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林庚

增加 1,343 位元組, 5 年前
内容扩充 重新排版 增加内连接 人物 诗人
[[File:林庚1.jpg|缩略图|左|[http://p0.ifengimg.com/pmop/2018/0802/410101069A22B5833DDDFEB6E5745A06D8345159_size19_w400_h300.jpeg 原图链接][http://news.ifeng.com/a/20180802/59572714_0.shtml 来自 凤凰网 的图片]]] '''林庚''' - [[ 北京 ]] 大学教授
所属类别 : 文化人物
林庚,出生于1910年2月22日,字静希,原籍 [[ 福建 ]][[ 闽侯 ]] ,生于 [[ 北京 ]] 。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 北京大学 ]] 教授。1928年毕业于 [[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 ,后考入 [[ 清华大学 ]] 物理系。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林庚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日期:1910.02.22
逝世日期:2006.10.04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祖籍: [[ 福建 ]][[ 闽侯]]
目录
1生平简介
2活动年表
3个人成就
4人物评价
5主要著作
6生平轶事
[[File:林庚2.jpg|缩略图]]
'''生平简介'''
林庚(1910-2006),字静希。林志钧之子。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
192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曾参与创办《文学月刊》。1933年毕业后留校,同时担任《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起在北京大学等校兼课,讲授中国文学史。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 [[File:林庚2.jpg|缩略图|右|[http://culture.people.com.cn/mediafile/200610/08/P200610082126202297931331.jpg 原图链接][http://culture.people.com.cn/GB/46103/46106/4891888.html 来 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七七"事变后到厦门大学任教。1947年返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院系大调整,改任北京大学教授。著有《春野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 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 民网 诗化》等十一部文集。2006年10月4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图片]]]
==生平简介==林庚 父亲为清华 (1910-2006),字静希。林志钧之子。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 大学 哲学 ]]中文 系教授 林宰平 沈从文称其在 中国古代 文学 、法政、哲学、佛学、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极具造诣 专业博士生导师 金岳霖、张中行、吴小如均为其弟子 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
''' 192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曾参与创办[[《文学月刊》]]。1933年毕业后留校,同时担任[[《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起在[[北京大学]]等校兼课,讲授中国文学史。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七七"事变后到[[厦门大学]]任教。1947年返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院系大调整,改任[[北京大学]]教授。著有[[《春野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十一部文集。2006年10月4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林庚父亲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林宰平,沈从文称其在[[文学]]、[[法政]]、[[哲学]]、[[佛学]]、[[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极具造诣。[[金岳霖]]、[[张中行]]、[[吴小如]]均为其弟子。 == 活动年表'''==
1、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
2、1928年毕业于 [[ 北师大附中 ]] ,同年考入 [[ 清华大学物理系 ]]
3、1930年转到中文系,参与创办 [[ 《文学月刊 ]] 》。
4、1933年毕业留校,为 [[ 朱自清 ]]<ref>[http://www.gs5000.cn/gs/lishirenwu/15963.html   朱自清简介],中国历史故事网, 2015-10-25 </ref> 的助教,出版第一本自由体诗集 [[ 《夜》 ]] [[闻一多]]<ref>[http://www.guoxue.com/rw/wenyiduo/wyd01.htm   闻一多 ],国学网,  </ref> 设计封面, [[ 俞平伯 ]] 写序,获得较高评价。
5、1934年辞职去上海,想靠写诗生活。当年秋返 [[ 北平 ]] ,先后任教于 [[ 北平国民学院 ]] [[ 北平大学 ]] 女子文理学院、 [[ 北平师大 ]]
6、1935年始改写格律诗,出版了 [[ 《北平情歌》 ]] [[ 《冬眠曲及其它》 ]] 两本格律诗集。
7、抗战爆发后,赴 [[ 厦门大学任 ]] 教授。
8、1947年任 [[ 燕京大学 ]] 教授。
9、1952年院系调整后成为 [[ 北京大学中 ]] 文系教授。
10、1954年 [[ 《光明日报》 ]] 副刊 [[ 《文学遗产》 ]] 创刊至1963年终刊,任编委。曾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二次代表大会及第四次中国文     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11、1956年,任 [[ 北京大学中文系 ]] 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至1986年退休,仍任 [[ 北京大学中文系 ]] 博士生导师。
12、2004年,任 [[ 北京大学 ]] 诗歌中心主任。
13、2006年10月4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File:林庚3.jpg|缩略图|左|[http://p1.so.qhimgs1.com/bdr/200_200_/t016501447fd1374bed.jpg 原图链接][http://news.cri.cn/gb/9223/2006/10/09/1266@1248357.htm 来自 国际在线 的图片]]]'''  == 个人成就'''== 林庚的一生充满诗意。当年读 [[ 清华大学中文系 ]] 时的毕业论文就是他的第一本新诗集 [[ 《夜》 ]] [[ 闻一多 ]] 先生设计封面、 [[ 俞平伯 ]] 先生写序。此后,他创作出 [[ 《春野的窗》 ]] [[ 《北平情歌》 ]] [[ 《冬眠曲及其他》 ]] 等诗集,被誉为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现代诗人 [[ 废名曾 ]] 说,"在新诗当中,林庚的分量或者比任何人都要重些……"他笔耕不辍,90岁高龄时还新出了一本诗集。2004年,他还牵头组建了北大诗歌中心,并担任主任。
由诗人而学者,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其中 [[ 楚辞 ]] [[ 唐诗 ]] 研究是他的"双璧"。他对唐诗作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被学界广为接受。贺知章的名诗 [[ 《咏柳》 ]] ,是因为他的挖掘,才入选小学课本,最终家喻户晓。"当唐诗上升到它的高潮,一切就都表现为开朗的、解放的,唐人的生活实是以少年人的心情作为它的骨干。"林庚说,"少年没有苦闷吗?春天没有悲伤吗?然而那到底是少年的,春天的。"
20世纪40年代以来,他曾三度撰写 [[ 中国文学史 ]] ,其中 [[ 《中国文学简史》 ]] 作为高校教材流传至今。在研究中,他非常注重创造性,着力寻找那些能说明创造的资料。他说,"文学要是没有创造性,严格地说,就不是文学,就没有价值了。""在有创造性的地方多讲,没创造性的地方少讲,只有这样,才可以看出中国文学史起伏的地方,看出它发展的脉络。"
他说自己是"教书为业,心在创作",先是诗人,后是教授。从上世纪50年代初院系调整至今,他一直在北大中文系任教。对于学生来说,他是出色的诗歌启蒙者和文学引路人,常常在讲坛上忘情地长吟诗词,写下一黑板一黑板的漂亮书法。 [[ 任继愈 ]] [[ 吴小如 ]] [[ 傅璇琮 ]] [[ 袁行霈 ]] [[ 谢冕 ]] 等学者无不受益于他的言传身教。
在唐诗研究方面其成果汇集在 [[ 《唐诗综论》 ]] 里。 [[ 《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 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集,其中大多数是关于屈原生平及其作品中文字、地理等问题方面的考释,也有一些论述 [[ 屈原 ]] 的人格、艺术成就和作品特色的文章。林庚教授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了颇多精辟的创见。林庚先生历任 [[ 厦门大学 ]] [[ 燕京大学 ]] [[ 北京大学中文 ]] 系教授,出版过 [[ 《春野与窗》 ]] [[ 《问路集》 ]] 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 [[ 《诗人李白》 ]] [[ 《中国文学简史》 ]] 等。所著文学史为公认名作现代汉语诗歌自 [[ 胡适]]"尝试"白话诗开始,一直在寻找用新的语言和形式,接纳与整合复杂变动的现代经验。这是一种至今尚未完成的、在诸多矛盾中展开的艰难求索,始终具有实践性、试验性品格。它体现在许多诗人身上,关心的重点却各不相同。面对经验与语言、内容与形式的矛盾,主流诗歌注重内容的创新,努力在主题和题材上追随时代,或在诗意和情趣上更换中国诗歌的血液。他们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成就有目共睹:无论是现实主义诗歌对中国现实的执着关怀,还是现代主义诗人对现代诗质的反复探寻,都在20世纪中诗歌史上写下了动人的篇章。
但是光强调内容而忽视形式,只看重"诗意"而轻慢凝聚,只考虑求新求异而不思规律,也会给诗歌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上世纪30年代以后,诗歌形式秩序探索的不断被边缘化,现在看来,不是加强了诗歌的自由与解放,而是增加了诗人的磨难;不是让诗亲近了读者,而是疏远了读者;不是变得更加自觉,而是显得有点盲目。
只有少数诗人对诗歌的内容与形式、诗意与诗形的共同要求保持着高度自觉,而林庚是其中最值得重视的诗人之一。
像20世纪许多诗人一样,林庚也是从写自由诗开始走上诗歌创作道路的。他曾在30年代前期出版过 [[ 《春野与窗》 ]] 的自由诗集,其中 [[ 《破晓》 ]] 等诗篇,可以认为是20世纪中国诗歌的优秀文本。这些诗,因为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而得到好评,废名(冯文炳)甚至在 [[ 《谈新诗》 ]] 中认为:"在新诗当中,林庚的分量或者比任何人要重些。"但林庚与诸多新诗人不同之处在于:虽然他也珍惜自由诗"追求到了从前所不易亲切抓到的一些感觉与情调",却也认为它是尖锐的、偏激的方式,"若一直走下去必有陷于'狭'的趋势"( [[ 《诗的韵律》]])。因此,他提出了新诗的"再解放"问题:"新诗的语言既已在散文解放的浪潮中获得了自由,是否还需要再解放呢?诗不同于散文,它总要有个与散文不同的形式,自由诗必须分行,这也就是起码区别于散文的形式;但是仅止于此还是不够的。为了使诗歌语言利于摆脱散文中与生俱来的逻辑习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找到自己更完美的形式。"
林庚是一个知行合一的学者诗人,认识到自由诗的问题之后,从1934年开始,就一直致力于诗歌的节奏与形式的试验。他1936年出版的 [[ 《北平情歌》 ]] ,曾得到很高的评价,有人认为:"这是万水千程后的归真返朴。在这里,新诗的音律第一次脱离平仄的拘律,而且降伏了字组法,使它成为音律的侍婢;后一点,我私意认为,不但是新诗音律的胜利,而且也是诗的胜利。"(周煦良: [[ 《新诗音律的新局面》) ]] 更重要的是,他从节奏、形式的观察与试验中发现了诗歌建构诗行的两条规律:一是"五字组"("凡是念得上口的诗行,其中多含有五个字为基础的节奏单位。");二是"半逗律"("每个诗行的半中腰都具有一个近于'逗'的作用,我们姑且称这个为'半逗律',这样自然就把每一个诗行分为近于均匀的两半;不论诗行长短如何,这上下两半相差总不出一字,或者完全相等。" 无论从创作还是从理论上看,林庚都是20世纪中国最自觉的诗人,他为中国诗歌提供的独特借鉴意义表现在:一、始终坚持诗之为诗的基本前提(他认为"'诗'原只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诗如果没有形式,就是散文、哲学、论说,或其他什么,反正不是诗"。),并对诗与诗意的界限作了清明的划分("诗意"代表了一切"艺术的意境",并不等于诗)。二、他的新诗理论来源于他对表现媒介深刻认识,提出了形式不是由"内容"来决定,而是由语言来决定的著名观点,从而启示人们:一方面,汉语诗歌必须根据汉语的特点建构自己的诗歌形式;另一方面,语言在发展变化,必须面对这种变化探寻新的形式建构的规律。
我们有理由相信,时间将彰显林庚对现代汉语诗歌的特殊贡献。
[[File:林庚4.jpg|缩略图|右|[http://image2.sina.com.cn/dy/c/2005-04-22/1114135879_C7aaLC.jpg 原图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5-04-22/10005720409s.shtml 来自 新浪网 的图片]]]'''  == 人物评价'''== 
秋日送别春天的心(缅怀诗人林庚) 燕园,少了一位良师
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是远离尘嚣。他的超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争……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 --葛晓音。
''' == 主要著作'''诗集==
《夜》 (1933)
《林庚诗选》 (1985)
 
'''学术著作'''
《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上海棠棣1953,中华书局1962)
《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 == 生平轶事'''==
做人
 
常言说"做人",而高境界的人不是"做"出来的。
通过这件事看来,林庚是一位真正的长者:"一流的学问,背后是一流的人品;没有一流的人品,做不出一流的学问来。"
[[ 《西游记漫话》]]
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庚无以排遣心中的困惑,就经常夜读 [[ 《西游记 ]] 》。就这样,白天被批判的林庚,晚上在书斋里摊开书卷,从文学中得到宽慰和愉悦。最终他将 [[ 《西游记 ]] 》烂熟于心。难得的是,他将自己人生感悟融进了对小说的理解,在80岁高龄出版了《<西游记>漫话》这样一部"极具个性的充满诗人气质和潇洒笔意的快意之作"。古代文学研究大家 [[ 程千帆 ]] 教授在给先生写的信中说,他是在病中收到了林庚先生的著作,看了书竟爱不释手,自己看不完,就让自己的学生给他念,"一口气花了三天,高兴得不得了,说这书是'盖自有 [[ 《西游记》 ]] 以来之第一篇文章也'"。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 杜晓勤 ]] 说:林庚先生到晚年都童心未泯,"成为大教授了,都还看小人书。"在上世纪80年代,他以诗人的眼光,在著述《〈西游记〉漫话》里提出:" [[ 《西游记》 ]] 是神话和童话的结合。"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 [[ 朱自清 ]] 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照 [[ 钱理群 ]] 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但是,课后当 [[ 钱理群 ]] 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平素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1930年,在 [[ 清华大学物理 ]] 系读完二年级的林庚自愿转到了中文系。至于转系,竟是 [[ 丰子恺 ]] 的漫画惹的"祸": "到清华后,我常在图书馆乱翻乱看,看到了[[《子恺漫画》]],像'无言独上高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几人相忆在江楼'等等。看了他的画,我就找诗词看去了,结果一看就入了迷。"
"到清华后,我常在图书馆乱翻乱看,看到 加上读 郑振铎为[[ 《子恺漫画》 ]]写的序 像'无言独上高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几人相忆在江楼'等等。看 他感觉到 文学 巨大力量 我就找 对中国古典 诗词 看去 产生 浓厚的兴趣。其实 结果 更深层的原因是林庚觉得艺术"能于 瞬见终古,于微小显大千",从而"希望通过诗歌实现人生的解放"。 这样,他走上 漫长的文学创作和研究之路 "
加上读 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后,林庚成 清华园"四剑客"之一。他与另外的"剑客"--[[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三位先生常在一起谈论文学创作。用[[季羡林]]先生的话说,四个人"方言高论、无话不谈,'语不惊人死不休'。个个都吹自己的文章写得好,不是梦笔生花,就是神来之笔。"他们一起听过当时名噪一时的女作家[[冰心]]的课和燕京大学教授[[ 郑振铎 为《子恺漫画》写 ]]先生 他感觉到 结果被[[冰心]]板着面孔赶 文学的巨大力量 出来 对中国古典诗词产 却和[[郑振铎]]先 浓厚 朋友。林庚 兴趣。其实 作品 更深层 得到了教词选课和诗选课 原因是 [[俞平伯]]与[[朱自清]]的赏识。1933年, 林庚 觉得艺术"能于一瞬见终古 毕业留校 于微小显大千",从而"希望通过诗歌实现人生 担任时任中文系主任[[朱自清]] 解放"。就这样 助教 他走上了漫长 并为[[闻一多]] 课批改 和研究之路
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后, 晚年的 林庚 成了清华园"四剑客"之一。他 先生又 另外的"剑客"-- [[ 吴组缃 ]] 李长之 [[王瑶]] [[ 羡林三位先生常在一起谈论文学创作。用季羡林先生的话说,四个人"方言高论、无话不谈,'语不惊人死不休'。个个都吹自己的文章写得好,不是梦笔生花,就是神来之笔。镇淮]]并称" 他们一起听过当时名噪一时的女作家冰心的课和燕京 学教授郑振铎先生的课,结果被冰心板着面孔赶了出来,却和郑振铎先生成了朋友。林庚的作品,得到了教词选课和诗选课的俞平伯与朱自清的赏识。1933年,林庚毕业留校,担任时任 中文 系主任朱自清的助教,并为闻一多的国文课批改学生作业 四老"
晚年的 林庚 先生又 吴组缃、王瑶、 [[ 镇淮并称羡林]]互赠" 北大中文四老相期以茶"
林庚与季羡林互赠"相期以茶"==长寿秘诀==
'''长寿秘诀'''在北大中文系老一辈的学者中,林先生是享寿最高的一位。在为先生九十华诞祝寿的时候,有人曾向先生请教过他的长寿之道,先生回答说:"有两条,一条是一切都是身外之物;再一条就是多吃胡萝卜。"先生所说的"一切都是身外之物",这当然首先是指的淡泊名利,先生的淡泊名利是人所共知的,可以说是保有陶渊明之风,承继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但据我的体会,其含义又还不止于此,其间还包含了在 [[ 《西游记》 ]] 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童真童趣和乐观精神。先生被称为"喧闹时代的隐退者"。
当然,另一条养生之道就是喜欢体育活动。林庚先生很喜欢打乒乓。
==参考来源==
6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