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佛教典故------奉行善法一切自然现成

增加 14,134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奉行善法一切自然现成.jpg|thumb|350px|right|[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209/a85b06463fd246668eccaac5d7f3be9e.jpeg 原图链接][…”
[[File:奉行善法一切自然现成.jpg|thumb|350px|right|[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209/a85b06463fd246668eccaac5d7f3be9e.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371696228_802521 图片来搜狐网]]]
'''每个人行善为恶各有不同,所受的果报自然千差万别。若能奉行善法,增长福德,往后便能生天,受诸快乐,一切自然现成。'''

== 奉行善法一切自然现成 ==

  每个人行善为恶各有不同,所受的果报自然千差万别。若能奉行善法,增长福德,往后便能生天,受诸快乐,一切自然现成。

  佛陀时代,印度的俱昙弥国为优填王所统领,他的王后不仅品性高洁,待人处事更是仁慈宽厚,优填王对她非常尊敬。

  一天,佛陀带领座下弟子到俱昙弥国的美音精舍演说佛法,国王知道后,即率领大众前去听法。佛陀为国王、王后及大臣们开示世间无常、爱别离、怨憎会之苦,以及行善积福、造恶堕落的因果道理。大众法喜充满,欢喜奉行,更受持五戒,成为虔诚的佛弟子。

  当时,有位名叫吉星的婆罗门,有个十六岁的女儿,长相端正清秀,世间少有。为了证明女儿过人的美貌,吉星悬赏千金,想看看有谁敢说他的女儿不美?结果消息公布后,没有任何人来回应,大家都非常认同其女的美貌。得意的吉星开始为女儿寻找婚嫁对象,一听说佛陀相好庄严、微妙稀有,便想将女儿嫁给佛陀。

  这天,吉星特地前来求见佛陀,高兴地说:‘我的女儿容貌端正皎好,世间无双,少有人能配得上她。我看,佛陀您身相如此端严,正好与我女儿相配啊!’佛陀看着吉星,缓缓说道:‘你女儿的美貌是得自于您,而我相好庄严是因诸佛菩萨的慈悲教导而成,其中的道理并不相同。你认为你女儿相貌端正,但在我看来,就像一只美丽的瓶子中装着屎尿,有何特别之处?反而可能带来诸多祸患。世上有很多败坏家庭、毁灭亲族、危害子嗣的问题,都是因女色而来。我修持清净梵行,唯恐女色祸患无穷,还是请你回去吧!’

  佛陀拒绝了吉星的请求,吉星满怀愤怒、心有不甘,便带着女儿前往王宫求见优填王。吉星向国王赞扬女儿的绝世美貌,希望能将女儿献给国王。优填王见到吉星女儿的美貌,非常欢喜,即纳为妃子,并赏赐吉星许多金银珍宝,授予他辅臣的官职。

  然而,这位新王妃人虽美,嫉妒心却很强,经常向国王说王后的是非谗言。新王妃知道国王非常尊敬王后的修养德行,不愿相信自己的话,心生不满,妒火中烧。她听闻王后一向奉佛修斋,便想了个计谋要陷害王后。

  一天,王妃故意请国王举办宴会,并邀请王后及众多大臣赴宴。王后却因受持斋戒,未施脂粉,无法出席。国王派人请了三次,王后都不愿前来,结果国王怒不可遏,派人将王后带来问罪,甚至用箭射杀王后。此时,王后一心忆念佛陀,毫无忧怖,只见射出去的箭都自动回到国王身旁,反覆多次皆是如此。国王见到这般情景,惊讶不已,便问王后:‘你是施展何种幻术?’王后回答:‘我皈依三宝,虔诚恭敬如来,并于斋戒日过午不食、不装扮自己。我想,这一定是佛陀慈悲的护佑吧!’国王听了王后的话,恍然大悟,知道自己受到王妃的迷惑,差点犯下大错,便将王妃送还给吉星,从此对王后更加敬爱。

  经过吉星女儿这件事之后,国王对佛陀更加恭敬信受。不久,国王与王后及太子、群臣等人前往拜谒佛陀,将此事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告诉佛陀。佛陀开示优填王:‘妖媚惑众的女人有八十四种媚态,包括嫉妒、嗔恚、叫骂、诅咒、憎恶、悭贪、爱美、不善良等八大类。大王!你虽因女色的诱惑,伤害了王后,后来又能以智慧舍弃贪着,离苦得乐,这才是贤明的佛弟子啊!’优填王及王后等诸人,闻佛所说,心开意解,欢喜奉行。<ref>[https://www.liaotuo.com/fojiaogushi/fojing/45843.html 奉行善法一切自然现成]</ref>
== 信仰佛教的好处 ==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 第一、佛教可以使人获得正确的人生观 ===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与[[乐观]]两种。

  (一)悲观:认为人生短暂,生命[[空虚]],人活著就是等待死亡,因此整天愁眉苦脸,委靡不振。

  (二)乐观:这一类人也不是真的‘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因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的和意义,他们只是抱著‘及时行乐’的观念,用狂欢、纵欲、热闹来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灵,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他们漠不关心,他们也不知道。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有人怀疑佛教是悲观的,因为它提倡‘苦空无我’,认为人生充满著诸多的苦恼,认为眼前的世界都是因缘暂时聚合而成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永恒的。

  其实佛教只是不‘讳疾忌医’而已,并不是真正悲观的,你看人生不是充满著许多的苦恼吗?你瞧这个世界哪一样是真实的?永恒的?(难道不是吗?连孔子都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佛教并不是一种不负责的宗教,它先要我们认识这个人生是个苦恼的人生,然后进一步地分析这些人生的苦恼都是人自己的无知贪欲招来的,因此人人都可以自己克服这些苦恼。最后指出人生的幸福之道,希望人们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多为别人服务。佛教深信:自己要想快乐,一定不能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只有全体众生都能幸福快乐,个人才会有真正的幸福、快乐的。

  佛教认为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因此劝人不必太贪恋、太贪求;相反地劝人要布施,修福慧,要能看破,要能挣脱这些名枷利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财富的多少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精神的充实与否,只有修养品德,净化心灵,才能欢度心安理得的人生。

=== 第二 佛教可以使人积极奋发向上 ===

  佛教在‘否定’人生的一切之后,使人不再盲目地贪恋、追求,如此才能‘积极’地为人群服务,再度地‘肯定’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佛教说人的身体是‘空的’,‘假的’,目的在劝人不要‘处处为我’,而要‘我为人人’,因为‘我’既然是‘空的’、‘假的’,那么功名利禄要来何用?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劝人要‘少欲知足’,并没有要人逃避责任。佛教要人‘铁肩担道义’,不能做独善其身的‘自了汉’,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是最好的说明。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如此,‘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自私心理将不复存在,人人急公好义,古道热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就是一个充满着爱与同情,公理与正义的人间了。

=== 第三 佛教可以净化社会人心 ===

  我们每天打开报纸一看,整版的社会新闻,都是令人触目惊心的‘杀、盗、淫、妄’。谁不会浩叹人心不古呢?

  而一个佛教徒最少要严守下列五种基本戒律:

  (一)不杀生——不残害生灵。

  (二)不偷盗——不偷、不抢别人的财物。

  (三)不邪淫——正当的男女关系。不拈花惹草,不红杏出墙。

  (四)不妄语——说话句句真实,不虚伪,不说谎。

  (五)不饮酒——酒能乱性,使人失去理智,因此必须戒绝。(论语中孔子亦有‘不为酒困’一语,不过酒在当药用医病时,暂可通融。)朋友们想想看,这五戒不是刚好与儒家所提倡的仁(不杀生)、义(不偷盗)、礼(不邪淫)、智(不饮酒)、信(不妄语)不谋而合吗?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 第四 佛教可以使人得到真正的快乐 ===

  人要想真正的快乐,大概须要满足下列几项要求:

  (一)心情平静,不生烦恼。

  (二)对于眼前的苦难,能随遇而安,不怨天尤人。

  (三)对于宇宙、人生的种种问题,能得到合理的解答。

  (四)对于未来(来世或人死后的归宿)能有满意的答案。

  (五)自己的前途、命运、归宿,以及成败、苦乐不操纵在别人的手中。

  我想世界上任何的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能够完全地满足人类这些要求的。(有些宗教只能满足其中之一、二项。)

  (一)佛教劝人知足常乐,要学习禅定,乐观进取,心情自然平静,不生烦恼。(举例说明:一般人像三岁小孩,丢了一块糖就焦急、哭泣,而佛教徒像懂事的大人,不会为此而烦恼,这是观念、智慧、境界的不同。)

  (二)佛教认为眼前不如意事,都是以前自己造的因所结的果,所以要勇于忍受,敢做敢当,不可怨天尤人。

  (三)佛教所有的经典不是在显示佛的权威与能干,而是完全而彻底地解释宇宙、人生的基本问题,能使人得到合理的解答,所以刚逝世不久的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世界上的宗教,我最赞成的是佛教。’孙中山先生说:‘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康有为说:‘佛学之博大精微……虽有圣哲,无所措手,其所包含,尤为深远。’章太炎说:‘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梁启超说:‘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四)佛经上说:‘佛以一大因缘出现于世。’这一大‘因缘’(即来世间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让众生能转迷成悟,从苦难中解脱,永远享受自由和快乐。

  (五)佛教认为人就是顶天立地的人,在人之上没有一个可操纵我们生死、成败、福祸的神,人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主宰,只要自我奋发努力,一定有光明灿烂的明天。

  因此我说信仰佛教,可以得到真正的快乐。

=== 第五 可以知道佛是人类最慈祥的导师 ===

  释迦牟尼降生人间,贵为太子,[[抛弃]]了功名富贵,难道他是傻瓜吗?不是的,他实在是一个具有广大的[[慈悲]]心和智慧的人,他‘先天下之忧而忧’——为人类的生、老、病、死不能得到[[解脱]],食不甘味,席不暇暖,而出家求道。他更是‘后天下之乐而乐。’——说法四十九年,栖栖遑遑,夙夜匪懈,留下了多少宝贵的真理与训诲,是黑暗人生的一盏不灭的明灯,是汹涌苦海中一只不沉的慈航。谁像佛有这样的悲心,立下‘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誓愿,在众生度尽以前绝不歇息的?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3281fa0102yc7l.html 信仰佛教的好处]</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佛教人物]] 
27,00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