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郭嵩焘

增加 1,567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郭嵩焘认为洋患生于中国,乃是近代中国的一大变局,是势之使然。因此,他反对"严夷夏之大防",主张开放。他说:"茫茫四海含识之人民,此心此理所以上契于天者,岂有异哉?而猥曰'东方一隅为中国,余皆夷狄也',吾所弗敢知矣!"郭嵩焘外交观的另一个基本内容,就是反对视西方诸国为"夷狄",主张把它们当作一个个独立的文明国家来看待。针对封建士大夫的"虚骄"习气,郭嵩焘认为:中国除"取法"西洋外,别无他法。为了帮助人们打开眼界,了解、取法西方,郭嵩焘还把出使英国途中的见闻,参以自己的感想,逐日详记下来,写成《使西纪程》寄回总理衙门。不料,惹来一场轩然大波。
 
在郭嵩焘身上有着强烈的家国之忧,但他的爱国情感与民族主义意识是以极为理性的形式呈现的,并且更接近于近代民族主义观念,也因此为当时的人们所误解。这首先表现在郭嵩焘对于华夷之辨的看法上。当时,传统士大夫仍然强调明华夷之辨,郭嵩焘通过自己的实际观察,认为对西方绝不能再以蛮夷视之。他认为"西洋立国二千年,政教修明,俱有本末,与辽、金崛起一时,倏盛倏衰,情形绝异" ,批驳了传统士大夫关于"中国有道,夷狄无道"的观念,并进一步指出过去比较落后的地区和民族可以转化成先进的地区和民族。
 
对于传统的华夏中心观,郭嵩焘也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传统的华夏中心观认为中国居天地之中,是行纲常教化和礼义文明的结果,夷狄无此教化与文明,故居"天地之偏鄙"。因为中西文明开化的格局已发生历史的错位,而时人却仍然以天下主义的老眼光看世界,郭嵩焘感到了其中蕴含的民族危机。郭嵩焘痛斥士大夫"惟一意矜张,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以快其议论而为名高" ,呼吁国人要摒弃传统的"夷夏之辨",理智地分析西方事物,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向西方学习,树立新的世界意识,走富国强民的近代民族主义道路。<ref>[http://www.historychina.net/zwgx/356252.shtml 论郭嵩焘的外交思想], 中华文史网, 引用日期2019-02-17</ref>
==人物评价==
郭嵩焘是近代洋务思想家,是中国职业外交家的先驱。 郭嵩焘的一生鲜明地反映出时代特征,反映出方生与未死之际先行者的历史命运,考察历史,反顾来路,郭嵩焘是中国十九世纪末维新派的先声,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全盘西化论"的嚆矢。郭嵩焘痛恨反手关家门,力主开眼看世界,早已被证实是明智之见和明智之举,他是超越时代的先行者,生前没有知音,没有同道,内心寂寞如沙。郭嵩焘主张学习西方的蓝调文明,面对重重阻力,真可谓是"雪拥蓝关马不前",他叹息过、苦恼过,却从未绝望过,相信未来,内心始终怀抱着沉重的乐观。事实证明,郭嵩焘是对的。
李鸿章:当世所识英豪,与洋务相近而知政体者,以筠仙(郭嵩焘号)为最。
清廷官方评价:(郭嵩焘)出使西洋,所著书籍,颇滋物议。<ref>[http://history.sina.com.cn/bk/jds/2015-08-19/1002124648.shtml 晚清郭嵩焘:敢说真话的“人民公敌”], . 新浪网, 引用日期2019-02-17</ref> 
焯莹:谓公弗显,联翩节麾。志业宏多,欿如未施。众荣我蔑,趣与世揆。思以先觉,觉彼后知,利在国家,岂图其私?蛮貊或行,州里或疑,匪诚未至,人心积巇。召归辍驾,遘疾江湄,天日掩照,时命孔哀。心不负君,魂清魄夷,孰闻天马,徒恋敝帷。皦尔风节,百世之师,文章满家,鸾凤其仪。谤与身灭,积久弥辉,考三不朽,视此穹碑。
郭嵩焘自评: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
1,25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