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萨默斯

移除 103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Cleanup|time=2019-12-28T23:48:42+00:00}}
{{citecheck|time=2019-09-02T12:12:22+00:00}}
{{unreferenced|time=2019-09-02T12:12:22+00:00}}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萨默斯
| 图像 =
[[File:萨默斯.jpg|缩略图
|center|[https://p1baike.ssl.qhmsgso.com/t015400ac5178b5c10a.jpg 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3&eid=6129766&sid=6342926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6129766-6342926.html 来自360图片]]]| 图像说明 =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 出生日期 = 1964年
| 逝世日期 =
| 国籍 = 美国
| 职业 = 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
}}
'''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Henry ("Larry") Summers,1954年11月30日-),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ref>[http://gzls.cooco.net.cn/testdetail/279203/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劳伦斯·萨默斯曾说,300年后的历史书会把... ],可圈可点网</ref> [[ 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 主任。在[[克林顿]]时期担任第71任[[ 美国财政部]] 部长,曾任哈佛大学校长。因为研究宏观经济的成就而获得[[约翰·贝茨·克拉克奖]] <ref>[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JXD199711017.htm   劳伦斯·萨默斯及其宏观经济理论——1993届约翰·贝茨·克拉克奖获得者评介 ],知网</ref>
== 人物简介 ==
劳伦斯·萨默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在[[ 克林顿]] 时期担任第71任美国财政部部长。因为研究宏观经济的成就而获得[[ 约翰·贝茨·克拉克奖]] 。并且在2001年至2006年成为[[ 哈佛大学]] 的第27任校长。2006年6月30日,他离开了[[ 哈佛]] ,由前大学校长德里克·柯蒂斯·博克暂时代替并且接受邀请返回到大学担任校长。另外,依照2006年10月19日的宣布,他成为了D. E. Shaw & Co 的一个兼职总经理。[2]
萨默斯出身在美国康乃狄克州的第二大城市[[ 纽黑]] 文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父母都是经济学者和宾夕凡尼亚大学的 [[ 教授 ]] ,他的叔叔[[ 保罗·安·萨默尔森]] 和舅舅肯尼斯·约瑟夫·阿罗都是 [[ 诺贝尔经济学奖 ]] 获得者。
萨默斯年仅16岁就进入了麻省理工学院修读物理学,后转修经济学,1975年毕业获得学士学位。他就读期间曾是麻省理工学院内一名活跃的辩论队员。此后他成为一名哈佛大学的研究生,跟随经济学家[[ 马丁·费尔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学习,1982年毕业获得博士学位。此后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作短期教学,1983年,即28岁那年,萨默斯成为了哈佛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2005年12月,萨默斯与哈佛大学的英语教授Elisa New博士结婚,萨默斯在此前曾和他的第一任妻子维多利亚·佩里(Victoria Perry)育有三个孩子。
萨默斯在学术界成绩斐然。他在1993年从美国经济学会获得[[ 约翰·贝茨·克拉克奖]] 。在1987年,他是首位社会科学家从[[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夺得[[ 沃特曼]] 奖。萨默斯也是国家科学学院成员,同时他还是美国计量经济学学会会员和美国艺术科学学会成员。在众多的克拉克奖得奖者之中,他被认为最富有争论的哈佛大学校长候选人。1991年,他离开了哈佛,便马上出任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师(1991-1993),后来在克林顿执政期间担任财政部内很多不同的职位。1999年至2001年,他升任为美国财政部长,接替他的恩师-[[ 罗伯特·爱德华·鲁宾]] 。2001年,他离开了财政部回到哈佛大学担任校长。2006年他成为卓越人士联席会议成员,负责监察联合国贸易及发展委员会工作。
在2008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萨默斯担任[[ 奥巴马]] 竞选班子的经济顾问。针对美国的金融危机,萨默斯在《华盛顿邮报》上撰文表示,经济紧急救援措施只是一个开始,政府必须首先考虑如何分配这些救援资金,才能获得最大化控制损失的机会。 萨默斯担任财政部长期间,曾多次率团访华,并在[[ 清华大学]] 做过多次演讲。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正式提名劳伦斯·萨默斯为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
== 个人履历 ==
1954年11月30日,劳伦斯·萨默斯出生于[[ 康涅狄格州]] 的纽黑文。他的父母均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他还有两位亲属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萨默斯年仅16岁时便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物理,不久后转读经济。[1]
1982年,他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1983年,28岁的萨默斯成为哈佛历史上最年轻的[[ 终身教授]]
1982年,劳伦斯·萨默斯开始涉足公共事务,成为[[ 里根]] 政府的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
1987年,他是首位社会科学家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夺得沃特曼奖。
1991年,他离开哈佛大学,出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师。
1993年,他进入财政部,担任负责国际事务的副部长。因在经济学界的杰出表现获得美国[[ 约翰·贝茨·克拉克]] 奖章。他还是第一个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艾伦·沃特曼奖的社会科学家。萨默斯还是美国计量经济学学会会员和美国艺术科学学会成员。
1999年至2001年,他升任为美国财政部长,接替他的恩师--罗伯特·爱德华·鲁宾。
即将担任美国新政府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的萨默斯18日重申,未来一段时间经济仍将处于下滑,但奥巴马政府将力守失业率低于10%。
据"中央社"报道,奥巴马(Barack Obama)即将于20日宣誓就职,新政府将立即展开运作。即将担任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National Economic council)主席的萨默斯(LarrySummers)18日接受[[ 电视专访]] 时,说明新政府的经济政策理念。
== 职业生涯 ==
=== 经济学者 ===
 
因此他在1993年从美国经济学会获得约翰·贝茨·克拉克奖。
== 哈佛改革 ==
过去十几年,全球化和技术革命已使美国企业和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这一趋势在学生受到的教育过程中没有得到正确反映。尽管哈佛拥有众多诺贝尔奖得主和各类精英,堪称是科教界的楷模,不过为让哈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萨莫斯还是认为必须动些大手术,进行一次"文化革命",才可永葆[[ 哈佛精神]]
深厚的学术功底及在美国政坛上的成就使得萨莫斯在众人选中脱颖而出。按理说,作为一名校长,其首要职责是设法募集到足够的资金。但萨莫斯却把焦点放在如何确保哈佛继续处于世界教学与研究的前沿上。因为他的运气非常好,前任校长鲁登斯汀已经筹到了26亿美元,使得哈佛大学的账户上共有190亿美元,哈佛大学的财政状况如今正处于历史上的最佳时期,这为萨莫斯留下了很大的缓冲机会,他可以放心地专注于教育问题。萨莫斯表示,他将考虑"优先改善本科生教育及加强科学研究",并强调要招聘更多年轻的教员,因为在全球化和因特网的时代,保持教职工的多样性非常重要。
[[ 《纽约时报》]] 的评论认为,"哈佛大学不可能再挑到一个像萨莫斯这样个性与他的前任鲁登斯汀极具反差的校长。鲁是一个敛财高手,很少公开露面,说话细声慢语,但萨莫斯更愿意表达他咄咄逼人的观点。萨的支持者担心,他的率直将得罪更多的人,但他令人生畏的特性使得他成为哈佛最合适的选择。"萨默斯被迫辞去哈佛大学校长一职 他在公开场合宣扬女性不如男性,最终被倒阁。
在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时,萨默斯竟以书面的形式向内部同事提出一个雷人建议,即将更多的污染工业转移到 第三世界。那份内部报告一经泄露,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公共[[ 信任危机]]
他也许没有恶意,这些事件都被误解,例如,女性不如男性的提法,实际上并非他的主张,他只是 在一次学术演讲中基于严肃的态度引述他人的研究成果。而将污染工业转移到第三世界的政策主张虽然不雅观,有伤阶级兄弟 的感情,却也正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实际采取的经济发展策略。
== 金融政策 ==
=== 再出场 ===
[[ 盖特纳]] 和萨默斯是美国媒体圈和政治圈近一段时期热议的人物,两人似都有资格成为政府金融政策的操盘手。
而两人分获提名,得以同时加入新政府经济团队,显现稳定金融市场和重振美国经济是奥巴马就任总统后的头等大事。
奥巴马正式提名新政府经济团队主要成员,包括提名现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成员、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蒂莫西·盖特纳出任新政府财政部长;提名曾任克林顿政府财政部长和哈佛大学校长的劳伦斯·萨默斯为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提名[[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经济学家[[ 克里斯蒂娜·罗默]] 为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提名麦洛迪·巴恩斯出任国内政策委员会主任。
相比之下,自美国[[ 次级住房抵押贷款]] 危机第三季度暴发以来,盖特纳逐渐成为"焦点",而萨默斯一度处于"尘封"状态。
萨默斯之所以再次进入公众视线,是因为随着危机由美国金融业局部扩大为金融业全局以至危及经济整体健康之际,他的传奇经历、阅历和经验成为应时之需。
二十世纪90年代在财政部工作期间,萨默斯协助处理了墨西哥比索贬值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和俄罗斯金融风暴等重大国际金融事件。
那一时期,他与时任财长罗伯特·鲁宾和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 艾伦·格林斯潘]] 一起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 封面人物]] ,获称应对危机的"[[ 三剑客]]"。1999年7月,鲁宾去职,萨默斯接任。
虽然曾经与格林斯潘"携手",对当前金融危机的成因,萨默斯认为,曾经处于相当于美国中央银行行长地位的格林斯潘负有责任。[2]
随着2011年的到来,劳伦斯.萨默斯正式离开了奥巴马的经济政策班子
=== 责央行 ===
身为计量经济学学会会员,萨默斯以研究和预判经济走势为己任。[[ 瑞士达沃斯年会]] 上,他说:"如果衰退在(经济)泡沫破碎的背景下发生,那它一般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期。"
在他看来,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近几年迷失方向,致使决策失误,构成金融危机的根源。他当时说,"我认为,难以对央行近两年内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它们助长了'泡沫'及所有可能制造'泡沫'的先决条件。它们最近半年内的行动更是难辞其咎:它们表现得好像泡沫破碎与自己无关。"
萨默斯首次把触角从美国经济延伸至国际经济,是在1991至1993年出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师期间。
出任财政部副部长后,他分管国际事务,1994年5月当选为[[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 织]]3 织3 人工作组主席。
副财长任内,他1998年1月和1999年2月两次访问中国。
财长任内,他1999年10月来华,参加第12次[[ 中美联合经济委员会]] 会议。回到美国后,他在多个场合呼吁美国国会尽快给予中国[[ 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 地位,为中国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 扫除障碍。
离开政府岗位后,就任哈佛大学校长前,萨默斯2001年3月底出席由中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哈佛校长任内,他2002年5月再次访华,受到中国领导人接见。
对自己在美国新政府岗位上所面临的现实,萨默斯在达沃斯年会上已有预感:"衰退将历时良久而且难以承受,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不仅存在,而且相当大。"
萨默斯德的妻子维多利亚是税务代理人,夫妻有一对双胞胎女儿和一个儿子。[3]
== 电影 ==
在电影社交网络中,他以[[ 哈佛大学校长]] 身份饰演自己。
== 人物语录 ==
4. 生命中最轻松的时段是分清对与错,最艰难是犯错时要勇敢承认。
5. 这个世界能够并且将会朝向更好的地方前进,并不是因为进步已经预定,也不是因为进步是某种天赐之物,而是因为人们能够通过自己的贡献取得进步。[4]
== 人物专访 ==
2011年2月12-13日,哈佛中国中小企业峰会暨[[ 华佗]] 中国民营商界领袖论坛在美国[[ 波士顿]] 哈佛大学隆重召开。
主持人:下面要做演讲的是劳伦斯·萨默斯教授,萨默斯教授是哈佛大学终身[[ 查尔斯]] 阿连特[[ 荣誉教授]] ,他是奥巴马前任首席经济顾问。从2001到2006年萨默斯教授是哈佛大学的校长,并担任美国的前财政部长、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同时也是哈佛和MIT的经济学教授,他是第一位获得全国科学基金会社科奖的经济学教授。萨默斯教授在MIT获得本科学位,然后在哈佛大学获得经济学的博士学位,曾为英国金融时报编写月度期刊,同时也是一个内外投资公司的董事总经理,欢迎萨默斯教授为我们做演讲。
劳伦斯·萨默斯(美国前财长、哈佛大学前校长):非常高兴今天能够来参加今天的会议,尤其是像这样一个特殊的会议。我们会讨论很多对全球体系来说都很重要的问题,并且放在历史的框架中也是很重要的。我第一次去中国是在1979年,我首先去了上海,我非常迷恋喝可口可乐。当时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十天都找不到可口可乐可以喝,因为当时在中国就没有这样的产品在销售。我不得不给美国打电话,跟我的父母说在这里买不到可口可乐。我从酒店走出来走了一段距离,带着非常大的好奇心去观察路上的人,发现当时的人对我非常好奇,他们想跟我拍照片。我在大街上走的时候,在上海的市中心闲逛的时候,我甚至可以到马路的中央去走,因为每隔五分钟才会有一辆汽车,当时真是非常与众不同的世界。
大家想一想,中国这些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尤其自从我第一次访问中国以来的这几十年的时间里。这是我想对它做的阐释。
[[ 古希腊]] ,从公园前460年到公元800年,人们的生活水平取得很大的进步,在过去的这几千年生产力几乎是成倍的增长。最乐观的一个方面是在20世纪的时间里美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美国20世纪人均寿命翻倍的增长。中国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其中每年的经济增长超过7%,也就意味着每隔十年它的经济体总体量就可以翻一番,这是非常快的速度,我们可以称之为工业革命,因为这是它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人类的寿命已经与史前时代完全不一样了,中国以7%每年速度增长,意味着每十年经济体就会翻一番。这种变化涉及到全人类25%的人口,而且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变不仅仅是局限在25%的人口中,同时也影响到世界上其他的各个角落。
当历史学家回顾我们这个时代的时候,冷战的结束、共产社会的瓦解,也和中国经济增长会一样具有历史性,会进入历史的教科书。中国的崛起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是绝对可以进入史册的事情,而且是历史教科书上第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没有比这更重要的,我们不用怀疑它的重要性了。
中国每年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污染物其实比美国还要多,全球每天要消费的水大概是9000万桶。
中国每天的石油消费量,一天有9000万桶,[[ 中国石油]] 人均消费量其实跟美国也接近了,中国的石油消费量会从每天9000万桶增长到将来的2.3亿桶每天。我们可以来比较一下,[[ 沙特阿拉伯]] 每天的消费辆只有800万桶,中国经济非常的重要,环境上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针对全球的体制来说。在政治上也是非常重要的,最大的政治问题就是人权的问题,人们渴望能拥有权利,渴望更多的自由,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一方面希望获得保护,不要受到政府太多的管制,希望不要发生文革时候的那样一些惨剧。一个很强的政府他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混乱。实际上这样的社会问题也是美国的这些建国者们面临的问题,美国的在过去两百年里面也是不断的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虽然在过去这些年中经历了一些混乱,一些灾难,但是实际上所取得的进步比美国在过去这一代人中所取得的进步还要大,甚至中国人也在致力于为问题找到合理的方案。
最后,还有另外一种挑战,就是现在全球体系的变化,历史并不是那么让人乐观的,这个全球体制中每一个国家都在致力于经济上的增长,比如说1950年代的德国,还有整个30年代的亚洲,一个更加的复杂的例子就是19世纪的美国,它使我们觉得美国这种崛起没有被世界所认可。当时我们美国认为我们的崛起是善意的,但是如果你是墨西哥人,你是[[ 加勒比海]] 周边的人,你是美国[[ 印第安]] 土著人,你会觉得其实[[ 美国的崛起]] 相当有问题的。
所以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两个社会,都为自己骄傲,都认为自己与众不同,都为自己的历史感到荣耀。去定义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他们两个彼此之间达到和谐共处其实非常难的,因为历史一次又一次告诉我们在新的力量增长的时候,在位的这些力量往往会对他们实施一些阻挠,或者并未把他们看成善意的崛起。要想这个过程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和商业关系。经典的经济学家们会解释到,贸易会让我们两个国家的居民都可以买到比之前更多的商品并且以最低的价格获得这样的商品。可能更重要的是贸易也有助于传播知识,能够让中国更好的融入世界舞台,贸易也把技术散发到世界各地,也让中国成为技术重要的贡献者。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也在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他解决方法就是不停的买入美元,然后印刷人民币。这样的一个结果就是中国积攒了非常大的外汇储备,当然大家都几乎看不到储备会有下降的势头,如果中国的人民币汇率不上升的话,中国的产品价格比美国的价格要低,美国商品要比中国商品要更贵,中国企业就由此获得了一个特殊的优势,这并不是因为你生产了更好的产品,而是由于您的政府在保持汇率了这样的措施。同时他还有另外一个效应,那就是因为你要买美元,就意味着你要印制人民币,人民币的发放量就会提升,同时就会带来物价的上涨。由于这些原因,这个汇率是被管制的汇率,管制的汇率对于中美双方关系来说其实制造了很多不太舒服的方面,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增长,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我们双边的努力一起解决。过快的调整对于我们双方都不利,对于美国作为一个借款人,对于中国作为一个放债的人都是不利的。如果让这种趋势无限期的发展下去的话,那双方的紧张关系就会导致双方的紧张,这是我们美国政府需要非常仔细的去解决的一个问题。
今年夏天,两国之间有一次交流,从那以后这个方面的问题有所缓和,我对这些进展感到非常的高兴。除了汇率还有资本市场的问题,我们双方间还面临其他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市场准入的问题,还有能源政策,允许两边的国家的学生互相去对方的国家学习的问题。如果说有一个住在麻省的人,他想在麻省的买一个汽车,这样的话对对方的定居有好处的吗?我们也希望解决[[ 贸易保护主义]] 的问题,这让我回到我最初的问题。
今天在中国所发生的事情,这些事件的变化的推动力不仅仅是中国政府。这个推动力也是中国人民的创新,努力的工作。由于中国人民的努力,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责任,去找到双边的问题,讨论双边的问题,甚至有的时候去争辩这些问题,目的是为了找到解决争辩问题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的话,当历史学家回顾这些事迹的时候,他们会以一种更加乐观的方式来讨论这些问题,中美之间的这种合作将会成为历史的很大的主题。
== 参考 资料:来源 ==1. [[ 劳伦斯·萨默斯(照片3)来源Category:教授]] 2. [[ 劳伦斯·萨默斯照片2、3来源,金融政策资料来源1]] 3. [[金融政策资料来源2]] 4. 人物语录资料来源 词条标签: 人物 Category: 经济学家 ]][[Category:美 國軍政 ]]
28,1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