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袁世凯

移除 2,53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義和團]]在[[山東]]的排[[基督宗教|教]]行為,包括殺害無辜的外國人,用私刑處死了大量中國基督宗教信徒與西方人士,引起[[歐洲]]各國不滿。1897年11月1日山東省曹州府鉅野縣(今菏澤市巨野縣)張家莊天主教堂的兩名德國聖言會神父能方濟(Father Franciscus Nies)和韓理加略(Father Richard Henle)在深夜被一群來歷不明的人殺死,這也是歷史上所稱的「巨野教案」或「曹州教案」。由於此地的天主教聖言會受德國庇護,因此,在11月6日德國以此衝突為藉口出兵山東,武装侵占胶澳地区后引起连锁反應,俄、英、法等竞相效尤,纷纷争占租借地。在此期间,袁世凯先后向山东巡抚张汝梅<ref>《养寿园电稿》第三部分,第276页</ref>、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王文韶]]<ref>《养寿园电稿》第三部分,第277页</ref>、代理营务的[[徐世昌]]<ref>《袁世凯致徐世昌函》,载《近代史资料》1978年第二期,第12页</ref>出谋划策,预筹战备。袁世凯提出的建议促使清廷认识到山东局势的严重性。1899年5月1日,荣禄命令袁世凯和聂士成各率所部,开往山东境内演习。袁世凯此行的目的,公开宣布的是“藉以弹压匪类,保护教民”<ref>《袁世凯奏议》,上册,第23页、第26—28页、第31—33页。</ref>,实则是遏制德军。<ref>{{cite web|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special/yuanshikai/200906/0621_6961_1212328.shtml|title=列强窥视山东 为避免予人口实袁世凯镇压义和团|publisher=凤凰网|date=2009年6月21日}}</ref>
[[File:Shandong university charter 1901.jpg|right|160px|thumb|1901年袁世凯上奏《山东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折稿》及光绪皇帝的朱批]]
义和团兴起于山东后,历任山东巡抚[[李秉衡]]、[[张汝梅]]和[[毓贤]]在不同程度上同情并间接或直接地支持义和团,毓贤尤为显著,既要防止[[德国]]等列强继续入侵,又要防止民教纠纷引起教案。列強入侵中國,嚴重影響治下中國人生計,導致反抗出現,进而引起教案,而教案又是列强宣戰,进行扩張的出師之名。对此局势,毓贤无力驾驭,只因懼怕洋人,所以煽动民眾鬧事。<ref>《袁世凯致徐世昌函》,载《近代史资料》1978年第二期,第20页</ref>这引起列强对他的不满。1899年12月5日,美国公使康格径向总理衙门提出,要求撤换毓贤,以平息山东民教纠纷,美国公使称:“假如没有足够武力的话,可把天津操练得很好的军队调去协助”<ref>《美国对外关系》,第2卷(1902年)第77、78页</ref>,不点名的推荐袁世凯代替毓贤。此意见亦符合[[慈禧太后]]及荣禄罢免毓贤、任命袁世凯的想法。12月6日,袁世凯被任命為署理山东巡抚。1900年,[[八國聯軍]]之役爆发,山東省在袁世凱治下則維持穩定,並且加入[[東南互保]]。
== 东山再起 ==
{{see also|武昌起义|南北和谈}}[[File:YuanShika_Colour.jpg|right|180px|thumb|袁世凯军装照]]
1911年10月10日[[新军]][[陆军第八镇]]兵变,引爆[[武昌起义]],并成立以[[黎元洪]]为都督的[[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後相繼有多個省宣布獨立,支持反清;为取得交战的合法地位,各方反清势力{{efn|包括:1,资产阶级革命派;2,以[[中国同盟会]]为核心的革命党;3,积极联合革命势力鼓动各省宣布独立自治的立宪派。}}均主张组建中央临时政府。清政府知道中國國內,僅有北洋军可以抵抗叛軍,於是命陆军大臣[[廕昌]]率军南下镇压起义,但廕昌無力驾驭北洋军。[[奕劻]]及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等人深感局势严重,一致主张起用袁世凯,英美等国公使也建议起用袁世凯,载沣见內外一致认为“非袁不能收拾局面”,唯有于10月14日任袁世凯为湖广总督,派其南下压制起义,袁世凯一面奏请清政府停止进攻,一面表达善意,让[[刘承恩]]给黎元洪写信议和。<ref name="nbyh">{{cite web|url=http://www.infzm.com/content/17556|title=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前的南北博弈|publisher=南方周末|date=2008-09-24}}</ref>革命党人、相继独立的各省、海外华侨则都希望袁世凯赞助共和,他们中有的希望袁回旗北向对付清廷,有的发出推举其担任筹备中的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的邀请。<ref name="huanwei"/>如10月27日,黎元洪劝袁率部下健儿回旗北向;11月2日,[[伦敦]]和[[芝加哥]][[华侨]]电报,称袁世凯资格,适于总统;11月9日,革命党人[[黄兴]]以南方民军司令名义亲自致电袁世凯,将袁世凯与拿破仑和华盛顿做类比,表示若袁能直捣黄龙,南北各省都会听命于他;11月12日,黎元洪又向袁世凯表示,只要袁“能来归”,第一任之中华共和国大总统就非袁莫属。<ref name="huanwei"/>
=== 正式大总统 ===
{{see also|1913年中华民国大总统选举|北洋政府}}
{{Wikisourceshas2|
* [[s:中華民國正式大總統宣言|袁世凯任正式大总统演说]]
* [[s:政治會議開會袁世凱訓詞|袁世凯政治会议上的讲话]]
}}
[[File:ztysk (2).jpg|right|245px|thumb|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正式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之后,各国驻华使节觐见合影]]
1913年10月6日,中华民国大总统选举中,袁世凱派手下偽裝組成的公民團数千人包圍了國會,打着“公民团”的旗帜,叫喊「今日非將公民所瞩望的總統選出,不許選舉人出會場一步」<ref name="Hsu482">{{cite book|title=中國近代史|chapter=袁世凱背叛共和|page=p482|author1=徐中約 [著]|author2=計秋楓 [譯]|author3=朱慶葆 [譯]|publisher=中文大學出版社|year=2001|isbn=9789622019874|volume=v1}}</ref>。从早上8时到晚10时,议员忍饥挨饿,连续投票3次。然而,在前兩輪投票中,袁世凱仍然分別只得到了471票和497票<ref name="Hsu482" />,未达到法定3/4的票数规定。最后,议员被迫选袁世凯为正式大总统<ref>{{cite book|title=中国近代史 ||last1= [[郑师渠]] |publisher=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year=2007 |page=254}}</ref>。10月10日,袁在[[:s:中華民國正式大總統宣言|中華民國正式大總統就職演説]]中,談及個人從政生涯及共和國成立后,法律、道德、教育和實業發展等方面問題。10月14日,由国会编制的《[[天坛宪法草案]]》脱稿,乃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增訂版。袁世凯10月16日在《[[:s:致眾議院咨請增修約法案文|致众议院咨请增修约法案文]]》中指出临时约法限制过苛,而临时约法第五十五条規定大总统有提议增修约注之权,所以爲了政务统一,要求国会扩大总统职权。但国会将大总统的提案置于勿庸讨论之境地,并在此后再三拒绝听取袁世凯的陈述。袁的意见遭国会堵塞后,他向全国各省军民长官发出通电,公开陈述自己对宪法草案的意见,以争取国会外乃至整个社会的支持。各省军民长官在电复中均支持袁世凯的意见。<ref>{{cite web|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special/yuanshikai/200906/0622_6961_1213847_6.shtml|title=民国初年袁世凯对中国民主化进程的贡献|publisher=凤凰网|date=2009年6月22日}}</ref>
=== 经过 ===
[[File:Twenty-One Demands.jpg|thumb|《中日民四条约》文本]]
从1915年2月2日到5月7日,历时105天,袁世凯政府与日方谈判20多次。在谈判中中国代表对日本的要求多有抵制。袁世凯政府采取各种办法拖延时间并向社会各界透漏日本之无理要求,以期国际社会-{干}-涉此案,并唤起国内舆论讨伐日本,国内民众反对《二十一条》的呼声日渐高涨,4月26日,日本代表提出最后修正案,做出一些小让步。5月1日中国方面提出修正案,仍坚持自己的立场,于是日本政府刪除对中国最为不利的第五号要求。<ref name="zhtd">{{cite web|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special/bupingdengtiaoyue/news/200808/0801_4259_689888.shtml|title=民四条约|publisher=凤凰网|date=2008年8月1日}}</ref>5月6日,袁世凯在《大总统袁世凯致各省电》中称:
{{cquote|……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可让与或租于他国、聘用日本顾问、中日合办警察、军械等为‘其制我死命最要之点’。在我国不宜因此决裂,蹂躏全局。但应尽心竭力,能挽救一分,即收回一分之权利。}}
== 中华帝国 ==
{{main|中华帝国}}
[[File:袁世凱祭天.jpg|thumb|200px|袁世凱著龍袍祭天]]
=== 君主立宪背景 ===
{{External media
| width = 200px
| video1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IzMjA3ODA0.html 袁世凯称帝的真实意图]
}}
{{Quote box
|width=18%
|align=right
|quote=<span style="color:blue;">中国缺乏它要表现的自由民主所应具备的法制、个人权利,甚至纪律都没有,因此,专制应该继续下去,直到它发展出对于政治权威有更大的服从、对于社会合作有更大的力量、对于私人权利有更大的关注之后再说。<ref>{{cite web|url=http://www.bwchinese.com/article/1022774.html|title=外国人眼中的袁世凯 |publisher=BWCHINESE中文网|date=2011-11-07}}</ref></span>|source=——<span style="color:purple;">美国政治协会会长古德诺</span>|}}
1915年夏,北京政局动荡不定,共和政体以来乱象不断,《二十一条》刚交涉结束,“共和不适于中国国情”之言论不断在社会上传播。8月3日,由通晓中国事务的前[[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艾略特]]为袁安排憲法顧問[[弗兰克·约翰逊·古德诺]]发表《[[:s:共和與君主論|共和與君主論]]》称:“......大多数之人民智识不甚高尚......由专制一变而为共和,此诚太骤之举动,难望有良好结果......中国将来必因总统继承问题‘酿成祸乱’......如一时不即扑灭,或驯至败坏中国之独立......中国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此殆无可疑者也”<ref name="wqmgs">張豈之、陳振江、江沛:《晚淸民國史》,第266-268頁,台湾: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ref>。从世界形势看,当时采用君主立宪政体的强国亦不在少数{{efn|name=jzlx}}。
12月12日,袁世凱宣佈改次年為[[洪憲]]元年,準備即皇帝位<ref name="辭海">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1989年版),[[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9月,ISBN 978-7-5326-0083-0</ref>{{rp|1416}}当日早上,袁世凯申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亿兆推戴,责任重大,应如何厚利民生,应如何振兴国势,应如何刷新政治,跻进文明,种种措置,岂于薄德鲜能所克负荷。前次掬诚陈述,本非故为谦让,实因惴惕文萦,有不能自己者也。乃国民责备愈严,期望愈切,竟使子无以自解,并无可诿避”<ref name="jstds"/>,袁接受第二次推戴后,拟定《新皇室规范》:
[[File:Flag of the Empire of China 1915-1916.svg|right|200px|thumb|中華帝國國旗]]
{{cquote|……亲王、郡王可以为海陆军官,但不得组织政党,幷担任重要政治官员;永废[[太监]]制度;永废[[宫女]]采选制度;永废各方进呈贡品制度;凡皇室亲属不得经营商业,与庶民争利……<ref>刘成禺:《洪宪纪事诗本薄注》,第66页。转引自《北洋政府简史》,第336页</ref>}}
蔡锷当初多次劝进袁世凯君主立宪制,后来却又起兵討袁,袁世凯才明白自己被蔡锷欺骗了。<ref name="caieysk">{{cite web|author=张永久(历史学者)|url=http://paper.dzwww.com/xcb/data/20130518/html/22/content_2.html|title=袁世凯曾是蔡锷恩公|publisher=大众报业集团下属《新晨报》|date=2013年05月18日第29版 | language =zh-hans }}</ref>1915年12月云南起义爆发后,袁世凯组织北洋军征伐滇军,互有勝負。與此同時,中華革命黨和日本帝国也趁機活動,日本早在1916年初就开始密切关注中国动向,袁世凯政权并不符合日本在华利益,因此日本在背后以各种手段支持反袁势力。{{efn|1916年1月9日,孙中山电告上海总机关部,日政府派青木海军中将来沪,嘱与联络;<ref name="mgsrz"/>1916年1月19日,大隈重信内阁通过了注意中国南方动乱的决议;<ref>《日本外交文书》大正5年,第2册,第13页</ref>1916年2月19日,孙中山与日人久原房之助订立借款七十万日元;<ref name="mgsrz"/>1916年2月21日,大陆政策急先锋田中义一向冈市之助建议采取手段让袁世凯退出并扶植日本的政治势力;1916年3月1日,日本驻沪武官青木中将晤梁启超,商讨袁事,并为设法赴广西;<ref name="mgsrz"/>1916年3月7日,大隈重信内阁决定要袁世凯退出权力圈,因为袁世凯不能保障日本在华利益;<ref name="rbfdysk"/>1916年3月15日,代理奉天日本总领事矢田七太郎电告外务省,日本人策动[[宗社党]]起事;1916年3月30日,日本太仓喜八郎以百万日元资助前清肃亲王[[善耆]]的宗社党;1916年5月4日,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得到日本资助,从青岛到潍县,攻击东城。}}<ref name="rbfdysk">田崎末松:《评传.田中义一》,和平战略综合研究所,1981年,第546页</ref>虽然部分官员及参政院奏请袁世凯早日登基,{{efn|电请或奏请袁世凯早日登位的有:1916年1月2日,李纯电请;1916年1月5日,倪嗣冲电请;1916年1月7日,段芝贵、陆荣廷、赵倜、孟恩远电请;1916年1月10日,参政院奏请,王占元、汤芗铭、靳云鹏等电请,陈箓电奏外蒙活佛及官府已遵用洪宪年号;1916年1月11日,朱庆澜、阎锡山、陈宧、张勋电请。<ref name="mgsrz"/>}}但随着战势的加剧,人心不稳,黔、蜀、粤等省相继宣布独立,冯国璋于1916年3月18日联合5名将军{{efn|包括:浙江将军朱瑞、山东将军靳云鹏、江西将军李纯、长江巡阅使张勋。<ref name="mgsrz"/>}}发密电致各省将军,就迅速取消帝制、惩办祸首、停战议和等征求各省将军同意。袁世凯在内外交困之下,於1916年3月22日召秘书[[张一麟]]起草文告宣佈取消君主立宪国体,退回各省区推戴书,所有筹备事宜停止,中华帝国随之流产,张一麟忆述当时情形:
{{cquote|……那天,项城把我叫去说:‘我糊涂,没能听你的话,以至于此。’……他意思是直接命令取消,并将拥戴书焚毁。我说:‘这件事你是被小人蒙蔽了’。袁回答说:‘这件事是我自己不好,不能怪罪别人’,袁还曾说:‘吾今日始知淡于功名、富贵、官爵、利欲者,乃真国士也。仲仁在予幕数十年,未尝有一字要求官阶俸给,严范孙(严修)与我交数十年,亦未尝言及官阶升迁,二人皆苦口阻止帝制,有国士在前,而不能听从其谏劝,吾甚耻之。……总之,我历事时多,读书时少,咎由自取,不必怨人……’}}
{{Quote box|width=20%|align=right|quote=<span style="color:blue;">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span>|source=——<span style="color:purple;">袁世凯临终遗言</span>|}}[[File:Yan shikai funeral.jpg|right|215px|thumb|1916年袁世凯葬礼]]
袁世凯在《[[:s:撤销帝制令|撤销帝制令]]》中申明,民国建立以来变故纷乘,忧国人士多主张恢复帝制以结束争端。1913年后,主张帝制的声音不绝于耳,每次都遭他呵斥。1915年形势有变{{efn|指1915年《二十一条》,日本企图殖民中国。}},多数人都说若不施行君主立宪制,就不能救亡图存。且看[[墨西哥革命]]后的内战及[[葡萄牙第一共和國]]成立后{{Link-en|查爾斯保皇黨行動|Royalist attack on Chaves|争权夺利的斗争}},[[越南]]、[[缅甸]]一定会步其后尘。帝制论者言之有理,各界纷陈来电呼吁帝制。而自己一再声明有维护国体之责,但主张帝制者依然坚持,所以他决定由国会解散国体,大家一致赞成君主立宪。他说,数千年来帝王子孙之祸不断,而主张帝制者本意是巩固国基,然爱国误入歧途足以害国。反帝制者也发表了政见,但不能矫枉过正,危机国家。他望各方摒弃异见、同心协力,[[中國|神州]][[华裔]]不应同室操戈。并将所有责任归咎于己,不怪罪他人。<ref>{{cite web| publisher =凤凰网| title =袁世凯最后日子:推荐总统候选人没写自己儿子| url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201001/0111_7180_1505626.shtml|date =2010年1月11日}}</ref>
== 任内施政 ==
=== 文化方面 ===
[[File:Twelve Symbols national emblem of China.svg|right|thumb|180x180px|袁世凯北洋政府时期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十二章国徽]]]]
清朝入主[[中原]]后,中华传统的礼仪风俗和文化思想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ref>{{cite web|url=http://culture.china.com/zh_cn/history/yeshi/11036692/20070129/13908469.html|title=谈满清对于中华文明的破坏:满清这样祸害中国|publisher=中华网|date=2007-01-29}}</ref>汉族出身的袁世凯在恢复中华传统文化上不遗余力,逼宣统帝退位之后,1912年9月20日,袁世凯颁布《尊崇倫常文》,提倡国民尊崇伦常,他在《[[:s:通令國民尊崇倫常文|通令國民尊崇倫常文]]》中说:
{{cquote|
=== 军事方面 ===
[[File:Yan_shikai_new_army.jpg|right|thumb|215x215px|新军操练场景]]
1903年起,袁世凱开始着手[[中国军事历史|中國軍事]]现代化的工作,在中国军制改革、军事教育、建军治军、近代警察制度等方面做出大量有益尝试。在华北组建中国近代第一支新式军队,雇佣[[德軍]]教官,创办[[憲兵|警]]、[[步兵|步]]、[[騎兵|馬]]、[[炮兵|砲]]、[[工兵|工]]、[[軍需|辎]]等兵科,设立现代化的[[通讯兵|通讯兵学校]],培养大批军事人才,先后有5人当上中华民国总统或总理。至接掌[[北洋軍閥|北洋]],裁撤舊軍改編[[警察]],令中國軍警分離,清末巡警制度的创立是中国警察制度近代化的开始。<ref name="yskjczd">{{cite journal zh| author =楚双志| date = | title =袁世凯与清末法律近代化 | journal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volume =| issue = 07期| pages =21-23页| publisher = | location = | issn =1672-6022 |url=http://wenku.baidu.com/view/aff2990716fc700abb68fccb.html|date=2001}}</ref>
=== 教育方面 ===
[[File:Zhang Baixi Yuan Shikai Zhu Qiqian.jpg|right|thumb|220x220px|1903年,袁世凯(中)视察[[京师大学堂]]译学馆,与该馆监督和学官大臣合影]]
袁世凯兴学重教,主张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校,积极倡导学子留洋。在他的努力和堅持下,中国沿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ref>{{cite web|url=http://www.zbnews.net/lz/1517566.shtml|title=千秋功过袁世凯|publisher=淄博报业传媒集团|date=2013-03-12| language =zh-hans }}</ref>,在财政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袁世凯宁可压缩军队,也要推广全部免费的新式學校,即四年制初级小学。<ref name="nfzmy" />他反复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國家之繁榮昌盛,實繫於國民之品德、知識和體力之高超,若欲提高此三者之水平,必得強化公民教育。<ref name="nfzmy" />袁世凯曾上奏《山东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折稿》,同时调蓬莱知县[[李于锴]]进行筹备,《折稿》获光绪皇帝批准,[[山东大学]]的前身山东大学堂正式成立,为山东高等教育写下浓重一笔。<ref>{{cite web|url=http://www.sdu.edu.cn/2010/lsyg.html|title=山东大学历史沿革|publisher=山东大学官网 |date=}}</ref>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期间,颁行了一系列教育法规,创建学校司、提学使司、劝学所等近代新式教育管理机构,形成河北近代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另外,他多方筹措经费,培养师资,编辑新教材,创建新式小学、中学、大学和各种军事学堂、实业学堂等新教育设施,建立河北近代新教育体系,从而使河北教育摆脱了旧教育的羁绊,步入近代化的发展轨道。<ref>{{cite journal zh| author =瀚青、印录| date = | title =论袁世凯在河北教育近代化中的作用 | journal =《石家庄学院学报》| volume = | issue = 01期| pages =第68-73页 | publisher = | location = | issn =1673-1972|url=http://wenku.baidu.com/view/fd8ac8116c175f0e7cd13702.html|date=2001}}</ref>
== 家族 ==
[[File:ztysk (4).jpg|right|220px|thumb|袁世凯与母亲的合影]][[File:Yuan Shikai wife.jpg|thumb|220px|周妃(左)、閔氏(中)、翠媛(右)]][[File:Yuan Shikai and his kids.jpg|thumb|220px|袁世凯与儿女合影]]
袁世凯一妻九妾,有十七个儿子、十五个女儿、二十八个孙子、三十一个孙女,儿孙总和达九十一人。
* 妻 '''于氏'''([[河南]][[沈丘縣]]財主-{于}-鰲之女)
1,17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