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清朝

移除 8,008 位元組, 5 年前
擴張與改制
皇太極即位之后,针对努尔哈赤时期的社会矛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天聪新政]]”。皇太极改文馆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这是清朝[[内阁]]的雏形。还继续完善和扩大[[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设立[[理藩院]]管辖[[喀尔喀蒙古|蒙古]]等地事务。將都城[[瀋陽]]易名「盛京」,更改「女真」族名為「[[滿洲]]」,[[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年号为[[崇德]],國號為大清。當時明朝在關外的勢力尚有[[袁崇煥]]守備的[[錦州]]、[[寧遠]]與[[松山]]等三城。[[皇太極]]為繞道避開此防線,首先穩定根據地。他先脅迫明朝求和未果,隨後成功降伏西邊[[漠南蒙古|蒙古]][[察哈爾部]]和東邊[[朝鮮王朝|朝鮮]]。接著,皇太極經察哈爾繞道入侵明朝首都[[北京]]。最後[[崇禎帝]]中了[[反間計]],殺害援救北京的袁崇煥,史稱[[己巳之變]]。這種藉由[[清兵入塞|繞道入侵]]的作法後來又執行五次,與明朝內部的[[流寇]]一同消耗明朝的經濟力。1642年,清軍於[[松錦之戰]]擊潰明軍並收降[[洪承疇]]等人,奪取明朝在關外的所有堡壘,防線移至[[山海關]]{{參考|1={{Cite book|author=談遷|title=《國榷‧卷第九十七》:「九塞之精銳,中國之糧芻,盡付一擲,竟莫能續御,而廟社以墟矣!」|pages=第5905頁}}}}。[[1643年]]皇太極病死,第九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由其叔[[多爾袞]]攝政{{參考|name=後金立國}}。
 
=== 擴張與改制 ===
{{See also|南北黨爭|康雍乾盛世|平定準噶爾|清代蒙古|清朝治藏歷史}}
[[File:Kangxi1699.jpg|left|thumb|200px|《康熙帝讀書像》]]
 
清朝平定三藩後進入康雍乾時期,這段時期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史學界通常稱為[[康雍乾盛世]]{{參考|name="kqss"|1={{Cite book|title=[http://magazine.sina.com/bg/nfweekend/20090828/20090827/072488475.html 康乾盛世藏富於民]}}}}。[[康熙帝]]為政寬仁,留心民間疾苦,在他親政不久後,便宣佈停止[[圈地]],放寬墾荒地的免稅年限。他還著手整頓吏治,恢復[[京察]]、[[大計]]等考核制度。受康熙帝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以及外來農作物的引進等影響,清朝人口大大提升。他先後任用[[靳輔]]和[[于成龍]]治理[[黃河]]與[[大運河]],得到很大的成績。在他六次南巡期間,考察民情習俗之外,更是親自監督河工。康熙中期以後,因戰亂而遭到嚴重破壞的[[手工業]]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為安定社會秩序,他頒行十六條聖諭,要地方人士循循告誡鄉民。他又派心腹[[包衣]](即家奴)如[[曹寅]]、[[李熙]]等人打探地方物價、人民收入與官紳不軌之事,並以密褶奏報。此即[[密摺|密摺制度]]的萌芽,到雍正時期趨於完善。康熙帝重視對漢族士大夫的優遇,他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創建[[南書房]]制度,並且向來華[[傳教士]]學習西方科學與文化{{參考|name=康熙雍正時期|1={{Cite book|author=姜公韜|title=《中國通史 明清史》〈第六章 清朝的極盛與中衰〉|pages=第104頁-第112頁}}}}。
 
清初蒙古分為四大部{{noteTag|清初蒙古分為四大部,即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與青海蒙古。[[漠南蒙古]]於[[皇太極]]時期歸服清朝。[[漠北蒙古]]又稱喀爾喀蒙古,下分三部,分別是據[[克魯倫河]]流域的[[車臣汗部|車臣]]、據[[土拉河]]流域的[[土謝圖汗部|土謝圖]]、據[[杭愛山]]西麓的[[札薩克圖汗部|札薩克圖]]等。[[漠西蒙古]]又稱衛拉特蒙古,是[[瓦剌]]的後裔,下分四部,分別是據[[伊寧]]一帶的[[準噶爾]]、據[[烏魯木齊]]一帶的[[和碩特]]、據[[塔城]]一帶的[[杜爾伯特]]以及據[[阿勒泰市|阿勒泰]]一帶的[[土爾扈特]]。衛拉特蒙古最後由[[準噶爾汗國]]的可汗[[噶爾丹]]所統一,土爾扈特西撤至[[裡海]],和碩特南撤至[[青海]]。和碩特撤至青海後成為[[青海蒙古]],又稱[[和碩特汗國]],於[[固始汗]]去世後分裂成青海與西藏和碩特{{參考|name=康熙雍正時期}}。}}。其中[[準噶爾汗國]]與[[俄羅斯帝國|沙俄]]友好,其可汗[[噶爾丹]]先滅領[[葉爾羌汗國]]與青海和碩特,又佔領喀爾喀蒙古,喀爾喀三部南下投靠清朝。康熙帝首先派[[薩布素]]於[[雅克薩戰役]]驅除入侵黑龍江的[[俄羅斯帝國|沙俄]]軍隊,與沙俄所簽訂的[[尼布楚條約]]以確立東北疆界並獲得沙俄的中立。接著於[[1690年]]至[[1697年]]間[[烏蘭布通之戰]]與[[三征噶爾丹]]使噶爾丹戰死,創立[[多倫會盟]]以保護喀爾喀蒙古{{參考|name=康熙雍正時期}}。青藏地區的{{noteTag|青藏地區分成五部,分別是[[青海]]、喀木([[西康]])、衛([[前藏]])、藏([[後藏]])與[[阿里]]等五部{{參考|name=康熙雍正時期}}。}}[[和碩特汗國]]協助[[格鲁派|黃教]][[達賴五世]]擊敗[[紅教]]統一全藏,之後分裂成青海與西藏和碩特。[[倉央嘉措|達賴六世]]時,藏區政事交由[[第巴]](理事大臣)[[桑結嘉錯]]管理,他聯合準噶爾對抗西藏和碩特的[[拉藏汗]],拉藏汗先下手殺桑結嘉錯並廢除達賴六世。[[1717年]]噶爾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準噶爾入藏|入侵西藏]],攻殺拉藏汗,並且佔領[[拉薩]]。清軍多次被準軍擊敗,最後於[[1720年]]由[[胤禵]]率軍驅除成功,協助[[格桑嘉措|達賴七世]]入藏,以拉藏汗舊臣{{noteTag|康熙帝廢除[[和碩特汗國]]汗位,以[[拉藏汗]]舊臣[[康濟鼐]]、[[頗羅鼐]]為[[噶倫]]分別管理[[前藏]]與[[後藏]],並讓[[達賴]]與[[班禪]]成為青藏地區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參考|name=康熙雍正時期}}。}}管理藏區{{參考|name=康熙雍正時期}}。
 
[[File:The Yongzheng Emperor Offering Sacrifices at the Altar of the God of Agriculture.jpg|200px|thumb|《雍正祭先農壇圖》(部分)]]
康熙晚期,由於官員薪資過低以及法律過寬,導致官吏貪污,吏治敗壞。此外,為消除士大夫的民族意識,對其言論管控趨於嚴格,并发生[[南山案]][[文字獄]]事件,到雍正與乾隆時期这种情况加重。康熙帝本來按照中國立嫡立長的傳統封[[胤礽]]為太子,由於太子本身的素質問題及其在朝中結黨而廢太子,使得諸皇子為皇位互相結黨傾軋。故太子一度復立,但康熙帝仍無法容忍其結黨而廢除。最終在[[1722年]]臨終時傳位於胤禛,即[[雍正帝]]{{參考|name=康熙雍正時期}}。
 
[[雍正帝]]獲得[[隆科多]]的協助繼位,賴[[年羹堯]]平定青海亂事以穩固政局,然而後來因故賜死年羹堯、幽禁隆科多。雍正帝在位時期,針對康熙時期的弊端採取補救措施,以延續康雍乾盛世。他設置[[軍機處]]加強皇權,廢殺與他對立的王公並削弱親王勢力。注重皇子教育,採取[[秘密立儲制度]]以防止康熙晚年諸皇子爭位的局面再度發生。將[[攤丁入畝|丁銀併入地賦]],減輕無地貧民的負擔。為解決地方貪腐問題使[[耗羡歸公|火耗歸公]],耗羨費用改由中央政府計算;設置[[養廉銀]]以提高地方官員的薪水{{參考|name=康熙雍正時期}}。
 
對外方面,雍正初年青海親王[[羅卜藏丹津]]意圖復興[[和碩特汗國]]而亂,隔年年羹堯與岳鍾琪等人平定。為此雍正帝佔領部分[[西康]]地區,又在[[西寧]]與[[拉薩]]分置辦事大臣與[[駐藏大臣]]以管理青藏地區。聽從[[鄂爾泰]]建議推行[[改土歸流]],廢除具自治性質的[[土司]],以地方官管理少數民族。將[[喀爾喀蒙古]]併入清朝;於[[1727年]]與沙俄簽訂[[恰克圖條約]],確立塞北疆界。[[1729年]]聽從張廷玉建議,以[[傅爾丹]]與岳鍾琪兵分二路於[[科布多]]對抗準噶爾汗[[噶爾丹策零]],最後於[[和通泊之戰]]戰敗。[[1732年]]噶爾丹策零東征喀爾喀蒙古,兵至[[杭愛山]],被喀爾喀親王[[策棱]]擊敗。[[1734年]]清準和談,以[[阿爾泰山]]為界,西北大致和平{{參考|name=康熙雍正時期}}。
 
雍正帝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他在位期間的奏摺大多由他親自批改,軍機處的諭旨也由他再三修改。他所親信的內外臣僚如[[張廷玉]]、[[鄂爾泰]]、[[田文鏡]]與[[李衛]]等人也都以幹練、刻覆著稱。他所派遣的特務遍即天下以監控地方事務,[[密摺|密摺制度]]至此完善,然而屢興[[文字獄]]打壓異己。[[1735年]]雍正帝於工作時去世{{noteTag|[[張廷玉]]在《自訂年譜》稱八月二十日,雍正就感覺有點不舒服,但「猶聽政如常」。二十二日晚上漏將二鼓宮裡太監,急宣張廷玉火速進宮。《雍正朝起居註冊》記載:「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上不豫,仍辦事如常。二十二日,上不豫,子寶親王、和親王朝夕侍側。戌時,上疾大漸,召諸王、內大臣及大學士至寢宮,授受遺詔。二十三日子時龍馭上賓。大學士宣讀硃筆諭旨,寶親王(即乾隆)即位。二十三日晨奉大行皇帝黃輿返大內,申刻大殮。」}},其子弘曆繼位,即[[乾隆帝]]{{參考|name=康熙雍正時期}}。
=== 盛極趨衰 ===
1,6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