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吕振羽

增加 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民族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理论问题,自[[吕振羽]]步入社会史论战以来,就一直关注民族问题的研究。《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中专有《远古中国各族系别的探讨》一章,编纂《简明中国通史》特别强调的三点中有一点是“尽可能照顾中国各民族的历史和其相互作用,极力避免大民族中心主义的观点渗入”。<br>
民主建国前夕,民族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 [[ 吕振羽 ]] 从两个方面感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一是中国的民族问题从来没有系统地研究过,中国境内究竟有多少民族,他们的起源、历史过程以及现状怎样,法西斯大民族主义者是完全无知的;二是“为人家书本的虚伪与片面材料所蒙蔽,而构成一些不切实际的乃至错误的论断”(《〈中国民族简史〉初版序》),于是在戎马转战中应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社会形态理论写成《中国民族简史》专著,考察和论述了汉、满、回、藏、维、苗等族的起源、发展,所经历的历史阶段以及各自的历史贡献。<br>
'''40年代末'''<br>
'''艰难曲折'''<br>
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创建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吕振]] 在这一历程中形成自己特有的学术品格。<br>
[[吕振羽]]是在社会史论战中登台亮相的,他始终关注各种思想理论问题,捕捉那些带有倾向性的错误理论进行研究,从而形成他历史研究中具有浓厚理论色彩的独特风格。<br>
'''值相统一'''<br>
历史研究的社会价值与历史研究的学术价值相统一,使[[吕振羽]]的论著在体现时代精神的同时又富于科学的品格。[[吕振羽]]的论著中所涉及的理论问题,都是革命战争年代“敌、我、友斗争反映在历史科学战线上的论争,其中并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历史科学战线内部的一些不同意见的讨论。”(《中国社会史诸问题》1961年版序)一方面要“和伪[[马克思]]主义流派斗争”,一方面是“自己阵营内的‘争鸣’”,因此在理论上理解 [[ 马克思 ]] 主义必须完整、准确,在史料运用上必须谨严、科学。<br>
考察殷周社会问题时,[[吕振羽]]没有套用[[恩格斯]]的有关论述,而是从[[恩格斯]]说“最初的铁,其硬度还不及铜的硬度高”一句话中得到“极重要的暗示”,结合对殷代青铜器所表现的劳动生产率认为:“殷代的青铜器所代表的生产力,曾创造出存在于社会内部的不劳而食的阶级……把中国社会推进到文明时代。”<br>
在史料的运用上,[[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一书征引的图书资料总数不下110余种,当时所能见到的考古发掘资料也都尽量搜罗齐全。
最后要说的一点是,[[吕振]] 系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和有奴派的五大家([[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之一,他们人生道路不同,学术风格不同,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贡献也不尽相同。[[郭沫若]]是时代的“弄潮儿”,走在时代大潮前面。[[范文澜]]、[[侯外庐]]侧重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体系的建立。[[吕振羽]]、[[翦伯赞]]结识最早,都富于理论风格,在历史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方面建树颇多,他们的筚路蓝缕之功,在如何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问题上,至今仍有启发意义。<br>
6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