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朱次琦

增加 106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朱次琦
| 图像 = [[File:朱次琦.jpg|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msg.com/t01d98eea605bcbfdfe.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5950017-6162957.html 360 来自360 图片]]]
| 出生日期 = 1807年
| 国籍 = 中国
| 母校 =
}}
'''朱次琦'''(1807年-1881年)出生于农历八月二十二日,字稚圭,号子襄,世称[[九江]]先生,[[广东南海]](今[[佛山市]]南海区)人 。书法多力丰筋,然不肯为人作字,世所流传,生平著述甚丰,多属尺牍稿本日记等,临终时焚去。虽随意挥毫,已极雄厚苍秀。简朝亮集其诗文,编为《朱九江先生集》10卷。
 
'''朱次琦'''(1807年-1881年)出生于农历八月二十二日,字稚圭,号子襄,世称九江先生,广东南海(今佛山市南海区)人 。书法多力丰筋,然不肯为人作字,世所流传,生平著述甚丰,多属尺牍稿本日记等,临终时焚去。虽随意挥毫,已极雄厚苍秀。简朝亮集其诗文,编为《朱九江先生集》10卷。
== 人物生平 ==
科场不第淡然处之
朱次琦在少年时代已颇有才名。1811年,四岁的朱次琦入家族学塾读书,塾师是族叔朱湘麟。五岁能以"大人虎变"对 "老子龙钟"句,对仗得体,锋芒初露。七岁开始作诗,十二岁时所作" [[ 黄木湾 ]] 观海"诗,令两广总督 [[ 阮元用 ]] 欧阳修赞赏苏轼的话感叹:"老夫当让!"在越华书院时所作"新松"赋:"栋材未必千人见,但听风声便不同",含义非凡,语惊四座。
但朱次琦在科场奋斗的道路上却相当坎坷。1828年、1832年、1837年,他先后三次参加乡试都落第了。尤其是第三次,乡试三场中最重要的首场,他的诗文已被选为"荐卷",但在其后的一次试文中他用历史典故作为佐论,考官一时没弄明白,认为他的试文粗疏。然而在发卷时,考官注意到他的名字后却后悔自己不是具有慧眼的伯乐,很多人也为他惋惜。他自己则淡然处之。友人写信以精美的扇子因遇不到风致佳人而作比喻,同情他的怀才不遇,他却写了一组诙谐的诗回复友人,风趣中可见他的淡定洒脱。
在乡试落第的那些年里,朱次琦三次被 [[ 南海县 ]] 学选拔为优行生,有机会参加 " [[ 优贡]]"的考试,入读国子监,当时不少人甚至用重金买优行生的资格,他以自己的声望得到,却每次都拒绝了。
[[File:肖象.jpg|缩略图|[https://p1.ssl.qhmsg.com/t01496eced90d09430e.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5950017-6162957.html 360图片]]]
宁落第也坚持操守。
1839年,赴乡试,成举人,与兄长朱士琦同榜中举。中举后,他前后三次参加会试一再落第。然而,他在精神上摆脱了科举考试的捆绑,以先儒修身践道的理念激励自己,刻苦读书,谨慎做人。他并不把时间都放在四书经义之类应考的内容上,而是尽可能广泛阅读以前不易见到的文献,如当朝的典章制度、名儒循吏的传记等。1842年,在南海 [[ 九江 ]] 南沙陈氏祖祠开馆授徒。
1847年,已届不惑之年的他,会试被取中,成为" [[ 贡士]]"。殿试只考一天,考的是策论。当天下午日落前,监考官开始催促贡士们交卷,没做完的人很多,纷纷请求延缓时间。朱次琦也没答完,但他当即交卷。其时,有位南海籍的官员,十分欣赏朱次琦,见他没答完,悄悄跟在他身后叫他,希望他回来把试卷做完。朱次琦装没听到,头也不回地走了。他固执地认为,读书人任何时候都应有操守。
1852年,成功平息山西北部边民与蒙古旗主的争端,任职山西襄陵代理县令,政绩卓著。
1847年,朱次琦中进士,以"即用知县"分发山西。对于一个在科场奋斗了几十年的人来说,
这无疑是否极泰来、喜上眉梢的事情,但他却对前来祝贺的人说,为官者必须上情下达、下情上呈,为国为民办事,"谈何容易"?他想到的是为官之难,而非"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个人贪利。他不带家属,只身赴任,本拟绕经开封,拜访中举时的主考官 [[ 潘铎 ]] ,因潘铎长时间任职山西,他想讨教山西政情民意。但是为了避免借拜师打通任职关节的嫌疑,他毅然改变主意,不去拜访。
1852年,内蒙古扎萨克部与晋北边民因耕事械斗,扎萨克部死伤700余人,准备报复,山西当局亦拟派兵镇压边民。朱次琦力主和平解决,并亲身深入两方,晓以大义,终使衅事平息。
1855年,朱次琦辞官南归,在家乡礼山下收徒讲学,康有为、简朝亮、黄鲁逸等均出其门下。他治学主张明理达用,无分汉(学)宋(学),原本孔子,而以经世救民为归。讲学以"四行"(忄享行孝弟、崇尚名节、变化气质、检摄威仪)、"五学"(经、史、掌故、性理、词章)为本,以达到诚心、谨慎、克己、力行的规范。
1856年,在广州 [[ 南海县 ]] 学尊经阁授徒,后因英国侵略广州,离开广州,回到 [[ 九江乡 ]]
1858年,始在九江乡南礼山下陈氏祖祠(即"礼山草堂")讲学,从学者甚众。
据朱次琦的学生 [[ 简朝亮、康有为 ]] 、凌鹤书等人的追述资料可以得知,朱次琦在论学方面有下面几个特点。一是强调融会贯通。在当时普遍讲"一经 [[ 一史 ]] 、文章一家、经济一门"的情况下,朱次琦明确反对专攻一经、专学一门的狭隘,讲求学问的本源,知识的融会贯通。二是平易笃实,他既反对清中叶汉学考据的繁碎和门户之见,也反对宋明心学的空疏玄谈,试图以一种平易笃实的方式向学生阐明儒学的本来面目,他主张扫去汉学和宋学的门户之见,一切归宗于孔子。朱次琦还指出读书的目的就是修德致用,要注意修养个人身心,而不应该只专注于八股、八韵和八法这些应试的东西。
虽然,生活的时代与环境的局限使朱次琦没能受到西学的影响,但他还是比较敏锐地察觉到了当时主流学说的种种弊病。他渴望能出现大批操守 [[ 高洁 ]] 、才干卓越的通才,以应对当时的内忧外患,担当起天下的重任。他的努力和愿望在他的学生和后学那里实现了。朱次琦最终将他的学生 [[ 康有为 ]] 等人托上了新旧思想交汇的风口浪尖。
1862年,有旨起用朱次琦,但他称病未行。
== 人物评价 ==
1908年,康有为撰写了《朱九江先生佚文序》,文中写道:"其行如碧霄青天,悬崖峭壁;其德如粹玉馨兰,琴瑟彝鼎;其学如海;其文如山;高远深博,雄健正直。盖国朝二百年来大贤巨儒,未之有比也。""以躬行为宗,以无欲为尚,气节摩青苍,穷极问学,而以经世救民为归。" "先师 [[ 朱九江 ]] 先生,于书道用功至深,其书导源于平原,蹀蹼于欧、虞,而别出新意,所谓鹰隼攫搏,握拳透爪,超越陷阱,有虎变而百兽跧气象,鲁公以后,无与伦比。"盛赞令师的德才学行。
他的学生简竹居,生平尊崇 [[ 九江 ]] 先生,曾为老师写过《朱九江先生年谱》,辑《朱九江先生集》十卷。并著有《朱九江先生讲学记》 。
== 门生 ==
广开时代风气之先的人物
[[ 康有为]](1858年-1927年)1876年乡试落榜后,到礼山草堂拜读在朱次琦门下。此前,他曾跟随过六七位老师,但直至来到朱次琦门下,他才深感找到了真正的导师。用康有为自己的话说,好像疲惫的旅人终于找到落脚的地方,又好像盲人睁开眼睛看到了光明,"乃洗心绝欲,一意归依"。
在朱次琦的指点下,康有为对几千年中国学术文化史的脉络初步融释;在老师独立思考的精神影响下,康有为试图以自己的眼光重新审视各家学说。然而,康有为毕竟比老师年轻了半个世纪,且师从朱次琦之前他就有机会读到《瀛寰志略》和《地球图》等书,对当时西方文化已略有所知。暮年的朱次琦由于长期隐居,与外面的世界比较隔阂,他深厚的传统学养渐渐满足不了这个年轻而志大才高的弟子。两年后, [[ 康有为 ]] 离开了礼山学堂,他日后在中国学术思想界引发的飓风和地震,也与他的老师朱次琦的思想观点相去甚远。然而,康有为始终非常爱戴尊敬朱次琦,并视朱次琦为指路的良师,他经世救民的宏伟愿望,无疑也出自朱次琦的启示。
=== 简朝亮 ===
被认为是最能继承朱学的人。
[[ 简朝亮]](1851年-1933年)恪守师说,持身耿介,淡泊功名,不事标榜,被认为是最能继承朱次琦学说的人,有大儒风范。简朝亮24岁开始跟随朱次琦学习,科场不顺,屡试不第,39岁后绝意科场,专心读书和讲学。他先后在广州、 [[ 顺德 ]] 、阳山等地讲学,以朱次琦修身读书的教学要旨为本;他数十年潜心疏证儒家经典,著有《尚书集注述疏》、《论语集注补正述疏》、《孝经集注述疏》、《读书堂问答》等。在整理传扬朱次琦事迹方面致力颇多,编有《 [[ 朱九江 ]] 先生讲学记》和《朱九江先生年谱》,还编辑朱次琦所遗诗文,成《朱九江先生集》。不过,简朝亮的治学未能跟上时代的变化,比如在西学已大行其道的时代,他仍认为西学乃继承汉学的弊端,则显得闭塞和保守了。
=== 梁耀枢 ===
广东最后一位状元。
梁耀枢(1832年-1888年)是朱次琦学生中科名最显著的一位。他跟随朱次琦时间比较长,成举人后仍留在朱次琦身边学习。他1862年中举,1871年登进士,为状元。他是广东最后一位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 [[ 侍读学士、詹事府少詹事 ]] 、湖北 [[ 学政 ]] 、山东学政等职。他为官谨敏,遗传下来的文字很少。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 书法家 人物 历史 历史人物
28,117
次編輯