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乔治·波特

增加 49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p style{{Infobox person | 中文名称 ="text-indent 乔治·波特| 英文名 = George Porter| 图像 = [[File:20160929211939793.jpg|缩略图|center|[http://cimg.163.com/movie/0309/29/xuyl.jpg 原图链接] [http:2em;"> //ent.163.com/ent_2003/editor/music/musician/030929/030929_194797.html 来自凤凰网]]]| 图像说明 = 乔治·波特| 出生日期 = 1920年12月6日 | 出生地点 = 英格兰| 逝世日期 = 2002年 | 国籍 = 英国| 别名 = 乔治·波特| 职业 = 化学家}} 乔治·波特爵士George Porter(1920-2002),英国化学家,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20年12月6日出生于英国英格兰中西部斯诺福思城。就读于利兹大学化学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学习未结束即到军队中服役,先被送进阿伯丁大学附设的一个训练班进修物理及无线电技术,学习结束后回英国到皇家海军部队,主要从事雷达方面的技术工作,在国外参加过不少战役。战争结束后,他又回到剑桥大学继续攻读研究生,是诺里希的学生。1949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55年受聘担任英洛兰舍菲尔德大学物理化学教授。六十年代以后到伦敦皇家研究院任教授、院长等职。他还担任过英国化学学会会长、法拉第学会会长、国家太空航行委员会领导成员等社会职务。他还曾获得国内外多所大学的荣誉学位和好几个国家科学院的名誉院士称号。</p>
中文名称 乔治·波特
<p style="text-indent:2em;"> 波特早在战时就学会掌握了无线电磁辐射的微脉冲技术,这就为他后来用脉冲技术研究解决光化学反应中的问题奠定了基础。他回到剑桥后,即着手研究光化学反应等有关问题。到舍菲尔德大学任教后,继续致力于闪光光解技术的研究和提高。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成功地实现了闪光光解实验。1947年能准确测出千分之一秒之内发生的变化。后来在60年代将激光用于闪闪光解,能测出10-6秒之内的变化。终于获得了成果。由于发展测定快速反应的研究技术,他和曼弗雷德·艾根、罗纳德·乔治·雷伊福特·诺里什共同获得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金。波特还曾获英国皇家学会和法拉第学会奖章。</p>
==名言==<p style="text-indent:2em;"> 儿童天生都是科学家。他们喜欢刨根问底,并且极其富有想象力。而这恰恰又是一个真正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所必备的动机和因素。</p>
41,45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