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开罗宣言

增加 12,713 位元組, 2 年前
已移除至开罗宣言(電影)的重定向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p style="background: #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开罗宣言''' </p>|-|<center><img src="https://images.chinatimes.com/newsphoto/2017-07-26/656/20170726005403.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0726005395-260417?chdtv 圖片來自chinatimes]</small> |} 《'''开罗宣言'''》(Cairo Declaration)是[[美國總統]][[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羅斯福]],[[國民政府主席|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委員會主席]][[蒋中正]]和[[英國首相]][[丘吉爾]]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1943年11月23日至11月27日,在[[埃及]]首都[[开罗]]舉行會議後,在1943年12月1日所發表的对日作战的新聞公報(Press Communiqué)的通稱<ref name="FRUS Press Communiqué">{{cite web |trans_title=《美國對外關係文件,在開羅和德黑蘭舉行的會議,1943年》|url=http://digicoll.library.wisc.edu/cgi-bin/FRUS/FRUS-idx?type=goto&id=FRUS.FRUS1943CairoTehran&isize=M&submit=Go+to+page&page=448 |title=''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 The Conferences at Cairo and Tehran, 1943''| page=第448頁}}{{en}}</ref><ref name="cairo_communique">{{news reference |url=http://www.ndl.go.jp/constitution/shiryo/01/002_46shoshi.html|title=開羅宣言資料與解說(包括簡介,原件影印檔,收藏地,檔案文號)|publisher=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館|date=December 1, 1943}} </ref>。 中華民國方面收藏之原件原由[[中華民國外交部|外交部]]保管,目前寄放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計[[英文]]一頁<ref>[http://www.npm.gov.tw/exh100/diplomatic/page_ch04.html 馬關條約,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降書,中日和約] 中華民國故宮博物院 </ref>。美國方面將原件「開羅公報」(Cairo Communiqué)存於美國國家檔案局(RG59),美國國務院出版的《1776-1949美國條約和其他國際協定彙編》則收錄了內容相同而標題為「1943年第一次開羅會議」(First Cairo Conference, 1943)的文件。[[日本]]方面在[[國立國會圖書館]]存有「開羅公報」(Cairo Communiqué)<ref>[http://www.ndl.go.jp/constitution/shiryo/01/002_46shoshi.html 開羅宣言資料與解說(包括簡介,原件影印檔,收藏地,檔案文號)]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館</ref>。 ==背景==1943年8月,英國首相邱吉爾和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加拿大[[魁北克会议]]中,讨论战后国际秩序 建的问题。之后,罗斯福策划召开中、英、蘇及美四国首脑会议。但是[[苏联]]與日本訂有[[蘇日互不侵犯條約]](签署于1941年4月13日,最终蘇聯于1945年4月5日單方面宣佈廢止,並於8月出兵攻擊[[日本]][[關東軍]]),表示斯大林不参加有[[蒋中正]]與會的国际会议。最後罗斯福与丘吉尔商 ,将四国会议分成两部分召开。 第一部分是没有斯大林参加的美、英、中在埃及舉行的[[开罗 会议]]。第二部分是没有蒋介石参加的英國、美國、蘇聯在伊朗舉行的[[德黑兰会议]]。為徵求斯大林的意見,開羅會議所制訂的新聞公報(Press Communiqué)並未簽字,而開羅會議結束後第二天(1943年11月30日),羅斯福、丘吉爾即刻前往德黑蘭,同斯大林會晤。當邱吉爾詢問史達林是否已看過在開羅會議所制訂的公報,斯大林回答稱他「完全」贊成「公報及其全部內容」,並明確表示:這一決定是「正確的」,「朝鮮應該獨立,滿洲、台灣和澎湖等島嶼應該回歸中國」。翌日,中美英發布「新聞公報」(Press Communiqué),即一般常說的《開羅 宣言(電 》。<ref>李林辉:《[http://world.people.com.cn/GB/14549/3379527.html 二战中的三次巨头会议,地点全由苏联定]》,人民网,2005年05月11日。</ref> ==主要内容==*中、英、美三国坚持对日作战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日本歸還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日本自中国人所得到的所有领土,比如[[满洲]]、[[台湾]]及[[澎湖群岛]],應該歸還給[[中華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我三大盟国稔知[[朝鮮半島|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鲜[[自由]]与[[独立]]。 ==議定過程== '''美國起草''':美國總統特別助理[[哈里·霍普金斯|霍普金斯]]在三巨頭會談的基礎上起草了「公報」(Communiqué)草案。關於日本歸還臺灣給中華民國的問題,其擬初稿明確表示:「被日本人背信棄義地所竊取於中國人之領土,例如滿洲和臺灣,應理所當然地歸還中華民國。」<ref>{{cite web |trans_title=《美國對外關係文件,在開羅和德黑蘭舉行的會議,1943年》|url=http://digicoll.library.wisc.edu/cgi-bin/FRUS/FRUS-idx?type=goto&id=FRUS.FRUS1943CairoTehran&isize=M&page=401 |title=''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 The Conferences at Cairo and Tehran, 1943''| page=第401頁}}{{en}}</ref> '''中英討論稿''':英國代表[[賈德幹|賈德幹爵士]]在參加修改意見時建議將草案中的“歸還中華民國”改為“當然必須由日本放棄”,雙方就此進入討論是否動筆修改原文。:中華民國代表[[王寵惠]],以外交部長名義隨蔣介石出席開羅會議,據理力爭歸還中華民國段落,獲得美國代表霍普金斯附議中華民國,後來將公報草案的文字表述為:“被日本所竊取于中華民國之領土,特別是滿洲和臺灣,應歸還中華民國。”這一文本刪去了美方文本中語氣較強的“背信棄義”和“理所當然”兩個片語。<ref>{{cite web |trans_title=《美國對外關係文件,在開羅和德黑蘭舉行的會議,1943年》|url=http://digicoll.library.wisc.edu/cgi-bin/FRUS/FRUS-idx?type=goto&id=FRUS.FRUS1943CairoTehran&isize=M&page=404 |title=''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 The Conferences at Cairo and Tehran, 1943''| page=第404頁}}{{en}}</ref> '''邱吉爾修改定稿''':邱吉爾本人,又對公報草案文字進一步作了修改,將文中的“特別是”改為“例如”,又在“滿洲和臺灣”兩個地名後,加上了“澎湖”。「新聞公報」(Press Communiqué)就這樣定稿了。(羅斯福和邱吉爾修改稿的 )印件載於《美國對外關係文件》第6冊) '''史達林也表示同意''':為徵求斯大林的意見,此新聞公報(Press Communiqué)並未簽字,而開羅會議結束後第二天(1943年11月30日),羅斯福、丘吉爾即刻前往德黑蘭,同斯大林會晤。當邱吉爾詢問史達林是否已看過在開羅會議所制訂的公報,斯大林回答稱他「完全」贊成「公報及其全部內容」,並明確表示:這一決定是「正確的」,「朝鮮應該獨立,滿洲、台灣和澎湖等島嶼應該回歸中國」。<ref>{{cite web |trans_title=《美國對外關係文件,在開羅和德黑蘭舉行的會議,1943年》|url=http://digicoll.library.wisc.edu/cgi-bin/FRUS/FRUS-idx?type=goto&id=FRUS.FRUS1943CairoTehran&isize=M&page=566 |title=''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 The Conferences at Cairo and Tehran, 1943''| page=第566頁}}{{en}}</ref> '''發表''':第二天,即1943年12月1日,白宮向外界公佈了一項文件,名為「Press Communiqué」(新聞公報)<ref>[http://65th.tpg.gov.tw/01/s-recovering-taiwan.html 五、堅決光復臺灣] </ref>。文件名稱中無「開羅」或「宣言」等用詞,而後來該文件則逐漸被稱為「開羅宣言」。 ==有關的正式條約== 依照[[國際法]]慣例,世界各國領土的轉移需要正式的[[條約]]作為依據,始發生領土轉移的[[法律行為|法律效果]]。以下為與開羅宣言內容有關的條約及其內文。 === 舊金山和約 ===1952年4月28日生效*第二條:**日本承認朝鮮獨立並予以放棄對朝鮮包括濟州島、巨文島與鬱陵島等島嶼的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日本放棄對台灣、澎湖等島嶼的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日本放棄對千島群島、1905年9月5日獲得之庫頁島部分,以及鄰近各島嶼的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日本放棄國際聯盟委任統治相關的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同時接受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於1947年4月2日所採取有關日本前述太平洋島嶼委任統治地之信託統治安排。**日本放棄因為日本國家或國民在南極地區活動所衍生的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日本放棄對南沙群島與西沙群島的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第三條:**日本同意美國對北緯 29 度以南之西南群島(含琉球群島與大東群島)、孀婦岩南方之南方各島(含小笠原群島、西之與火山群島),和沖之鳥島以及南鳥島等地送交聯合國之信託統治制度提議。在此提案獲得通過之前,美國對上述地區、所屬居民與所屬海域得擁有實施行政、立法、司法之權利。 === 中日和約 ===1952年8月5日生效<BR>1972年9月29日日本宣布廢止*第二條:**茲承認依照公曆一千九百五十一年九月八日在美利堅合眾國金山市簽訂之對日和平條約(以下簡稱金山和約)第二條,日本國業已放棄對於臺灣及澎湖群島以及南沙群島及西沙群島之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第四條:**茲承認中國與日本國間在中華民國三十年即公曆一千九百四十一年十二月九日以前所締結之一切條約、專約及協定,均因戰爭結果而歸無效。 *第十條:**就本約而言,中華民國國民應認為包括依照中華民國在臺灣及澎湖所已施行或將來可能施行之法律規章而具有中國國籍之一切臺灣及澎湖居民及前屬臺灣及澎湖之居民及其後裔;中華民國法人應認為包括依照中華民國在臺灣及澎湖所已施行或將來可能施行之法律規章所登記之一切法人。 ===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日本国建交;1978年,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其中,《联合声明》第3条重申《波茨坦公告》第8条立场(“《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具法律效力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则載明“联合声明所表明的各项原则应予严格遵守”。 === 日韓基本關係條約 ===韓國是承認[[開羅宣言]],但沒有簽[[舊金山和約]]。 《開羅宣言》要求使[[朝鮮半島|朝鮮]]獨立。韓國認為,韓國的獨立首次得到國際保障。因此當然承認開羅宣言。但由於[[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因為[[朝鮮半島]]唯一合法政府的代表權問題,未簽署《舊金山和約》。直至1965年6月22日,韓國才與日本簽訂《[[日韓基本關係條約]]》。 在韓日關係正常化的談判過程中,韓國方面主張盟國在開羅宣言中明確表示韓國的奴隸地位,是因為日本總督政府通過警察政治的壓力和耗盡自然資源,奴役朝鮮人民,要求日本承諾其錯誤,日本方面的代表[[久保田貫一郎]]則希望戰後不用多提開羅宣言裡面激烈的詞句。 另外,因為韓國沒簽舊金山和約,韓國方面不認為要等簽和約才叫做韓國獨立。以此質問日本。日本方面則表示:日本批准了“開羅宣言”中所述的韓國獨立政策,並簽署了降書,就已經認同要讓韓國獨立。但自那以後日本人被盟國占領,並不是一個完全主權的國家,所以才延誤批准韓國獨立。認為這是國際法上的特殊例子。 === 日本國與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和平條約 ===由於《開羅宣言》要求日本歸還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在太平洋區域所占的一切島嶼;所以[[印度尼西亞]]島嶼應歸還。 印度尼西亞於1949年12月27日脫離[[荷蘭]]正式宣布獨立,印度尼西亞雖然簽署了《舊金山和約》;卻沒有批准和約,所以《舊金山和約》對印尼並未生效。1958年1月20日印度尼西亞與日本雙方,於[[雅加達]]另外簽署了《[[日本國與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和平條約]]》。 == 參考文獻 == {{reflist}}[[Category: 790 文物考古總論]][[Category: 761 埃及‎ ]]
47,94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