮制方法
 
9 形态特征
 
10 生长环境
 
11 药材性状
 
12 药理作用
 
13 相关论述
== 入药部位==
叶。
== 性味==
味辛,性温。
== 归经==
归肝、胃经。
== 功效==
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 主治==
用于吐血,衄血,便血,外伤出血,跌打肿痛,痈肿疮毒。
== 相关配伍==
治痈疖初起:鲜三七叶捣烂外敷,干则更换。(《安徽中草药》)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或冲泡代茶。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 炮制==
一、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挖,鲜用或晒干。
 
二、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抢水洗净,切段,晒干。
==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竹鞭状,横生,有2至几条肉质根;肉质根圆柱形,长约2-4厘米,直径约1厘米,干时有纵皱纹。地上茎单生,高约40厘米,有纵纹,无毛,基部有宿存鳞片。   叶为掌状复叶,4枚轮生于茎顶;叶柄长4-5厘米,有纵纹,无毛;托叶小,披针形,长5-6毫米;小叶片3-4,薄膜质,透明,倒卵状椭圆形至倒卵状长圆形,中央的长9-10厘米,宽3.5-4厘米,侧生的较小,先端长渐尖,基部渐狭,下延,边缘有重锯齿,齿有刺尖,上面脉上密生刚毛,刚毛长1.5-2毫米,下面无毛,侧脉8-10对,两面明显,网脉明显;小叶柄长2-10毫米,与叶柄顶端连接处簇生刚毛。伞形花序单个顶生,直径约3.5厘米,有花20-50朵; [[ 总花梗 ]] 长约12厘米,有纵纹,无毛;花梗纤细,无毛,长约1厘米;苞片不明显;花黄绿色; [[ 萼杯状 ]] (雄花的萼为陀螺形),边缘有5个三角形的齿;花瓣5;雄蕊5;子房2室;花柱2(雄花中的退化雌蕊上为1条),离生,反曲。果实未见。 == 生长环境==野生于山坡丛林下,今多栽培于海拔800-1000m的山脚斜披、土丘缓坡上或人工荫棚下。   分布于江西、湖北、广东、广西、 [[ 四川 ]] [[ 云南 ]] 等地。野生者已少见,多为栽培。 == 药材性状==本品长25-50cm。茎常皱缩扁平或类方形,近基部2-3cm处黄白色,上部灰绿色,直径1.5-2mm。   掌状复叶3-4枚轮生茎顶,叶柄长5-10cm,具纵棱;小叶片3-7枚,常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椭圆形至长圆状倒卵形,长3-14cm,宽1.5-5cm,中央数片较大,两侧2片较小,先端长尖,基部近圆形或偏斜,边缘有细锯齿,齿端及叶两面沿叶脉有刺状毛,黄绿色,两面有铜绿斑。质脆易碎。气微,味微苦。 == 药理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镇痛作用;
 
2、对心血管系统作用:抗心律失常;
 
3、抗炎作用;
 
4、延缓衰老作用;
 
5、降血脂作用。
== 相关论述==
1、《纲目》:“治折伤跌扑出血,敷之即止,青肿经夜即散。余功同根。”
2、《生草药性备要》:“治跌打,消瘀散血,敷毒疮,治痰火,又能止血。”
2、《生草药性备要》:“治跌打,[[消瘀散血]],敷毒疮,治痰火,又能止血。”<ref>[httpshttp://newwww.qqzhongyao1.com/omn/20180819/20180819A027ALdoc-view-680.html 它常被当成杂草,农民见了连根拔,却不知是珍贵的“  三七 里藏珠”], 腾讯中药一号网, 2018-08-19</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30,88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