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函館市

移除 1,475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函館市'''<br><img src="https://compathy-magazine-assetsimages.compathychinatimes.netcom/uploadsnewsphoto/20172019-12-11/07656/%E5%87%BD%E9%A4%A8%E3%83%8F%E3%83%AA%E3%82%B9%E3%83%88%E3%82%B9%E6%AD%A3%E6%95%99%E4%BC%9A-640x64020191211002182.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zhwww.compathychinatimes.netcom/magazine/2017/07/07/hakodatesightseeingrealtimenews/ 20191211001933-260405?chdtv 圖片來 自compathy自中時新聞網]</small>
|}
函館這一地名起源於在[[室町時代]]的1454年([[享德]]3年),津輕豪族河野政通在時稱「宇須岸」,[[阿伊努語]]的意思為「灣岸之盡頭」的漁村興建宅邸,因建築的外觀像箱子,故以「箱館」(和「函館」日語發音相同)作為地名。
1869年,[[蝦夷地]]改名為北海道,箱館也改名為「函館」。也有認為是來自阿伊努語「hak-casi」(淺籬笆)的觀點<ref>{{Cite web|url=http://www.pref.hokkaido.lg.jp/ks/ass/grp/101110P.pdf|title=アイヌ語地名リスト|accessdate=2017-08-17|author=北海道庁|date=|publisher=北海道庁|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417012359/http://www.pref.hokkaido.lg.jp/ks/ass/grp/101110P.pdf|archive-date=2018-04-17|dead-url=no}}}}</ref>
== 地理 ==
函館市位於北海道西南部[[渡島半島]]南端,面積677.83平方公里。函館市的地形可以分為山地、段丘和平原三個部分。函館市轄區的東北部地區大多是山地地形,被稱為龜田山地,屬於火山山地。市轄區東部的惠山道立自然公園|恵山道立自然公園和市內最高峰袴腰岳亦位於這裡。函館市段丘地形發達,可分為海岸段丘和河岸段丘。段丘地形多分佈在山麓地區。市轄區西南部則地形較為平坦,被稱為函館平原。函館平原的東側是龜田山地,西側是上磯山地,呈三角形,大部分地區是海岸平原<ref>{{cite web|url=[http://archives.c.fun.ac.jp/hakodateshishi/tsuusetsu_01/shishi_01-02/shishi_01-02-02-00-04.htm  |script-title=ja: 平野|accessdate=]函館市史,2017-05-01|publisher={{lang|ja|函館市史}}|language=ja}}</ref>。函館市的中心市區就位於函館平原和[[函館山]]之間的[[連島沙洲]]上。函館山原本是由海底火山噴發而形成的島嶼,後因山上土砂外流堆積形成沙洲而和北海道本島連接,變成[[陸連島]]。
[[龜田川]]水系是函館市內最主要的水系。為防止洪水和提供生活用水,函館市興建了[[笹流水庫]]、[[新中野水庫]]等水庫<ref>{{cite web|url=http://www.pref.hokkaido.jp/kensetu/kn-hakdg/contents/chisui/sn-ya-homepage-s/sn-hakodatesi.htm |script-title=ja:新中野ダムと函館市|accessdate=2017-05-01|publisher={{lang|ja|北海道}}|language=ja}}</ref>
明治初期的函館市區主要位於函館山山麓和連島沙洲南側的地區。隨著城市的發展,函館市區規模亦逐漸向北擴大。多次的大火使得函館市的商業中心自明治中期開始有往東轉移的趨勢。特別是[[1934年函館大火]]之後,函館車站地區取代函館山山麓的十字街,成為函館的中心。戰後函館市的中心城區開始跨過龜田川,並在[[昭和]]中期之後進一步向北擴展。在這一時期,郊外低廉的地價使得函館市的郊外化傾向明顯,眾多人口搬遷至郊區,最終促使[[龜田市]]在1973年和函館市合併。兩市的合併更加速了函館市區的擴大和人口的郊外化。1973年函館、龜田兩市合併時龜田地區有人口69,050人,1991年時已增加到118,683人。函館自明治時代就開始通過在函館灣內填海來增加市區用地。現在函館灣內的綠之島就是通過填海而成。
18至19世紀之交,隨著[[俄羅斯]]勢力的南下,[[江戶幕府]]將[[蝦夷地]]改為直轄地,並設立箱館奉行所,加強對道南地區的控制。[[黑船來航]]之後,幕府在1854年([[安政]]元年)再次設立箱館奉行所。同年[[神奈川條約]]簽訂之後,箱館和[[下田市|下田]]對[[美國]]開港。並在1859年[[美日修好通商條約]]簽訂之後和[[橫濱市|橫濱]]、[[長崎市|長崎]]一併開港。箱館在開港之後本來計劃修建類似[[出島]]的和市區隔離的[[外國人居留地]],但最終外國人居住地和市區融為一體,造就了現在函館具有異國風情的景觀。幕府在函館修建了[[五稜郭]]和砲台等防禦設施,將函館作為北方統治的據點。
1868年10月,[[榎本武揚]]率領的舊幕府軍攻占五稜郭。翌年5月,新政府軍對舊幕府軍的據點箱館展開總攻並取得勝利,是為[[箱館戰爭]]<ref>{{cite web|url=http://www.city.hakodate.hokkaido.jp/docs/2014011700789/ |script-title=ja:五稜郭の歴史 箱館戦争~現在|accessdate=2017-05-01|publisher={{lang|ja|函館市}}|language=ja}}</ref> 。戰後幕府設立[[開拓使]],並將蝦夷地改名為北海道,箱館改名為函館。[[明治]]時代的函館是北海道的玄關,城市迅速發展。1895年,政府在函館灣進行填海工程,港口和市區的規模都大幅擴大。然而隨著北海道廳的成立使得[[札幌市|札幌]]正式成為北海道的行政中心,札幌的外港[[小樽市|小樽]]迅速發展為和函館並列的北海道兩大港口,函館的工礦業貿易地位也因此相對下降。20世紀初期,函館迎來了發展的轉機。1907年日俄漁業條約簽訂使得日本獲得在[[鄂霍茨克海]]和[[白令海]]等地的漁業權,北洋漁業因此迅速發展。因眾多漁船自函館出發捕魚,函館發展為漁業和水產貿易的中心。另一方面,1908年[[青函連絡船]]的開通使得函館的交通地位大幅上升,物資和人員往來量飛躍性增加。
函館在歷史上多次遭遇大火<ref>{{cite web|url=http://www.city.hakodate.hokkaido.jp/docs/2014012800860/ |script-title=ja:函館の大火史|accessdate=2017-05-01|publisher={{lang|ja|函館市}}|language=ja}}</ref> 。1878年和1879年的大火之後,函館實施市區改正事業,擴寬道路寬度並使得市區街道呈現長方形格局。1907年和1921年的大火之後,函館市修築了眾多1層為和式、2層為洋式的[[和洋折衷建築]],成為函館特有的景觀<ref>{{cite web|url=http://www.nhk.or.jp/tsubo/program/file183.html |script-title=ja:file183 「函館」|accessdate=2017-05-01|publisher=NHK|language=ja}}</ref> 。1934年9月21日,函館發生[[1934年函館大火|函館大火]],11,105棟建築被燒毀,2,166人遇難,市區約一半面積和超過10萬人受到影響<ref>{{cite web|url=http://www.city.hakodate.hokkaido.jp/docs/2014012200615/ |script-title=ja:函館大火|accessdate=2017-05-01|publisher={{lang|ja|函館市}}|language=ja}}</ref> 。這場大火之後,函館市對城市規劃進行大幅變更,進一步擴寬道路寬度並興建公園作為防火對策。
1922年,函館正式設[[市制 (日本制度)|市]]。成立當時的函館市面積有19.05平方公里。1935年,函館舉辦第一屆港祭,象徵城市已從大火復興。同年函館市的漁獲量創下歷史最高紀錄。然而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函館的水產貿易量大幅減少。在二戰結束之前,函館不僅市區遭到美軍空襲,青函連絡船的大部分船舶也遭到美軍空襲,使得函館和本州之間的交通一度近乎斷絕。戰後北洋漁業因政治情勢的變化而一度終止,函館經濟也因此受到負面影響。1952年後北洋漁業雖然有所恢復,但規模不及戰前,更在1977年[[蘇聯]]設立200海里[[專屬經濟區]]之後遭到嚴重打擊。
22,0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