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公孙康

增加 6,646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big>公孙康 </big>''',生卒年不详), [[ 辽东襄平 ]] (今辽宁辽阳)人。 [[ 东汉末年辽东 ]] 地区割据军阀,辽东太守 [[ 公孙度 ]] 长子(一作庶子 [1] )、车骑将军 [[ 公孙恭 ]] 之兄。公孙康在其父死后继任辽东太守。  [[ 建安 ]] 十二年(207年),擒斩图谋不轨的 [[ 袁尚 ]] [[ 袁熙 ]] 兄弟,将其首级献予 [[ 曹操 ]] ,被拜为左将军,封襄平侯。建安十四年(209年),公孙康大破 [[ 高句丽 ]] ,陷其国都,并讨伐 [[ 韩濊 ]] ,设置带方郡。死后因二子年幼,由 [[ 公孙恭 ]] 继任。 [[ 曹丕 ]] 称帝后,被追赠为 [[ 大司马 ]]。  == 人物生平 == === 承袭父位 === 公孙康为公孙度的长子(《[[三国志·管宁传]]》注引《[[傅子]]》作庶子 ),公孙度由[[玄菟郡]]小吏发迹,被辽东郡人瞧不起。最初,辽东属国人公孙昭代理襄平县令,便让公孙康任伍长。公孙度任辽东太守后,东征高句骊,西伐乌桓,威震海外。乘中原大乱,自称辽东侯、平州牧,穿戴拟于天子。 [[建安]]九年(204年),公孙度去世,公孙康继任辽东太守,将之前曹操封给公孙度的永宁乡侯印绶给了弟弟公孙恭。 === 恃远不服 === 公孙康承袭父位后,仍然是“恃远不服”。 建安十年(205年),[[袁谭]]被曹操击破后,曹操派[[张辽]]安抚海滨一带,张辽击破了公孙度所置的营州刺史[[柳毅]],公孙康失去了其父经营多年的[[东莱]]诸县。 据《三国志·凉茂传》记载:公孙康(原作公孙度,但公孙度卒于204年,而曹操于204年九月才得邺城,年内一直没有进行远征,故应是公孙康 )对[[凉茂]]及众将说:“听说曹公远途出征,邺城没有防守的准备,现在我想用三万步兵、一万骑兵,直攻邺城,谁能抵御!”众将领都说:“对。”公孙康又看着凉茂说:“您认为这主意怎么样?”凉茂回答说:“近来海内大乱,国家将要倾覆,将军您拥有十万人之多的兵力,安坐家中,观看各方的成功与失败,作为君主的臣下,本来应是这样的吗?曹公忧虑国家的危机败亡,怜悯百姓的疾苦危害,率领正义之师为天下人诛杀凶残的民贼,功劳巨大,德行广被,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了。因为国内刚刚平定,百姓初步安顿下来,所以没有责罚将军的罪过罢了!而将军您却想要兴兵向西进攻,那么生存与灭亡的效验,不要一个早晨就可以决定。将军您好自为之吧!”众将听到凉茂的话,都震惊心动。过了许久,公孙康说:“凉茂说的话对啊。”  === 斩杀二袁 ===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亲征[[乌桓]]。八月,于[[白狼山之战]]大破乌桓及袁尚军。辽东单于[[速仆丸]](一作苏仆延)与袁尚、袁熙兄弟投奔公孙康,跟随他们的还有数千名骑兵。有人劝曹操乘势追击,曹操说:“我将让公孙康送来袁尚、袁熙的人头,不必再劳师动众。”便从柳城班师。 袁尚逃到辽东后,便同袁熙商量说:“现在到辽东,公孙康必然见我,我一个人为兄长亲手杀了他,并且占领辽东,还可以用来扩大自己。”公孙康心里也打算捉住袁尚来邀功,就事先在马棚里安排了精强勇猛的士兵,然后出来邀请袁尚、袁熙。袁熙心中起疑,不想进去,袁尚强迫他进去,袁熙就同他一道进去 还没来得及坐下,公孙康喝让伏兵捉住他们,让二人坐在结冰的地上。袁尚对公孙康说:“没死的时候,忍受不了寒冷,能给我们坐席吗?”公孙康说:“你的头颅马上就要走万里路,要席子干什么用!”(一说是袁熙说:“头颅且远行万里,要席何用?”)于是斩杀袁尚、袁熙,连同速仆丸的人头一起送给曹操。将领中有人问曹操:“您已退军而公孙康杀死袁尚、袁熙,这是为什么?”曹操说:“公孙康一向畏惧袁尚、袁熙,我如果急攻,他们就会合力抵抗;缓和时,他们就会自相残杀;是形势使他们这样做的。”曹操封公孙康为襄平侯,授任他为左将军。  === 击破韩濊 === 高句丽从[[伯固]]在位时,就不断侵扰[[辽东]],又接纳了逃亡的胡人五百多家。建安十四年(209年),公孙康出军进攻[[高句丽]],攻破其都城,焚烧邑落,伯固子[[拔奇]]埋怨国人,自己为长子却不能继承王位,便与[[涓奴加]]各率自己统领的部署三万余人向公孙康投降。 在东汉末年,韩濊强盛,郡县不能约束,百姓大多流入[[朝鲜半岛]]。后来,公孙康将屯有县以南的荒地划分为带方郡([[朝鲜京畿道]]、并[[忠清道]]之地),派[[公孙模]]、[[张敞]]等人收集各地流民,起兵讨伐韩濊,原先的居民才稍稍离开一些。 公孙康死后,其子[[公孙晃]]、[[公孙渊]]年纪还还小,辽东官员便推立公孙恭任辽东太守。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曹丕称帝后,派使者就地授任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假节,封爵平郭侯,并追赠公孙康为大司马。 [[File:游戏画公孙康.jpg|缩略图|游戏画公孙康]] 公孙渊后来在上表魏明帝为自己陈情时说公孙康曾斩杀过[[孙权]]的使者。  == 人物评价 == [[郭昕]]、[[柳浦]]等:康践统洪绪,克壮徽猷,文昭武烈,迈德种仁;乃心京辇,翼翼虔恭,佐国平乱,效绩纷纭,功隆事大,勋藏王府。度、康当值武皇帝休明之会,合策名之计,夹辅汉室,降身委质,卑己事魏。匪处小厌大,畏而服焉,乃慕讬高风,怀仰盛懿也。 [[钟伯敬]]:袁氏兄弟亦有诡计,毕竟死于公孙氏手,以公孙氏计更诡也。  [[陶元珍]]:公孙氏灭后不数年有毌丘俭讨高句骊之役,功烈足称,其攻破高句骊国都,可与公孙康后先辉映。  == 亲属成员 == 祖父 公孙延,与公孙度一起移居玄菟。 父亲 公孙度,字升济。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打击豪族。为公孙氏割据辽东打下基础。  弟弟 公孙恭,在公孙康死后因其二子幼弱而继任。曹丕称帝后,被拜为车骑将军,假节,封平郭侯,后被[[公孙渊]]夺位。 后代 儿子 [[公孙晃]],公孙康长子,因任子制被公孙恭送至[[洛阳]]为官,公孙渊叛乱前曾屡次说明此事,公孙渊叛乱后,高柔认为可以根据公孙晃之前的言行赦免他,魏明帝不听,下令赐其金粉,公孙晃及其妻子皆吞金而死。  公孙渊,字文懿,官至大司马,封乐浪公,后反魏自称[[燕王]],魏明帝派[[司马懿]]将其讨斩。  孙子 公孙修,公孙渊之子。与公孙渊一起出逃被擒斩首。 == 史料记载 == 《[[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 《三国志·卷八·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 《[[后汉书]]·卷七十四·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汉纪五十七》
4,87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