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

增加 84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中华民族园坐落在 [[ 北京市 ]] 亚运村西南,占地50公顷,由雷学金先生发起兴建,于1992年开始建设,1994年6月18日北园建成开放,2001年9月29日南园建成开放。中华民族园是京城第一座大型民族文化基地,旨在展示民族文化传统,增强国民爱我中华的 [[ 民族 ]] 意识,促进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同时,也在首都为各民族提供一个面向全国和 [[ 世界 ]] 的永久性窗口。中华民族园分南北两园,园内建有民族村寨36个,还有民族博物馆、民族展览馆、雕塑广场以及若干自然景观。
==简介==
中华民族园坐落在 [[ 北京市 ]] 亚运村西南,占地50公顷,由雷学金先生发起兴建,于1992年开始建设,1994年6月18日北园建成开放,2001年9月29日南园建成开放。中华民族园是京城第一座大型民族文化基地,旨在展示民族文化传统,增强国民爱我中华的民族意识,促进 [[ 青少年 ]] 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同时,也在首都为各民族提供一个面向全国和世界的永久性窗口。
中华民族园分南北两园,园内建有民族村寨36个,还有民族博物馆、民族展览馆、雕塑广场以及若干自然景观。北园内有民族村寨16个,建有国内最大的铸铁望以及仿真的热带榕林、水中溶洞、土林、盘龙瀑布、 [[ 阿里山 ]] 神木和沧源岩画等。少数民族村寨均采用1:1的比例,亭楼屋寨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按 [[ 少数民族 ]] 风格,真实再现出各个民族的文化遗存。
==建筑风格==
北京中华民族园,是集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民族风情,歌舞表演, [[ 工艺 ]] 制作以及民族美食为一体的大型民族文化园地。园内建有国内最大伯铸铁雕塑以及仿真的热带榕树林、水中溶洞,土林、盘龙瀑布,沧源 [[ 岩画 ]] 、阿里山神木等。南园也已建成完毕,主要有民族博物馆和雕塑广场等大型设施,以及二十余个民族村寨。
在民族村寨,可欣赏和参与各民族歌舞、节庆、 [[ 生产 ]] 、竞技和技艺等表演活动。整个公园集民族建筑、文化展示、歌舞表演、 [[ 体育 ]] 竞技为一体,是一座露天的少数民族人文博物馆。10多支民族表演队活跃在各个村寨中,进行吹笙、对歌、纺纱、蜡染等表演,构成一幅独特的民族风情画。
==建筑布局==
中华民族园全园占地约50公顷,分南北两园,北园占地20公顷。北园内建有民族村寨十六个,包括藏族、苗族、彝族、侗族、台湾高山族、朝鲜族、 [[ 布依族 ]] 、哈尼族、羌族、 [[ 傣族 ]] ,景颇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景区。园内修建有国内最大的铸铁雕塑及仿真热带榕树林、水中溶洞、盘龙瀑布、岩图画、阿里山神木等。南园有民族博物馆、雕塑广场以及20余个民族村寨。全部建筑均采用1:1的比例,真实再现各个民族的文化遗存。
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中华民族园)建设有中国各民族的56组建筑,包括民居建筑、 [[ 宗教 ]] 建筑、景观建筑。建筑形式涵盖中国传统建筑的所有典型形式——地穴式、干栏式、窑洞式、帐篷式、碉楼式、干井式、天井式、独院式、吊脚楼、土掌房。为更加真实、全面地营造各民族生活环境,中华民族园在园区中特别建造了园林自然景观。这些园林 [[ 自然景观 ]] 将各民族的生活同溶洞、瀑布、悬崖、石窟、栈道、异型树木、河湖、农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便于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各民族生活环境,也增强了参观的趣味性、参与性。
白族民居建筑:中华民族园中白族民居建筑多为内相院落式封闭建筑组合,其典型布局为“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形式。民居外 [[ 装修 ]] 的处理是白族民居建筑与文化、艺术融合的特点。外部均以白灰、墨画为主调,点缀以石蓝、赭色等彩画。木屋架,青瓦屋面,青石板封檐,与高原地区的大自然空间色彩相映,使建筑、人、环境融为一体。
傣族建筑:傣族景区占地10000平方米, [[ 建筑面 积1347 积]]1347 平方米,建筑复原按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典型建筑,规划形式为“寨”。傣寨由寨门、民居、曼飞龙塔、傣寺、寨心、泼水亭、水井、孔雀亭、桥等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社区。傣族民居为竹木结构,由数十根木柱高架成干阑式建筑。上层住人,下层阴凉宽敞,可圈养畜禽,置放生产生活用具。墙壁为木板或片竹,屋顶通常为歇山草顶或瓦片顶,下层亦常设有腰檐、陡屋面、斜墙板的独特 [[ 民族 ]] 形式和地方特色。
侗族建筑:侗族建筑景区占地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71平方米,建筑复原按贵州省从江、黎平地区的侗族典型建筑。规划形式为寨,由鼓楼、风雨桥、寨门、戏台、民居、水车、碾房、谷仓、稻田等组成。侗族建筑以杉木为原料,民居形式为干栏式。
民族建筑:中华民族园规划建设中国各民族的56组建筑,现已建成48组(2013年),包括民居建筑、宗教建筑等。建筑形式涵盖中国传统建筑的所有典型形式——地穴式、窑洞式、帐篷式、干井式、天井式、吊脚楼、土掌房等。由于在选样、设计、建材、建设、习俗等方面严格遵循文物复制的基本原则,无疑使这批民族建筑具有文物性,为 [[ 建筑学 ]] [[ 人类学 ]] 、博物馆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景区建筑 “三房一照壁”民居院落、“四合五天井”民居院落、本主庙、戏楼、戏楼广场、茶社、蜡染房、大理三塔、蝴蝶泉、明清商业一条街、茶馆、照壁、城门、餐馆等。展览内容白族民居原状陈列、白族风情摄影展览等。民俗活动 “三月街”民俗活动、白族三道茶、白族歌舞、扎染表演、大理特色 [[ 商品 ]] 交易等。景区建筑龙井型朝鲜族民居、书房、药房、酒馆、铁匠铺、稻田、秋千、水井、晒谷场、朝鲜族餐馆等。展览内容朝鲜族民居原状陈列、书画作品展览、朝鲜族风情图片展览等。民俗活动 “老人节”民俗活动、歌舞、荡秋千、打稻谷、推碾子等。
==参考文献==
[[Category:069 博物館学]]
720,02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