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张学良

移除 2,16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Officeholder
|前綴尊稱=陸軍一級上將
|後綴尊稱=將軍
|姓名=张学良
|圖像=Chang Shueliang.jpg
|圖像大小=200px
|圖像說明=
|出生日期={{Birth date|1901|6|3}}
|出生地點={{QING}}[[盛京將軍轄區]][[台安縣]]
|逝世日期={{Death date and age|2001|10|15|1901|6|3}}
|逝世地點=美國[[夏威夷州]][[檀香山市]]史特劳比医院
|配偶 = [[于凤至]](1916年-1964年)<br />[[赵一荻]](1912年-2000年)<br />[[谷瑞玉]](妾)(1924年-1931年)
|父母 = [[张作霖]](父親)<br>赵春桂(生母)
|親屬=-{[[于文斗]]}-(岳丈)<br>[[张学铭]](二弟)<br>[[張學曾]](三弟)<br>[[張學思]](四弟)<br>[[張學森]](五弟)<br>[[陈淑贞]](媳婦)<br>[[陶鹏飞]](女婿)<br>[[张居信]](孫)<br>[[张居仰]](孫)
|子女=[[张闾珣]](子)<br>[[张闾玗]](子)<br>[[张闾琪]](子)<br>[[张闾琳]](子)<br>[[张闾瑛]](女)
|職業=[[政治家]]、[[軍事家]]
|past=东北保安总司令<br>[[东北大学 (中国)|东北大学]]名誉校长<br>[[哈尔滨工业大学]]理事长
|party ={{kmt}}
|學歷=[[奉天讲武堂]]砲兵科第一名畢業
|rank=[[中华民国一级上将列表|陸軍一级上将]]
|serviceyears=1915年-1936年
|branch={{flagicon|Republic of China|army}}[[國民革命軍]]
|commands=[[東北軍]]
|unit=
|nationality = {{ROC}}
|戰爭=[[中東路事件]]<br/>[[中原大戰]]<br/>[[九一八事變]]<br/>[[熱河戰役]]
|awards=
|laterwork=
}}
'''张学良'''({{bd|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5日|catIdx=Zhang Xueliang}}{{NoteTag|逝世时间:夏威夷时间10月14日,北京时间10月15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小六子'''<ref>[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e2e5Yl0q5Y 紀錄片]取個小名「雙喜」……用一個紙人寫下來替代丟在廟裡,雙喜這個名字就沒了,改用其他名字。他一出廟聽到頭一個名字「小六子」,於是他的小名又改用「小六子」。</ref>、'''双喜'''<ref>張對唐德剛說:「為什麼(是)雙喜?我父親出去打仗,打了勝仗,回來(時)生的我。」見 張學良 口述,唐德剛 著:《張學良口述歷史》,台北:遠流出版,2009年3月1日初版,第77頁</ref>,[[中華民國陸軍]][[一级上将]]<ref>{{cite book |quote=甲、中央政治會議決議任蔣中正為特級上將,閻錫山、馮玉祥、張學良、何應欽、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陳濟棠為一級上將。|editor=[[郭廷以]] |title=《[[中華民國史事日誌]]》 |chapter =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三月二十七日 |location=台北 |publisher=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year=1979 }}</ref>。中国[[奉天省]][[海城市|海城]]人<ref>張對唐德剛說:「我實在的祖籍是河北大城。……實在是本家姓李,到了張家,姓張。張家的姑娘嫁給姓李的,姓李的生了兒子,張家沒孩子,把姓李的兒子給抱回來。」見張學良口述、唐德剛著:《張學良口述歷史》,台北:遠流出版,2009年3月1日初版,第66頁</ref>。生於[[台安縣]]桑林,人稱“'''少帅'''”,[[奉系]][[民国军阀|军阀]]領袖[[张作霖]]长子,“[[民国四公子]]”之一,享嵩壽100歲<ref name=學良口述 >{{cite book |authors=張學良 口述,唐德剛 著 |title=《張學良口述歷史》 |location=台北 |publisher=遠流出版 |date=2009-03-01 |edition=初版 }}</ref>{{rp|77}}。
1921年,張作霖兼任蒙疆經略使,奉天又添編4個混成旅,吉林和黑龍江各添編2個混成旅;[[張景惠]]為[[察哈爾]][[都統]],[[汲金純]]為[[熱河]]都統,張學良保薦郭松齡任奉天陸軍混成第八旅旅長<ref>郭大鳴:「先兄郭松齡將軍傳」,《傳記文學》第十六卷第二期,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ref>{{rp|5}}。
[[File:Zhang Xueliang3.jpg|thumb|250px]]
=== 第一次直奉戰爭 ===
{{main|第一次直奉戰爭}}
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戰爆發。4月,張作霖即陸續派軍入關,奉軍號稱鎮威軍,張自任總司令,[[孫烈臣]]副之,楊宇霆為參謀長,總部設軍糧城<ref name="評傳"/>{{rp|12}}。張學良為東路軍第二梯隊司令,下轄自兼[[旅長]]之第三混成旅、蔡平本第四混成旅、郭松齡第八混成旅<ref name="評傳"/>{{rp|12-13}}。經過[[霸縣戰鬥]]和[[山海關阻擊戰]],成爲了第一次直奉大戰當中,奉軍唯一取勝的部隊。
由「抗日反蔣」到「逼蔣抗日」,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策略上之重大轉變;而洛川和膚施會談中,張學良一再認為蔣有可能抗日,應該內外逼使他走上抗日道路之意見,也給中國共產黨中央作出這種決策提供重要根據<ref name="風1"/>{{rp|26}}。9月,張向紅軍提供大量過冬棉花,藥品、新鮮食物等物資,解決紅軍過冬燃眉之急。
[[File:Zhang_Xueliang.jpg|thumb|150px|right|西安事變時的張學良]]
=== 勸蔣抗日 ===
張回到西安把見蔣之情況告訴楊,兩人認為蔣不會改變主意<ref name=風1 />{{rp|57}}。張、楊見「苦諫」徹底失敗,商定對蔣「兵諫」<ref name=民國史第八卷 />{{rp|579}}。12月9日,西安各校學生舉行紀念「一二九」運動一周年遊行請願活動,以推動團結抗日<ref name=民國史第八卷 />{{rp|579}}。在中共地方党和救國團隊領導下,西安一萬多名大、中、小學生舉行聲勢浩大之示威遊行和召開紀念大會<ref name=風1 />{{rp|58}}。蒋得知學生請願隊伍前來臨潼之消息,急令张派兵制止,說如果学生不聴,可採取武力行動<ref name=民國史第八卷 />{{rp|580}}。张擔心學生運動影響自己之「運動」,前去勸阻,說東北是從他手裡丟掉,他也要親手收回來<ref name=月刊2002年7月 />{{rp|61}}。张追上學生队伍<ref name=民國史第八卷 />{{rp|580}}。張立即趕到去臨潼之路上對遊行學生講話,指出「前面不是坦途」<ref name=風1 />{{rp|58}}。他说大家太辛苦了<ref name=民國史第八卷 />{{rp|580}}。他對學生説:「請你們相信我,我張學良和你們是一樣的思想,一樣的心,你們的要求就是我的要求,也許我比你們的要求更迫切。你們的意見,我一定負責轉達到,我去講可能比你們更有份量。我保證一星期內以事實答覆你們的要求。」<ref name=風1 />{{rp|58}}<ref>中共東北軍黨史組編:《東北軍與民眾抗日救亡運動》,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5年</ref>{{rp|95}}學生們同聲高呼願意為救國而流血犧牲<ref name=民國史第八卷 />{{rp|581}}。[[東北大學]]學生高呼“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東北軍打回老家去,收復東北失地!”等口號。學生們見張態度誠懇,就同意不去臨潼,回到西安<ref name=風1 />{{rp|58}}。
 
[[File:zxl286.jpg|thumb|150px|right|西安事變時的張學良]]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爆發前數小時,他在西安召集幹部會議,宣布這項驚人陰謀,大多數人都默默無言,只有[[于學忠]]和另一位高幹發言<ref name=是是非非 >唐德剛:〈張學良自述的是是非非〉,刊《張學良口述歷史》,台北:遠流出版,2009年3月1日</ref>{{rp|16}}。-{于}-說:「少帥,抓起來很容易,您考慮沒有,以後怎麼樣放他呢?」<ref>張告訴唐德剛說:「我告訴于學忠,現在不能考慮到那許多,先把蔣抓起來再說!」見唐德剛:〈張學良自述的是是非非〉,刊《張學良口述歷史》,台北:[[遠流出版]]2009年3月1日版,第16-17頁</ref>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逼蔣抗日<ref name=軍事I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軍事》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I》,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年5月,ISBN 978-7-5000-0242-0</ref>{{rp|472}}。張、楊對蔣兵諫之目的是要求停止剿共,進行抗日<ref name=檔案大揭秘 />{{rp|11}}。
=== 被囚禁的后半生 ===
[[File:Zhang Xueliang's former residence,Wufeng, Hsinchu, Taiwan.jpg|thumb|300px|right|張學良被移居台灣初期,位於台灣新竹縣清泉部落之故居。此為依原貌新建,地點亦非原址。]]
1937年1月3日,行政院代院長孔祥熙密電國民政府,請特赦張學良<ref name=民 >{{cite book|editor=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title=《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華書局]] |year=2011 }}</ref>{{rp|5329}}。1月4日,林森主持召開第二十二次國民政府委員會會議,決定對張特赦,發佈命令:「張學良所處十年有期徒刑,特予赦免,仍交軍事委員會嚴加管束。」<ref>《中央日報》,南京,1937年1月3日</ref>国民政府委员会一致通過特予赦免张,仍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ref name=檔案大揭秘 />{{rp|15}}。「管束」令宣告張從此失去自由,過著被幽禁之生活<ref name=民國史第八卷 />{{rp|624}}。徒刑有期限;交军事委员会蒋委员长严加管束,管束没有期限。莫德惠、劉哲、戢翼翹自北平應邀至南京,勸慰張學良<ref name=民 />{{rp|5329}}。1月7日,蔣致書張學良,提出陝、甘軍事善後辦法,要旨為:東北軍應集中甘肅,由張學良推薦一人率領前往;二、楊虎城或酌留若干部隊在西安,使其行使綏靖職權;囑其與顧祝同切商辦法,餘應照已發電令辦理;並謂「請由兄手諭告虎城及各將領,勉以切實服從中央命令」;張學良致函蔣,提出解決陝、甘問題意見書,同意派人持其信函前往西安商,略謂:「甲、剿匪:一、調東北軍全部駐開封、洛陽或平漢線上。……二、調虎城出洋考察養病半年,不開缺,以孫蔚如代理。……三、余(張學良)陪同墨三(顧祝同)到洛陽,最好到潼關或臨潼,由啟予([[商震]])或龐炳勳派兵陪同前往,請虎城及各軍長來會商」、「乙、匪不剿:一、調虎城到甘,以何雪竹([[何成濬]])或劉經扶([[劉峙]])為西北行營主任。……二、調東北軍駐豫、鄂一帶整理訓練,擔任國防,由[[王樹常]]負責,由良(張學良)幫助整理完畢,良願去讀書」<ref name=民 />{{rp|5331-5332}}。张的囚禁之地曾五次变更。1月13日,張學良在[[賀耀祖]]、[[戴笠]]陪同下,偕[[米春霖]]由南京至[[奉化]][[溪口鎮 (宁波市)|溪口]],住武嶺學校內;蔣以修訂之善後方案送張學良徵求意見<ref name=民 />{{rp|5338}}。張學良由南京乘專機往到[[浙江]]溪口[[雪竇寺|雪窦山]]上[[中国旅行社]][[招待所]]<ref name=李輝 />{{rp|103}}。1月23日,經蔣同意後,戴笠陪同李志剛至雪竇寺中國旅行社往見張學良與趙庵,張慨嘆說:「蔣先生是不會讓我回去的,請告訴虎城,多容忍,要團結。我估計除非全面抗日,東北軍還存在,我才有可能出去,否則是不能出去的。」<ref name=民 />{{rp|5347}}2月17日,國民政府令准蔣所請,張學良着予恢復公權<ref name=民 />{{rp|5367}}。2月22日,王樹常、莫德惠過杭州赴溪口訪張學良<ref name=民 />{{rp|5371}}。3月30日,于學忠赴奉化往見張學良<ref name=民 />{{rp|5393}}。
1949年蔣介石撤退台灣之際,楊虎城全家被殺,張學良則是先押解到台灣。張學良晚年表示,蔣原本是要槍斃他的,是蔣宋美齡求情,他不明白為何要這麼對待楊虎城。他曾勸楊虎城在西安事變後出國,回國沒有好處。1949年1月,蔣介石在南京宣布下野,當時于右任建議他放了張學良與楊虎城,蔣不耐煩的說,去找李宗仁,但李宗仁不知道兩人關在哪裡。之後蔣就下令殺掉楊虎城一家。蔣原本也想殺了張學良,而是蔣宋美齡表示,若你對張學良不利,我立刻離開台灣、公布這些事情。張學良一開始並不知道這些事,是美國公使派人抄的這些對話給他看的。<ref>{{cite web |language=zh-hans |publisher=北方网>科技无限>仰观天文>探秘UFO 正文 |title=被囚12年难逃魔爪——军统暗杀杨虎城将军内幕 |url=http://tech.enorth.com.cn/system/2005/10/19/001143760.shtml |author=稿源:中华网 |editor=胡永秋 |date=2005-10-19 |accessdate=2005-10-19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1027102525/http://tech.enorth.com.cn/system/2005/10/19/001143760.shtml |archivedate=2017-10-27 }}</ref>
[[File:张学良.JPG|thumb|200px|right|沈阳大帅府前的张学良塑像]]
=== 臺灣高雄與新竹幽禁生活及言論 ===
== 晚年經歷 ==
[[File:五峰鄉張學良故居趙一荻與張學良銅像.jpg|thumb|[[五峰鄉]]張學良故居的趙一荻與張學良銅像。]]
張移往臺北就醫。1961年秋,当张被解禁后,移居自行選擇新建一座小别墅,在[[臺北市]][[北投區]][[張學良台北故居|復興三路70號復興岡居所]]。
1,17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