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董仲舒

增加 2,06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董仲舒'''({{bd|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董仲舒}}),西漢[[思想家]],西漢[[廣川國|廣川]]([[河北]][[景縣]][[廣川鎮]][[大董故庄村]])<ref>[http://www.he.xinhuanet.com/jiaodian1/2005-09/13/content_5120193.htm 董子故里今何在?名人之争显百态]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924025406/http://www.he.xinhuanet.com/jiaodian1/2005-09/13/content_5120193.htm |date=2015-09-24 }}</ref>人。董仲舒是一個西漢[[儒學大師]]、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社會需要相結合,兼容並蓄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深得漢武帝的贊賞,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為武帝所採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
 
他提出了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論。其後,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劉非國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膠西王劉端國相,4年後辭職回家,著書寫作。這以後,朝廷每有大事商議,皇帝即會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問他的建議,表明董仲舒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歷經四朝,度過了西漢王朝的極盛時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約75歲。死後得武帝眷顧,被賜葬於長安下馬陵。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董仲舒根據《[[公羊春秋]]》,吸收[[法家]]、[[道家]]、[[陰陽家]]思想,將周代以來的[[陰陽五行]]學說和宗教天道觀結合起來,建立了一個新的思想體系,進一步提出了思想統治的問題。他要求廢除不合六藝和[[孔子]]之道的學說,以儒學作為經典,董仲舒的儒學和孔孟儒學至此有了本質上很大的區別,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將儒學立為治國之經典學說。而這一政策中規定,只允許那些通曉儒家學說的人做官,以此加強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漢武帝配合這一政策,在太學設立五經博士,用儒家經典來教育貴族子弟,以儒學作為選拔官吏的標準。從此,儒家成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孔、孟的儒學,治國主張禮、仁,反對苛政。董仲舒糅合了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思想,針對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了「春秋大一統」;加強並神化君權的需要,提出「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建立全新的人倫秩序,提出了「三綱五常」等道德標準。董仲舒的主張,有利於鞏固君權,維護統治秩序,對於當時的國內外局勢十分有利。
 
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思想,使人們的生活方式有了一個嚴格清晰的標準,也成為了整個宗法制國家的基礎。但由此而來的文化專制,壓抑了學術的自由發展,使得後來人們的思想保守,因循守舊,從而導致國家的封閉落後。<ref name="獨尊儒術">{{cite web |url=https://kknews.cc/zh-tw/history/xexellg.html | title= 「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之董仲舒 | language=zh | date=2018-10-12 | publisher=每日頭條 | author= | accessdate=2019-01-31}}</ref>
==參考書籍==
*[https://ctext.org/han-shu/dong-zhong-shu-zhuan/zh 《漢書·董仲舒傳》]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參考來源 ==
{{reflist}}
13,36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