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李嘉佑

移除 4 位元組, 2 年前
个人经历
李嘉佑比郑虔少30余岁。其生卒年基本定为: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约卒于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史家对其生年认识略同,卒年则不一,今笔者据《全唐文》卷四九三的权德舆《送钮秀才谒信州陆员外(即陆长源)便赴举序》:"故临海守李君,予从父户部,皆以文艺风骚为师友。"按陆长源于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秋为信州刺史;"从父户部"即权德舆之叔权器,卒于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按德舆写有权器祭文,存《全唐文》卷五O八),"临海"即台州,"故临海守李君"即台州刺史李嘉佑,推知李嘉佑必卒于权器之前,台州为李嘉佑终官。
李嘉佑少年才华出众,中进士第较早,登天宝七年(公元748年)杨誉榜进士,年仅26岁。仕途得意,任秘书省正字,曾奉使去扬州、饶州搜集图书,继升补阙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等职。肃宗至德、乾元间以"罪"谪鄱阳令,原因史无载,唯刘长卿诗《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佑江亭》中"稚子能吴语,新文怨楚辞。怜君不得意,川谷自逶迤。"推之,恐像屈原那样为"新文"招"怨",实无辜。他放逐江西鄱阳令,前后四年,有诗"四年谪宦滞江城,未厌门前鄱水清。"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量移江阴令;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回朝任拾遗、司勋员外郎。唐代宗大历六年(公元771年)出任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至大历九年冬(公元774年)卸任,回至吴兴、晋陵一带,后定居苏州。诗僧皎然上人有《七言奉酬李员外使君嘉佑苏台屏营居春首有怀》:"移家水巷贫依静,种柳风窗欲占春。"又有一首五言,也题"苏台有呈袁州李使君,"推知嘉佑在苏州闲居非短日,且生活并不富裕,故有"贫依"两字。李嘉佑何时赴任台州刺史?原有二说:一说上元二年(公元761年),见《嘉定赤城志》。一说大历末、建中初(公元779-780年)。今采用后说,是据[[ 权德舆]] 祭其叔权器一文(见上)。又考刘长卿大历末至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尚在睦州司马任上,写有《送台州李使君兼题国清寺》诗(《刘随州诗集》卷九),其"露冕新承明主恩"句,指明李嘉佑是由闲居苏州起用台州刺史的;而题目"国清寺"为天台山名寺,人人皆知,接着有"晴江洲渚带春草,古寺杉松深暮猿"句,说嘉佑是春天时节,赴台州任的那时唐王朝正处代宗与德宗皇位交接之时((代宗卒于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五月)),德宗起用了代宗时一些被贬谪的官吏,因此不久刘长卿也由睦州司马升为随州刺史。
隋唐以后,人们称中央机构尚书省六部诸曹司郎中、员外郎为郎官。唐人颇重视郎官人选,认为郎官乃清要之职,与翰林一样,视为内相。据说那时员外郎比郎中更显得有声价,嘉佑少年得志,在朝曾任御史,拾遗、司勋员外郎等清要之职,在外又历任袁州、台州刺史,故时人赞誉他"雅登郎位,静镇方州。"清劳格《唐郎官石柱题名考》录有其名。
28,1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