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鹹海

增加 7,211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Multiple issues|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鹹海''' </p>|-|<center><img src="https://cdn2.ettoday.net/images/2023/d2023500.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60910/772617.htm 圖片來ettoday]</small> |} '''鹹海'''(Aral Sea,中国古称'''雷翥海'''<ref>{{refimproveCite book|datetitle=水经注疏补|last=杨甦宏 杨世灿 杨未冬|publisher=中华书局|year=2014|isbn=9787101097184|location=北京|pages=2020年11月75}}</ref>,是[[中亞]]的一個[[内流盆地]](鹹水湖),在北方的[[哈薩克]]([[阿克托貝州]]和[[克孜勒奧爾達州]])和南方的[[烏茲別克]](其自治國[[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共和國]])的交界處,這座鹹水湖泊在2010年代已大致乾涸。鹹海在當地的名稱義為“島嶼之海”,名稱來自曾分布在海中超過1,100個的島嶼。 ==介紹==在[[蒙古語系]]和[[突厥語族|突厥語系]]中,“aral”意為“島,或列島”。鹹海的[[流域]]包括[[烏茲別克]]全境,及[[塔吉克斯坦|塔吉克]]、[[土庫曼]]、[[吉爾吉斯]]、[[哈薩克]]、[[阿富汗]]、和[[伊朗]]的部分地區。 鹹海曾以68,000平方公里的面積名列世界第四大湖,但1960年代以後,由於[[蘇聯]]引水灌溉,進行更改河道工程,導致鹹海面積不断萎缩。到1997年,已降至原始大小的10%,分成四個湖泊:[[北鹹海]]、由曾經更大的南鹹海分成的東和西的兩個盆地湖,加上一個較小的中間湖泊。 到2009年,東南方的小湖消失,西南方的湖在原南鹹海的西部邊緣,退縮成一條細線狀。在隨後幾年中,偶爾會有少量水流補充東南方的小湖。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在2014年8月所拍攝的衛星圖像顯示,鹹海東南部盆地發生現代史上首次的完全枯竭,產生的盆地被稱為[[阿拉爾庫姆沙漠]]。 哈薩克為保存和補充北鹹海而持續努力,於2005年完成科卡拉爾大壩。與2003年相比,這裡的水位到2008年已上升12公尺(39英尺)。<ref>{{overlinkedcite web |author1=Stephen M Bland |datetitle=Central Asia Caucasus |url=https://www.stephenmbland.com/#!kazakhstan-measuring-the-northern-aral/cewp |website=stephenmbland.com |language=en |accessdate=2020 年11月}}{{citation style-03-13 |archive-date=2020年11月}}2017-11-15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1115123047/https://www.stephenmbland.com/#!kazakhstan-measuring-the-northern-aral/cewp |dead-url=no }}</ref>海水鹽度下降,魚類回復到足夠數量,讓某種程度的捕撈可行。截至2008年,北鹹海的最大深度為42公尺(138英尺)。 鹹海的萎縮事件被稱為“地球上最嚴重的環境災難之一”。這個地區曾經繁榮過的漁業遭到破壞,造成失業和經濟困頓。被轉移的[[錫爾河]]河水用於灌溉[[費爾干納盆地]](Ferghana Valley)中約200萬公頃(500萬英畝)農田。鹹海地區受到嚴重污染,隨之而來的是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 [[聯合國教育、科學與文化組織]]在其《[[世界記憶計劃]]》中增加有關鹹海這種歷經巨變的歷史文獻,作為研究這種“環境悲劇”的獨特資料來源。 ==鹹海形成==[[阿姆河]]經由[[烏茲伯伊水道]]流入[[裏海]],直到[[全新世]],英籍地理學家尼克·米德爾頓認為,阿姆河從全新世開始才流入淺窪地而形成鹹海。 ==鹹海水中生物=====本地魚類===雖然鹹海以前面積甚大,但其本地[[生物多樣性]]並不高。然而鹹海盆地有一系列魚類[[亞種]]的[[特有種]](包括三種[[鱘科]]特有種)。一些魚類如鱘科因為鹽度增加,或是湖面萎縮而導致滅絕。但相當多本地魚類因為北鹹海的水位自1990年代開始部分恢復而開始復育。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class="wikitable"=無脊椎動物===|<center>''' 鹹海'''<br><img src="http://sa.ylib.com/read/images/ 在萎縮之前有大約250種本地水生無脊椎動物,其中大部分(約80%)是[[淡水]]物種;其餘的是與裏海、地中海、大西洋動物群有關聯的海洋無脊椎動物。當 鹹海.jpg" width鹽度增加後,大部分淡水物種消失,殘餘的海洋無脊椎動物的存活將由日後海水鹽度的變化而定。 =="250"></center><small>[http://sa.ylib.com/read/images/鹹海.jpg 原圖鏈結] [https://sa.ylib.com/MagArticle.aspx?Unit歷史 =featurearticles&id=1187 圖片來自科學 鹹海的水平面因為氣候變化而經歷多次的上升和下降。阿姆河和錫爾河的流入水量也受河流源頭冰川融化速度,以及流域內降水的影響,而寒冷乾燥的氣候也對前述的冰川融化和降水量產生限制。,從古持續至今的 雜誌]</small> 工引水灌溉,也影響到鹹海的進水量。|}</div>''' 鹹海'''(曾經是[[ 哈萨克语中國]] :'''{{rtl-lang|kk|Арал Теңізі}}'''是[[ 中亞唐朝]] 時期最西端 一个[[ 邊界。 === 鹹海海軍歷史 ===俄羅斯在 水湖]] 海部署海軍,始於1847年 位於錫爾河河口附近的賴姆斯克(Raimsk)建立基地(基地隨後改名為[[ 阿拉爾 ( 哈薩克斯坦 共和國)|阿拉爾]] )。不久,[[ 烏茲別克 俄羅 坦共和 帝國海軍|帝 海軍]] 的交界處 開始在鹹海上部署船舶 “咸 由於鹹 ”意为“岛之海” 未與其他水域相連 ,因 曾有超过1,100个岛屿分佈於其中。咸海 此必須在[[烏拉爾河]]上 流域包括了[[ 乌兹别克斯坦奧倫堡]] 全境及將船隻拆解,透過陸路運至阿拉爾的錫爾河上重新組裝。1847年首先組裝的兩艘船是[[ 雙桅縱帆船]],船名是Nikolai和Mikhail。前者是艘軍艦;後者是艘商船,為海上建立的漁業提供服務。1848年,這兩艘船對鹹海北部進行勘測。同年,海軍又組裝一艘更大的軍艦,名為Constantine。由阿列克謝·巴 科夫中尉(Lt. Alexey Butakov,Алексей Бутаков)指揮,Constantine在接下來兩年完成對整個鹹海的勘測。受到帝俄流放到此的烏 斯坦]]、蘭詩人和畫家[[ 土库曼 塔拉 ·赫里霍羅維奇·謝甫琴科]] 參與這次勘測,並為鹹海沿岸繪製一批素描。<ref>{{Cite book|first=David Alan |last=Rich|publisher=Harvard University Press|year=1998|isbn=0-674-91111-3|title=The Tsar's colonels: professionalism, strategy, and subversion in late Imperial Russia|url=https://books.google.com/?id=lF42jb5Fg4cC|page=247}}</ref> 在1851年的航行季節中,兩艘新建的汽船從瑞典運抵,仍由奧倫堡經由駱駝商隊運來後裝配。由於在地質調查中未發現當地有煤炭沉積,因此奧倫堡軍事總督瓦西里·佩羅夫斯基下令 “盡可能大量供應”[[ 吉尔吉斯斯坦梭梭]] (Haloxylon ammodendron,類似於灌叢(creosote bush)的沙漠灌木),集中到阿拉爾,供這兩艘汽船作燃料使用。由於梭梭木不是一種合適的燃料,在後來的幾年中,鹹海的帝俄艦隊花費昂貴的成本從[[ 哈萨克 頓巴 ]] 購入煤炭作為汽船的燃料。 === 灌溉渠道 ===在1960年代初期,[[ 阿富汗蘇聯]] 政府決定將兩條注入鹹海的河流-南 分地区。該湖水源主要来自[[ 阿姆河和東部的錫爾河改道,用來灌溉沙漠,以種植[[水稻]] 、甜瓜、穀物、 和[[ 錫爾河棉花]]。<refname=ns>{{Cite webcite news|url=https://www.unecenewscientist.orgcom/fileadminarticle/DAM/env/water/blanks/assessment/aralmg12416910.800-soviet-cotton-threatens-a-regions-sea--and-its-children.pdfhtml|title=DRAINAGE BASIN OF THE ARAL SEA AND OTHER TRANSBOUNDARY SURFACE WATERS IN CENTRAL ASIASoviet cotton threatens a region's sea - and its children|accessdatedate=4 Feb 201618 November 1989|authorwork=[[New Scientist]]|dateaccessdate=27 January 2010|publisherarchive-date=2015-04-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20613543120150426170314/httpshttp://www.unecenewscientist.orgcom/fileadminarticle/DAM/env/water/blanks/assessment/aralmg12416910.pdf|archive800-soviet-cotton-threatens-a-regions-sea--date=2016and-02its-06children.html|dead-url=no}}</ref>這是蘇聯計劃讓棉花(“白金”)成為主要出口商品規劃中之一。這項工作很快就獲得成功,1988年,[[烏茲別克]]成為世界最大棉花出口國。 烏茲別克棉花生產對該國的國民經濟(參考[[烏茲別克經濟]])仍然很重要。在2006年佔全國出口總值的17%。 當地從1930年代開始大規模建設灌溉渠道,到1960年代更把規模擴大。許多渠道的建設品質很差,導致河水滲漏或者蒸發。流經中亞規模最大的[[卡拉庫姆運河]]河水中,大約有30%至75%被浪費掉。迄2012年,烏茲別克的灌溉渠道之中,只有12%有做防水處理。在流域裡面長達47,750公里的農場間灌溉渠道中,只有28%的區域具有渠道防滲襯裡。只有77%的農場取水口裝有流量計。
== 概況 ==咸海曾以68,000平 到1960年,每年有20至60立 方公里 (4.8至14.4立方英里) 面积名列世界第四大湖,但1960年代以后,由于[[苏联]]的引 灌溉的河道改道工程 流往陸地 導致咸 而非鹹 的面积不断地萎缩。至2007年 积已 開始 缩至原面积的10%,并分裂为四个湖 从1960 從1961 到1998 到1970 年, 的水 积减少了近60%,总水量减少了80% 平均每年下降20公厘(7.9英寸) 咸海在1960 在1970 曾為世界第四大[[湖]] 面積達68,000[[ 方公里]]、總水量1,100[[立方 均速率幾乎達到三倍,每年50-60 里]] 厘(20-24英寸) 然而,到1998 到1980 咸海面积 它繼續 下降 至28,687 均每年下降80-90 厘(31-35英寸)。灌溉用水率繼續增加 世界第八大湖 在1960年至2000年期間 丢失 從河流中抽取 的水量 相当于[[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总和 增加一倍 与此同时,它的[[含盐量]]从10g/L 在20世紀 升至45g/L。時至2004年 半葉灌溉發生之前 ,鹹海 海平 積只剩下原本的四分之一,17,160平方 海拔穩定維持在53 里,总水量193立方公里 尺。到2010年 世界第十五 湖,而且還在繼續萎縮,2007年,咸 鹹海 积只有最初面积的10%。南咸 的含盐量上升至100g/L 拔為27公尺 而一般 小鹹 含盐量为35g/L,[[死 ]]的含盐量介于300到350g/L之间。2009年開始,由於積雪融化,南鹹海東部乾涸後形成的盆地再度被水淹沒,湖的面積也慢慢增加 拔為43公尺
== 地理 ==沿岸城市:* [[阿拉尔 (哈萨克斯坦)| 對蘇聯人來說,湖水的消失並不稀奇。他們很早就預期這情況該會發生。早在1964年,在蘇聯水電項目研究所任職的亞歷山大· 拉爾斯克]]([[哈 克]] 林(Aleksandr Asarin * 比金(哈薩克)* 庫蘭德(哈薩克)* 指出,這座鹹海注定要消失,並解釋說:“這是蘇聯政府和[[ 木伊那克政治局]] 批准的[[ 烏茲別克蘇聯五年計劃|五年計劃]] 的一部分。縱然那與鹹海命運有關,下級也沒人敢說與之抵觸的話。”
== 生態問題 ===== 歷史 ===1918 對預測的反應各不相同。有些蘇聯專家顯然認為鹹海是個“自然界的錯誤”,一位蘇聯工程師在1968 蘇維埃俄國政府決定將流入 “每個人都知道 鹹海的[[阿姆 蒸發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從1960年代開始,有個蘇聯北方河道改道計劃的大型項目被提出,意圖建造一條巨大的運 ]]和系統,把[[ 錫爾 鄂畢 河]] 盆地的部 河道改道, 至附近的[[沙漠]]地區 向中亞 重要目標之一就是 以[[灌溉]]和[[種植]][[稻米]]、[[棉花]]和[[穀物]]等農作物。此舉導致流入 來補充 鹹海的水量 大為減少 從1960年到1970年,鹹海 然而由於驚人 水位便以每年下降20厘米 成本和聯邦中最大成員[[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俄羅斯共和國]]方面 速度減少;1970年至1980年 負面輿論 下降的速度甚至激增至每年50-60厘米。1980 當局在1986 ,水位的下降再增加至每年80-90厘米。然而,与此同时棉花的種植量大大增加 把這個項目放棄
=== 現狀 ===1987 從1960年到1998 年,鹹海 分成南、北兩部份 表面積減少約60%,水量減少80%。1960年 稱為'''南 鹹海'''和'''北鹹海'''。其後, 經有人使用人工渠道將兩個 是世界第四大 湖泊 重新連接 但最終因它們繼續萎縮 面積約68,000平方公里(26,000平方英里),容積為1,100立方公里(260立方英里);到1998年,面積已降為28,687平方公里(11,076平方英里),成為世界排名第八。鹹海的鹽度上升:到1990年約為376公克/公升。( 在1999年再 普通[[海水]]的鹽度通常約為35公克/公升,[[死海]]的鹽 分開 在300至350公克/公升之間變動
2003 1987 年,[[北 鹹海]]又 因為水面萎縮而 分為 東、西 邊。同年10月 個獨立的水域 ,[[ 哈薩克北鹹海]] 宣佈耗資2.6億美元的拯救計畫 (小海,或稱小鹹海)和南鹹海(大海 建造{{tsl|ru|Кокаральская плотина|科卡拉爾 或稱 壩|一個人工堤壩}}將南、北 鹹海 兩湖完全分 )。1991年6月,烏茲別克脫 ,並於2005 蘇聯而獨立。2002年英國駐烏國大使克雷格·穆雷將1990 竣工。此舉成功將北 鹹海的 海域面積由2003年的2,550平方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3,300平方公 萎縮歸因於該國總統[[伊斯蘭·卡 莫夫]]的棉花政策。烏國政府維持巨大的灌溉系統 增加了30%。而海水深度也從原來的30公尺增加到42公尺 穆雷形容其非常浪費 也挽救了當地的未進行農作物[[ 漁業輪作]], 並施用大量的農藥和肥料。田野的徑流 近一百名漁夫 這些化學物質冲入不斷縮小的鹹海,產生嚴 返生計 的污染和健康問題 另外,由於湖泊 隨著對棉花的需求 地區的政府必須在[[ 降雨量單一耕作]] 亦慢慢回復。並計畫在乾枯 和地力已變得貧瘠 海床種植當 上施用更多 灌木種saxaul加速植被的覆蓋,預計將會加速自然恢復的速度,吸引其他植物 農藥 動物 化肥
另一方面,{{tsl|en|South Aral Sea| 南鹹海}}則由於[[烏茲別克]]政府財政紧缩 在2003年進一步分為東部和西部兩個水體。在海水最深處 至今 底部的海 位仍在不斷 比上層的更鹹,並且上 層並未混合 暴露出來的[[河床]] 因此,夏季只 大量鹽沙 海面被加熱 並且蒸發速度比預期的快。建造混凝土 壩(科卡拉爾 增加了[[沙暴]] 壩)把原有鹹海南北兩半分隔 吹襲。2014年 計劃被提出 南咸 用來挽救北鹹 东岸600年来首次干涸,儘管偶爾會增加水量,但仍然無濟於事,预计2020年咸海將彻底从地球上消失 <ref>{{cite web|url=http://news.163.com/14/0930/07/A7CH2OJ000014Q2A.html#163interesting|title=咸海东岸600年来首次干涸 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图)|publisher=网易|date=2014-09-30|accessdate=2014-09-3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003065459/http://news.163.com/14/0930/07/A7CH2OJ000014Q2A.html#163interesting|archive-date=2014-10-03|dead-url=no}}</ref>
2004年,鹹海的表面積僅餘17,160平方公里(6,630平方英里),是原始面積的25%,水中鹽度增加近五倍,大部分其中的動物和植物因之死亡。科卡拉爾大壩在2005年完工,北鹹海的海面下降已在2006年部分開始逆轉。<ref name="reclaim1">{{cite news |last=Greenberg |first=Ilan |title=A vanished sea reclaims its form in Central Asia |url=http://www.nytimes.com/2006/04/05/world/asia/a-vanished-sea-reclaims-its-form-in-central-asia.html |work=[[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date=7 April 200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1222220227/http://www.nytimes.com/2006/04/05/world/asia/a-vanished-sea-reclaims-its-form-in-central-asia.html |archive-date=22 December 2017 |url-status=live}}</ref>
== 參考文獻==
{{reflist}}
[[Category:730 350 亞洲史 球科學 總論| ;地質學總論 ]]
28,72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