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东方雕塑馆"

增加 36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麦积山石窟艺术作品上彩不重彩,或者直接用素泥表现佛像质感的独特手法,是麦积山石窟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特点。麦积山石窟现存的绝大多数作品,原来是上过彩的,只是由于当时的泥塑作品在最初塑像时,便将衣服上的褶皱和身上的肌肉、血管等部位,都用柔和细腻的泥浆充分表现出来。因此,当原有色彩剥落后,仍显得质朴素净,富有雕塑感。部分作品由于泥浆的特殊处理,经过千百年的风吹、日晒、雨淋,现已变得具有明显的质感,甚至像新塑的一样。
精美的石雕和壁画艺术是麦积山石窟的又一个特色。 [[ 万佛洞 ]] 造像碑浮雕详细描绘了释迦牟尼立志成佛、讲经说法的故事,构图严谨,刻画细腻,人物各具形态,表情自然传神。壁画中无论是描写从容前进的马匹,凌空翱翔的仙鹤,还是表现骑马作战、追逐野兽的场面,都善于掌握画面的动静之势,充满着活力。尤其七佛阁天花板上的壁画中,有一副车马行人,从不同的角度看,画中之马行走的方向也不同。
这类作品数量虽然较少,但那生动优美的艺术形象和精细巧妙的构图布局,以及纯熟洗练的制作技法,在我国现存南北朝的同期作品中,也是非常杰出的。在洞窟建筑艺术方面,麦积山石窟有着明显的地方文化特色。早期洞窟开凿在天然洞穴之中,到北魏初期形成了天水当地方形平顶、前壁开门后壁开龛的房屋建筑形式。这种独特的石窟建筑,真实地表现了古代天水人民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表现了古代天水人民极为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
二、公元五、六世纪,天水当地的雕塑艺术家表现出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合,追求西域外来文化和本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艺术风格。作品秀骨清像,高鼻宽肩,瘦脸长颈,长腿细腰,峨冠高髻,衣纹自然流畅。
三、隋代的塑像(公元589—618年) [[ 魁梧伟岸 ]] ,面方颈短,小鼻小嘴,身长腿短,比南北朝时期的作品较为丰满。
四、唐代的塑像(公元618—907年) [[ 丰满圆润 ]] [[ 端庄雄健 ]] [[ 雍容华贵 ]] ,服饰 [[ 色彩斑斓 ]] ,十分艳丽,看起来象身着华丽、神气十足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五、宋代的塑像(公元960—1279年)秀丽纤巧,婀娜多姿,作风写实流畅,上彩不重彩,或者直接用素泥表现塑像的质感。宋代的雕塑家崇尚女性美,他们创作的作品高额长眼,口鼻大小适中,比例协调,口型棱角分明,面部呈椭圆形,眉毛微微向上挑起。据考证,中国传统戏剧女花旦的脸谱就是继承了宋代这种雕塑造型的风格。
六、元代的塑像(1280—1368年) [[ 粗犷豪放 ]] ,自由奔放,是蒙古游牧民族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七、明、清两代的塑像(1368—1911年)比较细腻繁琐,庸俗粗劣,平凡世俗,不求上进,这表明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已逐渐走向衰落。
麦积山石窟各时代作品反映了各时代泥塑艺术的特色和风格,尤其盛唐以前的早期作品,在壁画和泥塑造像艺术的构图技法方面非常珍贵和独特,填充了国内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泥塑艺术的空白。
后秦作品 [[ 高大魁梧 ]] [[ 厚重古朴 ]] ,曲眉丰额,高鼻深目,衣纹斜平压线,从脸形到服饰都取材于西域和古印度踺陀罗风格;北魏作品高鼻宽肩,瘦脸长颈,长腿细腰,服饰多为贴肉罗纱,兼有西域外来文化和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西魏作品逐渐摆脱外来影响,造像面容清瘦秀美,宽衣博带,长裙拖地,衣纹流畅丰园,峨冠高履;北周作品由瘦削逐渐变为丰满,由方变园;隋代作品比较丰满,面方颈短,小鼻小嘴,身长腿短;唐代作品丰满圆润,端庄雄健,服饰高贵华美,色彩艳丽;宋代作品更加秀丽纤巧,作风写实流畅;元代作品比较粗犷豪放,富于夸张;明、清两代作品细腻繁琐、庸俗粗劣。
这种雕塑艺术的凋落正是封建社会经济和文化日趋衰落的写照。
51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