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候外庐

移除 1,150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multiple issues|
{{copypaste|time=2020-01-17T10:36:18+00:00}}
{{overlinked|time=2020-01-17T10:36:18+00:00}}
{{unreferenced|time=2020-01-17T10:36:18+00:00}}
}}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候外庐
| 图像 =
[[File:候外庐666.jpg|缩略图
|center|[https://p1baike.ssl.qhmsgso.com/t01ff05410e1bba0b7e.jpg 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446811&sid=6660492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6446811-6660492.html 来自360图片]]] | 性别 图像说明 = 中国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 出生日期 = 1903年2月6日
| 国籍 = 中国
| 民族 = 汉
| 籍贯 = 山西省平遥县
| 职业     = 中国历史学家、思想家、   教育 科研管理工作者| 母校     = 北京政法大学
}}
'''侯外庐'''(1903.02.06~1987.09.14)原名兆麟,又名玉枢,自号外庐, [[ 山西省]][[平遥县]]人。中国 [[ 历史学家 ]] [[ 思想家 ]] [[ 教育家 ]] 。1987年9月14日病逝于 [[ 北京 ]]
青少年时代,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3年考入[[ 北京法政大学]] [[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同时攻读法律和历史。
24岁结识了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者[[李大钊]],受到[[马列主义]]的影响。1927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经[[成仿吾]]、章伯韬介绍在巴黎加入 [[ 中国共产党 ]] 。主编过[[周恩来]]等创办的《[[ 赤光报]] 》。1930年经莫斯科回国,与中共党组织失去联系。先后在[[哈尔滨 ]] 法政大学、北平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36年与[[ 王思华]] 翻译了《[[资本论]] 》第一卷。抗日战争时期曾在重庆主编《中苏文化》,在 [[ 上海 ]][[ 香港 ]] 主编《[[文汇报]]》副刊,并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宣传活动。1948年进入东北解放区。
历任[[ 中央人民政府]] 文教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北京大学]]教授、[[西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哲学部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所长、[[ 中国史学会]] 理事、[[ 中国哲学史学会]] 名誉会长等职。曾当选为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六届委员、常务委员等。
== 人物生平 ==
1903年2月6日,(清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初九)生于[[ 山西平遥县西王智村。侯俊岩]] 之兄。取名外庐,是因为"[[ 王国维]] 深信君子三畏","以'畏'自戒",将[[ 苏东坡]] 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反其意而用之,1928年初,起名'外庐',以'外'自戒"。[1]
1923年,入[[ 北京政法大学]] 法律系,次年又入[[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
1927年夏,赴法国留学,入[[ 巴黎大学]] ,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 和政治经济学。
1928年春,在巴黎旅欧支部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党支部书记,
[[File:先生.jpg|缩略图]]
并主编《[[ 赤光报]] 》。
1930年春,归国任[[ 哈尔滨法政大学]] 经济学系教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任[[ 北平大学]] 法学院教授兼师范大学教授。
1932年2月,被捕入狱,次年8月被保释出狱。
1938年,在重庆主编《中苏文化》,并参与中苏文化协会及中国学术工作者协会工作。
1946年,在上海从事著述活动,并主编《[[ 文汇报]] 》之《[[ 新思潮]] 》周刊。[2]
1947年,转任[[ 香港达德学院]] 教授。
1948年,去东北工作。
1949年3月,入北平参加[[ 新政协]] 筹备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兼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
1951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史学会]] 理事、[[ 中国哲学史学会]] 名誉会长、[[ 中国孔子基金会]] 名誉顾问、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等。
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 学术成就 ==
侯外庐一生主要从事[[ 社会史、思想史]] 的学术研究,并亲身执教,对教学管理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 西北大学]] 担任校长期间,对该校的教学、科研及学校的扩建与发展有重要贡献。侯外庐在长期的革命教育及管理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提倡实践精神与求实作风;提倡"韧的追求";鼓励学生勇于独立思考,并有所创新和前进;倡导教学和科研的统一。
=== 认识李大钊 ===
20世纪20年代初,侯外庐在北京同时读两个大学:[[ 北京法政大学]] 和北京师范大学。[[ 法政大学]] 攻读的是法律,师范大学修研历史,在这里,他认识了[[ 李大钊]] 。认识李大钊是由侯外庐的朋友[[ 高君宇]] 介绍的。后来侯外庐记述了第一次见面的情形:"他(李大钊)对几个年轻人很热情,既谈思想,又谈学术。我向他讨教对中国革命前途的认识,和对各种理论的见解,他都一一作答。与大钊的接触,使我的思想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开始以更高的自觉性和更大的热情参加学生运动。从他那里感染到对理论的浓郁兴趣,对我一生都有影响力。"
认识李大钊之后,侯外庐就常向李大钊借一些外界不大能见到的书籍。此时的侯外庐,阅读广泛,对各派学说都努力涉猎,希图从中寻出济世救国的思想、理论。但是,当时马克思主义原著及译本极难见到,就连[[ 李大钊]] 当时借给侯外庐的,也只是[[ 布哈林]] 所著《唯物史观》的英译本,以及[[ 罗莎·卢森堡]] 等人的著作,这在当时也属不可多得。
=== 创办刊物 ===
1926年,为呼应南方革命形势,侯外庐与几位朋友想独立办
 
[[File:候外庐334.jpg|缩略图]]
一个刊物。但等付印时,却凑不齐印刷费。侯外庐去向李大钊求援,李大钊当时也不宽裕,他转向邻近的李石曾借了一笔钱交给侯外庐。这笔钱援助了这几位热血青年,使他们编辑的秘密刊物《下层》终得以问世。
一个刊物。但等付印时,却凑不齐印刷费。侯外庐去向[[李大钊]]求援,李大钊当时也不宽裕,他转向邻近的[[李石曾]]借了一笔钱交给侯外庐。这笔钱援助了这几位热血青年,使他们编辑的秘密刊物《下层》终得以问世。 由于《下层》显而易见的色彩和立场,当时的军阀政府立即下令取缔。这年冬天,侯外庐为还借款,在[[ 北京东交民巷]] 道升洋行与李大钊见面。侯外庐向李大钊介绍了《下层》发行后的反映和被查禁的情况。李大钊说,刊物即使被查禁,也是一场胜利。李大钊还鼓励侯外庐参加国民党组织,希望为它做一些实际工作。侯外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向李大钊谈到自己对理论很有兴趣,很想先在理论上追求真理。他表达出自己的一个心愿:想翻译一点马克思的重要著作。这样一则可使自己深入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二则可以为国内广大探求真理的读者提供营养。这个想法得到[[ 李大钊]] 的赞同。
但是,这个心愿在当时很难实现。因为侯外庐在北京几年也未找到一本马克思的原著,更遑论翻译了。接下来,时局骤变,[[ 张作霖]] 对进步人士大肆搜捕。侯外庐因为接触过李大钊,主编过《下层》刊物,也被列入黑名单中。面临逮捕危险的朋友各奔前程,侯外庐也决定取道苏联,赴法国勤工俭学。
=== 翻译《资本论》 ===
为进入苏联,侯外庐在哈尔滨等候签证达
 
[[File:资本论.jpg|缩略图]]
半年之久。在这里,他出乎意料地在街头书摊发现了英文版和日文版的《资本论》,如获至宝,立即买了下来。回到旅馆,他天天使劲钻研,由此,他甚至为自己规定了赴法的使命---学习德文,从原著直接翻译《资本论》。
半年之久。在这里,他出乎意料地在街头书摊发现了英文版和日文版的《[[资本论]]》,如获至宝,立即买了下来。回到旅馆,他天天使劲钻研,由此,他甚至为自己规定了赴法的使命---学习德文,从原著直接翻译《资本论》。 也就在这段时间,传来了[[ 李大钊]] [[ 北洋军阀政府]] 杀害的噩耗,悲愤之余,侯外庐更坚定信心,发誓要译出《资本论》,以此祭李大钊英灵,"以酬他对我的蒙师之教"。
到了法国之后,侯外庐一面在巴黎大学听布克莱教授讲"唯物史观",一面从字母开始学习德文。其余时间,几乎全部用来自修钻研《资本论》。
但是,侯外庐几乎没有经济来源,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在此久留。为了珍惜这里的"自由空气",他充分地利用着每一天时间。据侯外庐后来回忆:"那时候,我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除了上图书馆,几乎足不出户。"巴黎是世界文化荟萃之都,可侯外庐在此三年,竟然一次也没去参观过[[ 卢浮宫、凡尔赛]] 等名胜,连[[ 埃菲尔铁塔]] 也只是远望,无暇登临。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献给了学习和翻译《[[ 资本论]] 》工作之中。
=== 阅读学习 ===
到法国一年之后,经过充分研读准备的侯外庐,开始试译这部伟大的社会科学著作。当时侯外庐所依的蓝本,是《[[ 资本论]] 》德文第四版。为了译得确当,他还参照英、法、日文几个译本。据侯外庐自己讲:在语言方面,我几门外文的水平都不高,仅英文较有基础。在理论方面,自认对马克思主义知之不多,还须从头学起。而《资本论》,是马克思以四十年心血所系的巨著,它不仅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成果,而且仅就其中的内容,也是一座包含了丰富人类知识的宝库。侯外庐遇到的翻译难度,大到难以想象。
侯外庐在试译《资本论》的过程中,虽经长时间准备,可仍常常存在障碍。侯外庐最下大功夫的是补读了[[ 马克思哲学]] 及经济思想来源一脉的[[ 黑格尔哲学,亚当·斯密]] 经济学的几部大块头著作。这些补读,收益甚大,以至侯外庐后来说:回想起来,多亏了十年翻译《[[ 资本论]] 》期间受到知识贫乏的压力,若不是那十年为摆脱知识贫乏的压力所做的努力,以后未必会有机会那样广泛地阅读和学习。
在法国三年,侯外庐付出了几乎全数的时间和精力,得来的成果,是译完了《资本论》第一卷二十章。带着这些成果,侯外庐于1930年回国。回国之后,他依然沉浸于这项艰巨的工作之中。但是,他感觉自己所译的文字方面应当有所改进,便与曾在英法留学的经济学家[[ 王思华]] 合作,又重新开始[[ 移译]];并与书店签订了[[ 出版合同]]
=== 合译 ===
1932年,侯外庐与[[ 王思华]] 合译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一分册(第一至七章)由[[ 生活书店]] 出版;1936年第一卷合订本出版(这个译本出版后,侯外庐曾托请红军驻太原的代表[[ 周小舟]] 转呈一部给毛泽东。解放后一次到[[ 中南海]] 开会,毛泽东还对侯外庐提到自己在延安见到过他所译的《资本论》)。再后来,侯外庐仍独自以全力进行第二卷和第三卷关于地租部分的翻译。这期间他时时受到坐牢的威胁,并且就在监狱里,仍以"匹夫不可夺志也"为誓言,努力深造德文,为出狱后继续翻译做准备。
就在侯外庐翻译《[[ 资本论]] 》的同时,中国也有人正在进行着这方面的努力。1930年时,由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 陈启修]] 先生翻译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一分册第一、二、三章,由[[ 昆仑书店]] 出版;1928年,[[ 王亚南]] [[ 郭大力]] 两个不足30岁的青年也开始合作翻译《资本论》。抗战开始后,生活颠沛流离的侯外庐才被迫中断《资本论》的翻译。后来王亚南、郭大力的译本出版,侯外庐才与[[ 生活书店]] 解除了[[ 翻译]] 出版合同。此时,距他开始与《资本论》结缘,已经整整十年。
== 研究特色 ==
侯外庐先生系[[ 马列主义]] 新史学和[[ 有奴派]] 的著名学者之一。他的学术成果和地位,主要体现在他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上。概括起来,侯先生的思想史研究方法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
1948年[[ 翦伯赞]] 与侯外庐在[[ 香港达德学院]]
第一,将社会史研究与思想史研究密切结合,运用[[ 历史唯物主义]] 的方法,对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有科学的理解,并且提出"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对中国社会历史进行研究,在对中国[[ 社会经济形态]] 的发展历史深入探讨的基础上,对中国的思想史进行科学的理解和研究。
第二,侯外庐先生在研究[[ 社会史]] 的基础上,注重对[[ 社会思潮]] 作比较全面的考察,力图把握社会思潮与社会历史的联系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特点,进而研究不同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特色和历史地位。
第三,注重古代学术史研究,把历史上所有思想都视为具体学术背景下的产物,任何思想命题都是从当时的学术研究中酝酿出来的。既要看到社会历史发展对思想的影响,也不忽略学术本身在思想史进程的相对独立的地位。
== 学术年表 ==
侯外庐先生在20世纪众多史学家中,独树一帜,在很多方面自成体系,例如:对中国思想得发展历程做了系统梳理,明确从社会史入手解决思想史问题,扩大了思想史的研究范围,发掘出很多曾经不被重视的的思想家和"异端";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古代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中,厘清了中国古代城市和[[ 国家的起源]];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解决了"[[ 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
'''1932年'''
资本论第一卷上册,马克思原著、与王慎明合译,1932年由北平国际学社出版。
[[File:候外庐22.jpg|缩略图]]
 
译,1932年由北平国际学社出版。
'''1934年'''
'''1936年'''
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原著、与右铭([[ 王思华]])合译。
近代中国社会结构与[[ 山西票号]] ,发表于《中山文化季刊》1936年冬季号,重刊于1938年该刊第3卷第4期。
'''1939年'''
中山先生"革命的人文主义"之特征,发表于1939年1月1日《[[ 时事类编]] 》特刊第29期。
中国学术的传统与现阶段的学术运动,发表于1939年4月《理论与现实》第一卷第一期。
历史的阶段与了解,发表于1940年《读书月报》第2卷第9期。
中山先生年谱(与李甄陶合编),发表于1940年3月12日《中苏文化》第5卷特刊。
[[File:学史.jpg|缩略图]]
卷特刊。
 
中山先生遗教的核心精神,发表于1940年3月12日《中苏文化》第5卷特刊。
中国古代"贤者"之史的研究,发表于1943年7月《中山文化季刊》第1卷第2期。
[[ 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 ,1943年由国际出版社出版。
[[ 王国维]] 古史考释集解,1943年由重庆三友书店出版。
'''1944年'''
东方古代文明理解之钥匙,发表于1944年5月《文风》杂志第2卷第5期。
中国十七世纪思想家[[ 李二曲]] 评述,发表于1944年5月《中苏文化》第15卷第3、4期合刊。
[[ 颜习斋]] 反玄学的基本思想,发表于1944年6月《中苏文化》第15卷第5期。
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1944年6月由重庆文风出版社初版。
[[ 黄梨洲]] 的哲学思想与近世思维方法,发表于1944年7月《中苏文化》第15卷第6、7期合刊。
第十七世纪初中国思想界的一个[[ 号筒--龚定庵]] 思想的历史说明,发表于1944年8月《大学》杂志第3卷第7、8期合刊。
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上卷),1944年11月由重庆三友书店初版。
黄梨洲的诗文论,发表于1944年12月《[[ 民主世界]] 》第1卷第14期。
[[ 船山]] 学案,1944年由重庆三友书店出版。
'''1945年'''
[[ 康有为]] 在民国初年的反民主理论,发表于1945年2月《中华论坛》第1卷第2期。 第十七世纪中国的一个新世界观,发表于1945年3月《[[中原]]
第十七世纪中国的一个新世界观,发表于1945年3月《中原》月刊第2卷第1期。
[[File:庐集.jpg|缩略图]]
章太炎关于民族、民主的政治,发表于1945年3月《民主世界》第2卷第6期。
月刊第2卷第1期。 [[章太炎]]关于民族、民主的政治,发表于1945年3月《[[民主世界]]》第2卷第6期。 [[ 康有为]] 与变法运动历史,发表于1945年4月《中苏文化》第16卷第3期。
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下卷),1945年6月由重庆三友书店初版。
古代文献最初发现的[[ 中国古代文明]] 考,发表于1945年6月《中山文化季刊》第2卷第1期。
谭嗣同的社会思想,发表于1945年7月《中苏文化》第16卷第6、7期合刊。
[[ 戊戌政变]] 健者谭嗣同的思想流派,发表于1945年7月《[[ 民主世界]] 》第2卷第12期。
"五四"文化运动与"孙文学派"的关系,发表于1945年3月《中华论坛》第1卷第5-6期。
民主的历史考察--在沙坪墺的讲演,发表于1946年4月11日《新华日报》。
[[ 三民主义]] 与民主主义,1946年7月由上海长风书店出版。
复苏联历史学家格莱科夫的信,发表于1946年8月《中国学术》创刊号。
中山先生的哲学思想(从经验方面考察),发表于1946年8月《中国学术》第2号。
[[ 先秦诸子]] 思想(评价),发表于1946年10月《青年知识》新4期。
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再版)1946年由上海文风书局出版。
人类思维及哲学思想的发生,发表于1947年上海《唯民》周刊第3期。
新哲学教程(与[[ 罗克]] 订合著),1947年3月由上海[[ 新知书店]] 出版。
我怎样研究中国古代史,发表于1947年《青年知识》第5期。
司马迁思想的悲剧性,发表于1947年5月3日上海《[[ 文汇报]] 》"新思潮"专栏第10期。
中国近代思想学说史(上、下册),《新中国大学丛书》于1947年5月由[[ 上海生活]] 书店出版。
司马迁怎样说出[[ 墨者]] 要旨呢,发表于1947年5月24日上海《文汇报》"新思潮"专栏第12期。
[[ 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与杜守素、[[ 赵纪彬]] 合著,1947年6月由上海[[ 新知书店]] 出版。
司马迁的诸子要旨及其用意,发表于1947年7月《大学》月刊第6卷第3期。
汉代社会新论,发表于1947年8月《大学》月刊第6卷第4期。
[[ 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1947年10月由上海新知书店出版。
论纵横家的商人思想,发表于1947年《读书与出版》第2年第5期。
魏恶儒道论争四派中之"儒道合"派,发表于1948年3月《时代评论》第5卷第99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神灭思想的战斗传统与[[ 范缜]] 的神灭论(与纪云彬合作),发表于1948年3月《时代评论》第5卷第102期。
鲁迅与中国思想传统,发表于1948年9月22日香港《文汇报》"新思潮"专栏第2期。
汉代社会史绪论,1950年5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中国思想通史(第二卷)与杜守素、[[ 赵纪彬、邱汉生]] 合著。《新中国大学丛书》。1950年6月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五世纪末唯物论者范缜研究,发表于1950年8月《[[ 中国科学]] 》第1卷第1期。
关于学习社会发展史中的几个问题,发表于1950年《展望》第6卷第12期。
'''1951年'''
从鲁迅笔名与阿Q人名说到怎样认识鲁迅并怎样向鲁迅学习,发表于1951年1月26日《[[ 光明日报]] 》。
"[[实践论]]"--中国思想史(知行关系)的科学总结,发表于1951年3月6日《新建设》第3卷第6期。
中国思想通史(第三卷)与[[ 赵纪彬、杜国庠、邱汉生]] 合著,1951年5月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 武训]]--中国农民拆散时代的封建喜剧丑角,发表于1951年6月5日《光明日报》。
'''1952年'''
严复思想批判,发表于1952年3月5日《新建设》第4卷第3期。
[[ 洪秀全]] [[ 洪仁玕]] ,发表于1952年4月6日《新建设》第4卷第4期。
'''1954年'''
中国封建社会[[ 土地所有制]] 形式的问题,发表于1954年2月《历史研究》第1期,《新华日报》五月号转载。
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适用于古代中国问题,发表于《新建设》1954年第4期。
'''1955年'''
揭露美帝国主义的奴才胡适的反动面貌,发表于1955年2月《新建设》第2期,1955年4月由三联书店出版的《[[ 胡适思想批判]] 》转载。
孙中山--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发表于1955年3月12日《[[ 中国青年报]] 》。
论明清之际的社会阶级关系和启蒙思想的特点,发表于1955年5月3日《新建设》第5期。
从对待哲学遗产的观点、方法和立场批判[[ 胡适]] 怎样涂抹和诬蔑中国哲学史,发表于《[[ 哲学研究]] 》1955年第2期。
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修订本),1955年6月由[[ 人民出版社]] 出版。
司马迁著作中的思想性和人民性,发表于1955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新华半月刊》1956年第4期转载。
汉代白虎观宗教仁义与神学法典《[[ 白虎通义]] 》--兼评王充对白虎观神学的批判,发表于《历史研究》1955年第5期。
'''1956年'''
批判[[ 梁漱溟]] 反动的历史观点及其[[ 复古主义]] ,发表于《历史研究》1956年第1期。
介绍高级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发表于《历史教学》1956年7月号。
论中国[[ 封建制]] 的形成及其法典化,发表于《历史研究》1956年第8期。1957年由三联书店出版的《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讨论集》转载,又载入1958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第一集。
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四十年代)1956年8月由[[ 人民出版社]] 出版。
揭露美帝国主义奴才胡适的反动政治面貌,1956年由[[ 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
'''1957年'''
中国思想通史一、二、三卷(增订本),1957年3至5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介绍[[ 陈确]] 著书中所仅见刊本《[[ 葬书]] 》的思想,发表于《新建设》1957年第6期。
[[ 方以智]]--中国的[[ 百科全书派]] 大哲学家(上)发表于《历史研究》1957年第6期。
方以智--中国的百科全书派大哲学家(下)发表于《历史研究》1957年第7期。
学习先进理论,加强的思想路线,发表于《历史研究》1957年第10期。
苏联科学院编《哲学史》(中国哲学史部分)与[[ 冯友兰、胡绳]] 合著,1957年由[[ 人民出版社]] 出版。
'''1958年'''
怎样对待[[ 孔德]] 的思想,发表于《[[ 哲学研究]] 》1958年第2期。
中国哲学史略,1958年4月由[[ 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1959年[[ 外文出版社]] 译成英文出版。
谈谈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兼评冯友兰先生的看法,发表于《争鸣》1958年第5期。
古史领域中"厚今薄古"方针的斗争意义,发表于《历史研究》1958年第5期,[[ 科学出版社出版]] 的《厚今薄古论文集》选载。
《戊戌变法六十周年纪念集》序,1958年9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唯物主义者王安石([[ 与邱汉生合作]]),发表于《历史研究》1958年第10期。
'''1959年'''
中国封建社会前后期的农民战争及其纲领口号的发展,发表于《历史研究》1959年第4期。
关于[[ 封建主义]] 生产关系的一些普遍原理,发表于《新建设》1959年第4期。
中国历代大同理想,1959年4月由[[ 科学出版社出版]]
[[ 王廷相]] 哲学选集》序,1959年7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65年6月由[[ 中华书局]] 重印增订本。
王廷相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发表于《[[ 哲学研究]] 》1959年第7期。
[[ 柳宗元]] 的唯物主义思想,发表于《新建设》1959年第7期。
[[ 李贽]] 的进步思想(与[[ 邱汉生]] 合作),发表于《历史研究》1959年第7期。
[[ 吕才]] 的唯物主义思想,发表于《历史研究》1959年第9期。
《陈确哲学选集》序,1959年5月由[[ 科学出版社出版]]
[[ 明道编]] 》序,1959年9月由[[ 中华书局]] 出版。
[[ 伯牙琴]] 》序,1959年9月由中华书局出版。
十六世纪中国进步的哲学思潮概述,发表于《历史研究》1959年第10期。
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上册)与[[ 赵纪彬、杜国庠、邱汉生、白寿彝、杨荣国、杨向奎、]] 诸青合著,1959年12月由[[ 人民出版]] 社出版。
'''1960年'''
'''1961年'''
忆悼[[ 杜国庠]] ,发表于1961年2月8日《[[ 光明日报]] 》。
从"兄弟"谈到历史剧的一些问题(笔名常谈),发表于1961年3月9日《北京晚报》,《文汇报》1965年12月8日转载。
刘知几的哲学和史学思想--纪念[[ 刘知几]] 诞生一千三百周年,发表于1961年3月12日《人民日报》。
中国古代不怕鬼神的思想传统,发表于1961年3月25日《光明日报》。
论刘知几的学术思想--纪念刘知几诞生一千三百周年,发表于《历史研究》1961年第4期。
[[ 汤显祖《牡丹亭还魂记》]] 外传,发表于1961年5月3日《人民日报》。
侯外庐谈如何对待中国哲学史遗产问题(中国科学院吉林省分院历史研究所编写),发表于1961年5月6日《[[ 光明日报]] 》。
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干革命派[[ 无神论]] 思想的历史特点,发表于1961年7月31日《光明日报》。
论汤显祖《[[ 紫钗记]] 》和《[[ 南柯记]] 》的思想性,发表于《新建设》1961年第7期。
[[ 方以智《东西均》]] 一书的哲学思想--纪念方以智诞生二百五十周年,发表于1961年8月6日《人民日报》。
汤显祖《[[ 邯郸记]] 》的思想与风格,发表于1961年8月14日《人民日报》。
方以智对遗产的批判继承态度,发表于1961年9月28日《光明日报》。
'''1962年'''
论汤显祖剧作四种,1962年由[[ 中国戏剧出版社]] 出版。
[[ 傅山]] 《荀子评论》手稿序言,发表于1962年6月3日《光明日报》。
汤显祖著作的人民性和思想性,发表于1962年6月25日《光明日报》。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与[[ 张岂之]] 合写),发表于1962年7月12日《人民日报》。
《吕坤哲学选集》序,1962年10月由[[ 中华书局]] 出版。
[[ 方以智《东西均》]] 》序,1962年11月由中华书局出版。
李贽的封建叛逆思想--为纪念李贽逝世三百六十周年而作(与李学勤合写),发表于1962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
'''1963年'''
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原名《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1963年1月由[[ 人民出版社]] 出版。
柳宗元唯物主义与[[ 无神论]] 思想,发表于1963年2月9日《人民日报》。
柳宗元的社会思想(与[[ 张岂之]] 合写),发表于1963年2月9日《[[ 光明日报]] 》。
柳宗元《[[ 天对]] 》在中国唯物主义史上的科学地位--兼看哲学党性原则的具体表现(与李学勤合写)发表于《历史研究》1963年第4期。
中国哲学史中的唯物主义传统,发表于《新建设》1963年第4期。
[[ 中国哲学简史]] ,1963年11月由[[ 中国青年出版]] 社出版。
'''1964年'''
略论辛亥革命前后美帝国主义对华精神侵略--近代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史料的初步考察之一,发表于《新建设》1964年第8、9期合刊。
《柳宗元哲学选集》序,1964年由[[ 中华书局]] 出版。
'''1965年'''
二十世纪[[ 林乐知]] 念的"和平经",发表于1965年5月28日《人民日报》。
'''1977年'''
以[[毛 泽东思想]] 为指导,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发表于1977年9月1日《[[ 光明日报]] 》。
'''1978年'''
中国近代哲学史,1978年2月由[[ 人民出版社]] 出版。
肃清"[[ 四人帮]]"流毒,积极开展哲学史研究,发表于《[[ 哲学研究]] 》1978年第1、2期合刊。
深切悼念郭沫若,发表于《历史研究》1978年第7期。
实事求是,搞好史学研究工作,发表于《历史教学》1979年第1期。
悼念吴晗,发表于1979年2月17日《[[ 北京日报]] 》。
中国封建社会史论,1979年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提倡科学的诚实态度,发表于《[[ 中国史研究]] 》1979年第3期。
五四时期民主和科学思潮,发表于《红旗》1979年第5期。
学术研究与"[[ 百家争鸣]]"发表于《[[ 西北大学学报]] 》1979年第4期。
'''1980年'''
[[ 中国思想史纲]](上册),1980年5月由[[ 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
怎样造就社会科学人才,发表于1980年6月28日《[[ 文汇报]] 》。
怀念吕振羽,发表于《[[ 中国史研究]] 》1980年第4期,《人民日报》于1981年2月17日转载。
翻译《[[ 资本论]] 》(回忆录之一)1980年8月发表于《中国哲学》第3辑。
《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序,1980年9月由齐鲁书社出版。
学苑新葩--《中国哲学》评介,发表于1981年1月5日《文汇报》。
重视人才的培养,促进哲学史研究工作,发表于《[[ 中国哲学史研究]] 》1981年第1期。
饱尝甘苦的十年,发表于上海《书林》1981年1期。
深沉的怀念--纪念[[ 杜国庠]] 逝世二十周年,发表于广东《[[ 学术研究]] 》1981年第1期。
坎坷的历程(回忆录之四),1981年5月发表于《中国哲学》第6辑。
为真理而斗争的[[ 李达]] ,发表于1981年6月18日《[[ 光明日报]] 》。
[[ 历史的丰碑]]--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发表于1981年10月19日《[[ 文汇报]] 》。
侯外庐自传,发表于山西《[[ 晋阳学刊]] 》1981年第5期。
中国思想史纲(下册),1981年10月由[[ 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
[[ 资本论]] 》译读始末,发表于北京《学习与研究》1981年试刊1期。
'''1982年'''
坎坷的道路(回忆录之五),1982年5月发表于《中国哲学》第7辑。
船山学案(新版),1982年9月由长沙[[ 岳麓书社]] 出版。
坎坷的道路(回忆录之六),1982年10月发表于《中国哲学》第8辑。
侯外庐论学书札,同上。
[[ 史林]] 述学--《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自序,发表于《文史哲》1982年第5期。
研究历史要求新求实--翦伯赞学术纪念会书面发言,发表于1982年11月24日《[[ 光明日报]] 》。
"只顾攀登莫问高"--纪念郭沫若诞辰九十周年,发表于1982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又载《学习与思考》1982年第6期。
撰著《中国思想通史》(回忆录之八),1983年8月发表于《中国哲学》第10辑。
深切悼念[[ 尹达]] ,发表于1983年8月10日《光明日报》,又载《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3期、《[[ 中国史学史研究]] 》1983年第4期。
'''1984年'''
我对中国社会史的研究,发表于《历史研究》1984年第2期。
宋明理学史(上卷)与[[ 邱汉生、张岂之]] 主编,1984年4月由[[ 人民出版社]] 出版。
发扬[[ 傅山]] 的优良学术传统--纪念傅山逝世三百周年,发表于《[[ 晋阳学刊]] 》1984年第5期。
'''1985年'''
韧的追求(《回忆录》),1985年10月由三联书店出版。
民主、科学、创新,发表于《[[ 文汇报]] 》1985年12月2日。
'''1986年'''
孔子研究发微,发表于《[[ 孔子研究]] 》创刊号。
《岳麓书院一千零一十周年纪念文集》序言,1986年10月由[[ 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
'''1987年'''
宋明理学史(下卷)与[[ 邱汉生、张岂之]] 主编,1987年9月由[[ 人民出版社]] 出版。
'''1988年'''
[[ 方以智]] 的生平与学术贡献--方以智全书前言,1988年9月由[[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 == 参考资料:==1. [[王国维对侯外庐的影响]] . .光明网 . 2013-01-212. [[王国维对侯外庐的影响]] . .光明网 . 2013-01-21词条标签: 中华名人 中国社会科学家 人物 人物通用 历史学家
{{uncategorized|time=2020-01-17T10=参考来源==[[Category:36教育家]] [[Category:18+00思想家]] [[Category:00}}历史学家]]
28,1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