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增加 731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上海美术专科学校.jpg|缩略图|右|[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mmbiz.qpic.cn%2Fmmbiz_jpg%2FzTX0PmPDne6nKB0WStccZPD3dCtqQSgs1J5KkD0JI3FylwRqk4EC2Z30xibA8fCySibocEIzb0jOOH80eHQjporw%2F0%3Fwx_fmt%3Djpeg&refer=http%3A%2F%2Fmmbiz.qpic.cn&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44995096&t=e273edf5c4cbe207ea529f88138ab464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158392028_216296 来自搜狐网]]]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简称“上海美专”,由刘海粟与乌始光等友人创办,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前身。
1912年11月23日, [[ 上海 ]][[ 乍浦路 ]] 上出现了一所令人瞩目的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来改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这所学校的成立,掀开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上的第一页,标志了具有现代美术教育理念的新型学校的正式诞生,从而构建了一个确立先进的美术教育体系、培养专门的美术人才、造就未来的美术大师的实验平台。也正是由于上海美专首开海派美术教育之先河,随之各种艺校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使当时的上海成为全国之最,并迅速辐射到杭州、苏州、北京、南京、广州、重庆等地,使当时的中国美术教育具有规模系列效应,产生了国际性的影响。1952年全国高校 [[ 院系调整 ]] ,上海美专迁离上海,与苏州美专、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成立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址设于江苏无锡;1958年2月迁址南京,同年6月更名为南京艺术专科学校;1959年6月升格为本科高校,并定名为南京艺术学院;上海美专的校训、教风传承。
上海美专从1912年11月创立到1952年9月高校合并,一共经历四十年,培育了各类新型美术人才三千人以上。她培养出的艺术名家遍及海内外,在当时就是一所蜚声海内外的艺术类名校。2012年,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刘海粟美术馆、上海市档案馆和南京艺术学院在沪共同举办系列活动纪念上海美专建校百年;同年, [[ 南京艺术学院 ]] 隆重举行庆祝建校一百周年大会,成为中国首个跨越百年的艺术院校。<ref>[https://www.shuashuati.com/ti/499379afab754925aeda0f382c30608d.html 【名词解释】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刷刷题</ref>
==学校介绍==
1912年11月23日,由乌始光出资,17岁的 [[ 刘海粟 ]] 与友人创办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座美术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简称 [[ 上海美专 ]] )。
上海美专的可贵在于,作为中国最早创办的引进西洋美术教学体系的新型美术院校之一,虽然是一所私立学校,然而却坚持办学达四十年之久,直至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上海美专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为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址设于江苏无锡,刘海粟任校长,后迁南京,改名南京艺术学院,刘海粟续任院长)。上海美专的历史档案存有大量的国民政府针对私立学校的年审填表,还有为数不少的刘海粟与当局官员的往来信函。这类文献表明,民国政府对私立学校的教育资质、教学指标和年度状况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年审程序。
办学之初遇风波。
[[ 周湘 ]] 是近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正规的美术学校教育的创始人之一,曾创办了中华美术专门学校等多所美术学校。周湘先后于1910年9月和1911年7月,创立上海油画院和背景画传习所,传授 [[ 油画 ]] [[ 水彩画 ]] [[ 水粉画 ]] [[ 西洋画 ]] ,学生有乌始光(27岁)、陈抱一(19岁)、丁健行(19岁)、刘季芳(即刘海粟,17岁)等二十余人。这些学生,年龄差距大,身份也不同,如乌始光已是在上海经商有经济实力的人物。他们的共同点则是热爱美术,虽只是短期接受西洋美术教育,然而已感悟到在中国发展西洋美术的重要性,并且立志要在中国发展西洋美术。而要发展西洋美术,首先要创办培育西洋美术人才的新型美术学校。于是,由乌始光出资,并邀请有共同志向的张聿光、丁悚、汪亚尘、刘海粟、杨柳桥、夏健康等,于1912年冬天开始筹建上海美专(初名上海图画美术院),商定乌始光为首任校长、刘海粟为副校长、丁悚为教务主任,并于1913年1月,由乌始光以上海美术院院长名义,在《申报》登广告,开始招生,3月正式上课。但是,师生之间缺乏及时的沟通,一开始就遭到曾经是乌始光、刘海粟等人的老师周湘言词激烈的非议。例如,周湘以自己创办的中国图画函授学堂和图画专门学校校长的名义,1913年8月9日在《申报》刊出《周湘告白》说:上海美术院“院长乌君及贵教员等皆曾……鄙人之亲授,或两三个月或半年,故诸君之程度,鄙人无不悉,为学生尚不及格,遑论教人……设立贵院与本校为旗鼓。其如误人子弟乎?呜呼!教育前途之厄也。”
从《周湘告白》来看,对 [[ 乌始光 ]] 、刘海粟等全盘否定,认定他们没有资格办美术学校,完全是以老师教训不及格的学生的口气在说话。对此,乌始光、刘海粟等当然受不了,憋了一肚子气。于是,“来而不往非礼也”,同年8月10日,上海美专(即上海图画美术院)于《 [[ 申报 ]] 》刊登《通告》,反击周湘。《通告》说:“本院学生成绩优良,在人耳目。周湘欲以无稽之言,一笔抹煞,抑何可笑。本院除与周湘严重交涉外,特登报声明。”
接着,周湘又先后在《申报》刊登《布告》和《启事》,上海美专也先后在《申报》登载《声明》等,彼此言词不友好地作了几个来回的“回敬”。这一风波,一度成为当年街头巷尾的谈资,可谓影响不小。无疑,对上海美专的创办者而言,是伤了一些元气,因为破坏了初创的上海美专的名声。然而,上海美专的创办者,依然意志坚定,决心把上海美专办成一流的学府。这也正是可贵之处。
===忽陷四面楚歌===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投降,美专在上海菜市路原址筹备复员。9月,刘海粟复职,重新主持校务,是月15日新学期开学。抗战胜利后,只有上海美专恢复办学,上海其他美术院校未能恢复,为上海唯一的高等美术学府。1946年4月,学校调整学制,设立特别选科使缺乏学历的人得到学习艺术的机会;设立夜校,给从事职业的青年提供了补习艺术的便利。1947年明确设立五年制学校。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根据中央文化部决定,同年9月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迁离上海,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山东大学艺术系在江苏无锡合并成立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刘海粟仍任校长,直至1957年11月。1958年2月,华东艺专迁址南京丁家桥,同年6月更名为南京艺术专科学校。1959年6月升格为本科高校,并定名为“南京艺术学院”,1967年迁址南京市虎踞北路15号 [33] ;刘海粟1979年6月至1983年3月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后任名誉院长、教授。
==百年纪念==
南京艺术学院是江苏省唯一的综合性艺术院校,也是我国独立建制创办最早高等艺术学府。其前身是1912年中国美术教育的奠基人刘海粟约同画友创办的上海图画美术院,1930年更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由蔡元培任上海美专董事局主席,并为校歌作词,题写校训、学训。1922年,颜文樑在苏州创办了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这两所中国最早的私立美术学校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与山东大学艺术系美术、音乐两科合并成为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址于江苏无锡社桥。合并工作于12月8日完成,从此,这一天成为南京艺术学院的校庆日。1958年华东艺专迁校南京,同年6月更名为南京艺术专科学校。1959年定名为南京艺术学院,学制改为四年,从而完成了学校的本科建制。
==财务状况==
上海美专办学初期的招生只是在报刊上刊登广告,宣传力度微弱。由于生源匮乏,学校的生存几乎不可能依靠学费的收入来维持。其时大部分的开销由乌始光和刘海粟(主要依靠父亲及大哥刘际昌的资助)承担。
 
从1912年的一幢石库门房子起步,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战乱和动荡,至1949年上海解放初被接管登记,刘海粟已在上海拥有多处校舍,并在江湾附近储备了近二百亩地,如果条件成熟,刘海粟似乎在酝酿着一个更大的梦想,即将上海美专扩展为上海艺术大学。在上海美专的校董会议和财务记录中,1912年至1949年三十多年间,美专的财务状况并非总是资金充足。
 
上海美专为私立学校,筹款、拓展与社会各界关系,加强学校管理,是学校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鉴此,学校于1919年组织校董会,聘请蔡元培、梁启超、赵匊椒、王一亭、沈恩孚、黄炎培等人为校董。校董会以后成为定制,受聘为校董的除了上述诸人,还有胡适、陈树人、孙科、孔祥熙、陈公博、戴季陶、褚民谊、吴铁城、潘公展、虞洽卿、王晓籁、杜月笙、张君劢、张东荪、李石曾、蒋梦麟、钱永铭等七八十人,多为上海政界、工商界、法律界、学界与社会名流。校董分为常务董事、经济董事与董事三类,常务校董有蔡元培、叶公绰、吴铁城等,经济校董有孔祥熙、袁履登、杜月笙、黄金荣等,校董会主席在很长时间里由蔡元培担任。特设专职经济校董,负责募集办学基金,帮助解决了办学经费中除70%为学生所交学费外,尚有30%的经费缺额,保障了上海美专的持续稳定办学。
上海美专首届招生正科和选课各一班一共仅有十人,修业期为一年。依照《大学令》的要求最短的大学各科之修业年限为三年。由此可以看出,上海美专在创办之初是一所带有补习性质的短期学校,这也是我国近现代美术教育起步阶段困难局面的一个写照。草创期的教师仅有刘海粟、汪亚尘、杨柳桥、夏剑康。1913年9月,聘请丁悚为教员。1913年下半年,该校选科班招到徐悲鸿、朱增均(屺瞻)、王愍(济远)、叶在镇、杨亦泉、徐兰祺、金兰荪、尤志道、陈纲、冯其书、严迪人、黄澄芳等等。徐悲鸿中途离校。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批学生中,还是出现了像朱屺瞻、王济远这样的艺术大家,反映了上海美专早期艺术教育的成果。
在乌始光担任校长的一年半时间里,是上海美专的起步阶段,刘海粟不仅是创办者、出资人,还同时担任了该院的教师,他不仅要筹集办学的资金,思考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还要担任学校的教学工作。这期间上海美专在各个方面都处于不健全的状态,基本的教学几乎得不到保障,更不用说是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整个学校管理体制的建立。该校最初仅设绘画科,专攻西洋画,后改为西洋画科。 [25]  
1914年,受刘海粟在图画传习所画友丁悚的推荐,由当时在上海画坛有较大影响力的张聿光任院长,同时刘海粟任副院长。张氏在当时的上海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和影响力,在绘画和教学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他的就任对上海美专早期的发展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时的上海社会对实用美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也是上海美专成立的原因之一。美专的教育“学校教学偏重实技,对学理并无讲述。”虽然在之后的课程改革过程中,上海美专逐渐实现了从“术”到“艺”的转变,为实业服务也逐渐升华成为艺术而艺术。但用器画和图案画的课程在学校里从未间断这,种特定历史时期实用性美术的痕迹一直都保留在美专的机体内。
 
在师资的选择上,上海美专坚持多元性的原则,几乎汇聚了来自各种政治和艺术取向的教师,以保持学校的学术自由和蓬勃发展。前后在校持教鞭者数十人,中国画方面有张大千、贺天健、王个簃、来楚生、唐云、陆一飞、黄宾虹、潘天寿、张宜生、吕凤子、谢公展、吴茀之、陆抑飞、诸闻韵、汪声远、诸乐三、来楚生、顾坤伯等等,西洋画方面有陈抱一、关良、朱屺瞻、汪亚尘、周碧初、倪贻德、潘玉良、蒋兆和等等,每一个名字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都不可或缺。在该校执教过的专家学者还有马公愚(书法)、黄小痴(篆刻)、朱天梵(诗学题跋)、刘荣昌(中国文学)、章衣萍(世界文学)、吕澂(美学)、李宝泉(艺术思潮)、傅雷(西洋美术史、艺术理论、法文)、张辰伯(雕塑)、周锡保(图案)、姜丹书(艺用解剖学)等。
上海美专的老师教育背景十分多元,不同的老师基本做到了在美专能够人尽其才,发挥所学专长。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时西学东进的时代大背景下,“西学”和“新学”、“科学”几乎是同义词,都指向现代化,因此更受人们的欢迎,美专的主干课程也基本由海归教师占主导地位。
==篆刻教育==
=== 民国时期上海美专的篆刻教育===
1929年6月11日上海美专中国画系师生作品展(即书画金石展览会)在宁波同乡会举行,《申报》开据给上海美专刊登广告的发票上剪贴着见报的广告。从1924年上海美专中国画科始为建制后,篆刻课最早与金石学相伴而生,或二者由一位教师担任,或二课分为两位教师担任,这反映了金石学与篆刻之间的关联。
晚清以降,西风东渐,中国的大城市首先出现具有现代教育体制的“洋学校”,民囯初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艺术学校—图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在上海诞生。校长刘海粟在创办宣言中称:“我们要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1925年刘海粟发表《昌国画》一文,再次表达在西风渐盛的风气下,当发掘祖国的艺术传统。他说:“世界艺学,实起源于东方、东方艺学起源于中国……。民国肇始,上海美专亦随之呱呱下地,而中国新艺术亦肇其端也。顾美专过去乃以倡欧艺著闻于世,外界不察,甚至目为美专毁国有之艺学者,皆人谬也。美专之旨,一方面固当研究欧艺之新迀,一方面更当发掘吾国艺苑固有之宝藏,别辟大道,而为中华之文艺复兴运动也!”中国画作为本土艺术,在上海美专第一次纳入现代教育成为一门学科,这是近代艺术教育的重要一页。中国画传统中诗、书、画、印的一体特征,使篆刻也顺理成章地成为课程进入了学院的教学。由此,上海美专开启了现代教学模式的篆刻教育。
=== 上海美专的篆刻课程与教学目的===
上海美专的篆刻课程,并非独立的学科,乃是在中国画科中所设之必修课,它与中国画、中国画史、中国画理论、美学、艺术论、书法、诗学、国文、题跋、金石学等各门课程,一起构成了上海美专的中国画学科。
以上所述,无论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大纲,再到课时、学分之安排,进而篆刻史也被视为美术史的一部分,这说明在上海美专中国画系,篆刻课并非可有可无之物,作为基础课,其真实地体现了篆刻艺术的价值。总之,在近代史上,上海美专中国画科中篆刻课程的设置,第一次在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中确认了篆刻是中国艺术的一种。
上海美专的篆刻教学,从教学目的上看是为中囯画服务的,与书法、题跋等均可视为中国画的基础课,因而临古的学习一定是篆刻的重要内容,并通过临古掌握识篆、写篆及治印三法等。方介堪曾在1929年第二期《葱岭》杂志撰写《论印学之源流及派别》一文,便是将历史上实用期的印章与文人流派的印章介绍给学生,又有《治印概论》一文发表于1927年底的《上海美专新制第一届毕业生纪念册》上,亦是主要论述印章史上各种风格、流派的特征。在上海美专的留存档案中,我们注意到许多课程都有实习课,这“实习”即今之谓“实践”的意思,包括临摹与创作,篆刻课亦在其列。1929年6月11日《申报》刊出《上海美专师弟书画金石展览会》广告,于西藏路宁波同乡会展出第23届学期师生汇报展,展期15天,展出的“金石”即指篆刻作品。次日,6月12日《申报》刊登《方介堪篆刻象牙印谱》由西泠印社出版,反映了当时师生的篆刻创作十分活跃。其他如刊于《申报》1934年1月11日的《上海美专四十二届学期成绩展》、1934年6月25日的《上海美专四十三届学期成绩展》、1935年1月1日的《上海美专四十四届学期成绩展》、1935年11月22日的《上海美专成立24周年师生作品展》的广告,均反映学生的毕业创作状况,其中的篆刻作品虽非大宗,却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28] === 上海美专的篆刻教师及教师中的其他篆刻家===作为私立学校的上海美专,所聘篆刻教师为一专多能者,或兼擅书法、绘画、诗文、金石学等,在担任该课之前已是社会上公认的篆刻家,这些教师又依凭上海美专更得到社会篆刻界的认可。 [28]  钱瘦铁(1897-1967), 1925年2月至1926年1月任上海美专篆刻教授,时仅28岁。从现存文献看,他是上海美专最早担任篆刻课程的篆刻家。1927年被聘中国画系主任后,担任国画山水教授,不再兼任篆刻。 [28]  方介堪(1901-1987),于1926年8月起,历1927、1928、1929、1930年度任上海美专篆刻及金石学教授。方先生主要是以篆刻之长进入上海美专中国画系的,时仅25岁。从1929年6月12日《上海申报》可知,其时他任教课余亦鬻印,故有《方介堪篆刻象牙印谱》问世。这些都是方先生早期在沪活动的重要史实。 [28]  朱义方(1900-1989),即朱复戡,1927年担任上海美专篆刻教授,年27岁。童年时所书石鼓文为吴昌硕赏识,称为“小畏友”,青年时以书印名腾海上。他的篆刻受吴昌硕影响较大,尤以金文入古鉩为世所重。 [28]  黄小痴(生卒年不详),1930年9月至1932年7月任上海美专篆刻教授。生平不详。 [28]  诸乐三(1902-1984),从1933年9月起,经1934、1935、1936年至1937年1月,担任上海美专中国画系篆刻教授,兼授国画、书法、画理等。初入校时年32岁。1936年担任篆刻课时,有《希斋印存》刊行。 [28]  王个簃(1897-1988),1940年2月至1941年1月曾担任篆刻课教学,这个年度正与李健衔接。1935年9月至1942年7月被聘为上海美专中国画系主任兼花卉教授。王个簃担任篆刻课虽仅一年,但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8]  朱其石(1910-1965),1941年9月至1942年7月,任上海美专篆刻教授。马国权《近代印人传》称其“篆刻初法西泠,旋师皖派;嗣得亲吴缶翁,作风又变;后受同里陈澹如影响,转趋工整秀雅。”有《篑龛印谱》、《抱冰庐印存》、《朱其石印存》等行世。1944年5月31日《朱其石金石书画展》在上海西藏路宁波同乡会展出,说明朱其石篆刻之外,兼工书画。 [28]  来楚生(1904-1975),1947年至1950年先后任上海美专国画讲师、花卉副教授,高等艺专教授等职。1947年度曾担任篆刻课教学。1925年1月入上海美专西画系学习,1927年1月毕业。抗战爆发在上海课徒鬻艺。后移居杭州,1935年与潘天寿、唐云等结社莼社。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擅写意花鸟,亦涉山水、人物,精书法和篆刻。其篆刻初受吴昌硕影响,然渗入古鉩字法、章法,将汉印与古鉩的形式语言交混结合,成功地创出一条新路。 [28]  在上海美专任职的诸位篆刻教授,皆擅书画,通诗词、金石、书画史之学,所以传授给学生的也是完整的传统艺术体系。不仅是技,更有道。从各位之印风和师承看,当以吴昌硕影响最大。其中钱、诸、王皆吴昌硕晚年的弟子,而方介堪、朱复戡、朱其石、来楚生四位,或为吴昌硕赞许,或亦受到其印风沾溉。除方氏主要受赵叔孺影响属工整一脉外,他如钱、诸、王、二朱、来皆具有写意风格的特征,是为海上当时时代风格的主流。李健虽佩服吴昌硕,然不主张步趋吴氏,但是,其印作中的书写意味及不经意处,亦反映出由吴昌硕开启的风格基调。 [28]  除上述担任篆刻课的教师外,美专自中国画科建立起,教师中不乏篆刻家。黄宾虹(1865-1955)、楼辛壶(1881-1950)、吕凤子(1885-1959)、潘天寿(1887-1971)、张大千(1899-1983)、马孟容(1889-1933)、马公愚(1890-1969)等皆以书画家身份而兼长篆刻。 [28]  众多篆刻家在上海美专的活动,毫无疑问使学校在这一艺术的研究和创作有着良好的氛围。 [28] === 篆刻在中国艺术中的定位与上海美专篆刻教育的意义 [28] ===
晚清西学东渐之后,关于西方的艺术概念被引进中国,此时的一批文化精英在关于艺术分类的讨论中往往顾西不顾中,因而那些与西方不对应的中国传统艺术,并不被重视。王国维于1904年发表《孔子之美育主义》一文,文中提到的“美术”包括:宫观、雕刻、图画、诗歌、音乐五种。1920年宗白华发表《美学与艺术略谈》关于艺术的门类则增添了舞蹈与戏剧两种,成为七种说。1922年上海美专俞寄凡翻译了日本黑田鹏信的《艺术学纲要》一书,黑田将艺术分为八种,即多出“工艺美术”一种。然而这些七种说与八种说的分类,似乎都并不关注中国传统的艺术形态。1935年,曾在上海美专任过教的丰子恺在其《绘画概说》中,以十一种艺术门类构成艺术,他新加上了书法、电影和照相三种,以敏锐的眼光关注到古代传统的书法艺术和当代艺术形态的电影和照相。1941年丰子恺似乎不满意自己的十一种说,在《艺术修养基础》一书中的《艺术总说》里提出了“一打说”,即十二种说:“艺术共有十二种,即1绘画、2书法、3金石、4雕塑、5建筑、6工艺、7照相、8音乐、9文学、10演剧、11舞蹈、12电影。”此处的“金石”只是篆刻的别称。这是近代史上艺术理论家第一次提出将篆刻作为单独的艺术门类。
除此之外,美专的另一重要举措是实行男女同校制度。早在1913年2月11日,上海美术院(上海美专前身)就在《申报》上刊登了招生广告,称函授部报名资格方面,“男女”兼收。由此,上海图画美术学院迎来了它的第一位女学生:上海图画美术院函授部甲寅年A3号学生——马清渠。刘海粟认为:“男女同校激起两性的竞争。许多男学生,因成绩不如女同学,就在羞愧的同时发奋用过;许多女同学也不愿甘居人后,因而格外奋发。”这就意味着美专的这项举措不仅是在向封建势力示威,同时也是企图从心理学角度科学地激发学生潜能。
==商业气息==
20世纪初上海的 [[ 十里洋场 ]] 繁华奢靡,到处都散发着商业的气息,即使是作为院校的美专也无法把自己关在 [[ 象牙塔 ]] 里而不理会现实的商业竞争压力。加之上海美专是一所自筹资金的私立学校,在风云变幻、政局动荡的面带举步维艰。以图画美术院(上海美专前身)为例,1913年3月学校正式开课以后,学生共计仅有十人。刘海粟曾说:“当此创立时代,每年来学者至多十五六人,少只三四人。”而参与学校创办的汪亚尘回忆:“上海图画美术院最初不过六七人,继续三四年间,也不过增到十余人。”生源这样的紧缺,又要自负盈亏,为了学校的生存,同行之间的矛盾冲突也难免因之而起。
1913年8月9日,周湘以中西图画函授学堂和图画专门学校校长的名义,在《申报》发表《周湘告白》:“图画美术院诸君鉴:贵院长伍(乌)始光及贵教员等皆曾受业本校,经鄙人之亲授,或两三个月或半年,故诸君之程度,鄙人无不悉,为学生尚不及格,遑论教人?今诸君因恨鄙人管理之严格,设立贵院与本校为旗鼓。其如误人子弟乎?呜呼!教育前途之厄也。”图画美术院隔日马上在《申报》上做出回应:“顷阅《申报》,载有周湘‘告白’一则,信口轻蔑,本院诸君深堪异骇。本院张乌君并非画界人物,所聘教员,皆于画学根底甚深,亦非周门子弟……周之为人有才而无行,素以教育为营业,因妒本院学生之多,乃为此无稽之广告。……”在这里不去讨论刘海粟和周湘间的恩怨,也不作判断图画美术院的老师是否出自周门,但一句“因妒本院学生之多,乃为此无稽之广告。”便已点明了这场争端的实质在于争夺生源。前文已述,1913年图画美术院学生不过十人左右的规模,但即使如此,仅仅几个学生在周湘和刘海粟眼中也是“兵家必争之地”。由此可见,当时上海的美术教育市场之规模局限和争夺激烈。
1926年11月22日,西画系主任王济远在上课,外班学生郎应年擅自闯进教室与正在上课的学生讲话。王济远令其出去,郎偏不从。王济远一气之下将其推出来教师。郎以教师侮辱学生为由,煽动学生组织学生会,要求学校开除王济远。校方不能接受这样的要求,宣布开除郎应年等三名学生。学生会宣布罢课,王济远愤然致函刘海粟,要求辞职。矛盾仍在继续着。校董事会主席蔡元培先生出面调停亦无效,校董事会只好决定提早放假。学生又开会反对这个决定。部分教师带领部分学生发起成立了新华艺专。一波三折的风潮,使上海美专的元气大伤。
从师生双方的处理方式而言,明显存在着两代人截然不同的思想观念和处事方法。学生擅自闯进课堂讲话,确实十分不妥,在其一系列组织学生会和罢课等后续行为中,他们要民主,要平等,要自由,受不了一丁点委屈。遇到自认为不公正的现象就采取政治革命态度的三部曲:罢课、游行、闹 [[ 学潮 ]] 。而原本有理的老师们勒令制止学生违法课堂纪律,甚至开除学生的行为似乎让这批喝过洋墨水的知识分子突然又回到了严苛家长的位置上。他们不关心政治风潮,而只想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进步发展。
==校友组织==
1982年,上海美专成立七十周年时,选举了全国范围的上海美专校友会。<ref>[https://www.archives.sh.cn/slyj/ksls/201211/t20121107_37201.html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口述史之四]上海档案信息网</ref>
经省教育厅、省民政厅批准,南京艺术学院校友会于2009年12月8日在南艺隆重召开成立大会。
2017年12月8日下午,南京艺术学院建校105周年校庆暨校友总会揭牌仪式在该校美术馆报告厅隆重举行。
2018年1月20日下午,“闳约深美·海纳百川”2018年南京艺术学院上海校友会新年庆典暨南艺上海校友会与上海美专校友会合并仪式活动在 [[ 上海延安饭店 ]] 隆重举行。
==参考文献==
12,48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