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候外庐

增加 33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候外庐| 图像 = [[File:候外庐666.jpg|缩略图|center|[httphttps://wwwp1.casadssl.casqhmsg.cncom/wcmt01ff05410e1bba0b7e.jpg 原图链接] [https:/sourcedb_ad_cas/zw2baike.so.com/jsondoc/sxwlxb/200912/W0201005116194354254696446811-6660492.jpg html 来自360 链接]]]|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1903年2月6日| 国籍 = 中国| 民族 = 汉| 籍贯 = = 山西省平遥县| 职业 = 中国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母校 = 北京政法大学
}}
'''侯外庐'''(1903.02.06~1987.09.14)原名兆麟,又名玉枢,自号外庐,山西省 [[ 平遥县 ]] 人。中国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1987年9月14日病逝于北京。
青少年时代,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3年考入 [[ 北京法政大学 ]] [[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 ,同时攻读法律和历史。
24岁结识了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者 [[ 李大钊 ]] ,受到 [[ 马列主义 ]] 的影响。1927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经 [[ 成仿吾 ]] 、章伯韬介绍在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主编过 [[ 周恩来 ]] 等创办的《 [[ 赤光报 ]] 》。1930年经莫斯科回国,与中共党组织失去联系。先后在 [[ 哈尔滨法政大学、北平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 等校任教。1936年与 [[ 王思华 ]] 翻译了《 [[ 资本论 ]] 》第一卷。抗日战争时期曾在重庆主编《中苏文化》,在上海香港主编《 [[ 文汇报 ]] 》副刊,并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宣传活动。1948年进入东北解放区  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北京大学]]教授、[[西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哲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等职。曾当选为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六届委员、常务委员等
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北京大学教授、西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哲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等职。曾当选为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六届委员、常务委员等。
== 人物生平 ==
1903年2月6日,(清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初九)生于 [[ 山西平遥县西王智村。侯俊岩 ]] 之兄。取名外庐,是因为" [[ 王国维 ]] 深信君子三畏","以'畏'自戒",将 [[ 苏东坡 ]] 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反其意而用之,1928年初,起名'外庐',以'外'自戒"。[1]
1923年,入 [[ 北京政法大学 ]] 法律系,次年又入 [[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 ]]
1927年夏,赴法国留学,入 [[ 巴黎大学 ]] ,习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和政治经济学。
1928年春,在巴黎旅欧支部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党支部书记,
[[File:先生.jpg|缩略图]]
并主编《 [[ 赤光报 ]] 》。
1930年春,归国任 [[ 哈尔滨法政大学 ]] 经济学系教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任 [[ 北平大学 ]] 法学院教授兼师范大学教授。
1932年2月,被捕入狱,次年8月被保释出狱。
1938年,在重庆主编《中苏文化》,并参与中苏文化协会及中国学术工作者协会工作。
1946年,在上海从事著述活动,并主编《 [[ 文汇报 ]] 》之《 [[ 新思潮 ]] 》周刊。[2]
1947年,转任 [[ 香港达德学院 ]] 教授。
1948年,去东北工作。
1949年3月,入北平参加 [[ 新政协 ]] 筹备和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兼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
1951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 中国史学会 ]] 理事、 [[ 中国哲学史学会 ]] 名誉会长、 [[ 中国孔子基金会 ]] 名誉顾问、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等。
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 学术成就 ==
侯外庐一生主要从事 [[ 社会史、思想史 ]] 的学术研究,并亲身执教,对教学管理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 [[ 西北大学 ]] 担任校长期间,对该校的教学、科研及学校的扩建与发展有重要贡献。侯外庐在长期的革命教育及管理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提倡实践精神与求实作风;提倡"韧的追求";鼓励学生勇于独立思考,并有所创新和前进;倡导教学和科研的统一。
=== 认识李大钊 ===
20世纪20年代初,侯外庐在北京同时读两个大学: [[ 北京法政大学 ]] 和北京师范大学。 [[ 法政大学 ]] 攻读的是法律,师范大学修研历史,在这里,他认识了 [[ 李大钊 ]] 。认识李大钊是由侯外庐的朋友 [[ 高君宇 ]] 介绍的。后来侯外庐记述了第一次见面的情形:"他(李大钊)对几个年轻人很热情,既谈思想,又谈学术。我向他讨教对中国革命前途的认识,和对各种理论的见解,他都一一作答。与大钊的接触,使我的思想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开始以更高的自觉性和更大的热情参加学生运动。从他那里感染到对理论的浓郁兴趣,对我一生都有影响力。"
认识李大钊之后,侯外庐就常向李大钊借一些外界不大能见到的书籍。此时的侯外庐,阅读广泛,对各派学说都努力涉猎,希图从中寻出济世救国的思想、理论。但是,当时马克思主义原著及译本极难见到,就连 [[ 李大钊 ]] 当时借给侯外庐的,也只是 [[ 布哈林 ]] 所著《唯物史观》的英译本,以及 [[ 罗莎·卢森堡 ]] 等人的著作,这在当时也属不可多得。
=== 创办刊物 ===
[[File:候外庐334.jpg|缩略图]]
一个刊物。但等付印时,却凑不齐印刷费。侯外庐去向 [[ 李大钊 ]] 求援,李大钊当时也不宽裕,他转向邻近的 [[ 李石曾 ]] 借了一笔钱交给侯外庐。这笔钱援助了这几位热血青年,使他们编辑的秘密刊物《下层》终得以问世。
由于《下层》显而易见的色彩和立场,当时的军阀政府立即下令取缔。这年冬天,侯外庐为还借款,在 [[ 北京东交民巷 ]] 道升洋行与李大钊见面。侯外庐向李大钊介绍了《下层》发行后的反映和被查禁的情况。李大钊说,刊物即使被查禁,也是一场胜利。李大钊还鼓励侯外庐参加国民党组织,希望为它做一些实际工作。侯外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向李大钊谈到自己对理论很有兴趣,很想先在理论上追求真理。他表达出自己的一个心愿:想翻译一点马克思的重要著作。这样一则可使自己深入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二则可以为国内广大探求真理的读者提供营养。这个想法得到 [[ 李大钊 ]] 的赞同。
但是,这个心愿在当时很难实现。因为侯外庐在北京几年也未找到一本马克思的原著,更遑论翻译了。接下来,时局骤变, [[ 张作霖 ]] 对进步人士大肆搜捕。侯外庐因为接触过李大钊,主编过《下层》刊物,也被列入黑名单中。面临逮捕危险的朋友各奔前程,侯外庐也决定取道苏联,赴法国勤工俭学。
=== 翻译《资本论》 ===
[[File:资本论.jpg|缩略图]]
半年之久。在这里,他出乎意料地在街头书摊发现了英文版和日文版的《 [[ 资本论 ]] 》,如获至宝,立即买了下来。回到旅馆,他天天使劲钻研,由此,他甚至为自己规定了赴法的使命---学习德文,从原著直接翻译《资本论》。
也就在这段时间,传来了 [[ 李大钊 ]] [[ 北洋军阀政府 ]] 杀害的噩耗,悲愤之余,侯外庐更坚定信心,发誓要译出《资本论》,以此祭李大钊英灵,"以酬他对我的蒙师之教"。
到了法国之后,侯外庐一面在巴黎大学听布克莱教授讲"唯物史观",一面从字母开始学习德文。其余时间,几乎全部用来自修钻研《资本论》。
但是,侯外庐几乎没有经济来源,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在此久留。为了珍惜这里的"自由空气",他充分地利用着每一天时间。据侯外庐后来回忆:"那时候,我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除了上图书馆,几乎足不出户。"巴黎是世界文化荟萃之都,可侯外庐在此三年,竟然一次也没去参观过 [[ 卢浮宫、凡尔赛 ]] 等名胜,连 [[ 埃菲尔铁塔 ]] 也只是远望,无暇登临。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献给了学习和翻译《 [[ 资本论 ]] 》工作之中。
=== 阅读学习 ===
到法国一年之后,经过充分研读准备的侯外庐,开始试译这部伟大的社会科学著作。当时侯外庐所依的蓝本,是《 [[ 资本论 ]] 》德文第四版。为了译得确当,他还参照英、法、日文几个译本。据侯外庐自己讲:在语言方面,我几门外文的水平都不高,仅英文较有基础。在理论方面,自认对马克思主义知之不多,还须从头学起。而《资本论》,是马克思以四十年心血所系的巨著,它不仅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成果,而且仅就其中的内容,也是一座包含了丰富人类知识的宝库。侯外庐遇到的翻译难度,大到难以想象。
侯外庐在试译《资本论》的过程中,虽经长时间准备,可仍常常存在障碍。侯外庐最下大功夫的是补读了 [[ 马克思哲学 ]] 及经济思想来源一脉的 [[ 黑格尔哲学,亚当·斯密 ]] 经济学的几部大块头著作。这些补读,收益甚大,以至侯外庐后来说:回想起来,多亏了十年翻译《 [[ 资本论 ]] 》期间受到知识贫乏的压力,若不是那十年为摆脱知识贫乏的压力所做的努力,以后未必会有机会那样广泛地阅读和学习。
在法国三年,侯外庐付出了几乎全数的时间和精力,得来的成果,是译完了《资本论》第一卷二十章。带着这些成果,侯外庐于1930年回国。回国之后,他依然沉浸于这项艰巨的工作之中。但是,他感觉自己所译的文字方面应当有所改进,便与曾在英法留学的经济学家 [[ 王思华 ]] 合作,又重新开始 [[ 移译]];并与书店签订了 [[ 出版合同 ]]
=== 合译 ===
1932年,侯外庐与 [[ 王思华 ]] 合译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一分册(第一至七章)由 [[ 生活书店 ]] 出版;1936年第一卷合订本出版(这个译本出版后,侯外庐曾托请红军驻太原的代表 [[ 周小舟 ]] 转呈一部给毛泽东。解放后一次到 [[ 中南海 ]] 开会,毛泽东还对侯外庐提到自己在延安见到过他所译的《资本论》)。再后来,侯外庐仍独自以全力进行第二卷和第三卷关于地租部分的翻译。这期间他时时受到坐牢的威胁,并且就在监狱里,仍以"匹夫不可夺志也"为誓言,努力深造德文,为出狱后继续翻译做准备。
就在侯外庐翻译《 [[ 资本论 ]] 》的同时,中国也有人正在进行着这方面的努力。1930年时,由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 [[ 陈启修 ]] 先生翻译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一分册第一、二、三章,由 [[ 昆仑书店 ]] 出版;1928年, [[ 王亚南 ]] [[ 郭大力 ]] 两个不足30岁的青年也开始合作翻译《资本论》。抗战开始后,生活颠沛流离的侯外庐才被迫中断《资本论》的翻译。后来王亚南、郭大力的译本出版,侯外庐才与 [[ 生活书店 ]] 解除了 [[ 翻译 ]] 出版合同。此时,距他开始与《资本论》结缘,已经整整十年。
== 研究特色 ==
28,1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