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皮下脂肪

增加 10,054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Reflis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 皮下脂肪</big> ''' |- | File:T01bfee1ac8866b089…”
{{Reflis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 皮下脂肪</big> '''

|-

|

[[File:T01bfee1ac8866b089d (1).jpg|缩略图|居中|[https://p1.ssl.qhimg.com/t01bfee1ac8866b089d.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816866&sid=863922 来自 360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皮下脂肪是贮存于皮下的脂肪组织,在真皮层以下,深层筋膜层以上被浅筋膜包裹的储能细胞。 与贮存于腹腔的内脏脂肪组织和存在于骨髓的黄色脂肪组织对应,共同组成人体的脂肪组织。

皮脂就是贮存于皮下的脂肪组织,人体的脂肪大约有2/3贮存在皮下组织。通过测量皮下脂肪的厚度,不仅可以了解皮下脂肪的厚度,判断人体的肥瘦情况,而且还可以用所测的皮脂厚度推测全身脂肪的数量,评价人身组成的比例。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皮下脂肪

外文名称;
皮下脂肪

属性;
脂肪组织

用途;
判断人体的胖瘦[[情况]]等

测量工具;
皮脂厚度计

男性标准;
5~15mm

参考标准;
测定皮下脂肪通常采用皮脂厚度计来测量,测定部位选择:

(1)上臂部--左上臂肩峰至桡骨头连线之中点,即肱三头肌肌腹部位;

(2)背部--左肩胛角下方;

(3)腹部--右腹部脐旁1厘米。

此外,有时还要测量颈部、胸部、大腿前后侧和小腿腓肠肌部位。应当指出,用皮脂计所测的皮下脂肪厚度是皮肤和皮下脂肪组织双倍的和。

皮下脂肪厚度有没有标准呢?我国主要引用日本厚生省国民营养调查资料对日本儿童和成人肥瘦程度的评定标准作为参考。

我国男性成人的肱三头肌皮肤皱壁厚度大于10.4mm,女性大于17.5mm属于肥胖。

正常腹部男性的皮肤皱壁厚度为5~15mm,大于15mm为肥胖,小于5mm为消瘦;正常成年女性的腹部皮肤皱壁厚度为12~20mm,大于20mm为肥胖,小于12mm为消瘦,尤其对40岁以上妇女测量此部位更有意义。

正常成人肩胛皮肤皱壁厚度的平均值为12.4mm,超过14mm就可诊断为肥胖。

当没有卡尺时,可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皮肤皱壁,再用尺子测量皱壁上下缘的[[厚度]]。数据虽不精确,却也可了解大概情况。
=='''主要作用'''==
皮下脂肪主要的作用有 绝热 和 贮存 。皮下脂肪是人体储存'余粮'的主要场所。在冬眠的哺乳动物中,皮下脂肪几乎提供过冬的全部能量;长途迁徙的鸟类也由皮下脂肪提供大部分能量供应。

因为人类身体缺少毛发,所以脂肪的保暖作用对早期人类相当重要。有说法寒冷刺激脂肪组织的生成,在寒冷地区长期生活发展的人种皮下脂肪也更易堆积。

此外女性的皮下脂肪普遍多于男性,并且在分布上有所差异。雌性荷尔蒙会促进皮下脂肪的发育,其功能包括供能,促进发育和性选择。

皮下脂肪所以引人关注,因为它的堆积会造成肥胖,影响身材。肥胖在某些西方发达国家中占总人口三成以上,在我国也有增加的趋势,需要警惕。

和其他特性一样,皮下脂肪的厚度与基因有关,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关于肥胖基因的研究是生物学的热门前沿,尽管只是冰山一隅,也给我们揭示出一些科学规律。在食物过足的情况下,确实有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容易长胖。已经识别出的基因包括FTO,NPC1等等。(注意,这是一个未知大于已知的领域,其原因可能随时都在被添加或改写。)

人体的脂肪细胞数目相对稳定,因为脂肪细胞在一般情况下只增大体积,不显著增加数目。但当体积增大到四倍左右的时候,脂肪细胞就会靠增加数目来增加脂肪总量了。所以减肥总是困难,最好的办法是小心不要长胖。主要分类皮下脂肪 皮脂就是贮存于皮下的脂肪组织,人体的脂肪大约有2/3贮存在皮下组织。通过测量皮下脂肪的厚度,不仅可以了解皮下脂肪的厚度,判断人体的肥瘦情况,而且还可以用所测的皮脂厚度推测全身脂肪的数量,评价人身组成的比例。
=='''测量部位'''==
测定皮下[[脂肪]]通常采用皮脂厚度计来测量,测定部位选择:

(1)上臂部--左上臂肩峰至桡骨头连线之中点,即肱三头肌肌腹部位;

(2)背部--左肩胛角下方;

(3)腹部--右腹部脐旁1厘米。

此外,有时还要测量颈部、胸部、[[大腿]]前后侧和小腿腓肠肌部位。应当指出,用皮脂计所测的皮下脂肪厚度是皮肤和皮下脂肪组织双倍的和。
=='''厚度标准'''==
皮下脂肪厚度有没有标准呢?我国主要引用日本厚生省国民营养调查资料对日本儿童和成人肥瘦程度的评定标准作为参考。

我国男性成人的肱三头肌皮肤皱壁厚度大于10.4mm,女性大于17.5mm属于肥胖。

正常腹部男性的皮肤皱壁厚度为5~15mm,大于15mm为肥胖,小于5mm为消瘦;正常成年女性的腹部皮肤皱壁厚度为12~20mm,大于20mm为肥胖,小于12mm为消瘦,尤其对40岁以上妇女测量此部位更有意义。

正常成人肩胛皮肤皱壁厚度的平均值为12.4mm,超过14mm就可诊断为肥胖。

当没有卡尺时,可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皮肤皱壁,再用尺子测量皱壁上下缘的[[厚度]]。数据虽不精确,却也可了解大概情况。
=='''皮下脂肪与散热'''==
动物的皮下脂肪影响动物体表的散热吗?

皮下脂肪主要分为两种脂肪细胞,白色脂肪细胞(单泡脂肪细胞)和褐色脂肪细胞(多泡脂肪细胞)。

典型的白色脂肪细胞中含有一滴大大的,由膜包裹的油滴,细胞质含量非常少,细胞核挤在一边,呈扁平型。

褐色脂肪细胞含有许多小的油滴分散在细胞质内,细胞核呈圆形,因含有大量线粒体而呈现棕色。棕色脂肪细胞主要功能是大量产热,在婴儿期大量存在,保证婴儿的供暖(所以婴儿其实并不怎么怕冷,同样条件下儿童比成人抗冻的多),成年过程中慢慢退化,变成类似白色脂肪细胞的组织。(成年冬眠动物中含量很大)。新近研究显示成年人也有褐色脂肪细胞,主要存在于颈部等裸露在外的地方。寒冷处理使其更加可见。

两种细胞的来源不同,研究显示棕色脂肪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由同一干细胞发育而来,其成熟细胞上也带有相同的标记分子(Myf5),而白色脂肪细胞不带有。在转录因子PRDM16存在的情况下,骨骼肌细胞可以转为褐色脂肪细胞,缺少转录因子PRDM16的情况下褐色脂肪细胞可转为骨骼肌细胞。说明褐色脂肪细胞更加类似于骨骼肌细胞。或许只有白色脂肪细胞才是人体真正用来贮存脂肪的细胞,而褐色脂肪细胞更加类似于利用能量的功能性细胞,肌肉细胞利用糖和脂肪产生能量运动,棕色脂肪[[细胞]]利用脂肪产生能量放热。

对棕色脂肪细胞的研究这或许为治疗肥胖多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法,也是研究的热门。
=='''其它研究'''==
皮下脂肪组织是哺乳动物共有的特点,特别是海洋哺乳动物通常拥有厚厚的皮下脂肪组织,但是其组成结构与人类的不同。

人类水生说

一个广为流传的谬误是,人类水生说的'证据'之一是人类像海洋哺乳[[动物]]一样拥有厚厚的脂肪组织,而其他灵长类所没有(事实上有)。

海生起源假说(AAT,aquatic ape theory)最早见于1942年,从六十年代起广为流传。一个名为Elaine Morgan的人是它的主要推动者,花了四十多年研究这一理论,著有The Aquatic Ape一书。这一理论有很多支持者,也有许多批评反对。至少在皮下脂肪这一点上,这一假说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人类的皮下脂肪无论是分子结构上还是功能上还是形态分布上和其他灵长类几乎一模一样,和家畜也比和[[海洋]]动物更加相像。海洋动物的脂肪分布也不具有人类一样明显的雌雄异形,其功能除保暖外更多是维持流线型,利于游泳的的外形。

唯一可能的解释是,说其他灵长类不具有厚脂肪层的,是因为当年作者没有见过动物园里因为只吃不运动,养的和人类一样得了肥胖症和心血管疾病的胖黑猩猩。

质疑

水生起源说有很多值得参考的假设,但至少不是这一条。人类,特别是白种人的脂肪,更可能是因为寒冷和饮食习惯造成的。

原文误解了"真皮层脂肪"与"筋膜层脂肪",这两种脂肪合称"皮下脂肪"。

现代科学家为了反击"水生学说",将"皮下脂肪"这个概念[[错误]]引导。人类是否起源于水生,暂时不清楚,但人类确实拥有特异于灵长类的"真皮层脂肪"。某些学者为了反击"水生学说",将"筋膜层脂肪"与"真皮层脂肪"混淆进去,决意混为一谈。事实上人类也拥有广泛的陆生特征,我们正是生活在陆地上。在真皮层以下,筋膜层之上,人类拥有大量的"筋膜层脂肪",人体脂肪大概有三分二贮存于此。但该类脂肪呈现固态,而"真皮层脂肪"则以近似于液态的存在,在真皮层内相成一道周密的保护,部分女性在游泳时,皮肤会出现"渗压","真皮层脂肪"会渗出体表,形成一层"凝脂"。包括所有女性在内,虽然该特性表达得不太明显,但只要经过浸浴,即使不用任何的洗涤用品,皮肤也会呈现光泽与滑腻。

在所有的灵长类当中,均找不到人类的这一层""真皮层脂肪"。<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2258153/answer/874839505  什么是「皮下脂肪」,有哪些作用?], 知乎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30,88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