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朱鲔

增加 3,383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五天之后,朱鲔率领轻装的骑兵去会见岑彭。出城之后,他回头命令各部将说”:坚守此城以等待我。我如果不回来,诸位可直接率领大兵到頧辕去归于郾王尹尊。” <br>安排完之后,朱鲔就自缚,与岑彭同到河阳。见了刘秀之后,刘秀即刻解其缚,召见朱鲔,再令岑彭送朱鲔回城。第二天一早,朱鲔率领全部部众出城投降,刘秀拜朱鲔为平狄将军,封扶沟侯。<br>
朱鲔后来官为少府。
== 墓址 ==
朱鲔墓,原址位于山东省金乡县城西1.5公里处小李庄东北,旧称朱鲔石屋,亦称朱鲔石室、朱鲔石庙。<br>
朱鲔的墓址记载最早见于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水经注·济水》载:”济水又东迳汉平狄将军扶沟侯淮阳朱鲔冢,墓北有石庙。”<br>
朱鲔墓宋朝时被发掘,内有石壁,皆刻人物、祭器、兵器之类,衣冠多品。清咸丰年间又发现了一间小室。据《金乡县志略》载:咸丰七年(1857年)地忽陷,复出一小室。<br>
1928年将石刻推出,运至县文庙,置入明伦堂内。1930年,金乡县文教局曾奉令组织古物保存委员会,改明伦堂为古物保护所,运朱鲔石壁画像等陈列于此,并勒石以记之。朱鲔墓共出土画像石24块,其中12块神秘遗失,下落不明。<br>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梁思成先生任负责人之一的中国营造学社,还进行了朱鲔墓石室的复原工作。<br>
新中国建立后,保存下来的12块石刻由金乡县文化馆收藏,1983年调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被定为一级文物。<br>
朱鲔墓石刻,为后人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资料,比如汉代的服饰。<br>
《山左金石志》载:”朱鲔墓石室画像,分为25幅;上层12幅,高一尺五寸,下层13幅,高三尺五寸。唯横广尺寸不等。每幅有帷幕列屏及杯盘樽勺,皆燕飨宾客之事。凡男子皆有端冕者,有纱帽者,有如僧帽二层者,有如巾子双梁者,有裹帻向前如飘缨者,有上仰盖形者,有下园上锐者,种类不一,衣领及袖有褶。女像首有冠髻,髻上饰钗,股间有缀珠者,唯一书上有八分书,题”朱长舒之墓”五字,天斜不工,又下有八分书四行”。 <br>
据《梦溪笔谈》云:”今元丧服,非古,惟朱鲔石堂所刻衣冠真汉制也!” <br>
《梦溪笔谈》又载:”石壁刻人物、祭器、乐架之类”。”人之衣冠多品,有如今之幞头者,巾额皆方,悉如今制,但无脚耳。妇人亦有如今之垂肩冠者,如近年所服角冠,两翼包面,下垂及肩,略无小异。人情不相远,千馀年前,冠服已尝如此,其祭器亦有类今之食器者。”<br>
除了服饰,还有酒器,汉代酒器最基本的组合是樽、杓、耳杯,樽为盛酒、温酒器,杓为挹酒器,耳杯则为饮酒器。在朱鲔墓石刻壁画中,就有一幅饮酒图,详细刻画了樽、杓和耳杯的样式及使用方法,是研究中国酒文化史的珍贵材料。<br>
'''争议'''<br>
关于朱鲔石刻,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及清代金石著录多以为汉刻。而阮元则认为是后人所刻,他在《山左金石志》记载:”案:《济宁州志》云,汉平狄将军扶沟侯朱鲔墓石室画像,沈存中载入《梦溪笔谈》,以为真汉制。今以拓本验之,全与武祠诸刻异,其中人物衣冠萧疏生动,颇类唐宋人画法,或是扶沟后人追崇先世而作耳。因附汉碑之末。”<br>
鲁迅先生也研究过朱鲔墓石刻,他认为应该是晋代石刻。他在一封信中说:”汉画象中,有所谓《朱鲔石室画象》者,我看实是晋石,上绘宴会之状,非常生动,与一般汉石不同,但极难得。”
1,25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