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將軍 (東亞古代)

增加 27 位元組, 5 年前
中國、朝鮮、越南的將軍
==中國、朝鮮、越南的將軍==
始于[[戰國]],是將軍的最高封號,漢代沿置,職掌統兵征戰。事實上多由貴戚擔任,掌握政權,職位甚高。[[漢武帝]]時以[[大司馬]]為大將軍所兼官號,其後[[霍光]]、[[王鳳]]等均以[[大司馬]]、大將軍預聞政事,為中朝官領袖。亦有在大將軍之上冠以稱號者,如[[驃騎大將軍]]之類。[[東漢]]時多由貴戚充任。具體名號有[[建威大將軍]]、[[驃騎大將軍]]、[[中軍大將軍]]、[[鎮東大將軍]]、[[撫軍大將]]軍等等,除驃騎大將軍之位稍低於三公之外,其餘均在三公之上。三國至南北朝時,大臣秉政,多加以“ [[ 大將軍 ]] ”之號,最高軍職,三軍最高統帥,[[夏侯敦]]、[[薑維]]、[[朱然都]]曾任此職。 [[ 北周 ]] 時行 [[ 府兵制 ]] ,編24軍,每軍設開府1人以統領、二開府則由一大將軍統領。24軍共有12大將軍,兩大將軍由一柱國統之。隋代左右武衛、左右武侯等各置大將軍,為統率禁軍之高級將領。唐代之府兵12衛,每衛有上大將軍1人,大將軍1人,將軍2人。禁軍之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等亦設大將軍,往往以宦官任之。 [[ 宋代 ]] 之16衛大將軍已屬空銜,無統兵實權。 [[ ]] [[ ]] ,定大將軍為武散官之首階。明清兩代于戰爭時由皇帝特派大將軍統兵,或于大將軍上再加稱號,如 [[ 清代 ]] ,[[肅親王豪格]]]為[[靖遠大將軍]],[[惠親王綿愉]]為奉命大將軍,皆統兵作戰,戰後即廢。
分為“[[重號將軍]]”和“[[雜號將軍]]”兩種,前者為常設職位可入朝[[參政]]並開府理事,又稱“中朝將軍”;而後者多為為[[臨時征戰]]設可稱為“征討將軍”,另[[魏晉]]後為獎勵軍功,將軍名號增多,多為[[刺史]]及[[太守]]所加,稱為“[[散號將軍]]”。
1,6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