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国民歌茉莉花

增加 2,67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中国民歌茉莉花
| 圖像 = [[File:%E8%8C%89%E8%8E%89.jpg|缩略图|center|<small>[https://pediainside.com/index.php?title=File:%E8%8C%89%E8%8E%89.jpgg http://www.sohu.com/a/250351936_692306 jpg 原图链接] [http://www.sohu.com/a/104940926_394142 250351936_692306 圖片來 自img. 搜狐]</small>]]]| 圖像說明 = 中国民歌茉莉花
| 生日 =
| 國籍 = 中国
| 原名 =
| 職業 =
'''中国民歌茉莉花''' (歌曲)</br></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 茉莉花 ]] 》是中国[[民歌]],起源于[[南京]]六合民间传唱百年的《 [[ 鲜花调 ]] 》,由军旅作曲家 [[ 何仿 ]] 采自于六合的民歌汇编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编曲、词 。《[[茉莉花]]》旋律委婉,波动流畅,感情细腻;通过赞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现了男女间淳朴柔美的感情。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出版的扬州戏曲剧本集《[[缀白裘]]》中,就刊载了它的歌词,可见其产生流传年代的久远 。<ref>[http://tv.cntv.cn/video/C12321/2a1e73468b4a4e4ba756ddee3d014c73 《茉莉花》江苏民歌 演唱:程桂兰] 央视网视频 > 民歌·中国(娱乐) > 《茉莉花》江苏民歌 演唱:程桂兰]</ref></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此歌曲先后在[[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等重大场面上演出 。在中国以及国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在中国及世界广为传颂,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ref>[https://www.docin.com/p-1214501558.html 浅谈声乐作品《茉莉花》的魅力]</ref></br>
== '''基本信息''' ==
 
{| class="wikitable"
|-
! | '''中文名''' !! || 茉莉花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重要传唱者首发时间''' !! || 1957年|-| ''' 首发时间起源''' !! || 南京六合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演唱形式音乐风格'''|| 民歌
|-
| 茉莉花 '''词曲改编''' || 何仿 (整理改编) || 1957年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演唱形式''' || 女声 独唱、 合唱
|}
== '''创作背景''' ==
== ''' 创作背景灵感来源''' ==</br> [[茉莉花]]这种植物在[[汉代]]就已传入中国,最早种植于[[广东]]一带(南越、南海),到[[宋代]]开始广泛种植于[[福建]]并传入江浙等地;在传播过程中逐渐中国化,并因其香气而受喜爱,由于其芳香独特,迎合了中国文化对“香”的崇尚,逐渐成为人们歌颂的对象。<ref>[http://tv.cntv.cn/video/C10404/78b687b41e3745a1b9396282f04cf17a 中国民歌《茉莉花》 合唱:联合国合唱团] 央视网视频 > CCTV音乐厅 ></ref></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灵感来源改编经过'''</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茉莉花]]这种植物在[[汉代]]就已传入中国,最早种植于[[广东]]一带(南越、南海),到[[宋代]]开始广泛种植于[[福建]]并传入江浙等地;在传播过程中逐渐中国化,并因其香气而受喜爱,由于其芳香独特,迎合了中国文化对“香”的崇尚,逐渐成为人们歌颂的对象。</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作词经过'''</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中国及世界广为传颂,系江苏民歌。 起源于南京六合一带的民间歌曲。 能见到的最早与现代版本相似的《茉莉花》歌词收编在[[明朝 ]] 万历年间(1573-1620) [[ 冯梦龙 ]] 的《挂枝儿》中;《茉莉花》歌词的前身最早刊载于[[清朝]][[乾隆]]年间(1764-1774)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在《缀白裘》中收录的《 [[ 花鼓曲 ]] 》共有12段唱词,叙述的是《[[西厢记]]》中“张生戏莺莺”的故事,前两段唱词以重叠句称为《鲜花调》,也有从其为基础发展的称为《茉莉花》。<ref>[http://www.iqiyi.com/w_19rvdt83wt.html 吕薇现场演唱经典民歌《茉莉花》太好听了] 发布时间: 2017-09-28</ref></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最早关于《茉莉花》的曲谱(《鲜花调》 [[ 工尺谱 ]] )收录在[[道光]]年间(1821年,一说1837年)的《小慧集》中;这种曲调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鲜花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各地方言语调、风土人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衍生出各种风格的“同宗民歌”,流传于各省的不同版本曲调各异,但歌词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纯真爱情为主题 。<ref>[http://www.iqiyi.com/w_19ry0z9x0x.html 经典民歌《茉莉花》, 演唱 张也] 发布时间: 2018-05-03 </ref></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些民歌以[[江苏]]的《茉莉花》流传最广、影响最大;1942年冬天,[[ 新四军]] 淮南大众剧团 的文艺兵何仿记录下了在 来到 南京六合金牛山 脚下演出。一个雨天的下午,年仅14岁的小团员何仿(何仿,安徽天长人,著名军旅作曲家,原前线歌舞团团长)听当 人说附近有位艺人不仅吹拉弹唱是一把好手,更有 肚子的歌。何仿在一间茅屋里找到了那 民间 艺人 那里 。艺人很热情,问何仿有没有 到的民歌版本 《鲜花调》 。何仿摇了摇头。艺人说,这歌在道光年间苏皖一带就有人唱 后将原词中三种 蛮好听的。说着艺人拉着琴唱了起来,年轻的[[何仿]]一下子就被这首悠扬动听的《 鲜花 (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修改为一种 调》迷住了 集中突出茉莉 了大半天 特点 时间 不仅用简谱记下了这首 ,而且按照艺人 顺序也做 方法准确唱 出来。《鲜花 》虽然动听 但毕竟来自于民间,创作上不免 封建意味的“奴”改成 些粗糙。何仿考虑再三,对《鲜花调》动 了“ 大手术 ,将 其他一些 中三种花 改为 老少咸宜的语句;对原曲的头尾作了 定的 种花,更 动,将毫无变化重复 前两句加入了一点“转”音,用同一曲调演唱三段 歌词 ,三段的结束音由上扬改 下抑,并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结束;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两次修改 :“好一朵茉莉花 步丰富其旋律 朵茉莉花 将歌词将“ 满园花草 ”改为“满园花开” 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 将“ 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 ”改为“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话;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 来年不发芽。”<ref>[http://www.iqiyi.com/w_19s2w5ld31.html#curid=26968104209_55fab5d88694754551d538650c7970fb 宋祖英大气献唱茉莉 的人儿骂 ,气氛瞬间寂静了,观众听得一脸陶醉] 发布时间: 2018-11-19</ref></br>
1957年,已是前线歌舞团作曲兼指挥的何仿率合唱队到北京参加全军文艺会演,修改后的苏皖民歌《茉莉花》一炮打响,不久被正式灌制成唱片,很快在全国流传开来,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歌。1959年,《茉莉花》正式走出国门,在维也纳歌剧院唱响。在这之前,何仿又对歌词作了修改,将“满园花草”改为“满园花开”,将“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改为“又怕看花的人儿骂,”旋律上又进一步丰富,在维也纳演出受到高度赞赏。<ref>[http://www.iqiyi.com/w_19s4i2xui1.html#curid=28312749509_eda33e37db3bef50a4063e862d53c9ca [霍尊<nowiki>]</nowiki>《茉莉花》洛杉矶蜂鸟巢音乐会 现场版] 发布时间: 2018-12-07</ref></br>
== '''歌词''' ==
[[File:%E8%8E%AB.jpg|缩略图|float|[https://pediainside.com/index.php?title=File:%E8%8E%AB.jpgg jpg 原图链接] [http://www.sohu.com/a/282170625_670094 原图链接圖片來自搜狐</small>]]]&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好一朵茉莉花,</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好一朵茉莉花,</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有心采一朵戴,</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又怕看花的人儿骂。)</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好一朵茉莉花,</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好一朵茉莉花,</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有心采一朵戴,</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又怕旁人笑。</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好一朵茉莉花,</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好一朵茉莉花,</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有心采一朵戴,</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又怕来年不发芽 。</br> == '''词曲改编者''' ==[[File:何仿.jpg|缩略图|float|<small>[https://pediainside.com/index.php?title=File:%E4%BD%95%E4%BB%BF.jpg 原图链接] [http://ent.sina.com.cn/y/2013-09-25/04104014294.shtml 圖片來自新浪音乐</small>]]]'''何仿'''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曲家。1928年2月出生在安徽天长市石梁镇何庄村。1941年春入新四军淮南联中。1942年调进淮南大众剧团。 194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华东(第三)野战军政治部文工二团、华东军区解放军剧院、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工作。历任团员、音乐组长、副股长、作曲、合唱队长兼指挥、副团长、前线歌舞团团长、艺术指导。1951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干部进修班,1956年入总政文化部合唱指挥训练班,师从德国专家。一曲清丽优美的民歌《茉莉花》,唱红了中国,响彻了全球,也给其收集加工者带来了声誉。著名军旅音乐家、原前线歌舞团团长、江苏民歌《茉莉花》搜集加工整理者何仿,因肺部感染于2013年9月21日中午12时在南京逝世,享年85岁 。</br>
== '''歌曲鉴赏'''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曲风歌词'''</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首民歌的五声音阶曲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流畅的旋律和包含着周期性反复的匀称结构;江浙地区的版本是单乐段的分节歌,音乐结构较均衡,但又有自己的特点,此外句尾运用切分节奏,给人以轻盈活泼的感觉;《茉莉花》旋律优美,清丽、婉转,波动流畅,感情细腻,乐声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曲风 中抒写了自然界的景物,表现出一种淳朴优美的感情 ,将茉莉花开时节,满园飘香,美丽的少女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爱花、惜花、怜花、欲采又舍不得采的美好心愿,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首民歌旋律优美平和,符合中国人“以柔克刚”的个性。词'''</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配乐乐器'''</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上海]]申博宣传片版:《茉莉花》贯穿于整个申博宣传片之中,用来作申博片 这首民歌 主题。拍摄“申博片” 五声音阶曲调具有鲜明 任务2002年8月底才定下来 民族特色 [[张艺谋]]在多 另一 的推荐下,一口气挑选了六位执行导演,经过两个月、60多个不眠之夜的工作,拍摄、制作了该部片子。摄影队为在[[浦东]]中心绿地拍一个二千多人的场 面, 前去联系了几家中、小学。这次申博片用一个 它又 具有 鲜明中国特征、 流畅的旋律和包含着周期性反复的匀称结构; 南特色、上海特点 浙地区 “符号”来渲染情感。从中国全国天南海北响起 版本是单乐段 分节 到交响、爵士 和摇滚风格变奏 结构较均衡,但又有自己 旋律 特点 上海申博宣传片以《茉莉花》的曲调贯穿始终。该部宣传片的前半部 此外句尾运用切 是儿童、陕北老农等不同 节奏,给 物分别用普通话演唱 以轻盈活泼 感觉; 《茉莉花》 旋律优美 后半部分则是 清丽、婉转,波动流畅,感情细腻,乐声委婉 国尤其是上海的城市掠影。片 带着刚劲,细腻 既有舞龙舞狮队、城隍庙、上海老街等 含着激情 也有摩天大厦、交通要道等景致 飘动中蕴含坚定 。</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歌中抒写了自然界的景物,表现出一种淳朴优美的感情 ,将茉莉花开时节,满园飘香,美丽的少女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爱花、惜花、怜花、欲采又舍不得采的美好心愿,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首民歌旋律优美平和,符合中国人“以柔克刚”的个性。</br> ''' 雷佳翻唱版配乐乐器'''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雷佳上海]] 身着金色的旗袍参与了该 申博宣传片 本MV :《茉莉花》贯穿于整个申博宣传片之中,用来作申博片 主题。 拍摄 ,MV “申博片” 任务2002年8月底才定下来,[[张艺谋]]在多方的推荐下,一口气挑选了六位执行 导演 孔嘉欢运 ,经过两个月、60多个不眠之夜的工作,拍摄、制作了该部片子。摄影队为在[[浦东]]中心绿地拍一个二千多人的场面,前去联系了几家中、小学。这次申博片 了把 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征、江南特色、上海特点的“符号”来渲染情感。从 中国 宗教文化 全国天南海北响起的歌声,到交响、爵士乐 现代版 摇滚风格变奏的旋律,上海申博宣传片以 《茉莉花》 结合起来 表现手法 曲调贯穿始终。该部宣传片的前半部分是儿童、陕北老农等不同人物分别用普通话演唱的《茉莉花》 后半部分则是中国尤 是上海的城市掠影。片 一组镜头[[雷佳]]站在几丈高的大佛的手心里演唱 舞龙舞狮队、城隍庙、上海老街等 该组MV里面 出现在了鸟巢的镜头,从民族园里的满族古建筑折射出了鸟巢 有摩天大厦、交通要道等景致 。</br>
== '''社会影响力'''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因此广泛流传的民歌小调数量也甚多。它们就像暮春三月花园中的百花,姹紫嫣红,姿态万千,芳香四溢。其中有一个品种姿压群芳,栽培悠久,广受大众喜爱,她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歌小调《茉莉花》。  《茉莉花》在两个大陆相互隔绝的时代跨越了地理距离的藩篱,成为象征中欧人民友谊和交流的生动符号。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首改编后的《茉莉花》唱响中国。此后,众多世界级亮相让这首民歌引起苏皖多地关注。2002年10月,南京市六合区以该首民歌为名举办了首届中国南京六合《茉莉花》音乐文化节 。</br> 本世纪初年,张艺谋在它导执的申奥、申博宣传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乐。2003年8月3日,2008年奥运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在北京天坛公园 祈年殿隆重揭晓。当著名运动员邓亚萍和著名影星成龙扶着会徽缓缓走上祈年殿时,管弦乐又响起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时此刻你所听到的《茉莉花》的乐声,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似乎向世人诉说:《茉莉花》的故乡——古老的中国正在阔步向前。随着这些电视片的播放,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将飘得更远更广 。[[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颁奖仪式的现场《茉莉花》出现总共774次。</br>
== '''衍生作品'''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首中国民歌在1768年(清乾隆三十三年)[[法国]]哲学家[[卢梭]]的《音乐辞典》中就有收录,而曲谱则是在[[英国]]地理学家[[约翰·巴罗]]于1804年出版的《中国旅行记》一书中被记录下来 ;[[意大利]]作曲家[[吉亚卡摩·普契尼]]将该曲重新编曲成女声合唱,作为音乐主题用于1926年首演的歌剧《[[图兰朵]]》。</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首中国民歌在1768年(清乾隆三十三年)[[法国]]哲学家[[卢梭]]的《音乐辞典》中就有收录,而曲谱则是在[[英国]]地理学家[[约翰·巴罗]]于1804年出版的《中国旅行记》一书中被记录下来 ;[[意大利]]作曲家[[吉亚卡摩·普契尼]]将该曲重新编曲成女声合唱,作为音乐主题用于1926年首演的歌剧《[[图兰朵]]》。</br> 1911年英国作曲家班托克出版的《各国民歌一百首》中,把《茉莉花》的钢琴伴奏写成一首二部卡农,并先后编入了《两首中国歌曲》、《七首中国歌曲》。1937年格林编的《各国歌曲集》亦收入了《茉莉花》。
== '''视频''' ==
3,61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