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勞合·班森

增加 8,689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residentInfobox_President| name = 小勞埃德·米拉德 · 奎尔本特森| original_name = Dan QuayleLloyd Millard Bentsen, Jr. | country = [[美國]]| image = <img srcLloydBentsen.jpg| order = 69| office = 美國財政部長 | term_start = 1993年1月20日| term_end ="影像網址" width1994年12月22日| president ="220" ><br><small>[ 影像網址 原圖鏈結[比爾·柯林頓]] | predecessor = [[ 來源網站 圖片來自尼克拉斯·弗雷德里克·佈雷迪]]| successor = [[羅伯特·愛德華·魯賓]]</small>| country office1 = [[美 国参议院财政委员会]]主席|term_start1 = 1987年1月3日|term_end1 = 1993年1月20日| order predecessor1 = 44[[鲍勃·帕克伍德]]|successor1 = [[丹尼爾·派屈克·莫尼漢]]| office jr/sr2 = 美 國副總統国参议員|state2 = [[德州]]| term_start term_start2 = 1989 1971 年1 月20 月3 日| term_end term_end2 = 1993年1月20日| president predecessor2 = [[ 乔治·H·W 拉尔夫 · 布什亚尔伯勒]]| predecessor successor2 = [[ 乔治·H·W 鲍勃 · 布什克鲁格]]| successor state3 = [[ 艾伯特 德州]]|district3 = {{ushr|TX|15|15}}|term_start3 = 1948年12月4日|term_end3 = 1955年1月3日|predecessor3 = [[米尔顿 · 高爾西]]|successor3 = Joe M. Kilgore| birth_date = {{birth date |1921|2|11}} | birth_place = {{USA}}[[德克薩斯州]][[米遜(德克薩斯州)|米遜]] | 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19472006|5|23|1921|2|411}}| birth_place death_place = {{USA}}[[ 美國德克薩斯州]] [[ 印第安納州休士頓]] | alma_mater = [[ 印第安納波利 德克薩 州大學法學院]]| party = [[ 共和黨 民主党 ( 美国)|民主党]]| religion = [[長老宗]] | signature = Lloyd Bentsen sig.jpg|allegiance = {{flag|United States}}|branch = {{army|United States}}<br>{{*}}[[ 美國)陸軍航空軍]]<br>{{air force|United States}}<br>{{*}}[[美國空軍預備役司令部]]|rank = [[File:US-O6 insignia.svg|23px]] [[陆军上校]]| 共和黨battles = [[World War II]]| spouse serviceyears = Marilyn Tucker1942–1947 (Active)<br>1950–1959 (Reserve)| religion unit = 15th Air Force<br>{{*}}449th Bombardment Group|mawards = [[ 長老會飛行優異十字勳章]]<br>[[空运奖章]](4)
|}}
''' 詹姆斯 小勞埃德 · 丹佛斯 米拉德 · “丹”·奎尔本特森'''({{lang-en|'''Lloyd Millard Bentsen, Jr.''' (James Danforth "Dan" Quayle }} ,{{bd|1947 1921 年|2 月4 月11 日|2006年|5月23日|catIdx=R}}) [[美 ]] 第44任政治人物,[[ 副总统民主党 (美国)|民主党]] 在1971年至1993年間 分别担 代表印第安纳 四屆[[德 ]][[美國參議院| 参议员美國參議員]] 。在1949年至1955年,他曾出任[[美國眾議院| 众议员美國眾議員]] 。1988年,曾獲得民主黨的副總統競選提名。他曾擔任了美國參議院財經委員會主席 在[[比爾·柯林頓]]執政時期,更擔 約兩年的[[ 博龙资产管理美國財政部長]] 旗下主管
== 早期 生平 == 奎尔在本特森出生於德州Mission市的一個[[丹麥]]裔移民家庭。他是[[ 印第安纳州勞埃德·米拉德·老·本特森]] 所生 第一代[[ 首府美國人]]。本特森曾是[[ 印第安纳波利斯美國童軍]] 出生。1969年在[[ 德葩大学鷹級童軍]] 毕业 并取 並且在德州童軍團獲 傑出鷹級童軍獎。1942年,本特森於[[ 政治科学奧斯汀]][[ 学士德州法律學院]] 畢業。他在那裡被Sigma Nu兄弟會封為Upsilon分會 资格, 大哥。 畢業後 加入不會被外派 ,1942年至1945年間 越南戰場的 [[ 美國 國家衛隊 陸軍 擔任士官,並於 空戰隊]] 服役 期間取得Indiana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 – Indianapolis法學士(J.D.) 其后在1976年以29岁的年轻形象赢取了[[ 美國眾議院|众议员巴西]] 的资格。33岁时 負責情報工作之後 再被选为他以飛機師身分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449轟炸機聯隊對[[ 義大利]]南部的攻擊任務。他也曾被擊落兩次。其中一次,直接於南斯拉夫的山區墜落。<ref> 美國 參議院|参议员]] 財政部部長傳記辭典</ref>23歲,他便晉升為少校管轄為數600人的飛行中隊、15隻轟炸機及其隊員與維修單位
1988年,年仅41岁 在15個月 奎尔獲老布希提名副總統候選人。由于年龄的因素 戰鬥裡 奎尔在任期间始终受到“经验不足” 本特森出動了35次對付高度設防 困扰 目標 譬如[[ 民主黨 (美國)|民主党羅馬尼亞]] 人士曾在此问题上对他大加攻击。在1988年 副总统[[ 电视辩论普拉霍瓦]] 油田 奎尔不适当地自比那裡曾是[[ 約翰·肯尼迪納粹]] 以说明自己 德軍 重要設施。當 空中機動司令部的遠征機動第15特遣隊隸屬第449轟炸機聯隊,負責破壞攻擊範圍內所 为,遭到民主党候选人石油生產設施。這些設施等於[[ 勞埃 · 國]]在[[歐洲]]大陸一半的能源來源。 本特森少校的單位也攻擊[[德國]] 奚落:“参议员,你根本不像肯 、[[義大利]]、[[奧地利]]、[[捷克]]、[[匈牙利]]、[[羅馬 迪”,这成为 亞]]及[[保加利亞]]境內的通信中心、飛機工廠及工業目標。 政治生涯中最著名 也曾參與突襲[[義大利]][[安齊歐]]及為了登陸[[法國]]南部而轟炸一些頑強 镜头之一 目標
奎尔一直也是後來,本特森獲得[[美 国传媒國陸軍航空軍]] 取笑的对象。 其中 的经典在他 次在传媒面前跟一班小学生练习英语拼字时出丑。當時他指一位小學生把“potato”(個最高榮譽及現今[[ 马铃薯美國]] )拼错了,因為他認為正確的拼法應該是“potatoe”。由於他的這次訪問是直播,这件事情立即 空軍最高 為了全國的笑柄,並使奎尔背上了“不学无术”的名声,严重地影响了他的公众形相。另一方面,他亦因為這件事而“榮獲”1991年度第一屆[[搞笑諾貝爾獎]] 教育獎,“因為他示範了勳章-[[ 科學教育飛行優異十字勳章]] 的重要性” 外,他又獲得[[RFC空軍獎章]] 文件 加3橡葉。這個獎章用來嘉許一些能夠完成一定數量任務 軍人。他在退役之前晉升至[[ 惡搞RFC|惡搞空軍預備隊]] 版本有RFC 1437,當中部份內容以他為取笑對象 上校
==早期政治生涯== 上任 後, 本特森回到 曾经以副总统 身份出访47个国 。1992 鄉-[[格蘭德河谷]]。1946 至1955年期間, 與老布希競選落敗 為當地人服務 擔任了連續三屆眾議員及[[伊達爾戈縣]]的[[裁判官]]。 副總統競 過去的三次普 選中 敗給當 ,沒有遇到任何反對票。在擔任眾議員的 候, 同樣年輕的參议员支持如果北韓不撤出38分界線便要向[[ 阿尔·戈尔北韓]] 使用核子武器。1954年,他拒絕了再次競選並且投身商界
==商業生涯== 卸任後,他 本特森 于1996年參選印第安纳州長和經在[[2000年美國總統選舉侯斯頓]] 的金融界工作了16年。他非常成功並且收入豐厚。1970年 但最終在黨內提名中落敗。 的兒子曾擔任美國眾議員 晉身為Lincoln Consolidated控股公司主席
==重返政壇==
本特森為了參選而放棄了所有管理及董事職位。因此他的主要競選活動十分成功,讓參議員[[拉爾夫·亞伯洛]]在1970年競逐德州議席前的黨內提名時候感到困擾。<ref>[http://www.ustreas.gov/education/history/secretaries/lmbentsen.html 美國財政部部長簡介] </ref>
 
同年,本特森雖然受到時任眾議員、共和黨的[[喬治·赫伯特·沃克·布殊]]的攻擊,但仍能在選舉勝出。選舉當晚,本特森對布殊的反擊令人信服。本特森的立場被[[拉爾夫·亞伯洛]](Ralph Yarborough)的支持者及美國突出的自由派人士所排擠。毫無疑問,在1970年競選中,[[凱因斯主義]]經濟學學者[[約翰·肯尼斯·高伯瑞]](John Kenneth Galbraith)贊同布殊。民主黨的自由派認為如果本特森當選便會代表一個更保守的德州民主黨。
 
==1976年總統競選==
1974年,本特森為了民主黨1976年的總統選舉提名而舉行競選工作。他探訪了30個州並且從德州某一個籌款人士手中籌得35萬美元。本特森在1975年2月17日正式宣布參選並且籌得超過100萬美元的競選經費。當時只有[[阿拉巴馬州]]的[[喬治·華萊士]]及[[華盛頓州]]的[[亨利·傑克森]]的競選經費稍微超越這個總額。本特森未能有效地組織全國性的活動。很多觀察者相信這位新晉參議員在競逐總統提名時沒有勝出的希望,不如轉移角逐副總統提名。
 
對於溫和派及保守派來說,華萊士和傑克森被認為是兩個主要競爭對手。其實本特森都有能力吸引這些選票。[[吉米·卡特]]都在競選活動吸引到同樣的選票。
 
直到1975年10月,本特森在選舉中表現仍然不甚突出。他把競選活動集中在8到10個州分,希望突破困局。在首次州分角逐,情況已經十分嚴峻,他在[[密西西比州]]僅僅能夠獲得1.6%的選票。兩個星期後,他在[[奧克拉荷馬州]]傾盡全力也只能取得12%選票。數日後,他停止了他自己的全國性競選活動,但仍然以[[德州]]之子的身分競選。可是,到了1976年5月1日,[[吉米·卡特]]從98名德州代表取得92票。本特森在這次失敗使他的全國性競選希望幻滅。
 
==參議員生涯==
他後來面對[[美國參議院]]的選舉,連續擊敗了四名共和黨的參議員,1970年擊敗了時任眾議員的[[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1976年擊敗了[[達拉斯]]的[[艾倫·施鐵民]],1982年擊敗了[[達拉斯]]的共和黨保守派[[詹姆·柯林斯]],1988年則擊敗了[[柏德樂]]。同年,本特森成為美國民主黨的副總統候選人。
 
本特森早期被認為是保守派民主黨人。他其後是溫和派民主黨員,支持[[墮胎]]權、[[平權法案]],支持公立學校禱告、環境保護、[[死刑]]、[[減稅]]、[[撤銷管制規定]]等措施來平衡他認同和支持的[[基本權 (憲法學)|民權]]。在經濟政策上,他支持商業利益。他曾擔任了美國參議院財經委員會主席。
 
==1988年總統競選==
1988年,[[麻薩諸塞州]]州長{{en-link|迈克尔·杜卡基思|Michael Dukakis}}放棄了原來考慮的俄亥俄州議員John Glenn,選擇了黨內溫和保守派的本特森與他一起競逐[[1988年美國總統選舉|總統大選]],以平衡民主黨內的保守派及爭取支持,然而自由派的反對聲音導致杜卡基思和本特森競選失敗,同時保守派繼續支持共和黨的布什和奎爾。杜卡基思和本特森名單,再次由[[1960年美國總統選舉]]以來,北方自由的麻省和南方保守的德州民主黨候選人名單再次出現。期間副總統選舉辯論中,本特森最著名的是,當共和黨參議員、副總統候選人[[丹·奎爾]]被質疑是否有政治經驗時,奎爾時年41歲,他把自己的政治經驗和[[約翰·甘迺迪]]相比,因此能勝任總統的職權,本特森隨即打斷他的發言,說:“參議員,我曾和傑克(約翰·甘迺迪昵称)共事。我知道傑克。傑克是我的朋友。參議員,你不是傑克。(Senator, I served with Jack Kennedy. I knew Jack Kennedy. Jack Kennedy was a friend of mine. Senator, you're no Jack Kennedy.)”杜卡基思和本特森代表的民主黨在總統選舉中,德州僅獲得43%的普選票(布什和奎爾則獲得56%的普選票)。儘管如此,本特森以59%得票率當選連任參議員。
 
==後期政治生涯==
1992年本特森計劃參選總統,但在當時布什總統引發[[海灣戰爭]]後放棄參選,布什後來在[[1992年美國總統選舉|總統大選]],敗給[[比爾·克林頓]]。
 
1993年1月,他為答應[[比爾·克林頓]]總統的邀請,辭去了參議員職位,出任第69任[[美國財政部長]]。任內他力主消滅財政赤字以恢復經濟,作為黨內溫和保守派,他的出任受到民主黨一些自由派人物的抨擊。他擔任了約兩年後,於1994年12月[[美國中期選舉]]後辭職。
 
==去世==
本特森退出政壇後,曾經在1998年中風。2006年5月23日,他在[[侯斯頓]]的家中逝世,享壽85歲。他的朋友、前總統柯林頓,在他的葬禮上發表悼詞。
 
==選舉歷史==
*'''1988年競選美國總統/副總統'''
**[[喬治·赫伯特·沃克·布殊]]/[[丹·奎爾]] (共和黨), 53% (426 選舉人票)
**{{en-link|迈克尔·杜卡基思|Michael Dukakis}}/勞埃德·本特森 (民主黨), 46% (111 選舉人票)
**勞埃德·本特森/{{en-link|迈克尔·杜卡基思|Michael Dukakis}} (民主黨), 0% (1 選舉人票)
 
*'''1988年競選美國參議員'''
**勞埃德·本特森(民主黨) , 59%
**柏德樂Beau Boulter (共和黨), 40%
 
*'''1982年競選美國參議員'''
**勞埃德·本特森 (民主黨), 59%
**詹姆.柯林斯(James Collins) (共和黨), 41%
 
*'''1976年競選美國參議員'''
**勞埃德·本特森 (民主黨), 57%
**艾倫·施鐵民(Alan Steelman) (共和黨), 42%
 
*'''1970年競選美國參議員'''
**勞埃德·本特森 (民主黨), 53%
**[[喬治·赫伯特·沃克·布殊]] (共和黨), 47%
 
== 參見 ==
* [[Sigma Nu兄弟會]]
 
==参考文献==
<div class="references-small">
<references />
</div>
{{Authority control}}
{{DEFAULTSORT:QuayleBentsen, DanLloyd}}[[Category:總統自由勳章獲得者]][[Category:航空獎章獲得者]][[Category:1988年美國總統選舉]][[Category:美 國民主黨 总统總統候選人]][[Category:美國財政部長]][[Category:美国 共和 民主 党联邦参议员]][[Category: 美国民主党联邦众议员|B]][[Category:美國民主黨員]][[Category:美國童軍人物]][[Category:美國共濟會會員]][[Category:美國空軍上校]][[Category:美國陸軍航空軍軍官]][[Category:美國 安納 二次世界大戰軍事人物]][[分類:德 大學奧斯汀分校校友]][[Category:美國長老宗教徒]][[Category:丹麥裔美國 人]][[Category: 共和党美国副总统德克薩斯州人]][[Category:杰出鹰级童军奖得主]]
22,0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