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张民达

移除 655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orphan|time=2019-08-18T12:19:15+00:00}}
{{refimprove|time=2019-08-18T12:19:15+00:00}}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张民达
| 母校 =
}}
'''张民达'''(1885-1925),[[广东 ]] 梅县]] 人,[[[[马来西亚]]]]华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 [[ 辛亥革命]]前夕,张民达通过[[邓泽如]]介绍结识[[孙中山]],后加入[[ 中国同盟会]] ,在[[ 南洋]] 联络华侨积极筹饷支持[[ 革命]] 。回国后,投身于孙中山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进行护国反袁斗争。经过十多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的磨炼,成为孙中山领导下的一员出色的军事将领。
张民达1920年后在粤军中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多次参加孙中山领导指挥的重大战役,身经百战,所向披靡。 1925年4月25日,张民达从蕉岭返汕头商议平乱,不幸在潮州覆舟殉难,终年40岁。1926年8月[[ ,国民政府]] 追赠张民达为[[ 陆军上将]] 。1953年,中共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张民达为烈士。
== 人物简介 ==
张民达(1885-1925),广东梅州市梅县区[[ 桃尧镇]] 石螺岗人,[[ 马来西]] 亚归国[[ 华侨]] ,是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杰出将领。辛亥革命前,张民达通过邓泽如介绍结识孙中山,后加入同盟会,在南洋联络华侨积极筹饷支持革命。
1920年后在粤军中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多次参加孙中山领导指挥的重大战役,身经百战,所向披靡。
1926年8月,国民政府追赠张民达为陆军上将。
1953年,中共[[ 中央人民政府]] 追认张民达为烈士。
[[ 张民达墓]] 位于广州市先烈中路动物园西侧,建于1926年,占地面积2874平方米,内有墓道牌坊、墓堂、祭台、墓表、宣讲台、张民达半身铜像、凉亭和张民达夫人邓淑贤女士墓等组成。墓道牌坊上张民达先生墓道由[[ 叶剑英]] 元帅所题。
== 人物生平 ==
9岁时,随叔父去[[ 马来亚]] 与其父一起生活。稍长,就读英文学堂,因成绩优良,曾在吉隆坡、芙蓉、怡保、巴都牙也、丹戎马林各埠审判厅当翻译,收入丰厚。他工作之余,爱好踢足球与狩猎,经常独自在森林荒野打猎,练就一身胆量和一手好枪法。他为人豪爽、乐于助人,常资助有困难的亲友。他胸怀大志,愤慨清廷之腐败,痛感国弱民贫,侨胞受人欺压,早有投笔从戎、报效祖国的志向。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多次到东南亚从事反清宣传和组织同盟会等活动,张民达通过同盟会南洋支部负责人邓泽如的介绍,认识了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
[[ 辛亥革命]] 后,革命胜利果实被[[ 袁世凯]] 窃取,中国又陷入了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时代。民国3年(1914)7月,孙中山在日本组建"[[ 中华革命党]]",开展反袁斗争。张民达加入了这个组织,并受孙中山之命,在东南亚英、荷各属华侨中募捐接济革命党人。
张民达目睹袁世凯的卖国行径,义愤填膺,欲亲手杀死此[[ 窃国大盗]] 。民国4年(1915)到东京谒见孙中山,提出赴北京剌袁的汁划,为孙中山制止。次年春,张民达与[[ 侯玉山、黄志伟]] 等一批华侨爱国青年返国,参与周之贞带领的华侨[[ 护国军]] ,谋刺袁的死党粤督[[ 龙济光]] ,他成了讨龙决死队员,以制炸弹袭击龙于广州晏公街口,惜未命中。是年,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病死,讨袁活动告一段落。这时张民达重返东南亚,走遍芙蓉、加拉比拉等埠,演讲讨袁经过,并继续负责筹款和联络事宜。
民国6年(1917),护法运动兴起,孙中山自沪返粤,张民达返国效命,初在大元帅府侍卫孙中山,后入援闽粤军第二军[[ 许崇智]] 部,任军事委员,少校副官。是年5月,张民达随部活动于福建武平及漳州各属。民国9年(1920)夏,粤军奉孙中山命回粤,讨伐[[ 桂系军阀]] 。8月,[[ 粤桂战争]] 开始,许崇智部队攻占梅县。9月初,沿东江向河源挺进,受到滇、桂军阀万余人的疯狂反扑,河源县城三得三失,粤军形势危急。许崇智令张民达接任五十七营营长,扼守碗窑。张民达扶病上阵,与敌五个营的兵力激战,将敌击退,克复河源,使战局转危为安。此役,张民达锋芒初露,以战功擢升为第九旅第十八团团长。10月底,粤军克广州,张民达部移驻韶关。次年6月,桂军分三路攻粤,许崇智部受严重威胁,张民达奉命赴援,率部由韶赴桂,突破怀集良村的桂军阵地后,乘夜挺进,直捣阳朔,使桂林安定。[[ 民国11年]](1922)5月,孙中山到韶关督师北伐,张民达任许崇智部右翼军先锋,从翁源进攻江西的龙南、信丰等县,一路势如破竹,于6月13日攻下赣州。6月16日,陈炯民在粤策划叛变,曾向张民达诱降,遭其怒斥,张明确表示坚决拥护孙中山。10月,入闽[[ 北伐军]] 攻占古田,许崇智部攻打福州门户水口,张民达身先士卒猛打猛攻,最后取得胜利。此为著名的水口攻坚战役。为阻止[[ 陈炯明]] 之叛变,10月19日,北伐军改编为"东路讨贼军",许崇智为总司令兼第二军军长,张民达擢升为第八旅旅长,[[ 叶剑英]] 为旅参谋长。在与陈炯明部大小数十次战斗中,每战必胜,威震陈军。在战斗中,张民达显露出其雄才大略:他作战勇敢,治军有方,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每战必身先士卒,将士无不奋勇效命;他严以律己,为全军表率。因此,他领导的部队,上下团结,在紧急关头能经受严峻的考验取得胜利。张民达对革命忠心耿耿,屡立战功,孙中山称赞他统率的第八旅为革命中坚。
[[ 民国13年]](1924)春,广东革命政权的财政陷于困境,原因之一是贩私盐猖獗。廖仲凯向孙中山建议,委任张民达兼任两广盐务缉私处主任,以整顿盐税。是年4月,张民达走马上任,即采取果断措施,严禁军队私收盐税和包庇走私,并扩充缉私营,建立一支拥有20多艘舰艇的江防力量。经过整治,走私敛迹,政府盐税收入有了保证。6月间,孙中山任命张民达为粤军第二师师长兼第四旅旅长,叶剑英任师参谋长。7月,张民达奉命征讨盘踞在连平的陈炯明属下李易标部,击毙其师长麦胜芳。8月9日攻克连平。10月,回师广州讨平[[ 广州商团]] 陈廉伯之武装叛乱。
[[ 民国14年]](1925)春的[[ 第一次东征]] ,张民达以第二师师长职担任右翼军总指挥,扫荡了石滩、石龙一带之陈家军,攻克广九线上的常平。张民达在扫清陈炯明残部后,任梅州五属绥靖督办。是年4月5日,张民达由梅县赴汕头商议回师广州的军机大事,途经潮州时,船触[[ 湘子桥]] 铁索,翻船遇难,时年40岁。
次年,国民政府表彰张民达战功,追赠他为陆军上将,举行隆重葬礼,建墓于广州东北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的光荣称号。同时拨款修葺其墓地,叶剑英元帅为墓碑题词,供后人凭吊。在其故乡桃尧石螺岗,由广东省[[ 民政厅]] 拨款在原址修复他的故居,于1980年对外开放,供国内外人士瞻仰[1] 。
== 革命事件 ==
=== 加入中国同盟会 ===
辛亥革命前,[[ 孙中山先生]] 漫游南洋,张民达通过[[ 中国同盟会]] 南洋组织负责人之一[[ 邓泽如]] 的介绍,认识了孙中山先生,加入中国同盟会。从此,在孙中山先生[[ 民族民主革命]] 旗帜下,忠贞不贰,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1914年7月中华革命党成立,11月孙中山致函邓泽如委张民达以南洋英荷各属筹款事宜。
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丧权辱国的"廿一条",孙中山积极开展反帝活动,张民达东渡日本,在东京谒见孙中山,请为介绍到[[ 北京东交民巷]] 使节团做侍役,伺机刺杀袁世凯。中山先生不以为然,未予采纳,张民达随即加入中华革命党,孙中山先生特派他为联络委员,仍返南洋丹戎马林当传译员,联络党人,进行筹饷工作。同年,[[ 古应芬、朱执信]] 、陆领等集合於澳门,谋剌龙济光,事闻于南洋党人,张民达准备束装返国参加,请命于[[ 孙中山]] ,中山先生不赞同,驰书止之。翌年张民达和侯山、黄志伟、王保志、[[ 黄世明、吴世新、龙飞标]] 等一批青年华侨志士返国参加周之贞领导的华侨护国军,任讨龙决死队员。得党人邓文烈、萧觉民之助,以自制炸弹,击龙于晏公街之商会门口,惜未命中。
1916年6月袁世凯死,讨龙军事结束,张民达复返南洋,遍走芙蓉、挂罗比劳各埠,报告讨袁经过,继续筹款接济党人。
=== 护法孙中山 ===
1917年孙中山先生南下护法,张民达复返国投效,在大元帅府随侍中山先生左右。时[[ 桂系军阀]] 广东督军[[ 陈炳焜]] ,专横跋扈,对孙中山先生一切方针大计,莫不阻挠掣肘,中山先生深为愤慨。同年11月15日,中山先生命海军炮轰[[ 观音山]] 督军署,而海军总长[[ 程璧光]] 拒不听命。1918年1月3日孙中山先生直接指挥同安舰长温树德、豫章舰长吴芝馨炮轰督署。而程璧光竟加罪于两舰舰长,将他们扣留撤职。之后,程又赴广西与[[ 陆荣廷]] 密谋对付孙中山。张民达认为这是程氏背叛孙中山阴谋的进-步发展,若不去程,势将危及护法前途和孙中山的安全,乃于1918年2月26日组织三人小组,刺杀程璧光于海珠码头。
张民达于1918年投入许祟智第二支队戎幕当军事委员,1920年粤军回粤时,任许部五十七营营长,始崭露头角。以后五年间,所有重要战役,他都无不参与。最后一次且以右翼军前敌指挥方面之任,攻溃盘踞东江潮梅三年之久、为数在四五万人之众的[[ 陈炯明]] 旧部。
=== 驱逐旧桂系之役 ===
1920年粤军回粤驱逐旧桂系之役。援闽粤军于1920年8月12日在漳州誓师回粤讨伐桂系[[ 莫荣新]] 。当时粤军扩编为两军:第一军由陈炯明以总司令兼军长,第二军由[[ 许崇智]] 任军长。同粤时许崇智任右翼总指挥,由上杭、永定攻蕉岭、大埔,趋兴宁、梅县攻击前进,战事顺利进展。迨攻下河源后,遇到桂军顽强反扑,致河源三得三失,众寡劳逸之势悬殊,当战况危急时,许崇智召见张民达,令其率兵一营扼守碗窑,相机策应反攻河源,时张民达抱病受命,接五十七营营长,在友队的配合下,兴桂军五营激战,后击溃之,占领回龙,旋又攻克河源、援闽粤军于1920年10月下旬克复广州。1921年5月,张民达被升为第九旅十八团团长,归[[ 黄国华]] 旅指挥,奉命留韶关。
=== 援桂之役 ===
1921年援桂之役。援闽粤军克复广州后,[[ 孙中山]] 先生于1920年11月由上海回到广州,恢复[[ 军政府]] ,并于翌年5月5日就任非常大总统。6月举兵"援桂",分三路推进,进展非常迅速,又得到桂军[[ 刘震寰]] 部起义,敌势益殆。正当右翼许崇智部攻桂林时,粤军受到阳朔之敌威胁,乃电韶关黄国华旅派兵增援。张民达争先赴前线效命,率兵驰援,在良村与[[ 沈鸿英]] 部接触,乘夜摸索前进,击溃阳朔之敌。
=== 回师讨贼 ===
第一次北伐与回师讨贼。1921年12月中山先生在桂林设大本营,筹划北伐、次年5月,又到韶关督师北伐,时许祟智率第三军和粤军[[ 李福林]] 部及第一师[[ 梁鸿楷]] 部任右翼,以张民达团为右翼先锋,从翁源攻江西之虔南、龙南、信丰、[[ 雩都]] ,大小数十战,于6月13日与友军会师攻克赣川,前锋逼近吉安。6月16日陈烱明在广州称兵叛变,炮击总统府。[[ 北伐军]] 闻讯,即决定回师广东靖乱从7月10日至29日,北伐军与叛军激战于韶关至翁源一带,北伐军战败,全军后撤,敌乘势在前线招降,许济部曾于一夜逃亡大半,李福林部两支队司令和总参议均逃。是时,张民达亦曾接到诱降信件,他愤怒地写一"杀"字掷还,全团感动,表示随团长同生死、共患难,少有脱逃者。
=== 进攻福州水口之役 ===
辗转入闽与进攻福州水口之役。中山先生得悉北伐军回师受阻后,于8月9日离[[ 永丰舰]] ,改乘英舰至香港,转商轮赴上海。此时[[ 段祺瑞]] 与中山先生有联系,闽督[[ 李厚基]] 背叛段系军阀,因此[[ 许崇智]] 部乃有与驻延平的段系混成旅长[[ 王永泉]] 合谋反攻福州之图。10月6日张民达与李福林及[[ 黄大伟]] 部进占古田。10月12日进攻水口,张民达亲率部主攻,身先士卒,全歼敌人。是役缴获机枪十余挺,步枪二干多支,[[ 军用品]] 无数。黄、李两部乃得于水口克服之日,乘虚攻克幅川。
=== 回粤之役 ===
[[ 东路讨贼军]] 回粤之役。[[ 孙中山]] 先生于攻下幅川后,曾将驻闽粤军改编为东路军,讨伐陈烱明。以许崇智为总司令,张民达擢升为第八旅旅长,[[ 叶剑英]] 任该旅参谋长、1923年2月1日,东路讨贼军三个军十二个旅二万余人,从福建福清、泉州经漳州分路入粤。一路经南靖、龙岩、上杭、峰市入粤境大埔,张民达属此一路。他旋率部逐步向松口、梅州、兴宁推进,到达梅州后,侦[[ 知林虎(北洋军阀政府]] 于3月20日任命林虎为潮梅护军使兼粤军总指挥)部近万人潜伏于粤赣边寻邹一带,势极可虑,曾建议许崇智派两旅兵力主动出击,许又不纳。时张民达身体有病,因遄返广州,希望一面看清局势,明确战争决策,一面医治疾病。5月9日,讨贼军在揭阳再次遭到自赣边南下的林虎部队的袭击,从揭阳入丰顺要地言岭关失守。张民达闻知,带病兼程驰返防地。抵达之日,言岭关已失守,则亲率所部,星夜反攻,卒挫敌破关,乘胜追击,此役关系全军安危。6月初,东路讨贼军到达惠川新村,与博罗西路讨贼军取得联系,回师告一结束。但全军损失甚重,惟张民达旅与许济旅损失较轻。
东征期间的战斗。张民达到达惠州新村后,曾一再击退来犯之熊略部,进而克三栋、永湖,叶学率熊部等集结[[ 白芒花]] ,窥永湖,侦知张民达甫抵虾垄,立脚未定,准备于次晨拂晓前突袭,张民达先发制人,当晚夜袭痛击之,俘敌熊部三千余人,缴械千余支,永湖之威胁解除,8月24日叛军分三路进犯,增城、博罗同时告急。张民达奉[[ 孙大元帅]] 令,以全力攻平山以分博罗之敌。但当时右翼王懋功、邱鸿钧两旅失利,退守永湖,敌大部复由淡水进攻永湖,璟湖高山已为敌占。[[ 独立团]] 团长萧觉民阵亡,形势危急。张民达率十五团团长[[ 谭曙卿]] 全团迎击,破之,乘胜占领淡水,以阻于水未能克平山,9月15日博罗守军的[[ 粤军第一师李济深]] 部增援解围,敌分向派尾、响水、七女湖退却,战局起了有利变化。10月11日[[ 张民达]] 克平山,14日增城之敌撤退、博罗解围四十三天,叛军又分路进犯。时张民达和[[ 莫雄]] 两旅守三径。11月30日战斗行将展开时,张民达以电话要求守派尾指挥官[[ 张国桢]]"固守派尾二小时",但张国桢部甫经与敌接触,即撤退放弃派尾。张民达与莫雄共同击退三径之敌后,莫旅追击向杨村溃退之敌,张民达星夜反攻,克复派尾,缴枪千枝,从而柏塘友军得以从容击溃敌人。敌在派尾失败后,分向黄麻陂退却。这是有名的派尾之役,与张民达攻福建水口役同为孙大元帅所称赞。张民达自6月抵惠川新村参加战斗,转战惠、博间,日夜无休止,历时又半年,是他最艰苦的时期,许崇智对张民达深致嘉许。当东路讨贼军调回广东整编时,孙大元帅对张民达旅全体官兵讲话,称张民达为"我党的一个好同志,为革命的好党员"。
=== 进攻连平之役 ===
进攻连平之役。1924年二三月间,建国粤军正式成立,以许崇智任总司令,张民达擢升为第二师师长,叶剑英为参谋长,辖二旅。第三旅旅长莫雄,第四旅旅长张民达兼。孙中山先生特别重视第二师,当时黄埔军校党代表[[ 廖仲恺]] 决定在第二师成立-个[[ 独立营]] ,叶剑英兼任该营营长,4月,张民达受[[ 孙中山]] 先生命,任两广盐务缉私处主任,严密巡缉。一时军队私收盐税,包庇走私之风大减,更重要的是成立了一个缉私营,拥有二十多艘舰只,成为-支江防力量。7月,张民达奉命攻击连平逆将李易标、[[ 黄任环]] 、黎生等部。张民达与叶剑英熟商,决定用奇兵。部队于7月15日乘广韶车抵英德河头,翌晨从百步经过大镇,沿翁源、龙仙出南浦、[[ 陂头]] ,23日抵桃花坪之水浸栋,沿途越过崎岖鸟道,直迫连平城,敌尚在梦中。24日攻城,叶剑英亲自率领[[ 炮兵连]] 选定炮兵阵地,指挥炮兵炮击隔山高地行进之敌,击毙李部师长麦胜芳,[[ 陈炯明]] 诸部大震,后因[[ 广州商团]] 酝酿叛变,全师奉命撤回广州警戒。张民达先回广州,由叶剑英指挥全师安全撤回。
=== 第一次东征之役 ===
[[ 第一次东征]] 之役。1924年11月13日,[[ 孙中山北上]] ,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 不平等条约]] 。1925年1月,陈烱明会同江西北洋军阀[[ 方本仁]] 部,分兵三路进犯广州。于是广州革命政府1925年2月1日举行(第一次)东征,分三路进攻敌人,右翼由粤军[[ 许崇智]] 担任,约一万余人,进取潮汕,张民达任前敌指挥,进展迅速。针对叛军盘踞东江多年,势成顽敌,而当时敌势又如此猖撅,张民达与参谋长叶剑英提出以猛攻孟追为东征作战方针。张民达于1月26日从[[ 广州出发]] ,2月4日到达新墟村,拂晓揭开战幕,攻击敌熊略部,缴枪数百枝,俘虏数百人。2月5日晚进抵淡水城郊。2月6日有拂晓战,当前锋正围攻淡水之际,敌守惠州杨坤如派一团斜出新墟,企图包围二师后方,遭遇许济部谭曙卿旅截击。被迫窜回惠州城。二师随后于2月7日(即正月元宵)攻破淡水,并击退敌人多次反扑,乘胜追击,直捣陈烱明窠穴海丰城。入城后,张民达师部进驻陈逆之[["将军府]]",府中珍贵物品均来不及搬走。
东征军进展之速完全出乎敌人意料之外。二师乘胜猛追残敌,次第收复惠来、揭阳、潮阳,直抵汕头,张民达分兵向黄冈、饶平、潮州、梅州、蕉岭各地溃退之敌追击,将其重创。敌在惨败之下,叶学走香港,[[ 洪兆麟]] 逃上海,残敌退窜闽边。
东征军击溃陈烱明、林虎诸部,收复潮汕、兴梅之后,大本营(时中山先生已在北京逝世)事务由[[ 胡汉民]] 代行,以张民达为梅州绥靖督办,[[ 蒋介石]] 为潮汕督办,目的在於稳定收复后之地方秩序,防止逃鼠闽赣边境陈炯明残部之卷土重来。 1925年3月末,张民达追击敌人于粤赣边,驻节蕉岭时,[[ 刘震寰、杨希闵]] 已在广州阴谋叛乱(公开叛变在6月),企图夺取大元帅直辖之石井兵工厂,情势紧急,连接师部后方主任侯山电告急,并知侯山来汕头候晤;同时许祟智亦有急电促张民达赴汕商议军事。张民达以时局急剧变化,赶程赴汕,打算在汕头晤许后,即兼程赴省。不料舟抵潮州,韩江水涨,[[ 潮汕铁路]] 不能通车,不得已[[ 浮舟]] 直下,到[[ 潮州市湘子桥]] ,不幸覆舟殉难。遗骸于1926年2月在潮州七都洞沙滩中发现,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
== 所获荣誉 ==
张民达于1918年投入许祟智第二支队戎幕当军事委员
1921年5月,张民达被升为第九旅十八团团长,归[[ 黄国华]] 旅指挥,奉命留韶关。
第一次北伐与回师讨贼。
福州水口之役是役缴获机枪十余挺,步枪二干多支,[[ 军用品]] 无数。黄、李两部乃得于水口克服之日,乘虚攻克幅川。
[[ 东路讨贼军]] 回粤之役。与博罗西路讨贼军取得联系,回师告一结束。但全军损失甚重,惟张民达旅与许济旅损失较轻。
[[ 孙大元帅]] 对张民达旅全体官兵讲话,称张民达为"我党的一个好同志,为革命的好党员"。
== 人物故居 ==
=== 故居简介 ===
张民达故居位于[[ 梅州市梅县区]] 桃尧镇石螺岗村。故居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65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平面为"凸"字形。混凝土框架结构,底层及二层均有阳台式回廊,正面为券廊。大厅正面设置[[ 木楼梯]] ,靠后壁处上三分一高后分左右梯登楼。大厅两侧为房间,左右对称,布局相同。故居依山而建,环境幽雅。1979年11月维修。
=== 相关介绍 ===
楼顶雕花牌坊上[[ 廖仲恺]] 题写的"逸庐"二字已经斑驳脱落。
张民达是[[ 孙中山]] 领导的民主革命中功勋卓著的一位杰出将领,也是[[ 叶剑英]] 早期的亲密战友。张民达的故乡,就在梅州市梅县区桃尧镇螺江村。来到[[ 桃尧镇]] 螺江村,参观张民达的故居--"逸庐"。
从桃尧圩出发,沿着蜿蜒的小河边的水泥村道,仅10多分钟车程,就到了螺江村。张民达故居就坐落在河对面的半山腰,下了车,步行几分钟就到了。
螺江村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大村落,现有1400多人,村民大多数都姓张。据市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廖金龙同志介绍,张民达于1885年在这里出生,其父张瑞兴早年因家贫赴南洋谋生。张民达出生不久后,因母亲病死无所依靠而随婶母生活,9岁时族内叔父将其携带到马来西亚庇能其父亲处,在当地读书,精通多种语言,后来在吉隆坡各埠审判厅当翻译。1906年8月,在同盟会吉隆坡分会成立时,认识了[[ 孙中山]] 先生并加入同盟会。1914年在东京加入"[[ 中华革命党]]",受孙中山所派,到南洋各地联络党人并进行筹饷。1915年4月,张民达返国参加华侨[[ 护国军]] 。1917年9月1日中华民国军政府在广州成立以后,在大元帅府担任孙中山的侍卫,后入援闽粤军任少校副官,后来任营长、团长、旅长,1924年3月[[ 任建国]] 粤军第二师师长,叶剑英当时任二师参谋长,4月兼任两广盐务缉私处主任。张民达先后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回粤驱桂战争、首次北伐、东路讨贼、平息商团暴乱、镇压[[ 刘杨]] 叛乱、东征"等等,打了许多大仗、硬仗和胜仗,为剪除军阀、实现[[ 第一次国共合作]] ,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孙中山誉为"真正的革命党人",是"革命的中坚"。
张民达故居的修建有一段故事:孙中山非常关心张民达的婚姻和生活,张民达的夫人邓淑贤就是孙中山授意廖仲恺[[ 何香凝]] 夫妇介绍认识的。1924年中秋节他俩结婚后,孙中山还指令建国粤军总司令[[ 许崇智]] 奖励1万光洋给张民达在家乡修建楼房。张民达为了纪念和感恩孙中山先生,取孙中山字"逸仙"之"逸"字,把该楼房命名为逸庐,逸庐二字由廖仲恺亲自题写。记者看到,逸庐是一座白色的两层钢筋水泥洋房,颇有西式建筑的味道。中间的主楼与左右两边的副楼连在一起成"品"字形,其中主楼占地约250平方米,楼上、楼下各四房一厅,楼梯是木结构的,四面阳台,两边有走廊与副楼相连,建筑风格比较简洁,但不失庄重典雅。二楼楼顶有一块雕花牌坊,上面刻着的"逸庐"二字已经斑驳脱落,几乎认不出来了。据说当时用的钢筋、水泥、[[ 地板砖]] 等建筑材料都是从香港进口、由汕头水运过来的。经过80年的风风雨雨,两边的副楼都遭到破坏,惟有主楼还算保存完整,但当时屋内的摆设物件等几乎荡然无存。现由张民达的一个外甥在此居住看管。
1925年3月下旬[[ ,第一次东征]] 结束后,张民达、叶剑英分别被广东革命政府委任为梅州五属绥靖督办。4月3日,张民达从驻防地蕉岭骑马回到桃尧镇螺江村,4日上午在家设宴庆祝"逸庐"落成,叶剑英等也从梅城赶来赴宴。由于许崇智在汕头急电催促商议军事,4月5日上午,张民达冒大雨从梅州松口坐船去汕头。由于水涨急湍,行至潮州湘子桥时翻船遇难,时年41岁。张民达遇难后被[[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追授为陆军上将。新中国成立以后,被[[ 中央人民政府]] 追认为革命烈士。
张民达去世后,留有儿子张亮仁,遗腹女张玉维,养子张亮维,养女张霭维。其夫人邓淑贤长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1984年5月病逝。张玉维是她和张民达所生,现年77岁,已中风瘫痪。张亮仁是张民达早年与[[ 童养媳]] 所生,前几年在台湾病逝,下传有长子张奕宗,现是台北某学院院长,次女在台湾"[[ 中山大学"]] 毕业后留校任体育教练。
现如今"逸庐"周围到处都是果园,螺江村村民主要靠种植[[ 金柚]] 、香蕉等水果发展经济。其中,该村仅金柚就有1000多亩,一年四季瓜果飘香,村民大多数都建起了新楼房,过上了相对富裕的生活。据桃尧镇党委书记钟梅福介绍,该镇党委、政府正在做好规划,对"逸庐"进行重修和保护,现已经修通了主村道到"逸庐"的几百米道路,将来要把它建成[[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和独特的人文景观。
== 参考 资料:来源 ==1. [[张民达]] . .梅州地情网 . 2017-11-12 [[Category: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 人物]]
28,1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