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古大存

增加 376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1951年4月,李雪峰在华南分局扩大会议上,批评广东有些同志遇事缺乏阶级分析,指责所谓"广东特殊论",是把一些次要的、少量的特点([[华侨]]、工商业等)扩大化。还说,如果广东有特殊,那就是:一是新区,二是队伍严重不纯。
由于对广东的特点认识上存在着严重差距,因而产生了政策问题上的严重分歧。叶剑英、方方从广东特点和实际出发,强调广东在土改中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中央的《土改法》和有关的方针政策,强调保护华侨,保护工商业,团结爱国民主人士。 [[ 叶剑英、方方 ]] 认为,广东最大特点是华侨众多,他们多数是出卖劳动力的劳苦大众,侨眷中的地主成分是极少数,因此,要保护华侨的利益,团结争取华侨支援祖国建设,并明确规定:对华侨地主的余粮,不准追至海外。但中南土委会却指示可以追至海外,说对华侨地主的"清算","不应只以国内财产为限"。作为生活资料的华侨房屋,本不准没收,却也没收了,没收面达80%。
华南分局还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依靠大军,依靠南下干部,由大军、南下干部挂帅的指示,将广东各地党政干部作了调整,大军、南下干部当一把手,广东干部均任副职。现在回头看,这样的组织安排,就有明显的片面性。南下干部固然有长期在老区工作的经验,但也有不熟悉当地情况的不足;而广东的地方干部中也有不少坚持地下斗争的老同志,熟悉当地情况、熟悉本地语言,容易开展工作是他们的长处。按地域区别对待干部的做法,不利于取长补短,亲密团结,反而易于造成他们之间的隔阂和矛盾。
1952年4月,华南分局召开扩大会议,再一次研究了土改中的问题,决定把土改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更坚决地贯彻依靠大军、依靠南下干部的方针,开展土改整队(整顿队伍),查出身,查立场。全省共处理干部6515人。其中广东大陆地区67个县,集中土改小组长以上干部7703人,进行整队,结果处理了干部781人,占参加整队人数10%。 [[ 方方 ]] 不同意对广东干部队伍"不纯"作过分严重的估计。他反对把广东党组织比作 [[ 马尔托夫 ]] 式的党,强调对自己的队伍要有正确的方针。但他那时已无力对形势发展施加影响。
1952年6月, [[ 毛泽东 ]] 亲自出面处理广东问题。他在 [[ 中南海 ]] 颐年堂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除中央书记处书记外, [[ 叶剑英 ]] 、方方、 [[ 冯白驹 ]] 、陶铸也参加了会议。 [[ 毛主席 ]] 说:"这里是最高会议,讨论广东问题。"他对方方说:"你犯了两条错误,一是土改右倾;二是干部问题犯了地方主义错误。"又说:"广东土改迷失方向。我要打快板,方方打慢板。全国三个乌龟,广东、福建和广西。现在广西、福建爬上来,广东还在爬。"他宣布,由陶铸取代 [[ 方方 ]] ,叶剑英抓总,张云逸主桂(广西)、谭政主军、陶铸主党、方方主政,这就是华南分局五位书记的分工了。中共中央认为,广东解放以来,在主要问题上,"在决定关键上犯了错误","迷失方向"。 [[ 毛泽东 ]] 批评的所谓农民问题上"右倾",就是指叶、方在广东农村土改问题上"右了"、"慢了",是"和平土改"。实际上, [[ 叶剑英 ]] 是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三年左右完成土改的指示,结合广东的实际情况部署 [[ 土改运动 ]] 的。从土改准备、试点到推广,每一个计划和各阶段进展情况,都上报给中共中央、 [[ 中南局 ]] ,并得到批准。叶剑英在领导土改中,特别强调注意对华侨和民族 [[ 工商业 ]] 者的政策,要求区别对待,适当照顾他们的利益,搞得稳妥一点。这是符合广东的实际情况的,并不是什么"和平土改"。如果按照 [[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 和《 [[ 土地法 ]] 》定的标准,根本不存在什么"右倾"问题。 [[ 毛泽东 ]] 批判的所谓"地方主义"的错误,对于叶剑英、 [[ 方方 ]] 来说都是不存在的。作为华南分局主管组织干部工作的第三书记,方方在工作中尽管存在一些缺点,但不应该扣上"地方主义"的帽子。 会上, [[ 叶剑英 ]] 、方方、 [[ 冯白驹 ]] 等分别作了检讨。华南分局一些领导对叶剑英、特别是对方方的所谓"地方主义"错误,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毛泽东为叶剑英留了面子,说:"叶剑英在华南工作是有成绩的,他对这个问题没有什么责任,更不能说他是搞地方主义的头头,大家要理解他。当然,包括剑英同志在内,各地的同志都应从这件事中总结教训,防止今后再发生此类错误。" 会议很快结束了,叶剑英、 [[ 方方 ]] 心情茫然地回到广东。
1952年6月29日-7月6日,华南分局举行扩大会议,开展所谓反农民运动中的"右倾"和"地方主义"的斗争。在 [[ 毛泽东 ]] 批评的强大压力下, [[ 叶剑英 ]] 、方方在会上都承认了错误,承担了责任。叶剑英还形象地自责,说:"主帅无能,累及三军。"随后,方方等一批干部受到不同程度的处分。这就是广东的第一次反 [[ 地方主义 ]]
1952年8月中旬,叶剑英因病回北京疗养,华南分局和广东的工作,实际上由 [[ 陶铸 ]] 来主持了。广东第二次反地方主义,是从反对海南的地方主义的活动,审查 [[ 林克泽 ]] 的一封所谓密信开始的。林克泽20世纪20年代入党,1929年就在 [[ 冯白驹 ]] 领导下从事武装斗争,1931年任海口市委书记。抗日战争中期,琼崖特委让他到延安去学习,我在中央党校见过他。解放战争时期,他在西满分局工作,被陶铸看中。陶铸主持广东工作后,想调他任海南行署主任。他不想去,表示海南工作难搞。随后,他给冯白驹写信,提出了海南行署班子人选名单,并说他回海南如果不担任区党委书记,很难发挥作用。他在信的末尾附言:"古老(指古大存)向来对海南比较关心,此信是否也让他看一看。"林克泽在东北和古大存一起工作过,古对林克泽是比较了解的。 他这封信未封口,由他儿子送到冯白驹家里。冯不在广州,信交给冯夫人曾惠予,转交给冯的秘书处理。秘书未交给冯看,直接交给省委领导人了。
1957年5月,党中央发出了反击 [[ 右派分子 ]] 进攻的指示,认为"这是一场大战,战场既在党内,又在党外,不打胜这一仗,社会主义是建不成的,并且有出'匈牙利'的某些危险。"
在这种大背景下,党的广东省委联系本省的情况,认为省、地、县都有一部分干部对1952年第一次反地方主义斗争、土改和土改整队所执行的政策不满,这些人与党内外的右派分子互相呼应,乘机攻击省委和中央的正确方针、政策,否定省委的功绩,于是在反右派期间,部署了在全省开展"广东历史问题大辩论",企图彻底解决一些地方干部对省委领导不满的问题。
陶铸本来想改善海南领导、改进工作,看到中央反击右派的指示,认为可以把反地方主义和 [[ 反右派斗争 ]] 结合起来。此时,广东省委正在召开四次全委会议,陶铸立即把 [[ 林克泽 ]] 的信拿去打印,分发给正在参加会议的省委委员。
陶铸当时认为,海南地区的临高、琼东、那大等几个地方的机关干部、复员军人和一些土改整队受处分的人,向当地县区政府请愿,是冯白驹为首的地方主义分子企图从组织上改造海南党委和行署,排斥外来干部,把海南变成"独立王国"。而广东过去土改中的右倾和一部分干部的地方主义错误,是中央作了结论的,决不允许他们翻案,一定要给予反击。
解放战争期间,林克泽曾担任中共哈尔滨市委组织部长,我当时是团市委书记,工作中有接触,正如古大存说的那样,他是个严于律己的老实人。后来 [[ 冯白驹 ]] 说,是陶铸要他提出一个海南区党委、行署负责人的方案,他才找林克泽商量的,因此林才写了上面提到的那封信。
1950年古大存回到广东后,对土改和反地方主义一直采取冷静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他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没有加入批判海南地方主义的行列。他认为。海南一些地方集体请愿,主要是土改整队和改编琼崖纵队遗留问题没有及时处理好所引起的,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要做细致的思想工作。他还认为,林克泽是个忠厚老实的组织干部,不善言辞,遵纪守法,不可能搞什么"反党"活动。他说:"林克泽提出回海南当区党委书记,同现在当省人委秘书长一样大,只是平调,不能说是向党要官。"谁知他的这些发言,成了支持 [[ 冯白驹 ]] 搞海南地方主义活动的证据。为了打倒古大存,全省从上到下广泛地发动,由下而上地层层揭露批判。古大存过去与一般人的谈话、闲扯,此时也要重新认识,与古大存划清界线。中共中央批准了广东省委对"冯白驹、古大存地方主义反党联盟"的处理意见。但是,古大存和冯白驹对处理都是不服的。 古大存受到了撤销广东省委书记、省人委党组副书记职务的处分,保留了省委常委和副省长的职务,下放到增城锻炼。古大存因病在 [[ 从化温泉 ]] 疗养时,得知来广东的 [[ 李富春 ]] 副总理即将回京,便给他写了一封较长的信,信中表示接受党的处分,且相信"在广东能够根本肃清地方主义和 [[ 右倾思想" ]] ,但他又认为,"对于材料中的有些不合事实的,情节出入颇大的,总可以取得谅解"。这封信看来很平常,并没有明显表示不满的话,但陶铸看了古大存的信,却错误地认为以前对古大存的处理是轻了。
1958年4月,省委报经中央批准,撤销了古大存省委常委、副省长的职务。他实际上成为退出政治舞台的人物了。古大存对处分不服,对加重处分更加不服。他是一个喜欢说话的人,但他没有说话,也没有机会说话了。
=== 冤情难诉 ===
1961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 [[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中的某些"左"的错误,提出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制订各项工作条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为了总结经验,统一思想认识,中共中央于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在北京召开了扩大的工作会议,即 [[ 七千人大会。刘少奇 ]] 代表中央作了报告。 [[ 毛泽东 ]] 让"大家有气出气,不挂账,不打击,不报复"。
1962年5月初,广东省委在 [[ 从化温泉 ]] 召开了谈心会议。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出"了不少"气"。 [[ 冯白驹 ]] 、古大存坐不住了。冯白驹用四个单元时间讲了8个小时。古大存也提出了不知自己怎么会成为" [[ 反党集团 ]] 头子"的问题。他说:"陶铸同志在会上讲话,要我们倾吐心里话,我再一次感谢省委的关怀。我对错误的认识,上面已经说过了,确实不清楚我是怎样成为反党集团头子的,怎样同冯白驹建立联盟的?我很清楚,我自信我还不至于错到这样的地步。我当时在会上就对这一点一直没有接受,在处分后又曾表达过我的意思,但是省委不但不考虑我的意见,反而以不服的罪名加重处分,又撤销了省委常委和副省长职务,这样就作了连续两次的处分。这在我党对干部的处理上也是鲜有的。虽然党也没有完全了解我,我相信总有一天会了解的。最后,我希望党能对我1957年所犯的地方主义错误弄清真相。"冯、古二人的发言当晚便送到了 [[ 陶铸 ]] 手里,很快刊登在简报上。省委按照陶铸的指示,于1962年8月22日向中共中央和 [[ 中南局 ]] 上报了[[ 《古大存同志提出对其1957年所犯错误及其处分要求复查的报告》]](附古之书面意见)及[[ 《关于冯白驹同志申诉不同意其错误性质及所受处分的意见的报告》]](也附了冯的申诉书)。
1962年10月5日中共中央对冯、古二人申诉作了批复: [[ 不予平反 ]] 。古大存这才明白,虽然毛泽东和党中央对他是了解的,但省委所作的对他问题的处理,都是经过中央批准的,不得到毛泽东的首肯是不能平反的。
1962年10月间,古大存在省直机关17级以上干部大会上,被迫立下字据决不翻案。一向性格爽朗、喜欢侃谈的他,从此讷口不言,平时也很少同别人来往。在这种郁闷生活中,同情他的广东省文化局长 [[ 杜埃 ]] ,特别交待省文化局干部,凡有戏剧演出,要送票给古老。梅州地区汉剧团演出新编历史剧《 [[ 齐王求将 ]] 》,文化局送票给古大存看。这出戏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片后,1962年8月,请来广州的著名戏剧家 [[ 田汉 ]] 看,古大存陪同。当时,逃往台湾的国民党叫嚣 [[ 反攻大陆 ]] ,放映这部片子,有教育人民提高警惕反对和平麻痹思想的现实意义。 古大存很喜欢这出戏,和田汉当场各写了一首七律。古老的诗道:齐王昏聩七年中,犯境秦兵一振聋。爱国无盐终未死,匡君田相为先容。惊惶失措方求将,忠愤高怀许整戎。舞态歌神传妙肖,现身心与古人通。他的诗告诫人们,不要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和平麻痹思想,要紧握手中的枪,保卫国家。但"文化大革命"一开始,便在狠批广东老资格的"反动权威" [[ 欧阳山、秦牧 ]] 的同时,批判了"老右倾"、" [[ 反党集团 ]] 头子"古大存,《 [[ 南方日报 ]] 》以至中南局机关刊物《中南通讯》,都批判古大存推崇新编汉剧《 [[ 齐王求将 ]] 》别有用心,说他的诗歌颂皇后无盐爱国,攻击 [[ 齐宣王 ]] 昏聩无能,是影射攻击 [[ 毛泽东 ]] 主席。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因高血压、眼底出血,又患白内障的古大存正在 [[ 中山医学院 ]] 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看完批判他的文章后,对人说:"我没有反对过 [[ 毛主席 ]] 。"他还说,不知为什么至今有些人还不放过他。
1966年11月4日,革命了一生的古大存同志 [[ 含冤 ]] 逝世。
=== 冤案昭雪 ===
古大存去世了,古大存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真正的转机是在粉碎" [[ 四人帮]]"之后,党和人民都在作痛切的深刻反思,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回顾历史,哪些做得对的,哪些做错了。在端正思想路线的同时,组织路线上也有了很大变化。
1978年12月10日, [[ 胡耀邦 ]] 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 [[ 杨尚昆、龚子荣 ]] 相继调到广东工作;1978年12月11日,中央决定 [[ 习仲勋 ]] 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杨尚昆任第二书记、革委会副主任。这时广东许多一直对反地方主义有意见的地方干部,通过各种渠道向中央反映情况,要求复查、澄清。 [[ 叶剑英 ]] 同志亲切接见因"地方主义"问题划为"极右分子"、被撤销职务、 [[ 开除党籍 ]] [[ 原省 ]] 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 卢伟良 ]] ,叶剑英认真听他喊冤,并说:"你是有功不是有过,你要相信党,将来一切冤假错案都要平反的。"
1978年11月10日到12月15日,中央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全党工作重点转移问题。习仲勋参加了这次重要会议,并向中央作了《关于广东工作问题的汇报》,其中提到1957年紧接着 [[ 反右派斗争 ]] 进行的反地方主义,面搞得宽了,有的本属正常提意见,或者说了某些错话,也被批判或处分,影响相当大。应根据实事求是的精神,把搞错了的纠正过来。他还把各方面的申诉材料交给省纪委,让他们对地方主义冤案进行复查。那时三中全会尚未召开,习仲勋敢于冲破"左"的干扰,提出纠正地方主义冤案,表现了党的一个高级领导干部追求真理的勇气。
1979年8月17日,中共广东省委向中央上报了《关于复查地方主义案件的请示》,还附去省委《关于复查地方主义案件的通知》。《通知》明确指出:"不存在 [[ 冯白驹 ]] 、古大存反党和其他的反党小集团"。"1957年至1958年在反地方主义斗争中,省委当时认定古大存、冯白驹两同志'联合起来进行反党活动',存在一个'以冯白驹同志为首的海南地方主义反党集团',有的地方也定了一些地方主义反党小集团。现在看来,这些结论都是不当的,应予以撤销。" 《通知》还说:"在反地方主义中受处分的县(科)级(不含)以下干部,一律撤销原处分。至于个别有其他严重错误的,按其所犯错误性质处理。"
中共中央1979年10月19日对广东省委的请示作了批复,认为"广东省委通知中对过去反地方主义的分析意见是正确的"。广东省委接着发文下达各地,让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
=== 历史总结 ===
建国以来,广东省的成就有目共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东在改革开放中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又出现了大城市深圳的崛起,海南单独建省,前程欣欣向荣。建国50多年了,叶帅的功绩早已盖棺论定,许多事情在中共中央为他写的 [[ 悼词 ]] 中已说清楚了。对于 [[ 叶剑英 ]] 同志的肯定,对广东来说非常重要。因为牵涉到他对建国初广东省土改、干部政策等重大问题的正确判断。水流千转归大海,公道自在党心民心, [[ 方方、冯白驹 ]] 、古大存冤案,最后还是彻底解决了。痛定思痛,应当吸取什么样的教训呢?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在内部 [[ 肃反 ]] 和审干中有过许多错误,如在 [[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 中"肃 清AB 清[[AB ]]"的错误,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 [[ 康生 ]] 搞的"抢救失足者"运动,事后也纠正了,总结了,为什么到建国以后,还要一犯再犯呢?广东反地方主义受迫害的有2万多人,1957年反右派斗争受迫害的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十年"文革"受迫害受株连的更是无计其数了。其所以愈演愈烈,错误越来越严重,范围不断地扩大,就是因为没有真正的总结经验教训。事情不只是某个省的领导同志或领导班子中几个同志的问题,而是党内长期以来存在的"左"的思想、路线所致。加之,我们党内长期民主生活不正常,又缺乏对领导人的监督、制约机制,发现了错误得不到认真的纠正。所以,关键是端正我们的党风,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上、唯书、看"风向"办事。真正把毛主席在延安时便倡导的"实事求是"作风,在我们党内,在我们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树立起来,我们才能不犯或少犯错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 人物传说 ==
传说1928年,两广地方军阀 [[ 余汉谋 ]] 率部疯狂向 [[ 东江 ]] 各县大举进剿,成立了" ''' 灭古委员会'''"。到处悬赏格缉拿古大存。古大存为了保存革命实力,带领一个三人小组,从琴口出发,来到山湖 [[ 小坑 ]] 牛地坪 [[ 陈泉 ]] 等的打石寮中,发动石牌、小坑、下坡、大坑等村穷苦农民开展对敌斗争。
这一天,古大存来到 [[ 下坡村 ]] ,住进郭某家里。古大存的到来,郭某脸上突然掠过一丝不安神色,但他马上又冷静过来,盛情款待古大存同志。琐事寒暄后,郭某说:"大热天,看你累得满身大汗,先冲凉吧。"说完生火烧水。过了一霎时,郭某提着一桶热水对古大存说:"端阳未到,洗点热水,不致受寒,你慢慢地洗吧。古大存进了浴室,脱下衣服,准备洗澡,他用手往水里一探,立即缩了回来:"好烫啊!唔!不对!"他脑子里马上产生了怀疑:"天气这么热,为什么还给我如此烫人的水洗身,这里面一定有鬼。"急忙穿好衣服,也即从郭某家后门出走,神不知鬼不觉地离开了下坡村。过了个把钟头,郭某带来大头岭伪联防几个白匪兵来抓古人存,可是,等待他们的却是一桶热水。
同年初秋, [[ 大坑村 ]] 农民正在忙着下田插秧。古大存打扮成为一个商人,走出村来。有一个农民说:"老古啊,外面风声紧,隐蔽一天再走吧。"古大存同志说:"敌人要我的头,已不是今天的事了。"刚出村不远,突然大路那边来了一队国民党兵。这时,古大存往回走是不行了。怎么办呢?古大存急中生智,说时迟,那时快,立即闪入树丛中,脱去外衣,现出-身农民装束,从容不迫地下田跟农民插秧。-会儿,国民党兵走近田边,大声吆喝着:"你们听着,谁抓到古大存,赏光洋-千!"但神气十足的老国兵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要抓的古大存正在他们眼皮底下呢!
== 人物档案 ==
2007年,由古大存家属古延贤、古新贤、古广贤、古穗贤、古粤贤、古珠贤等人捐赠的原广东省副省长古大存同志生前所形成的一批珍贵档案资料入藏 [[ 广东省档案馆。]]
这次入藏省档案馆的古大存的档案资料共有80件,其中包括1942年在延安出版的《"六大"以前党的文件汇编》;古大存同志在中央党校(延安)学习和工作期间所使用过的笔记本以及特用通行证、徽章;古大存同志参加第一届、 [[ 第三届全国人大 ]] 会议时的照片;古大存同志生前所使用过的印章和书架。这些档案资料最早的形成于 [[ 上个世 纪30 纪]]30 年代,下至上个世纪60年代,真实地记录了古大存同志为共产党无私奉献的光辉历程,为研究古大存以及共产党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凭证。
这批档案资料的入藏,将进一步充实了省档案馆馆藏广东 [[ 名人档案]]--古大存档案的内容。
== 人物婚姻 ==
[[File:古大存66.jpg|缩略图]]
古大存与妻子曾史文合影
古大存第一任妻子是徐妙娇,红军长征后,国民党调动七个师围剿广东红十一军,古大存率红十一军孤军奋战, [[ 徐妙娇 ]] 不幸被捕,35岁牺牲,就义前被打得 [[ 遍体鳞伤 ]] 游街示众,最后高呼" [[ 共产党万岁" ]] 走上刑场。
[[ 曾史文 ]] 是古大存的第二任妻子,她是中国 [[ 工农红军第十一军 ]] 老战士、原广东省商业厅离休干部,2006年10月24日在广州逝世,享年90岁。
在古大存蒙冤30年后,曾史文历时五年,多方奔走,终于为丈夫恢复政治名誉,为党中央 [[ 平反 ]] 广东"地方主义"冤假错案做出关键性贡献。
== 相关图书 ==
作者怀着对革命先辈崇敬的心情,以大量翔实的史料,凝重的文笔,再现漫长岁月无数曲折生动的历史场景,和所谓"古、冯地方主义反党集团"的真相,塑造了古大存"这一个"典型,是一本催人泪下又教人奋发的好书。 [1] 内容提要 古大存是深受人们爱戴的老一辈革命家。他一生刚正不阿,光明磊落,不畏强暴,不避险恶,忠诚于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
从本世纪初的大革命战争年代起,他就和他的战友们一道,迎着漫天的腥风血雨,一次再次地与反动势力作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累累战功,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岭南大地上一直经久不衰地流传着他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革命家,在革命战争年代,却遭到了来自革命队伍内部的错误路线的迫害,差点被打成"AB团分子";在全国解放后的1957年,又被打成"广东地方主义反党集团"的头目,撤销了他的中共广东 [[ 省委副书记 ]] 、副省长的职务,长期受到冷落,无论在精神上、肉体上都遭到了极度痛苦的摧残。
直到1983年2月9日,中央正式给他平反,这一个铁骨铮铮的老革命家,才得以洗除冤屈。然而,这时候,古大存已长眠于地下多年了!
'''后记'''
古大存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在创建 [[ 八乡山 ]] 革命根据地中许多传奇式的杀敌故事,一直为东江老区人民所传颂;他为人刚正不阿的品格更为人们所尊敬。
我们在写完《东江悲歌》一书,选择有关古大存同志不畏强敌,艰苦坚持革命战争的章节在报刊上连载后,读者反映很好。有的来信来电表示为古大存那种不屈不挠、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精神所感动。一天,我们在广州街头见着蔡洛同志,他很高兴对我们说,"你们在广州日报发表的那篇写古老带领一支小分队在大埔山区坚持斗争的文章,我拜读了,很好。你们应该继续写下去,明年是古老95周年诞辰,撰写古大存文学传记这一任务,就请你们来承担吧。"他说得很认真,并提出:"你们需要什么材料,我们负责提供。"在他真挚的精神感动下,我们欣然答应了。
他一生中两次遭到极左路线的迫害。第一次是在1931年东江特委开展反AB团运动时,他被错打为AB团嫌疑分子。要不是他据理抗争,得到不少坚持原则、主持公道的同志的支持,他早已成为这极左路线执行者的刀下鬼。第二次则是在解放后的1957年,他被错误打成冯、古联盟的地方主义头子,遭到了撤销中共广东省委 副书记和副省长职务的处分。而这次,他所遭受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许多老同志为他鸣不平,认为"冯、古联盟的地方主义头子"是强加于他的莫须有罪名,纷纷写信写材料向广东省委和党中央反映。
1983年2月9日,中央终于发出了为古大存平反的通知;通知中说,"中央同意 [[ 中纪委 ]] 《关于冯白驹、古大存同志的问题的审理意见的报告》,撤销1957年12月广东省委第八次全体会议(扩大)《关于海南地方主义反党集团和冯白驹、古大存同志的错误的决议》,撤销对 [[ 冯白驹 ]] 、古大存同志原处分的决定,恢复他们的名誉。"通知还说,"冯白驹、古大存同志都是我党的老党员, 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长期坚持武装斗争,对党对人民有重大贡献的。"
中央的通知,洗刷了泼在古大存身上的渍渍污水,还其本身的清白,也给我们提供判断古大存同志这段历史是非的一个标准。
本书定名为《 [[ 峭壁苍松--古大存传 ]] 》,是选取古老一生处于艰苦的环境里,历尽险恶、不畏强权,刚正不阿,永远像一棵苍松屹立于险峰之中。
=== 参考资料:===
1. 峭壁苍松--古大存传
词条标签: 人物 人物通用 古姓 革命家
28,1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