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樊梨花

移除 2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刘兰芳《[[樊梨花]]》
*张少佐《[[薛家将]]》
樊梨花富于反抗、聪慧勇敢、忠于爱情的艺术形象,经过民间的传说、说唱等不断的再加工、再创作,愈加鲜明、丰满,广为流传。她在民间很有人脉,《[[三休樊梨花]]》(或《[[三请樊梨花]]》),是一出流传甚广的传统老戏,我国有好几个剧种都演过这出戏。三度“被休”,樊梨花忍辱负重,默默地承受一切,鲜明而生动地突出了她的倔强、自尊和自强。从三请樊梨花到梨花做元帅,<ref>是樊梨花性格发展的重要阶段。</ref>
相对于“三休”,“三请”则从侧面显示了樊梨花的聪明智慧,以至性格粗莽的程咬金也称赞说:“我平生走南闯北,结识人很多,最佩服的就是这樊梨花。”
经过一番曲折,夫妻两人破镜重圆。梨花受命于危难,担任元帅。她治理寒江关的卓著政绩和走马上任后果敢坚决的调兵遣将等一系列行为,处处表现了樊梨花不仅是一位武功超群的女将,而且是一位胸有韬略的女帅,她的领导才能不仅表现在军令严明、不仅表现在身先士卒,而且表现在知人善用,对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宽容风度。
哈密焕彩沟汉碑位于哈密市北45千米的焕彩沟沟口,碑体长33.2米、宽3米、高2米的方体天然石头。碑的南侧右端残存汉文“维汉永和五年六月十五日”和“沙海”字样,初刻于东汉。碑的西面左端刻有两行楷书,隐约可辨首行“唐姜行本”四字及末行“贞观”“十四年六月”,为唐人利用汉碑而刻。“焕彩沟”三个大字是清代所刻。
这里曾是唐代樊梨花行军途中休整的地方。因为从这里越往山里走,天气会越凉,若回头往山外走,天气则会越热,所以樊梨花才传令人马在此停留,进行了点将换装,并为死难将士在这里准备了棺木,当时人们见此情景,便给此处留名叫棺材沟。棺材沟一直沿用到清代,一次宁远大将军岳钟琪路过这里,听说这条沟叫棺材沟,觉得很不好听,也不吉利,又看到沟内那斑斓夺目的众多大大小小的鹅卵石,便下令改为今日的焕彩沟。
南山口附近的洪积扇上有一座8米见方,高达10米的烽火台,西侧岗阜上亦有烽燧残留痕迹,<ref>曾是兵家必争之地。</ref?>
  
沙山藏营则说的是大唐贞观年间,在距长安西去千里有一要塞叫寒江关,它是西凉国(今天的甘肃天水)与大唐交界的重要隘口。寒江关的守将是樊洪,他有一女叫樊梨花。樊梨花自幼习武,练得一身精湛的本领。唐朝为平定西域各国归顺朝廷,唐朝皇帝下旨命樊梨花率兵西征。樊梨花奉命帅兵出关,在西征中,先派一营女兵探路,在走进草原柳条河边的沙山子时,没想到突然同埋伏在沙山附近的突厥铁骑遭遇,战斗打得非常激烈,结果终因援军未能及时赶到,女营寡不敌众,伤亡残重。当樊梨花率大军赶来把敌军打跑,才将壮烈牺牲的战士埋葬于沙山之下。
==樊梨花点将台==
在这里,似乎能看到当年樊梨花西征时,指挥若定的威武形象。
在巴依木扎山口,离无底湖东北约3公里的塔尔巴哈台山脚下,耸立着一个高约2米、面积400多平方米的土夯建筑,这里只剩下一个大坑和几面残墙埋在地里,这便是樊梨花的点将台。从它的地理位置和建筑造型看,确实是一个用来调兵遣将、排兵布阵的地方。站在这里,似乎可以看到当年的樊梨花西征来到这里挥斥方遒、  指挥若定的威武形象;樊梨花西征,兵强马壮、浩浩荡荡、西征时空前的盛况。
如今,额敏县政府、巴依木扎驻地边防连借助樊梨花点将台这一历史故事,在离樊梨花石像2公里处的前哨哨楼左侧修建了樊梨花点将台石碑,碑上刻有樊梨花西征到此平定突厥进犯征战故事的碑文。
大同新荣区部分地名的来历
==河南南召樊梨花古城寨遗址==
在河南省南召县白土岗乡境内的五垛山上,发现了一座十分完整的唐代巾帼英雄樊梨花的城寨遗址。据悉,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樊梨花遗迹。
五垛山位于南召县西南部与镇平县交界处,素有“北顶”之称,与武当山的“南顶”遥相呼应。《山海经》称其依帝山,《水经注》称歧棘山,《 [[ 太平寰宇记 ]] 》称骑立山,明清以后称五垛山(其山五峰并峙,分别是圣垛、禅庵垛、摩云垛、娇女垛、哑女垛)。
现存的樊梨花寨遗址,
是一座约有2 0 亩地大小的石城,虽已成残垣,但轮廓清晰,石城门保留完好,城墙四角发现有地井和暗道。石寨外有平整的土地5 0 多亩,现留有完整的石碾和石磨。还有樊梨花的跑马岭、饮马泉、压弓垛、乱石阵、钟鼓楼、大小客厅等。
相关诗词编辑
==《沙山怀古》==
雾里辕门似有痕,
据《神明圣纪》记载:樊元帅俗名樊梨花,唐太宗贞观年间人,父樊洪为西凉国(西突厥)寒江关守将,兄长樊龙、樊虎协助镇守。樊梨花自幼随梨山老母习艺,历时八载,道法高强。
当艺成下山之际,骊山老母告之约: 将嫁与大唐将军薛丁山协助征西。 并语前世因缘:“汝二人为玉皇大帝驾前之金童玉女,某日天界蟠桃大会上,因动思凡之心,於嘻闹之间,金童不慎击坏琼瑶,而玉女也将水晶瓶打碎,玉皇大帝盛怒之下,便将予以处罚。斯时,南极仙翁趋前禀告,金童玉女尚有夙缘未了,建议将二人贬下凡间,结为夫妇以了前缘”。
唐初西凉国兴兵作乱,进犯边境。唐太宗为宣扬国威,任命薛仁贵为天下都招讨、四郡兵马大元帅,率军西征。这薛仁贵即是打下夫余城(今开原夫余古城及黄龙山城)的征东薛礼,亦即平灭高句丽后第一任安东都护府大都护。薛仁贵征西,监国殿下李治(太宗驾崩后登基为唐高宗)亲征,率兵马三十万直捣西凉,连取三关,后来不幸中计被困於锁阳城待援。殿下李治即任命薛丁山(薛仁贵之子)为二路元帅领兵增援,解锁阳城之危。
29,09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