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张昌绍

增加 12,777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张昌绍 | 图像 =[[File:张昌绍.jpg|缩略图]]|center|[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8934488435&di=44b219cdb02a57a0946599bad54dfbca&imgtype=0&src=http%3A%2F%2Fp1.qhimgs4.com%2Ft01a377d075f02728d8.jpg 原图链接][http://sh.qihoo.com/pc/9b8c5a76907da6dc0?sign=360_e39369d1 来自快资讯]]]| 图像说明 = '''<big></big>'''| 出生日期 = 1906年9月25日<br>| 国籍 = 中国| 籍贯 = 江苏嘉定县| 职业 = 医生 药理学家| 母校 = 华南理工大学| 研究领域 = 药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张昌绍''' ,药理学家。他一生从事药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编的药理学教材和参考书被誉为中国药理学的经典著作。致力于培养药理学师资与科研人才,在化学治疗学和传出神经药理学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对中国药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开拓和奠基作用。==生平概况==张昌绍,1906年9月25日出生于江苏省嘉定县望仙桥镇的一个贫寒家庭。父亲是乡村小学教师。张昌绍在小学毕业后未能升学,14岁便进入苏州一家私人办的树德医院当学徒。他白天工作,晚上刻苦自学,用4年的时间修完全部中学课程。1928年,他进入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后来该医学院迁入上海,成为独立的上海医学院。1934年毕业后,留校任药理学助教。1937年,考取公费留英。在伦敦大学医学院著名神经药理学大师盖达教授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从事肾上腺素能神经药理的研究,1940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到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访问进修。1941年抗日战争期间,他谢绝美方的挽留,毅然回国。当时上海医学院内迁重庆,他返母校后即被任命为药理学副教授,并兼任中央卫生实验院药理研究室主任。  在重庆期间,他眼见西南地区细菌性传染病、疟疾猖獗流行和人民缺医少药的情景,不惜 断了他在英国专心致志的肾上腺素能神经传递的理论研究,夜以继日地利用新到的微型胶卷 献资料,写成《磺胺类化学治疗学》和《青霉素化学治疗学》 及时地介绍了当时世界医学中磺胺类和抗生素两大发现的研究和应用,对当时国内医药界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他还以抗日战争时期的简陋设备,身体力行地进行磺胺类的临床药理研究和中草药抗疟作用的动物实验与临床试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 张昌绍 的学术贡献和才华,使他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他除担任药理学教授兼教研室主任外,历任上海市人民代表与政协委员,还担任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学术委员、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兼新药组组长、全国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药物组组长,主持制定卫生部颁布的药理学教学大纲,主编了药理学统编教材。他还于1953年,作为全国科联代表团团员访问捷克斯洛伐克,1957年,作为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访问苏联。他举办了多次药理学师资班,招收了许多研究生和进修生。张昌绍的科研成就以植物神经系统药理和化学治疗最为突出,共发表百余篇论文。张昌绍曾任中国生理学会理事, 《中华医学杂志》 、 《生理学报》 国 籍 《药学学报》的编委。他为新 中国 的药理学发展做了许多开拓和奠基工作。==培养人才== 培养药理学师资和科研中华人 共和国成立以后,张昌绍受卫生部的委派,相继主办了4届高级师资班,先后培养了19名研究生和数十名进修生。经他培养的各种师资总数不下120人,其中大多数已成为全国各省、市医药院校和科研机构中药理学方面的领导和骨干力量。这是他对中国药理学事业的一项重大贡献。 汉族 张昌绍在培养人才方面付出了大量心血。他对师资班都是定期亲自主持答疑,对于进修生和研究生的科研也都亲自指导。在培养方法上,他主张“扶着走”,反对“抱着走”。他教育学生从不作长篇大论,而是在实际工作中严格要求,以身作则地影响后辈。因此,凡曾受教于他的学生,一致认为张老师治学严谨,既严于律己,又严格要求学生,从实验室的清洁卫生与技术细节开始直至论文修改,无不精益求精。因此,他指导过的学生,无论在文献的阅读、实验的设计、还是在结果的分析上都得到过他许多教益,大家无不为他辛勤的工作、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虚怀若谷的作风所感动。==神经系统药理== 张昌绍在英国留学期间即已开始植物神经系统药理研究。他最早发现钙离子是肾上腺素能神经传递的重要因素,但钙离子的重要性到60年代末期才被重新提出来。他还发现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具有加强肾上腺素能神经传递作用,这实际上是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突触前自身受体调节递质释放的先躯工作,其重要性到80年代才被充分认识。他还对当时传统(包括他的导师)认为麻黄碱增敏作用是由于它抑制了单胺氧化酶,从而保护了肾上腺素及递质免遭破坏的说法提出疑问。60年代,他在实验室证明麻黄碱对单胺氧化酶并无抑制作用,从而澄清了这一问题。 50年代末,国际上对于儿茶酚胺类既作为一类药物,又作为激素肾上腺素和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对其研究取得很大的进展。他及时发现这一初露端倪的成果在药理、生理、生化和病理生理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于是,他在对其进行综述介绍的同时,从60年代起,积极地组织人员进行研究。1962年,他在中国生理科学会药理专业和生理专业联合会议上作了《儿茶酚胺体内代谢的一些药理——肾上腺素能神经药理的进展》报告。此后他又与他人合作发表了《儿茶酚胺抑制剂》、《麻黄碱快速耐受性形成机制的探讨》、《利血平改变正常大鼠血压和组织中儿茶酚胺含量的平行观察》、《酒石酸锑钾对兔心室神经介质含量的影响》等10余篇论文,兴起了一个研究儿茶酚胺和传出神经药理的高潮。他曾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呼吁:“可以认为,化学传递学说现在似乎又到达一个新阶段的前夜,传 神经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更为明确,但面前还存在很多矛盾,等待解决,才能破晓,让我们从事生理科学工作的同志们共同努力吧!”时至今日,恰如他所期待的,国内外对传出神经突触传递的研究,经久不息,确已达到更为深广的新阶段。此外,张昌绍在中枢神经系统药理方面也有所贡献。在他指导下,他的学生邹冈从事有关吗啡镇痛机制的研究,发表了《有关吗啡镇痛中枢部位》的论文,被誉为吗啡作用机理研究的“里程碑”,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与赞扬。==化学治疗研究==张昌绍从事化学治疗的研究始自抗日战争期间。他针对当时人民的需要,选择细菌感染和疟疾的化学治疗作为课题。其间,对中药的抗疟作用研究较多。他在《中药的现代研究》一书中写道:“抗战发 后,沿海人士西迁瘴疟之区,疟疾不断流行,而抗疟药品甚感缺乏,吾国学者纷起研究药材,以谋抗疟药之自给。”他以中药常山作为重点,首先在临床上证明粗制常山浸膏对治疗疟疾有效,又与王进英等合作在鸡疟模型上证实常山水浸膏对其有显著疗效。1950年,他又发现鸦胆子的抗疟作用,并曾在佛子岭治淮工 试用,取得良好结果。他在为卫生部号召组织鸦胆子抗疟的临床实验工作而写的《怎样做鸦胆子和其他抗疟药的临床实验》一文中总结鸦胆子的优点,大致为:(1)良好疗效;(2)安全;(3)应用方便;(4)费用极省;(5)完全国产。这不仅是指鸦胆子一药而言,实际上可以说是他对寻找理想新药的要求。 50年代初,他接受抗血吸虫药物研究的重点科研项目,因此其化疗研究方向由细菌感染和疟疾转向抗血吸虫药物。当时治疗血吸虫病药物主要是静脉注射的酒石酸锑钾。他组织了几乎全体工作人员和进修人员对这一锑剂进行了10余年持续不断的研究,包括酒石酸锑钾的毒性和耐受性产生的规律;影响锑剂疗效的因素;口服锑剂的疗效与疗程的关系;酒石酸锑钾对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影响,提出锑剂引起心室颤动的交感神经机制,用实验证明口服锑剂致呕部位不在胃而在小肠。他们共发表10余篇论文,这些成就无论是在国内或是在国外都是领先的。 张昌绍的一生,感人之事很多,特别是几十年如一日,起早贪黑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善于把世界学术前沿的新苗头结合到中国实际中的敏捷深邃的见识和善于团结广大药理学工作者的作风,都为后辈作出了典范。==人物简历==*1906年9月25日 生于 江苏省嘉定县望仙桥镇 *1920—1924年 在苏州树德医院当学徒。*1924—1928年 多次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并成为苏州共青团领导人之一。*1928—1934年 在上海医学院学习。*1934—1937年 任上海医学院药理学助教。*1937—1940年 在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药理系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1940—1941年 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访问进修。*1941—1946年 任上海医学院药理学副教授兼中央卫生实验院药理研究室主任。*1946—1949年 任上海医学院药理学教授兼科主任。*1949—1967年 任上海医学院(后改为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名上海医科大学)教授兼教研室主任;中国 日期 1906年9月25日 理科学会理事。逝世日期 *1967年12月20日  逝世于上海。==主要论著==*1 张昌绍.磺胺类化学治疗学.第3版.上海:现代医学社,1947(第一版约于1943年在重庆出版).*2 张昌绍.青霉素治疗学.第2版.上海:现代医学社,1947(第1版约于1944年在重庆出版).*3 张昌绍.现代药理学(上卷).第3版.上海:现代医学社,1948(第1版名《实用药理学》约于1943年在重庆出版).职 业 *4 张昌绍.现代药理学(中卷).上海:现代 学社,1948;下卷.1949.*5 张昌绍.青霉素链霉素及其他抗 素.上海:现代医学社,1948.*6 杨藻宸,张昌绍.结核病之化学治疗.使他肺安定(Stepharanthine).中华医学杂志,1949,35(6):239250.*7 王进英,李雨亭,张昌绍等.鸦胆子的抗疟作用.中华医学杂志,1950,36(11):469—474.*8 张昌绍.中 的现代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3.*9 张昌绍,金钰珠,杨藻宸等.锑剂对于循环系统的管理1—6.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1957(1):1—15.*10 张昌绍,郑明棋,竺心影等.血吸虫病的实验治疗研究1—7.上海第一医学院 报,1957(1)16—30.*11 张昌绍,郑明祺,张 铨等.血吸虫病的实验治疗研究8—10.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1957(3):183—190.毕业院校 *12 杨藻宸,张昌绍.白果、大蒜、黄连碱等22种药物的抗结核作用. 上海 第一 医学院 学报,1957(2):117—126. *13 江文德,杨藻宸,张昌绍.酒石酸锑钾催吐机制的研究.生理学报,1958,22(2):175—181.*14 张昌绍主编.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1958;第2版.1962;第3版.1965.*15 邹冈,张昌绍.脑室内或脑组织内微量注射吗啡的镇痛效应.生理学报,1962,25(2):119—128.*16 张昌绍.影响儿茶酚胺体内 谢的一些药物.见:药理学进展.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2:1—23,*17 江文德,张安中,张昌绍等.酒石酸钾对麻醉兔电致心室颤动的影响.生理学报,1963,26(2):172—179.*18 杨藻宸,张昌绍.麻黄碱快速耐受性形成机制的探讨.生理学报,1963,26(4):306—319.*19 吴葆杰,吴白云,张昌绍等.利血平改变正常大白鼠血压和组织中儿茶酚胺含量的平行观察.生理学报,1964,27(3):265—272.*20 张昌绍,褚云鸿,束怀德等.酒石酸锑钾对兔心室神经介质的影响.生理学报,1964,27(3):273—280.*21 赵更生,周尔凤,张昌绍等.利血平对肾性高血压大白鼠的降压 品 现代 用和组织中儿茶酚胺耗竭的平行观察.生理学报,1965,28(4)416—419.*22 张昌绍,张毅主编. 药理学( 第1 总论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1965.*23 JANG CS, FU FY, et al. Ch'ang Shan, a Chinese antimalarial drug. Science. 1946 Jan 11;103:59.*24 JANG CS, FU FY, et al. Pharmacology of ch'ang shan (Dichroa febrifuga) a Chinese antimalarial herb. Nature. 1948 Mar 13;161(4089):400.
1,25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