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黄季陆

增加 49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姓名 = 黄季陆
| 图像 =
[[File:黄季陆.jpg|缩略图|center|[https://picp1.baikessl.sosoqhmsg.com/ugc/baikepic2/13035/20170610125656-571205378t019e6a609c418f27e2.jpg/0 原图链接] [https://pic.baike.sososo.com/ugcdoc/baikepic2/13035/2017061012565610034173-57120537810382190.jpg/0 html 来自360图片]]]
| 出生日期 = 1899
| 逝世日期 = 1985.05
| 职业 = 台湾地区教育部部长
}}
=== 黄季陆 === ''' 黄季陆'''(1899-1985),男,字学典,名陆、季陆, [[ 四川叙永 ]] 人。美国 [[ 俄亥俄州立大学 ]] 毕业,硕士学位。曾任加拿大《醒华日报》总编辑、成都大学教授、中国国民党内政部常务次长、 [[ 四川大学 ]] 校长、台湾行政院政务委员、国民党内政部长、台湾考试院考选部长、台湾地区教育部部长、中华民国国史馆馆长等职。黄季陆是国民党十二届中央评议委员。著有《对俄外交问题》、《民主典例与民主宪政》等
== 个人履行 ==
黄季陆(1899-1985.05)生于光绪己亥年正月廿一日。公名学典,字季陆,国瑛公(黄国瑛)之季子也。幼有大志,聪慧过人,见诸兄读文章学制艺,甞曰,"大丈夫当图盖世勋业,若仅读死书,谋科举为夷狄效奔走,余不取也"。族中伯叔辈闻其言,即以大器期许之。会鹿生公谋刺川赵尔丰,聚义反正谋泄,被逮下狱。公以十二龄童子只身赴蓉探视。其胆识非常人可及也。公留蓉肄业于强国高等小学校。适四川铁路风潮激荡,全蜀骚然。公位民国告成,得党国人资助留学欧美。在日本钦名大学毕业美国威斯灵大学学士美国俄亥药,加拿大都部郎托大学研究员。少年受民主革命影响,在成都强国高等小学读书,组
织小学生保路同志会。并选为会长,参加请愿、讲演活动。后赴 [[ 上海、北京 ]] 、槟榔屿等地求学,并参与反 [[ 对袁世凯 ]] 的活动。毕业于 [[ 复旦公学 ]] 。1918年赴 [[ 日本,入庆应大学 ]] 。后转赴 [[ 美国 ]] ,入威斯灵大学学政治。旋入俄亥俄州立大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
1923年,赴 [[ 加拿大 ]] ,入 [[ 都朗杜大学 ]] ,任《醒华日报》主笔。同年归国。
1924年1月,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任大会《宣言》审查委员会委员。黄季陆反对共产党员参加国民党,开始出现反共立场。后任 [[ 孙中山 ]] 大本营法制委员会副委员长、广东大学法政系主任。
1925年,参与 [[ 西山会议派 ]] ,在 [[ 上海 ]] 另立"国民党中央党部",任海外部长等职。次年1月,国民党"二大"会议通过弹劾 [[ 西山会议派 ]] 的决议案,黄受严重警告处分。但黄季陆不醒悟,仍在其党部活动,并任青年部长等职。
1927年初,返川,任 [[ 成都大学 ]] 教授,因坚持 [[ 西山会议派 ]] 立场,被武汉国民政府下令通缉。旋即 [[ 蒋介石、汪精卫 ]] 背叛革命,国共合作破裂,黄返川任国民党四川清党委员、省党部执行委员等职。
1928年,任广东省党部常务执行委员兼《国民日报》社长,并任 [[ 中山大学 ]] 教授。以后,当选为国民党第四届代表大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和第五届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委员。 [[ 西安事变 ]] 后,黄季陆在 [[ 香港 ]] 通电力主讨伐 [[ 张学良、杨虎城 ]]
抗战期间,先后担任军事委员会第四副部长,"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团部常务干事兼宣传处长,内政部常务次长,四川省党部主任委员, [[ 四川大学 ]] 校长等职。在川大任职期间,把川大由峨眉迁回成都,多方筹集资金,扩建校舍,增添设施,延聘名师,增设院系,扩大办学规模,使川大成为多院系的综合大学。[1] 国民党反动统治即将崩溃时,黄季陆激烈反对师生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并支持纵容特务迫害进步教授。
1948年,返 [[ 叙永 ]] ,拉拢地方各派势力为他活动,竞选为"行宪国民大会"代表。
1949年,成都解放前夕,乘飞机去 [[ 香港 ]] ,后赴 [[ 台湾 ]]
赴台后任"行政院政务委员",1952年任"内政部长",协助陈诚推行"耕者有其田"政策,筹办 [[ 台湾 ]] 地方自治,颇多建树。
1954年,回任"行政院政务委 员",主持权责委员会。
著有《对俄外交问题》、《民主典例与民主宪政》等。
=== 参考资料:===1. [[ 参考资料来源:2011年12月26日《成都日报》第22版《黄季陆:学生叫他黄妈妈》 2. 参考资料来源:全球资讯网]]
28,1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