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增加 3,558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reflis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 苏</big> ''' |- | File:T01f92ffb67717d83c1.png|缩…”
{{reflis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 苏</big> '''

|-

|

[[File:T01f92ffb67717d83c1.png|缩略图|居中|[https://p1.ssl.qhimg.com/t01f92ffb67717d83c1.png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10037668&sid=10539148 来自 360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苏,汉语常用字 ,读作sū或者sù,最早见于金文 ,其本义原指用树枝或稻草穿鳃提鱼,使鱼可以落水复活,后延伸至复活,恢复知觉与活力,又引申为须状下垂的饰物。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拼音;
sū、sù

部首;


字码;
U:82CF;GBK:CBD5;郑码:EYO

五笔;
ALWU

笔顺;
一丨丨フノ丶丶

字级;
常用字,一级字

平水韵;
七虞

注音;
ㄙㄨ、ㄙㄨˋ

旧体;


古字;
蘓苏稣苏

笔画;
7
=='''字源演变'''==
关于"苏"的[[字源]],主要有两种观点。

其一,"稣"是"苏"本字。木,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树枝。金文,字形在鱼鳃位置加"木",表示用树枝穿鳃提鱼。古人发现,用树枝或稻草穿鳃提鱼,短时间内虽使鱼失去了水并伤及鱼鳃,但并不会至鱼于死地,只要短时间内给予必要的水环境,鱼就可以"复活"。当"稣"的"复活"本义消失后,金文调整左右结构加"艹"另造"苏"代替,表示用稻草穿鳃提鱼。篆文将金文字形苏中的"木"写成"禾"。隶书[[演变]]成"楼兰简"字形。俗体楷书以"办"代替正体楷书的"稣",导致字形晦涩。

其二,篆文和繁体"苏"字由"艸"和"稣"构成。"稣"字表示假死后又活过来,整个字的意思是能使假死之人活过来的草本植物。它指能解鱼蟹之毒的紫苏。引申表示说话重复。汉字简化时按近代产生的草书楷化形式简化,形成记号字。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桂荏也。从竹稣声。素孤切。
=='''康熙字典'''==
《唐韵》素姑切《集韵》《正韵》孙租切,$音酥。《说文》桂荏也。《本草》紫苏。《注》苏,从稣,舒畅也。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苏乃荏类,而味辛如桂,故《尔雅》谓之桂荏。

又《扬子·方言》苏,芥草也,[[江淮]]南楚之闲曰苏。

又木名。《诗·郑风》山有扶苏。《传》扶苏,扶婿,小木也。

又流苏。《西京杂记》昭阳殿壁带往往为黄金肛,皆衔五色流苏。《司马相如·上林赋》《注》苏,析羽也。

又息也。《书·仲虺之诰》后来其苏。

又死更生。《战国策》勃然[[乃苏]]。

又取也。《屈原·离骚》苏粪壤以充帏兮。《纲目集览》取草曰苏。

又《韵会》苏苏,气索貌。《易·震卦》震苏苏。《注》恐惧不安之貌。《王注》躁动貌。

又台名。《吴语》高高下下,以罢民于姑苏。《注》姑苏,台也。

又亭名。《后汉·郡国志》襄国有苏人亭。

又国名。《魏志·东夷传》诸国各有[[别色]],名之为苏涂。

又姓。《书·立政》司ᨥ苏公。《传》忿生为武王司ᨥ,封苏国。

又《集韵》山于切,音疋。诗扶苏之苏,徐貌读疋。

又《字汇补》苏故切,音傃。《荀子·议兵篇》苏刃者死。《注》苏读作傃,谓相向格斗者。<ref>[https://guoxue.baike.so.com/query/view?type=word&title=%E8%8B%8F 苏],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
30,88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